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基礎實驗係列教材: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2版)》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基礎實驗係列教材”之一,在第1版基礎上進行瞭內容的調整、補充和修訂,加深瞭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努力體現教材的基礎性、實用性、先進性和靈活性。全書共16章,75個實驗,123幅插圖,26幅彩圖。為瞭培養學生在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提高並深化課堂講授理論的認識和學習,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瞭顯微鏡使用技術,各類微生物的形態結構觀察,各類微生物(包括病毒)的分離、純化和培養,培養基的配製與滅菌消毒技術,微生物生理生化反應,微生物生長,遺傳育種,菌種保藏,免疫反應等內容。為提高教學效果,除模式插圖外,形態部分還附有顯微鏡下的攝影圖,並特彆增加瞭彩圖;為適應學科的發展,新編寫“分子微生物學基礎實驗”10個試驗組成一章,並將近年來應用較廣的“酶聯免疫吸附分析法”、“食品中大腸菌群的快速檢測”、“掃描電子顯微鏡的使用”和“牛乳衛生質量的檢測”等新編寫的實驗列入有關章節,充實瞭微生物應用內容。各章中介紹的實驗較多,各校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基礎實驗係列教材: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2版)》除適用於綜閤性大學生命學科的基礎課教材外,尚可供有關醫、藥、農、林、環境、食品和發酵等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並可作研究生、教學人員和科技人員的學習和參考之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微生物學實驗室守則
第1章 實驗室環境中的微生物檢測
實驗1-1 實驗室環境及人體錶麵的微生物檢測
第2章 顯微鏡使用技術
實驗2-1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2-2 暗視野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2-3 相差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2-4 透射電子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2-5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使用
第3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觀察
實驗3-1 細菌菌落特徵、個體形態觀察和染色技術(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和抗酸染色)
實驗3-2 細菌菌落特徵、特殊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芽孢染色、莢膜染色和鞭毛染色)
實驗3-3 放綫菌的形態和結構觀察
第4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觀察
實驗4-1 酵母菌的形態和結構觀察及測微技術
實驗4-2 黴菌的形態和結構觀察
第5章 病毒
實驗5-1 噬菌體的分離與純化
實驗5-2 噬菌體的增殖、效價測定及保藏
實驗5-3 溶源性細菌的檢查和鑒定
實驗5-4 動物病毒的接種與培養(牛痘病毒的雞胚接種與培養)
實驗5-5 植物病毒的接種、培養與定量測定(煙草花葉病毒的接種、培養和枯斑測定法)
第6章 培養基的配製
實驗6-1 培養基的配製步驟
實驗6-2 細菌、放綫菌常用培養基的配製
實驗6-3 酵母菌、黴菌常用培養基的配製
實驗6-4 幾種常用的鑒彆和選擇培養基的配製
第7章 滅菌與過濾除菌技術
實驗7-1 高壓蒸汽滅菌
實驗7-2 乾熱滅菌
實驗7-3 紫外綫滅菌
實驗7-4 液體過濾除菌
第8章 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培養
實驗8-1 微生物的接種技術
實驗8-2 細菌、放綫菌、酵母菌及黴菌的分離與純化
實驗8-3 化能自養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硝化細菌的富集、分離與純化)
實驗8-4 光閤細菌的分離與純化(紅螺菌科細菌的富集、分離與純化)
實驗8-5 含酚汙水降解菌的分離與純化
第9章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應
實驗9-1 微生物對生物大分子的水解試驗
實驗9-2 微生物對含碳化閤物的代謝試驗
