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下册)

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美福,方建兴 编
图书标签:
  • 大学物理
  • 物理实验
  • 实验教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示范中心
  • 大学物理实验
  • 物理
  • 教学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67737
版次:2
商品编码:111876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下册)》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实验中心和江苏师范大学物理实验室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综合了多年来使用原有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和要求,结合建设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中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下册)》系统介绍了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共编写了83个实验项目,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的相关内容,并给出了近20个提高和拓展创新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内容编写上注重介绍相关实验的原理、特色,典型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尽量不涉及具体实验仪器,不少实验项目同时介绍了多种实验(测量)方法。使用者可根据自身要求选择实验项目和方法。
  《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下册)》可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物理实验及近代物理实验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4章 电磁学实验
实验4.1 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实验4.2 圆线圈磁场的测绘
实验4.3 灵敏电流计的研究
实验4.4 电势差计及其使用
实验4.5 电路连接和多用电表的使用
实验4.6 电子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和修正
实验4.7 电介质介电常量的测量
实验4.8 直流电桥测电阻
实验4.9 交流电桥
实验4.10 示波器
实验4.11 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实验4.12 霍尔效应测磁感强度
实验4.13 RLC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
实验4.14 RLC串联电路的稳态特性
实验4.15 R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
实验4.16 半导体PN结物理特性及弱电流的测量研究
实验4.17 铁磁材料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测定

第5章 近代物理及提高性实验
实验5.1 振动法测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验5.2 用传感器测空气相对压力系数
实验5.3 旋转液体特性研究
实验5.4 油滴实验——电子电荷的测定
实验5.5 弗兰克-赫兹 实验
实验5.6 晶体的x射线分析
实验5.7 电子衍射
实验5.8 塞曼效应
实验5.9 扫描隧穿显微镜
实验5.10 微波技术
实验5.11 光磁共振
实验5.12 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5.13 核磁共振
实验5.14 法布里-珀罗(F-P)标准具

