珍奇植物 [Rare Plants]

珍奇植物 [Rare Pla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海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珍稀植物
  • 园艺
  • 植物图鉴
  • 植物收藏
  • 自然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爱好者
  • 观赏植物
  • 植物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79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756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Rare Plan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由于全球人口迅速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的急剧变化等原因,生物物种正以比其自然过程加快约1000倍的速率从我们这个星球上消失,高等植物每年大约灭绝200种左右。“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和执行保护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WorldConservationUnion,IUCN)于1973年6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于1980年12月25日加入了这个公约。《珍奇植物》编著的珍奇保护植物即指这两个名录中列入的植物。

内容简介

  植物界是个大家族,由原始的生物不断地演化,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形成现在已知约50余万种的植物。这众多的植物,其大小、形态、结构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而珍奇植物目前尚无明确概念,不外乎包括珍稀保护植物和奇趣植物两大类别。它们是植物世界中的奇葩,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目录

蕨类植物 Pteridophyta
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
七指蕨
莲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
福建观音座莲
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
金毛狗
桫椤科Cyatheaceae
桫椤
细齿黑桫椤
黑桫椤
笔筒树
铁线蕨科Adiantaceae
荷叶铁线蕨
水蕨科Parkeriaceae
水蕨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新大羽铁角蕨
巢蕨
乌毛蕨科Blechnaceae
苏铁蕨
胎生狗脊
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二歧鹿角蕨
裸子植物 Gymnosperms
苏铁科Cycadaceae
粗壮角果苏铁
昌江苏铁
德保苏铁
仙湖苏铁
贵州苏铁
叉叶苏铁
海南苏铁
石山苏铁
攀枝花苏铁
苏铁
刺叶苏铁
叉孢苏铁
四川苏铁
台东苏铁
大型双子铁
合意非洲铁
刺叶非洲铁
东澳苏铁
全缘大苏铁
鳞秕苏铁
银杏科 Ginkgoaceae
银杏
松科Pinaceae
银杉
黄枝油杉
油杉
海南油杉
柔毛油杉
金钱松
华南五针松
杉科Taxodiaceae
德昌杉木
水杉
水松
台湾杉
柏科Cupressaceae
翠柏
红桧
岷江柏
福建柏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鸡毛松
陆均松
长叶竹柏
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三尖杉
海南粗榧
篦子三尖杉
红豆杉科Taxaceae
红豆杉
南方红豆杉
云南红豆杉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木兰科Magnoliaceae
鹅掌楸
杂交鹅掌楸
霸王木兰
香港木兰
夜合
玉兰
毛叶木兰
荷花玉兰
广南木兰
大叶木兰
辛夷
木论木兰
馨香木兰
凹叶厚朴
长叶木兰
黄花木兰
天女花
宝华玉兰
香木莲
落叶木莲
大果木莲
红花木莲
马关木莲
大叶木莲
毛桃木莲
厚叶木莲
锈毛木莲
华盖木
苦梓含笑
金叶含笑
石碌含笑
新宁含笑
云南含笑
乐东拟单性木兰
合果木
云南拟单性木兰
盖裂木
焕镛木
观光木
番荔枝科Annonaceae
依兰
刺果番荔枝
囊瓣木
樟科Lauraceae