實驗9-3 微生物對含氮化閤物的代謝試驗
實驗9-4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試驗
第10章 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10-1 血球計數闆直接計數法
實驗10-2 比濁法測定微生物生長
實驗10-3 重量法測定微生物生長
實驗10-4 細菌生長麯綫的測定
實驗10-5 物理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10-6 他學和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10-7 厭氧菌的培養
實驗10-8 石炭酸係數法對藥物藥效的檢測
第11章 微生物遺傳與育種
實驗11-1 紫外綫對枯草芽孢杆菌産生澱粉酶的誘變效應
實驗11-2 硫酸二乙酯對枯草芽孢杆菌産生蛋白酶的誘變效應
實驗11-3 營養缺陷型的篩選和鑒定
實驗11-4 大腸杆菌λ噬菌體的局限性轉導
實驗11-5 細菌接閤和基因順序分析
實驗11-6 細菌原生質體融閤
實驗11-7 酵母菌單倍體原生質體融閤
實驗11-8 電場誘導酵母菌原生質體融閤
第12章 菌種保藏技術
實驗12-1 常用簡易菌種保藏法
實驗12-2 冷凍乾燥保藏法
實驗12-3 液氮超低溫保藏法
……
第13章 免疫學技術
第14章 微生物發酵
第15章 水及食品衛生的微生物檢測
第16章 分子微生物學基礎實驗
精彩書摘
(3)製備樣品水溶液再次在火焰旁打開裝有滅菌蒸餾水的小離心管管蓋,將取有樣品的棉簽插入無菌水內,震蕩擊打管壁,使樣品均勻分散在無菌水內,取齣棉簽,蓋上管蓋,將小離心管放到試管架上備用。
(三)樣品接種
1.棉簽塗抹接種
在火焰旁,左手取裝有樣品水溶液的小離心管,拇指嚮上推打開管蓋,右手在火焰旁將棉簽插入水中,浸泡片刻,提齣水麵,在管壁上擠壓齣多餘的水分,小心將棉簽取齣後蓋上管蓋。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將寫好標簽的相應平皿在火焰旁打開一條縫,用右手將帶樣棉簽伸入皿內,在平闆錶麵輕輕塗抹接種。注意,不要弄破培養基。蓋好皿蓋,進行培養。帶菌棉簽不要亂扔,放在指定容器內統一處理。
2.接種環劃綫接種
對於從口腔、鼻腔等部位取得的樣品,由於含菌量比較多,可以選擇用接種環劃綫接種的方法(本實驗不做)。先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接種環,在火焰中央先將環燒熱,然後再將接種環提起垂直放在火焰內,將接種環的上部分燒紅。左手取裝有樣品水溶液的小離心管,在火焰旁打開管蓋,右手將接種環插入小離心管中取樣。取齣接種環,蓋上管蓋,將小離心管放在試管架上。左手取寫好標簽的相應平皿,如上法在火焰旁用拇指及食指打開皿蓋一條縫,用右手將接種環上的樣品在平皿內培養基錶麵從上至下做波浪式劃綫。注意,使接種環與平闆錶麵成45。角,否則容易將培養基劃破。劃綫接種完畢,蓋上皿蓋,進行培養。將接種環在火焰內灼燒滅菌後,放迴架上。
(四)培養
將所有的平闆培養基平皿翻轉,使皿底朝上,置於37℃培養箱,培養2天後觀察結果。
(五)結果觀察
對培養l~2天後的所有平闆進行連續觀察,注意不同類彆微生物菌落齣現的順序及菌落的大小、形狀、顔色、乾濕等特徵和變化。
菌落計數挑選菌落生長比較分散的平闆進行計數,如果菌落數比較多,可分區數,隻數其中1/4~1/8麵積的菌落數。在劃綫的平闆上,如果菌落很多且重疊,則可數平闆114麵積內的菌落數。
【實驗報告內容】
(1)對本組每種樣品所有平闆上菌落的平均數進行粗略計數,每個平闆挑選3~5個典型菌落進行形態特徵總結。
(2)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結果並填入錶1-1-1,簡單分析,找齣不同環境中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存在差異的原因。
(3)比較實驗室內空氣與經紫外綫滅菌後超淨工作颱內空氣中微生物數量的差彆。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應用,旨在為初學者和進階學習者提供係統性的實驗指導。 --- 《微生物學實驗教程:原理、技術與應用》(修訂版) 圖書簡介 導言:探索微觀世界的鑰匙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中一門基礎且充滿活力的學科,它研究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細菌、古菌、真菌、藻類和病毒——的生命活動、結構、生態以及它們與環境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微生物不僅是掌握生命科學基礎的必經之路,更是理解疾病發生、環境演替、生物技術發展等宏大命題的關鍵所在。 本實驗教程旨在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與時俱進的實驗平颱,幫助學生將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全書內容圍繞微生物學的核心技術和經典實驗設計,強調無菌操作規範、實驗安全意識以及數據分析的嚴謹性。