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 [Ecological Planning: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ynthesis]

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 [Ecological Planning: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ynthesi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福斯特·恩杜比斯(Ndubisi F.) 著,陈蔚镇,王云才 译
图书标签:
  • 生态规划
  • 景观规划
  • 历史研究
  • 比较研究
  • 环境设计
  • 城市规划
  • 区域规划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学
  • 规划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5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333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cological Planning: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ynthesi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46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态规划是认识、评估景观,并为景观利用提供选择以便更好地适应人类居住的过程。在《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的分析之中,福斯特·恩杜比斯用历史与比较的方式简洁地记述了生态规划的各种方法。他还揭示了每种方法对于人类和环境过程之间交流的独特理解。
  恩杜比斯首先考察了过去150年中生态思想背后的理念及主要贡献者,以及最近数十年来由于全球生态意识不断增加而导致的规划模式转变。然后,他转向景观适宜性分析并探讨了生态规划的替代方法,例如应用人文生态学、应用景观生态学等。最后,他提供了多个方法的比较和综合,揭示了其理论与方法的内在假设,便于规划者进行方法上的选择。恩杜比斯的结论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单独解决生态规划的全部问题。基于这个原因,他为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提供了指导,指出何时选择何种方法最为合适。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者的目标切中要害,因为从未有其他书籍将景观规划的理念置入历史背景下一系列的发展概念之中。景观规划书籍的总体数量很少,就我所知其中没有一本既尝试完整综述又包含比较分析。而恩杜比斯在两方面都做得透彻完备。这是一本令人期待已久的著作。
  ——(莎莉·肖曼,杜克大学)
  
  所有致力于解决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问题的专业机构和大众经济学家都应该阅读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教授福斯特·恩杜比斯的这本著作。
  ——(杰拉德·沃恩,《经济问题杂志》,2003年6月)
  
  恩杜比斯的作品展示了对浩瀚文献深刻的明晰力及掌控力……高度推荐。
  ——(《选择杂志》,2004年第31卷)
  
  这是一本具备思想深度与激发性的著作,因为它将生态思想作为全书的核心……独到的解析,其中敏锐地追溯并分析了主要生态规划方法的多元知识起源和实践。
  ——(卡罗琳·哈里森,《环境与规划B:规划设计》)

目录

致中国读者的话

致谢
绪论
0.1 人类行为与自然过程
0.2 基本概念
0.3 本书特色

第1章 生态规划历史回顾
1.1 范式演进
1.2 觉醒时期
1.3 形成时期
1.4 巩固时期
1.4.1 生态概念的发展
1.4.2 结合空间信息的技术
1.5 认同时期
1.6 多样时期
1.6.1 信息管理效率与准确性的提高
1.6.2 景观运行方式研究
1.6.3 生态规划中文化的融入

第2章 第一代景观适宜性评价法
2.1 景观适宜性评价法
2.2 第一代景观适宜性评价法
2.2.1 格式塔法
2.2.2 自然资源保护局潜力体系法
2.2.3 安格斯·希尔斯法或自然地理单元法
2.2.4 菲利普·刘易斯法或资源模式法
2.2.5 麦克哈格法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适宜性评价方法
2.2.6 其他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3章 第二代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
3.1 基本概念和步骤
3.1.1 生态概念
3.1.2 景观适宜性的基本概念
3.1.3 步骤
3.2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种类
3.2.1 景观单元和景观分类法
3.2.2 景观资源调查和评价法
3.2.3 空间配置评价法
3.2.4 战略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4章 应用人文生态方法
4.1 生态规划的多元方法
4.2 应用人文生态学:主要关注的问题
4.3 概念基础
4.4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
4.4.1 文化适应
4.4.2 场所构建
4.5 程序指导与应用实例
4.5.1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黑泽尔顿区域人文生态规划研究
4.5.2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肯尼特区域人文生态规划研究
4.5.3 麦克哈格的人文生态规划方法
4.5.4 美国新泽西州派恩兰兹地区研究
4.5.5 以土地利用规划为指向的人文生态学
4.5.6 生命的景观:人文生态倾向
4.6 场所构建应用实例
4.6.1 文化敏感型案例:加拿大伯沃什本土社区设计研究
4.6.2 其他研究