天竺桂
沉水樟
闽楠
浙江楠
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滇南风吹楠
海南风吹楠
莼菜科Cabombaceae
莼菜
睡莲科Nymphaeaceae
克鲁兹王莲
萍蓬草
防己科Menispermaceae
金线吊乌龟
古山龙
血散薯
景天科Crassulaceae
唐印
鸡爪三七
番杏科Ficoidaceae
花蔓草
鹿角海棠
蓼科Polygonaceae
珊瑚蓼
瑞香科Thymelaeaceae
土沉香
山龙眼科Proteaceae
调羹树
第伦桃科Dilleniaceae
大花第伦桃
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海南大风子
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
鸡蛋果
蛇王藤
葫芦科Cucurbitaceae
绞股蓝
油渣果
木鳖子
秋海棠科Begoniaceae
掌叶秋海棠
四数木科Datiscaceae
四数木
仙人掌科Cactaceae
白刺金琥
狂刺金琥
裸琥
山茶科 Theaceae
海南红楣
越南抱茎茶
杜鹃红山茶
红皮糙果茶
普洱茶
显脉金花茶
防城茶
大苞白山茶
淡黄金花茶
凹脉金花茶
柠檬黄金花茶
东兴金花茶
金花茶
平果金花茶
猪血木
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
东京龙脑香
狭叶坡垒
坡垒
铁凌
望天树
青梅
桃金娘科Myrtaceae
金蒲桃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柏拉木
巴西野牡丹
虎颜花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使君子
千果榄仁
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锯叶竹节树
藤黄科 Clusiaceae
大叶藤黄
金丝李
铁力木
椴树科 Tiliaceae
柄翅果
枧木
海南椴
文定果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非洲芙蓉
丹霞梧桐
广西火桐
蝴蝶树
锦葵科 Malvaceae
纹瓣悬铃花
木棉科 Bombacaceae
爪哇木棉
美丽木棉
水瓜栗
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
金英
三星果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木奶果
东京桐
肥牛树
蝴蝶果
光棍树
佛肚花
剑叶三宝木
鼠刺科Escalloniaceae
阳春鼠刺
含羞草科 Mimosaceae
美蕊花
苏里南朱樱花
大果红心木
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
苏木
洋金凤
凤凰木
无忧树
粘叶豆
东京油楠
任豆
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降香黄檀
鸡冠刺桐
短绒野大豆
禾雀花
常春油麻藤
刺紫檀
猫尾草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红苞木
半枫荷
杜仲科Eucommiaceae
杜仲
黄杨科 Buxaceae
板凳果
桑科 Moraceae
见血封喉
面包树
白桂木
菩提榕
荨麻科 Urticaceae
镜面草
锥头麻
冬青科 Aquifoliaceae
枸骨
苦丁茶
铁冬青
檀香科 Santalaceae
檀香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密花胡颓子
楝科 Meliaceae
红椿
伯乐树科 Bretschneideraceae
伯乐树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野鸦椿
山茱萸科Cornaceae
香港四照花
西域青荚叶
紫树科Nyssaceae
喜树
珙桐
云南蓝果树
五加科 Araliaceae
刺通草
伞形科Umbelliferae
珊瑚菜
杜鹃花科Ericaceae
长萼马醉木
山榄科Sapotaceae
人心果
神秘果
蛋黄果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虎舌红
矮紫金牛
安息香科Styracaceae
秤锤树
马钱科Loganiaceae
大茶药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清明花
蕊木
萝摩科 Asclepiadaceae
丽钟阁
汽球花
茜草科Rubiaceae
粉萼金花
红纸扇
海南玉叶金花
菊科Compositae
猴巴掌
栌菊木
草海桐科Goodeniaceae
紫扇花
草海桐
茄科 Solanaceae
洋金花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牛耳朵
烟叶唇柱苣苔
小岩桐
报春苣苔
紫葳科Bignoniaceae
叉叶木
火烧花
吊瓜树
蒜香藤
火焰树
毛黄钟花
紫绣球
爵床科Acanthaceae
老鼠簕
红花山牵牛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龙吐珠
苦梓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海菜花
凤梨科Bromeliaceae
松果凤梨
芭蕉科 Musaceae
象腿蕉
红花蕉
紫苞芭蕉
美叶芭蕉
地涌金莲
旅人蕉科Strelitziaceae
富红蝎尾蕉
粉鸟蝎尾蕉
翠鸟蝎尾蕉
扇形蝎尾蕉
美女蝎尾蕉
百合蝎尾蕉
金嘴蝎尾蕉
旅人蕉
大鹤望兰
鹤望兰
姜科 Zingiberaceae
姜荷花
广西莪术
舞花姜
瓷玫瑰
红姜花
圆瓣姜花
疏花草果药
喙花姜
红球姜
竹芋科 Marantaceae
水竹芋
百合科Liliaceae
鬼切芦荟
延龄草科Trilliaceae
七叶一枝花
雨久花科 Pontederiaceae
梭鱼草
天南星科Araceae
疣柄磨芋
香蒲科Typhaceae
狭叶香蒲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百子莲
红花文殊兰
网球花
鸢尾科 Iridaceae
巴西鸢尾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龟甲龙
禾木胶科 Xanthorrhoeaceae
长叶旱生草
黑子树
龙舌兰科 Agavaceae
海南龙血树
剑叶龙血树
羊角兰
棕榈科Arecaceae
香花棕
大果直叶榈
胃状桃榈
董棕
大果肖肯棕
琼棕
银扇葵
老人葵
尖叶银棕
金丝葵
根刺棕
酒瓶椰
封开蒲葵
牙买加箬棕
阿根廷长刺棕
狐尾椰
蒟蒻薯科Taccaceae
裂果箭根薯
蒟蒻薯
兰科Orchidaceae
三褶虾脊兰
西藏虎头兰×象牙白
小黄花石斛
铁皮石斛
独角石斛
仙笔鹤顶兰
竹亚科Bambusoideae
酸竹
青丝黄竹
小叶琴丝竹
黄金间碧竹
大佛肚竹
吊丝竹
歪脚龙竹
小梨竹
龟甲竹

