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

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春燕 著
图书标签:
  • 住房经济
  • 城市住房
  • 中国经济
  • 制度变迁
  • 再分配
  • 市场弹性
  • 住房政策
  • 历史研究
  • 经济史
  • 土地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234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70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都市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隶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都市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丛书,丛书作者均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丛书是社会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厘清了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的发展沿革,论述精当,案例丰富,对今后住房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从住房政策背后隐含的话语角度出发,探析中国城市住房政策及其与制度变迁的逻辑关系。对经济计划主义的信念是中国住房政策的“元叙述模式”。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计划和市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政策具有确保公有制和不断深化市场这样两个鲜明特色。不同的住房政策塑造了不同的住房模式,《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将1949年至今的住房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国家再分配,单位再分配与市场再分配,并加以详细探讨,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刘春燕,1970年生,祖籍山东梁山县。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独立或合作发表过《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探索》、《中国农民的环境公正意识与行动取向》、《市场转型与中国乡村内部的代谢断层》等多篇论文,并合作出版《环境社会学》、《制度变迁的实践逻辑》、《静悄悄的变革》等多部著作。

目录

前言
一、住房、政策与制度
二、“市场转型”还是“路径依赖”
三、住房政策的话语变迁与制度模式
四、市场再分配住房体制中的问题
五、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国家再分配住房的形成(1949-1977)
一、计划经济与城市“房荒”问题
二、城市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三、国家再分配走向平均主义