第5章 应用生态系统方法
5.1 应用生态系统规划
5.2 重要概念
5.2.1 生态系统概念
5.2.2 一般系统理论
5.2.3 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行为
5.2.4 生态系统对压力的响应
……

第6章 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
第7章 景观评价和景观感知
第8章 生态规划综合分析方法
后记
译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绿野之歌:现代城市生态设计的范式演进与未来展望 导言: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呼吸的空间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性规划实践的深度考察,而是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中“生态”维度如何从边缘走向核心的宏观叙事。它试图描绘一幅横跨二十世纪中叶至今的知识图谱,探讨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认知转变,以及如何试图将生命系统的原理植入人为构建的复杂系统之中。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自然空间时,规划师和思想家们如何通过理论建构,试图在效率与可持续性之间架设桥梁。 第一部:被遗忘的基石——早期生态思想的萌芽与抵抗 本书开篇追溯了那些在工业化浪潮中试图保留“有机城市”观念的先驱者。这些早期的抵抗并非直接以“生态规划”的明确术语出现,而是体现在对田园牧歌式社区的向往,以及对过度集中的现代主义城市形态的批判之中。 我们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概念的内在逻辑。重点不在于分析其建筑布局,而在于探究其核心的“城乡混合”理念如何第一次将土地的生产性与居住的宜居性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最早对城市“代谢”过程进行初步思考的蓝图。紧随其后,本书转向了对特定地域性自然环境响应的研究,例如北美西部兴起的研究,这些研究强调了地方性资源(水文、土壤)对社区形态的决定性作用,而非普适性的技术标准。 第二部:危机中的觉醒——环境运动与规划哲学的碰撞(1960s-1980s) 七十年代的全球环境危机,特别是对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集体焦虑,是现代生态规划得以正式诞生的催化剂。本书着重探讨了知识界对这一转折点的回应,而非简单罗列技术工具的出现。 我们聚焦于对宏观系统论的接受如何改变了规划师的思维模式。早期的生态思想依赖于美学和道德诉求,而此阶段则开始引入“反馈回路”、“承载力”等硬性指标。书中详述了卡森(Rachel Carson)等人的著作如何从生物学层面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连锁反应,迫使规划领域开始思考“边界”问题——城市边界在哪里?其资源边界又在哪里? 本部分对“软规划”(Soft Planning)思潮的兴起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将其视为对战后“理性综合规划”(Rational Comprehensive Planning)过度依赖自上而下、僵硬控制的反动。我们探讨了参与式规划的兴起,如何将社区的“地方知识”纳入决策过程,试图建立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管理框架。 第三部:从“绿色”到“韧性”——跨学科视角的融合与工具的演进 进入新世纪,生态规划的概念开始超越简单的环境保护,融入了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维度。本书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城市语境下的具体化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理论张力。 我们深入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如何为城市形态提供了新的解析工具。与其将城市视为一个封闭的盒子,景观生态学引导规划师去理解城市内部的“斑块、廊道与基质”结构。这不仅影响了公园绿地的设计,更重塑了我们对城市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 此外,本书详述了“韧性”(Resilience)概念如何逐渐取代“可持续性”成为新的焦点。韧性强调的不是维持静态的平衡,而是系统在遭受冲击(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衰退还是流行病)后恢复和适应的能力。这要求规划不再是静态的蓝图,而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要求规划师将不确定性内化为设计的一部分。书中详细考察了与此相关的“低影响开发”(LID)原则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城市肌理中重建自然水文循环。 第四部:面向未来的范式——数据、治理与地方性实践的再校准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当前正在塑造未来城市规划的驱动力。我们认为,未来的生态规划将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和复杂治理模式的混合体。 大数据、遥感技术和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兴起,为规划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乎实时的城市代谢监测能力。但本书强调,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促进更公平、更具生态智慧的决策,而不是仅仅优化效率。 在治理层面,本书考察了跨尺度的合作模式——从地方性的“社区花园”到区域性的“流域管理”——如何协同运作。我们探讨了“共治”(Co-governance)的复杂性,即如何在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之间分配生态责任。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思想演进的框架,揭示现代城市规划如何从早期的理想主义萌芽,经历环境危机的洗礼,最终演化为一套复杂、多尺度、充满内在矛盾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我们所探究的,是人类如何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适应,试图在创造繁荣的同时,也为生命的持续存在留下足够的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生态规划”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规划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但“生态”二字,则赋予了这个设计以生命和系统性的维度。它不仅仅是空间的布局,更是生态系统的健康、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以及人类社会在其中的定位。我想,书中一定会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在生态规划上的“打法”进行详细的对比。比如,有些国家可能更侧重于法律法规的约束,通过设立保护区、制定环境标准来限制人类活动;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更倾向于市场化的手段,比如生态补偿、碳交易等。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规划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潮?例如,是源于一种“保护主义”的立场,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责任,还是更多地从“利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寻求在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这种理论上的溯源,我相信会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不同规划实践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历史”与“比较”这两个要素的。是按照时间线来梳理,然后在一个个时间节点上进行对比?还是先设定一些比较的维度,然后在这些维度下,跨越时空地进行比较分析?无论哪种方式,我都期待书中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看到生态规划在不同文化土壤下,绽放出怎样的独特花朵,以及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共通之处,相互借鉴之处。