精彩书摘

  福建观音座莲
  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莲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
  按IUCN 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标准为易危种。
  形态特征 多年生大型草本,高可达3m。根状茎直立,莲座状排列,下面簇生有圆柱状的粗根。叶自根状茎顶端生出,簇生,叶片阔卵形,长达60cm 以上;2 回羽状复叶,羽片5~7 对,互生,末回小羽片披针形;顶生小羽片与侧生小羽片同形;叶脉开展,下面明显,分叉。
  叶柄粗壮、肉质、多汁,长约50cm,上面有纵沟,基部具有肉质的托叶状附属物。孢子囊群长圆形,棕色,生于距叶缘1mm 叶脉上,呈两列分布。
  地理分布 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福建、香港、澳门。日本。
  生长环境 喜生于阴湿凉爽的山地林下、沟谷、溪边。
  养护要求 需要遮阴和喷雾,宜种植在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
  用 途 优良园林景观植物;根状茎含有丰富淀粉,可供食用;其根茎入药,有祛风解毒的功效。
  仙湖苏铁
  Cycas fairylakea D. Y. Wang
  形态特征 树干圆柱形,高1~1.5m,胸径20~30cm。
  羽状叶长2~3m, 光滑或被污毛, 幼叶锈色; 羽片66~113 对,平展,边缘平至微反卷,有时波状,薄革质至革质,中脉 两面隆起;叶柄长0.6~1.3m,具29~73对刺,刺长2~5mm。小孢子叶球圆柱状长椭圆形,小孢子叶楔形,不育部分菱状椭圆形,密被褐色短绒毛;大孢子叶球半球形,密被黄褐色绒毛,后渐脱落仅柄部有残留,边缘篦齿状深裂,顶裂片钻形至披针形。种子倒卵状球形至扁球形,黄褐色,无毛。花期4~5 月;种子8~9 月成熟。
  地理分布 广东深圳、乐昌、曲江有野生,其他地区常有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500m 的山地疏林下。
  养护要点 喜光照,耐半阴,耐瘠薄,忌积水,喜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壤土。
  濒危原因 由于过度采挖及因雌雄异株、地理隔离难以授粉等因素造成。
  用 途 生性强健,羽叶婆娑,适合园林观赏。
  ……

前言/序言

  据统计,全世界有高等植物30多万种,这些植物既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其它生物生存的基础。在这个植物多样性的世界里,由于遗传多样性、生境多样性和人类干预的原因,各种植物在大小、形态、结构、成分和气味等方面千差万别,并形成了许多珍稀和奇趣的植物。这些珍奇植物当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还变成了植物保护和利用的“代言人”,成为“明星”级植物。

