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文库精萃:章太炎、邹容

近代名人文库精萃:章太炎、邹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邹容 著,刘东 编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邹容
  • 近代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政治
  • 革命
  • 文学
  • 历史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出版集团 , 太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302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11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6
字数:1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代名人文库精萃:章太炎、邹容》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

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近代名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近代名人文库精萃:章太炎、邹容》在名家文学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精髓作品,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

作者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叙,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政治家、学者、散文家。曾因倡导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后因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被捕入狱。出狱后,孙中山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以诗文鼓吹革命。早期作品具有秦汉以至唐宋时文风。后期写有大量政论、时评文章,以广博深厚的学识为基础,内容翔实,词锋锐利,风格瑰丽。诗作多为五言,一些古体诗取法汉魏乐府而文辞古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贡献。著述有《章氏丛书》、《太炎文录》、 《太炎文录续编》等。
  
  邹容(1885—1905),近代作家、革命家。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参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回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与章炳轔发起成立中国学生同盟会。著《革命书》揭露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和卖国行径,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一书思想尖锐,感情奔放,语言明晰流畅,是当时宣传革命思想的新体散文代表作。 《苏报》主笔章士钊撰文推荐,评此书为全国人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年6月,章炳麟被捕,他自投捕房,被判死刑,1905年4月死于狱中。1912年2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其为大将军。

内页插图

目录

章太炎
杂文
变法箴言
译书公会序
弭兵难
解辫发
定版籍
《革命军》序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节选)
狱中答《新闻报》
狱中与威丹唱和诗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
《洪秀全演义》序
《汉帜》发刊序
排满平议
熊成基哀辞
驳建立孔教议
非所宜言
告癸丑以来死义诸君文
祭维新六贤文
祓三厉文
哀山东赋
诗篇
杂感(一)
梁园客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
狱中赠邹容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孙逸仙题辞
杂感(二)
东夷诗
广宁谣
长歌
时危
孤儿行
艾如张董逃歌
妈鹊案户鸣为刘道一作也
东夷诗十首
广宁谣
感旧
长歌
赠吴君遂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
狱中和威丹
癸丑长春筹边
自岭海南行抵阁婆
黑龙潭
自毕节赴巴留别唐元帅二首
……
邹容