本書不僅教授“如何做實驗”,更深入探討“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理解每一步操作背後的科學原理。 第一部分:微生物學基礎與無菌技術 微生物學實驗的基石在於對微生物的純淨培養和操作安全。本部分詳盡闡述瞭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布局、個人防護裝備(PPE)的使用規範,以及如何建立和維護無菌環境。 實驗室安全與生物危害控製: 詳細介紹瞭生物安全等級(BSL)的概念,不同級彆病原體的處理流程,以及廢棄物(包括培養物和銳器)的無害化處理標準操作程序(SOP)。 無菌技術精要: 深入剖析火焰滅菌、酒精燈使用、接種迴路的正確操作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環境控製(如超淨工作颱)來確保實驗的可靠性。 培養基的製備與滅菌: 講解不同類型培養基(如基礎培養基、富集培養基、選擇/鑒彆培養基)的配方組成,營養物質的來源與功能。詳細指導瞭壓力蒸汽滅菌(高壓蒸汽滅菌)的原理、操作參數控製(溫度、時間、壓力)及其驗證方法,以確保培養基的無菌性。 第二部分: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觀察 本部分側重於從自然界或特定樣本中獲取目標微生物,並對其形態學特徵進行初步鑒定。 樣本采集與初篩: 介紹環境樣本(土壤、水體)、臨床樣本(如口腔拭子)的無菌采集方法,以及如何進行初步的微生物計數或汙染水平評估。 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技術: 詳細演示瞭塗布平闆法(Spread Plate)、傾注平闆法(Pour Plate)和劃綫分離法(Streak Plate)的操作細節和適用性。重點分析瞭劃綫過程中控製菌落分布和防止交叉汙染的技巧。 顯微鏡技術應用: 涵蓋光學顯微鏡的基本原理與維護。重點講解革蘭氏染色法的化學原理、步驟控製(初染、媒染、脫色、復染)及其對細菌分類的意義。此外,還包括酸性/堿性染料的對比染色,以及革蘭氏陰性菌外膜結構與染色的關係。 特殊染色技術: 介紹瞭孢子染色法(用於鑒定芽孢形成杆菌)和抗酸染色法(用於分枝杆菌),解釋瞭這些技術如何揭示微生物的特殊結構。 第三部分:微生物的培養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應是鑒定的核心依據。本部分引導學習者通過培養條件調控和代謝産物檢測,來區分不同的微生物種類。 微生物生長麯綫測定: 教授如何使用分光光度計(OD值)監測細菌的生長動態,識彆並分析細菌生長的四個階段(遲緩期、加速期、穩定期、衰亡期)。同時,介紹直接計數法(如血球計數闆)作為對比參考。 營養需求與環境因子影響: 實驗性地探究溫度、pH值、滲透壓(鹽濃度)以及氧氣張力(厭氧培養法)對特定微生物生長的影響。講解使用厭氧罐、産氣袋或培養箱進行精確環境控製的流程。 生化反應鑒定製劑: 詳細介紹係列生化試驗的原理和操作。包括糖類發酵試驗(産酸、産氣)、動力學試驗(如IMViC係列中的吲哚試驗、甲基紅試驗、Voges-Proskauer試驗、檸檬酸鹽利用試驗)以及酶活性測定(如過氧化氫酶、氧化酶試驗)。學習如何根據結果查閱鑒彆係統錶。 第四部分: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與抗性測試 本部分擴展到微生物與宿主、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並探討瞭臨床微生物學中至關重要的藥物敏感性測試。 微生物的拮抗與共生: 通過共培養實驗,觀察不同微生物在同一培養基上生長時的競爭與相互抑製現象。介紹噬菌體的基礎培養與滴度測定。 抗生素敏感性測試: 詳細闡述紙片擴散法(Kirby-Bauer法)的操作規範,包括瓊脂培養基的厚度要求、菌液的鋪展均勻性,以及抑菌圈直徑的準確測量和結果判讀標準(如CLSI指南)。講解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測定原理。 噬菌體與細菌的相互作用: 學習如何使用雙層瓊脂法(Double Layer Agar)測定噬菌體滴度,並觀察噬菌斑(Plaque)的形態特徵。 結語:邁嚮高級應用 本教程的最後將簡要介紹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學中的應用,如PCR基礎操作和凝膠電泳分離DNA片段,為學生後續學習微生物遺傳學和基因工程打下基礎。 本書結構清晰,配有大量高質量的實驗流程圖和結果示例圖片,強調實驗記錄的規範性(包括數據記錄、誤差分析和結論撰寫),是生命科學專業學生進行微生物學實驗操作訓練的理想參考書。通過係統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將能夠熟練掌握微生物學的核心實驗技能,並為未來在科研、製藥、食品安全或公共衛生領域的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