  我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已近20年,每当看到植物园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那些珍奇植物,总是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感觉,感觉到它们在呼唤:“我们植物是人类的朋友,热爱自然中的植物吧!我们不仅给大自然带来绿色,还给人类带来欢乐!”我相信,我们的读者朋友也会有这种感觉,也会与我们一起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珍奇植物。

  在2006年的《珍奇植物》第一版基础上,经修订再版,我们推出了第二版,主要新增了约20种植物,换上了一批更高质量的植物照片,并对第一版中的错漏之处进行了更正。本书由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2008BAJ10B03-5)和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11B060400003)资助出版。

  参与本书修订工作的有任海、韦强、叶育石、王少平、林侨生、陆宏芳等同志,提供图片的还有杨科明、李泽贤、曾庆文、张倩媚、徐克学等同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一些参与第一版的同志不再参加这一版的工作,但他们仍然为本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本书是在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与科研中心许多同志历年工作基础上完成的,特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也参考了一些同行的成果,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在此仅向有关同行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疏漏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专家和朋友不吝赐教。

  2011年10月于广州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珍奇植物》的书籍所写的、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失落的星尘:古代天文学与神秘宇宙》 作者: 艾琳·卡特莱特 出版社: 星穹文库 页数: 580页(精装)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678-9012-3 --- 【内容简介】 《失落的星尘:古代天文学与神秘宇宙》是一部跨越数千年、横跨欧亚大陆的宏大叙事,它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早期对宇宙的认知、观测以及构建的复杂体系。本书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天文学教科书,而是试图重现那些早已被现代科学范式所取代,却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宇宙模型。 艾琳·卡特莱特博士,一位专注于古代宇宙论与符号学的资深学者,以其严谨的考据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带领读者走入一个由神话、几何与精确观测交织而成的世界。她摒弃了将古代文明视为“原始”或“迷信”的偏见,而是着重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有限的工具,建立起令人惊叹的宏观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夜空的密码——早期观测与宇宙的起源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史前时代。卡特莱特博士聚焦于巨石阵、纽格莱奇墓道等史前遗迹,分析了它们在对日出、日落以及月相进行精确标记上的作用。她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对天体规律的敏感捕捉,建立了时间感和季节性认知,这不仅是农业革命的基础,也是社会组织化的起点。 随后,焦点转向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巴比伦的星占学,常被误解为单纯的迷信,实则蕴含着极高水平的数学推演。书中详细解析了巴比伦泥板上记录的行星运动数据,揭示了他们如何发展出“代数预测法”来计算太阳、月亮以及五大可见行星的周期,并阐述了这些知识如何渗透到其政治、祭祀体系之中。这些记录不仅是观测的胜利,也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一次巨大飞跃。 第二部分:地心说的几何学与哲学根基 本书的核心部分深入剖析了古希腊和中世纪欧洲所主导的地心说宇宙模型。卡特莱特博士没有停留在对托勒密体系的简单复述,而是着重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如何为这种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 作者细致描绘了柏拉图的理想几何学如何被应用于天体运动的描述——完美的圆形和匀速运动被视为宇宙秩序的体现。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解和模型复原,解释了本轮(epicycles)和均轮(deferents)系统的复杂运作,以及它们在解释行星逆行现象时的天才之处。这种“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西方世界近两千年的宇宙观,它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权力结构的体现。 第三部分:东方天穹的映照——中国、玛雅与印度的观测体系 为了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古代非西方文明。在中国,作者详细考察了从甲骨文记录到《太初历》的演变,重点分析了浑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制造哲学,以及天文学家(如张衡)如何试图在天圆地方的宇宙框架内,精确模拟天体的运行,并探讨了“天人感应”理论如何驱动了官方天文学的发展。 在玛雅文明中,作者阐述了基于金字塔和特定天文台(如奇琴伊察的“埃尔卡拉科尔”)的观测,如何支撑起其复杂的历法系统。玛雅人对金星运动的惊人精确度,以及他们如何将历法与神灵周期紧密联系起来,是本书中令人震撼的章节之一。 印度体系的章节则关注了阿耶波多和婆罗摩笈多等学者的贡献,他们提出的宇宙包含球形地球和对零的使用,展示了与地中海世界并行发展的、同样复杂的宇宙结构。 第四部分:失落的连接——知识的断裂与复兴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卡特莱特博士讨论了知识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与失落。她探讨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学者如何保存、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希腊和印度的天文学知识,并提出了他们对地心说进行修正的尝试(如马拉加的挑战)。 最终,作者引导读者反思哥白尼革命的真正意义。这场革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纠正,更是对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根本性重新定位。