精彩书摘

  现识就是境界现前的意思。矿物和异性矿物,既能亲和,也能抵抗,分明是有境界现前。可见矿物也有现识。若依《成唯识论》分配,业识便是作意。转识便是触,现识便是受,并与阿赖耶识相应,但没有想、思二位。所以比较动植物的知识,就退在下劣的地位。况且矿物不但有阿赖耶识,兼有意根。何以见得呢?既有保存自体的作用,一定是有“我执”。若没有我执,断无保存自体的理。只是意根中“法执”有无,还没有明白证据,不容武断。矿物既有阿赖耶、意根二种。为什么缘故不见流转生死啊?因为流转生死,必要“感”、“业”二种为缘。矿物的感,只有“俱生我执”,没有分别我执。只有“显境名言”,没有“表义名言”。矿物的业,只有“无记性”,没有“善性”、“恶性”。流转生死的缘,阙了大半,所以没有流转生死的果。这也是容易说明的。但虽说矿物有知,依旧不容说矿物有质。只是矿物和矿物相遇,现起触觉,毕竟没有窒碍的本体。动物和矿物相遇,动物现起色觉、声觉、香觉、味觉、触觉,毕竟没有五尘的本质。五尘的幻觉,只为两种有意根的东西相遇而生,所以心有境无,依然成立。这植物有命、矿物有知的俗谛,佛法中不能说得圆满。我辈虽然浅陋,还可以补正得一点儿。还有一句话,是兄弟平日的意见。现在讲唯心论的,必要破唯物论。依兄弟者,唯心论不必破唯物论,反可以包容得唯物论,只要提出“三性”,就可以说明了。第一是据“依他起自性”。唯物论家为什么信唯物呢?除了感觉,本来无物可得,感觉所得,就是唯心论的“现量”。
  ……
近代思潮的先驱,民族精神的回响——《近代名人文库精萃:章太炎、邹容》 本书籍精选近代中国两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革命家的代表性著作,深入剖析他们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所提出的深刻见解与激进主张。章太炎,这位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学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在政治、哲学、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而邹容,这位年少英发的革命者,则以其澎湃的热血和锐利的笔锋,点燃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烽火。本书籍的汇编,旨在呈现两位先驱者思想的精髓,展现他们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如何挑战传统,呼唤变革,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与独立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章太炎:民族精神的守望者与现代学术的奠基人 章太炎(1869-1953),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是清末民初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其思想体系宏大,学问广博,涉猎之深,在中国学术史上堪称典范。他的思想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 在政治思想方面,章太炎的思想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早期,他曾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改良思想的影响,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认识加深,他逐渐转向革命。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制,主张建立共和。其著作中,常以“国民”为核心,强调国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他提出的“种族革命”和“排满”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虽然后期对这些提法有所反思,但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解放的追求始终未变。他深刻批判了清政府的专制与卖国,将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视为民族复兴的必要前提。他的思想,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民族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在学术思想方面,章太炎是乾嘉学派的继承者,也是现代国学研究的开创者。他精通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经学、史学、哲学等。他主张“为学必本之实事”,注重考据,反对空谈。他在文字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例如他对汉字起源、演变的研究,对音韵学的梳理,至今仍是研究的宝贵财富。他的《说文解字》研究,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哲学上,他深受佛学影响,但又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探讨“理”与“气”的关系,强调“心”的作用,对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有所涉猎。他还对佛学的“空”观进行了新的阐释,将其与现实政治的变革联系起来,展现了其思想的独特性。 章太炎的思想,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缩影。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传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文字,有时尖锐激昂,有时又晦涩深奥,但无不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不仅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现代中国学术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邹容:革命烈火的燃点与民族解放的呐喊 邹容(1885-1905),字蔚男,四川巴县人。他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青年革命家,以其短暂而炽热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思想,虽然不及章太炎那样系统和博大,但其激进和煽动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邹容最著名的著作无疑是《革命军》。这部小册子,字数不多,但其思想的冲击力却异常强大。在《革命军》中,邹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仇恨,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以及对中华民族前途的忧虑。他将清朝政府称为“一犬”,将帝国主义列强称为“一虎”,两者共同压迫中国人民。他主张,只有彻底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实行“国民革命”,才能救中国于水火。 《革命军》的核心思想在于“革命”。他将革命视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壮举,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冲破一切旧的束缚,建立一个崭新的、独立自主的中国。他强调“自由”和“平等”,认为中国人民应该享有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的权利。他用激昂的文字,号召国人“醒来”,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并为之而奋斗。他的语言,充满力量,充满激情,直接触动了当时许多青年人的心弦。 邹容的革命思想,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学说。他将西方关于国家、主权、革命等概念,运用到中国具体的民族革命实践中。他提出的“世界之大,人人有地,人人有食,人人有事做”的理想社会愿景,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反映了他对一个公平、富足的中国的向往。 邹容的革命主张,在当时是相当激进的。他反对一切改良,认为改良只是延缓灭亡,最终无法挽救中国。他直接呼唤“专制之下,国民不能生存;专制之下,国民不能发达;专制之下,国民不能得自由;专制之下,国民不能有幸福”。这种毫不妥协的革命立场,使得《革命军》成为当时革命党人传播革命思想的锐利武器。 然而,邹容的革命思想也并非没有争议。他对“种族革命”的强调,以及对清政府官员的严厉批判,在一些温和派看来,可能过于激烈。