第二章 改革进程中的单位再分配(1978-1997)
一、新话语:计划经济可以容纳市场
二、城市公房的市场化改革
三、90年代的单位再分配

第三章 市场再分配的深化与探索(1998-2010)
一、“市场多一点”的改革深化
二、“房地产刺激计划”与“宏观调控政策”
三、探索中的市场再分配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避免提及您的原书名或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 --- 书名:《跨越时代的变革: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的重塑与冲突(1980-2020)》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强劲冲击下,不同地域和族群的文化身份如何经历深刻的重塑、固化与张力。该研究不仅关注经济全球化对地方文化实践产生的外部压力,更着眼于文化主体内部的能动性与抵抗策略,描绘了一幅复杂多变的全球文化景观图景。 第一部分:全球化视阈下的文化渗透与本土回应 第一章首先确立了研究的理论框架,结合世界体系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资本流动如何加速了文化产品的扩散。重点分析了西方主流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和消费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地方青年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聚焦于“文化挪用”与“文化杂糅”的现象。通过对东亚、拉丁美洲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案例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如何选择性地吸纳外来文化元素,并将其与本土传统进行“在地化”的融合。例如,探讨了日本“酷日本”战略如何将本土动漫和时尚推向世界,以及这种“文化出口”背后的国家战略意图。 第三章则详细考察了文化身份的“再领土化”趋势。面对全球化的同质化压力,许多社群开始采取更强硬的姿态,强调和复兴民族、宗教或地方性的文化符号。研究分析了这种“回归传统”的运动,指出其既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价值失落的补偿性反应,也常常被政治力量用以动员社会共识。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身份的虚拟构建与社群的碎片化 第四章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数字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交流的门槛,但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复杂化。本书探讨了“赛博空间”如何成为新型文化社群的孵化地,人们可以基于共同的兴趣或意识形态构建虚拟身份,跨越地理界限进行互动。然而,这种虚拟连接的稳定性及其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影响,构成了本章的讨论核心。 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在社交媒体驱动下,文化身份政治的激进化现象。算法推荐机制如何无意中加剧了“回音室效应”,使得持有相似观点的群体愈发封闭,从而导致了社会共识基础的削弱。研究通过对特定网络迷因和标签(Hashtag)运动的文本分析,展示了身份认同如何被工具化,并迅速转化为具有强大动员力的社会运动力量。 第三部分:迁徙、融合与身份的边界模糊 第六章转向了二战后至今规模空前的国际人口流动及其对接收国文化结构的影响。本书探讨了移民社群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维持或改造其文化遗产。研究区分了“同化”、“融合”与“多元文化主义”三种模式下,移民后代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身份调适的内在心理张力。 第七章深入分析了“双重身份”的实践及其带来的制度性挑战。特别关注了欧洲和北美地区在面对多族裔社会时,公共政策在教育、就业和法律体系中如何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承认与管理。这一章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处理宗教符号展示、语言使用权等议题上的政策差异,揭示了身份政治如何渗透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领域。 第八章(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发现:全球化并非一个单向度的文化传播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博弈、适应和创造力的复杂系统。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四十年间,文化身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一种持续协商、动态建构的“过程”。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全球社会框架。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社会冲突的深层文化根源提供一套细致入微的分析工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从一个微观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视角切入。住房,这个关乎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下,住房资源如何被统一调配和分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渐介入,直至商品房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期间的政策和制度演变无疑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篇章。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再分配经济”这样一个宏观概念,与“市场弹性”这样一个偏向微观经济运行的特质联系起来的。在中国这种独特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弹性”究竟是如何在中国城市住房政策和制度的框架内得以体现和发展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的住房政策是如何被制定和实施的,以及与之相伴的制度是如何构建和调整的。我想了解,这些政策和制度的细微之处,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城市住房市场的“弹性”和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吸引了我这个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成就感到惊叹,但同时也很好奇,在那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漫长过程中,具体有哪些政策和制度在起作用。这本书聚焦于住房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又充满政治经济博弈的领域,简直是切中了要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10年,这段时间跨度非常长,足以涵盖从福利分房的时代到商品房市场兴起的全过程。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再分配经济”的背景下,“市场弹性”是如何被孕育、发展,甚至被塑造的?这种“弹性”是否意味着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依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调整和适应能力?书名中的“政策与制度”更是引发了我对具体改革措施的想象,比如是如何一步步打破福利分房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的?其中的制度设计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博弈?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这些宏观的经济史实和政策变迁如何影响到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活,尤其是住房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相信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经济史研究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我翻阅《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的初衷,在于它所提出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视角:在“再分配经济”的框架下审视“市场弹性”。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矛盾体。众所周知,中国在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是高度集中的计划和资源再分配。然而,在这样一种体制下,住房市场是如何发展出“弹性”的?这种“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政策调整的灵活性,还是市场需求的悄然显现,抑或是制度设计中的某种“留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这三十多年的住房政策和制度演变进行细致的梳理,尤其是那些标志性的转折点,比如福利分房制度的瓦解,商品房市场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改革措施。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宏观政策如何具体地作用于城市住房的供给、需求、价格以及相关的社会结构。我尤其关注书中所探讨的“制度”,它们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调整,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市场弹性的?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打破我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固有认知。

评分

坦白说,《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这个书名,乍一看可能显得有些学术化,但深入思考后,它所触及的核心议题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厚重感。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现象。住房,作为社会财富和个体生活最直观的载体,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再分配经济”与“市场弹性”的并置,无疑是最大的看点。我猜想,作者将要揭示的是,即使在高度集权的再分配体制下,市场机制的萌芽和作用是如何悄然存在,并最终促使住房体系产生“弹性”的。这种“弹性”意味着什么?是在政策调整中的灵活应对,还是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的自发性变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1949年至2010这六十余年间,中国城市住房政策和制度的具体演变历程。那些被称之为“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支撑这些政策运作的“制度”框架,是如何一步步从福利主义走向市场化,又在其中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博弈和调整?这本书似乎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清晰地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城市住房格局。

评分

我是一位对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市场有着浓厚兴趣的行业观察者,看到《再分配经济中的市场弹性:中国城市住房政策与制度(1949-2010)》这个书名,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庞大人口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说,住房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这本书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到2010年,恰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住房市场改革的关键时期。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阐述“再分配经济”这一概念在住房领域的作用的。在那个年代,住房资源是如何被分配的?这种分配机制又如何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逐渐演变?“市场弹性”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动态的、充满调整和适应性的画面。我想象着,在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框架下,住房市场是如何从一种高度受控的状态,逐渐释放出其内在的活力和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的。这本书所关注的“政策与制度”究竟是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架构?它们又是如何在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被设计、实施和调整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城市住房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