评分

我对《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聚焦于它如何连接过去与现在,以及如何展示不同区域的智慧。我认为,生态规划并非凭空出现,它必然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和实践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以各种形式存在,比如农耕文化的智慧、原住民的传统知识、甚至是早期工业化时期对环境问题的初步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将这些散落在时间中的片段,串联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而“比较”的部分,则让我充满了想象。它是否会探讨不同文化对“生态”的理解差异?比如,西方文化可能更倾向于将自然视为需要被科学管理的对象,而东方文化则可能更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这种文化视角的差异,又如何在各自的生态规划实践中体现出来?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面对相似的生态挑战时,是如何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又从中获得了哪些教训和启示。也许,书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失败的规划案例,以及这些失败的根源分析,这对于我们避免重蹈覆辙,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评分

这本《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简直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一直对“规划”这个词有着模糊的概念,觉得它似乎是关于未来蓝图的描绘,但“生态”的加入,让这个蓝图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迷人。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历史”的深度与“比较”的广度相结合的?它会不会追溯到古代文明中那些朴素的生态智慧,比如休耕、轮作,甚至是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神话传说?然后,再将这些远古的印记,与近代以来一系列的科学规划理论,比如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管理、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等进行梳理和对比?我尤其想知道,书中对于“生态规划”的定义是否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在早期,它可能仅仅是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而在当下,它可能已经上升到包括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更为宏观和综合的层面。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理解生态规划的成熟和发展至关重要。我期望书中能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面对相似的生态挑战时,是如何采取不同的策略,又从中学习到了什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无疑能为我们今天的规划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

《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人感觉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踏入了一个研究的殿堂。我一直对人类社会如何与自然环境互动,以及我们如何尝试去“规划”这种互动,从而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和谐共存方式非常着迷。这本书似乎正是要解答这些宏大命题。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勾勒出“生态规划”这一概念的演进轨迹的。是从工业革命后对环境破坏的反思开始?还是更早就能追溯到一些朴素的生态智慧?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在处理人地关系上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是如何塑造了各自的生态规划理念?例如,东方文明可能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而西方文明则可能更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这种比较分析,如果能深入到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具体实践案例,那将是极其宝贵的。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呈现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关于“如何与自然共处”的思考是如何不断深化、修正,甚至有时是反复回潮的。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规划理念,又是如何被后来的经验所挑战和超越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索,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宏观的视野,理解生态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探索、争议与进步的复杂过程。

评分

读到《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了无数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史诗。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在对“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这个终极问题,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入对话。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历史”的梳理,是否会揭示出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曾经有效的生态智慧?例如,在工业化之前,许多传统社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土地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它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某种程度的生态平衡的?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越来越深,我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生态困境?书中的“比较”部分,我猜测会非常精彩。它会不会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规划模式进行对比?例如,北欧国家在生态规划上的一些创新,比如循环经济、绿色建筑,与亚洲一些国家在保护传统生态文化上的努力,又有哪些异同?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制度环境下,生态规划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这些多样性背后所蕴含的共通性。这种比较分析,如果能深入到具体的政策工具、技术手段,甚至是规划理念的形成过程,那将是极具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