通过审视这些“失落的星尘”——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宇宙模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脆弱性、文化的相对性,以及人类永恒的、对头顶星空无尽的好奇心。 【读者评价】 “这不是一本关于伽利略或牛顿的传记,而是一次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深度考古。卡特莱特成功地将历史学、考古学和科学史融为一炉,读来令人大开眼界。”——《历史视角》杂志 “书中对巴比伦泥板的解析详尽而清晰,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古代数学如何支撑起宏大的宇宙想象。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伦敦大学古代文明研究所 “阅读本书,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与那些试图用棍子、绳索和眼睛丈量宇宙的伟大灵魂进行对话。它提醒我们,‘科学’的定义在不同时代是多么不同。”——神秘学评论人 --- 【作者简介】 艾琳·卡特莱特博士是剑桥大学历史与哲学系荣誉研究员,专攻古代近东天文学与地中海文明的知识传播。她已出版多部关于古代数学和宇宙论的学术专著,并因其跨学科研究的深度而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她现居苏格兰高地,专注于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解读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要更具挑战性,但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关于植物背后复杂而有时令人不安的故事。我看到书中关于某些植物的采集对当地生态造成的潜在影响,以及一些过去被误解为“毒草”的植物,如今却被发现具有惊人的药用价值。这种客观而辩证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珍稀”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稀少,更可能包含了环境、伦理和社会等多层面的考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敏感话题时的审慎态度,既不回避,也不夸大,而是以一种理性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读完之后,我不仅增长了植物学的知识,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是很少见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一抹深邃的墨绿色,搭配着精致的烫金植物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我收到书的那天,正是午后的阳光洒进书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份来自遥远时代的珍宝。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手绘的插图,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那些我从未见过的植物形态,仿佛带着露珠,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究竟隐藏着怎样令人惊叹的秘密,这些植物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是关于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还是它们在人类历史中扮演过的意想不到的角色?这本书的包装和整体质感,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仿佛踏入了一个未知的植物王国,正等待我去探索。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植物图鉴,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史诗。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珍稀”植物的历史、传说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娓娓道来。我特别着迷于那些关于植物的奇闻异事,比如某个在古代仪式中被视为神圣的植物,或是某个曾经拯救过饥荒的救命粮。书中对植物的生长环境、采集方法、甚至药用价值的描述,都详尽入微,让我不禁对这些不起眼的生命充满了敬畏。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细节,想象着古人在荒野中寻找这些植物时的情景,那种执着和智慧,真的让人感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更是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的互动和依存。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有特色,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直白,而是带着一种诗意的笔触,仿佛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读到关于某些植物的描写时,脑海中就会自然浮现出它们生长在高山之巅、幽深峡谷或是古老森林中的景象。作者对于词语的运用,极富想象力,能够将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甚至那种飘渺的气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描述一种兰花时,用了“如梦似幻的精灵,藏匿于晨雾之中”这样的句子,瞬间就让那个植物活了起来。这种文学性的叙述,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美感,即使是关于一些相对“技术性”的植物学知识,也被包裹在优美的文字中,一点都不显得枯燥。我常常会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神秘的植物世界。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罕见的植物,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我看到了植物如何影响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如何被用于宗教仪式、医药治疗,甚至在战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书中对于一些古籍、文献的引用,以及那些关于植物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梳理,都显得非常扎实和严谨。我从中了解到,许多今天被我们视为“普通”的植物,在过去都曾是极其珍贵的资源,也曾经是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让我对这些“珍稀”植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奇观,更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去发现更多隐藏在这些植物背后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