第6章 拓展创新性实验
实验6.1 考察光源的时间相干性
实验6.2 热空气发动机
实验6.3 全息干涉计量测微小位移
实验6.4 非线性电路混沌 实验
实验6.5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简单应用
实验6.6 硅光电池的线性响应
实验6.7 介质薄膜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6.8 真空的获得与测量
实验6.9 等离子体的产生
实验6.10 等离子体参量的静电探针测量
实验6.11 等离子体参量的发射光谱诊断
实验6.12 纳米薄膜的红外光谱测定和分析
实验6.13 纳米薄膜的紫外光谱测定和分析
实验6.14 固体材料浸润性能的水接触角测量
实验6.15 椭圆偏振仪测量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B 基本物理常量
附录C 常用物理量数值
参考文献
动手实践,洞悉物理世界:精选大学物理实验前沿与基础精要(不含《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下册)》内容) 本书精选内容聚焦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模块与拓展前沿,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深刻的物理思想熏陶。本教程体系设计侧重于对经典实验的深度挖掘与现代测量技术的引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夯实理论基础。 --- 第一篇:经典力学与热学实验的精细化处理 本篇深入探讨了对宏观运动规律和能量传递现象的精确测量与分析,着重提升学生对误差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严谨态度。 1. 基础力学测量与误差分析的深化 本部分摒弃了基础的简单测量,转而关注精密机械测量技术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 精密位移测量技术: 详细介绍了基于激光干涉仪和高精度编码器的位移测量原理、安装调试及数据采集流程。重点分析了环境因素(如温度、气压波动)对干涉条纹数的影响及补偿方法。 转动惯量的高精度测定: 除了传统的力矩法,本章引入了扭摆法的优化方案。阐述了如何通过多点测量和最小二乘法拟合来消除支撑点摩擦和扭力系数非线性引入的系统误差。实验数据处理部分,强调了贝塞尔误差的计算和对单次测量结果置信区间的确定。 振动与波动的分析: 侧重于傅里叶变换(FFT)在分析周期性机械振动中的应用。以弹簧振子受迫振动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设置合适的采样频率和点数,从时域信号中提取出阻尼比、固有频率以及驱动力的幅值和相位信息。 2. 热力学过程的精确控制与测量 本部分着重于热力学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效率与宏观量间的精确量化。 气体宏观参数的精确测定: 详细讲解了精密压力传感器(如皮托管、热敏电阻式压力计)的标定流程,并结合气体状态方程的修正项(如范德华方程),探讨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气体实际行为与理想模型间的偏差分析。 热导率的稳态与瞬态方法对比: 介绍经典的格雷模型(Guoy Method),并重点对比了瞬态热线法(Transient Hot Wire Method)。瞬态法部分,详细推导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解析解,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对数坐标下的线性拟合来精确获得热导系数,同时讨论了电极接触热阻的消除策略。 焦耳-汤姆孙效应的深入研究: 实验装置设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气体膨胀,而是采用了节流阀前后的精确温差和压力差测量。通过多次改变初始压力,描绘出等温膨胀线,从而间接估算真实气体的第二焦耳系数。 --- 第二篇:电磁学实验:从基础电路到电磁波的初步探索 本篇旨在强化对电场、磁场基本定律的理解,并通过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实现对物理量的精确测量和信号的有效处理。 3. 电磁场与测量技术 本部分强调利用电子设备进行精细测量和信号调制解调。 电桥电路的改进与应用: 详细介绍了惠斯通电桥、麦克斯韦电桥的精确平衡条件,并引入了交流电桥的原理,重点讲解了锁相放大器(Lock-in Amplifier)在微弱交流信号测量中的应用,如何有效消除环境噪声,提高灵敏度,尤其在测量低频电阻、电感和电容时。 磁场分布的数字化描绘: 实验不再是简单的磁感线绘制,而是使用高斯计阵列或霍尔传感器对特定几何结构(如亥姆霍兹线圈、螺线管)内部的磁场进行三维空间扫描。指导学生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如插值或有限差分)将离散数据点转化为连续的磁场强度等值线图。 电磁阻尼与衰减振荡: 研究RLC串联电路的瞬态响应。重点分析了临界阻尼、过阻尼和欠阻尼三种情况下的电流/电压变化曲线,并要求学生通过拟合实验数据,精确确定电路的固有角频率和阻尼系数,并讨论阻尼系数与电路参数的理论关系。 4. 交流电路分析与电磁波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复杂交变电磁场下的元件特性。 RLC串联谐振的品质因数测定: 除了传统的半高宽法,本章还介绍了使用频率扫描技术,精确测定谐振峰值电压或电流,并利用相移法(测量输入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来交叉验证品质因数(Q值)的准确性。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基础介绍): 虽然不涉及微波实验的复杂性,但本部分引入了LC传输线模型来解释电磁波在有限导体结构中的特性。通过低频信号源驱动短传输线,测量不同位置的电压幅值和相位,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特征阻抗的概念。 --- 第三篇:光学实验:波动光学与量子效应的现代视角 本篇侧重于光的波动性和光电效应的精确定量分析,引入了现代光学测量工具。 5. 几何光学与棱镜的精确测量 本部分提升了对光路偏折和色散现象的测量精度。 阿贝折射仪的校准与应用: 详细讲解了标准棱镜和液体样品折射率的精确测定流程,特别强调了温度补偿对液体样品折射率的影响。实验要求学生对设备系统误差进行独立校准。 衍射光栅光谱的精密分析: 使用CCD线阵传感器取代传统目镜观察光栅衍射图样。学生需要通过采集到的多通道光强分布,利用像素信息反推出衍射级次和波长,并计算光栅常数的标准偏差。 6. 波动光学基础与光电效应的量化 本部分是连接经典光学与量子物理的关键桥梁。 菲涅耳/夫琅禾费衍射的计算机模拟与对比: 结合实验数据,要求学生使用数值计算方法(如快速傅里叶变换)模拟单缝、双缝以及圆孔的衍射图样,并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的吻合程度,深入理解衍射的本质。 光电效应的精确测量与普朗克常数验证: 强调使用高稳定性的单色光源和高输入阻抗的电压表来消除光电流测量中的内阻影响。通过多次测量不同频率光照射下的截止电压,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光电效应方程,计算出极高精度的普朗克常数(h),并对拟合优度进行统计学评价。 光的偏振特性与Malus定律验证: 实验使用偏振片和光强计,系统地研究了起偏角与透射光强之间的关系。除了标准的Malus定律验证外,还增加了对反射偏振(布儒斯特角)的测量,并讨论了不同材料表面反射率的差异。 --- 结语:实验思维的培养 本书所有实验模块均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采集-误差分析-结论提炼”的完整思维链条为核心目标。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超越教科书的既定步骤,对实验方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优化,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其封面设计吸引了。虽然是实验教程,但它并没有显得过于枯燥。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本书是否能真正地激发我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操作仪器,更能让我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例如,在介绍一些经典物理实验时,如果能穿插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家们的探索故事,或者实验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会让我觉得实验更加生动有趣,而不是单纯的课业任务。我一直认为,对科学的热爱是驱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而实验恰恰是体验科学最直接的方式。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它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另外,对于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或者开放性的实验题目,我也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它能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实验来验证新的想法。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不错,翻阅起来手感很好,字体大小也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实验仪器的介绍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仪器,只是知道它的名称,但对其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以及一些细微的操作技巧并不了解,这往往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我期待这本教程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常用实验仪器的详细图解,甚至是一些拆解示意图,让我能更直观地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另外,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误差的讨论,我希望它能够给出一些更具指导性的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能引导我们思考误差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改进实验来减小误差。我对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部分一直感到有些头疼,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深入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扎实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物理实验教程,发现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又过于操作化,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希望这本教程能够在理论深度和操作实用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我期待在每一个实验项目中,都能看到对实验原理的深入剖析,同时也能看到详细、准确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据的记录和计算上。物理实验的精髓在于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理解物理规律,而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让我能够真正地从实验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思维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方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似乎不仅仅是列出了一系列的实验项目,而是将实验项目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我希望它能在每个实验项目开始之前,都简要地回顾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我们快速进入实验状态。同时,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预测性的描述,甚至是一些常见的“陷阱”和“误区”的提示,这样我们在实验时就能有所准备,避免走弯路。我曾经在一个实验中,由于对某个现象的预期不足,导致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原因,最后才发现是某个细节被忽略了。所以,一个能够预见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实验教程,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也很关心它对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否有指导,因为清晰、规范的实验报告是实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以下评价为虚构,旨在模拟不同读者风格,不代表真实内容)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相当朴实,并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这倒是让我觉得比较务实,毕竟是实验教程,内容为王。拿到手后,我立刻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章节的划分还是比较清晰的,从基础的力学实验,到一些相对复杂的电磁学和光学实验,涵盖的范围还算广。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实验的规范性和操作指导的详细程度。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实验步骤,并且在实验原理的讲解上,能够与我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相呼应,甚至在某些地方能进行更深入的拓展,这样在做实验的时候,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是仅仅机械地操作。我之前做过一些实验,遇到过说明书过于简略,导致操作过程中频频出错,耽误了时间,而且事后也搞不清错在哪里,所以对实验教程的精细度要求比较高。希望这本教程能在理论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做得足够细致,能真正帮助我们独立完成实验,并从中有所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