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勇气、他的激情、他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深地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激励了无数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 两位先驱,异曲同工的精神 虽然章太炎的思想体系更为庞杂,学问更为深邃,而邹容的呼喊更为直接和激昂,但两位先驱者都承载着同一个时代赋予的使命——拯救民族于危亡,唤醒沉睡的国人。 章太炎以其博学的积淀,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弊端,在国学与政治思想两个层面,为民族复兴寻找理论根基。他以“非国民”的眼光审视旧文化,呼唤建立以“国民”为主体的现代国家。他的思想,如同厚重的大地,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土壤。 邹容则以其澎湃的热血,直接点燃了民族革命的火炬。他以“革命”为唯一答案,用最直接、最尖锐的语言,号召国人拿起武器,反抗压迫。他的思想,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瞬间点燃了无数革命者的激情。 本书籍的汇编,正是要呈现这种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我们可以看到,章太炎对革命的理论支持,对排满思想的阐释;也可以看到,邹容如何将章太炎等人的思想,转化为更为通俗易懂、更具号召力的革命口号。他们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思想的基石,他们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思想星辰,他们的光芒,至今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本书籍的价值与意义 《近代名人文库精萃:章太炎、邹容》并非仅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希望通过精选的文本,让读者能够深入体悟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以及他们为民族命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通过章太炎和邹容的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晚清的维新思潮到辛亥革命的激进革命思潮的转变过程。 感受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两位先驱者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能够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认识现代学术的渊源: 章太炎在国学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为理解现代中国学术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视角。 反思历史与现实: 通过对两位先驱者思想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并从中获得对当下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启示。 本书籍的精选篇目,力求展现章太炎和邹容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更多读者认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理解他们思想的时代价值,传承他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翻开本书,让我们一同走近章太炎、邹容,倾听他们那来自遥远年代的,却依然掷地有声的呐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脉络,就必须深入到那些先驱者的文字中去,而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是那种面面俱到的通史叙述,而是像一个精准的探照灯,聚焦于那个特定时期内那些最具穿透力和思想爆炸性的篇章。我翻阅了其中几篇关于社会变革与个体命运的文章,那种文字的力量是惊人的,它不回避矛盾,直击要害,用词犀利却又不失文人的风骨。编者在选材时,似乎特别注意保持了原文的“原汁原味”,没有过多地进行现代化的修饰或解读,这对于真正想探究原貌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尊重。读罢,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共鸣和对知识分子责任感的重新审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有品味了,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一拿上手就感觉自己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字体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粗糙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历史人物肖像和相关历史照片的收录和处理,那种老照片的质感,仿佛能带你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段岁月的温度与激情。而且,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卷首语的引言部分,编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去梳理和勾勒时代背景,为接下来的阅读铺垫了一个坚实而又引人入胜的基调。拿到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文人气息的摆设,显示出主人对传统文化和近代史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现代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哪些名家的文章,更在于其编排的逻辑和导读的深度。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作者的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试图构建一种内在的对话。你能在不同篇章之间看到思想的碰撞、观点的继承与反叛。比如,前一篇文章中对某种旧有观念的批判,很可能在下一篇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论证或修正。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研讨会。这种用心良苦的“绣花功夫”,远非一般选本能够比拟,真正体现了“精萃”二字的重量。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套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了对复杂思想的过度简化,坚持呈现出历史原貌的艰深与丰富。我花了好几天时间,细细品味其中几段论证严密的长句,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本书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度思考的大门,而不是给你递来一碗已经调配好的营养餐。它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去咀嚼、去消化,最终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通过自我努力获得深刻理解的过程,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魅力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唤醒了我们对“士人精神”的记忆。在今天这个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重温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是极具启迪意义的。我特别是留意了其中一些信札和手稿部分的影印件(如果有的话,或者指代那些体现个人情感的文字),那些笔触背后流露出的挣扎、坚韧和对理想的执着,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陈述都要来得震撼人心。它让你思考,在风暴来临时,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持守怎样的立场和操守。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是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