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學概論

環境倫理學概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楊冠政 著
圖書標籤:
  • 環境倫理學
  • 倫理學
  • 環境哲學
  • 生態倫理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問題
  • 道德哲學
  • 人類與自然
  • 生態學
  • 倫理思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3421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39864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5
字數:3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環境倫理學為最近三十年興起的一門學科。《環境倫理學概論》首先介紹倫理學基本概念,繼而討論環境倫理學産生過程及其重要理論。全書共13章,內容涉及倫理學基本概念,環境倫理學導言,人類中心主義,動物倫理,生命中心倫理,生態中心倫理,大地倫理,深層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生態女權主義和社會生態學,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倫理,我國儒傢與道傢的環境倫理思想,宗教的環境倫理思想。《環境倫理學概論》適閤用作高等學校理工農醫等各類專業學生的通識課教材,也可供相關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倫理學基本概念
1.1 倫理學的定義與內涵
1.1.1 倫理學的定義
1.1.2 倫理學的性質與任務
閱讀資料1.1
1.2 倫理學重要概念
1.2.1 價值的定義、類彆與等級
1.2.2 倫理價值的特性
1.2.3 道德者與道德病體
1.2.4 道德地位與道德關懷
1.3 倫理學的類彆
1.3.1 描述倫理學
1.3.2 規範倫理學
1.3.3 元倫理學
1.3.4 應用倫理學
1.4 倫理學的重要學說
1.4.1 倫理學說的重要性
1.4.2 重要的倫理學說
1.5 為何要研究倫理學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環境倫理學導言
2.1 環境倫理學的定義與內涵
2.1.1 環境倫理學的定義
2.1.2 環境倫理學的主要理論與學說
2.2 美國環境主義的崛起
2.2.1 馬斯揭露人與自然失去和諧關係
2.2.2 梭羅是生態學的先驅者
2.2.3 繆爾倡導自然保存運動
2.2.4 班卓領導自然資源保育運動
2.2.5 環境主義掀動保育運動
2.2.6 全球環境運動
2.3 環境倫理學的産生
2.3.1 環境災害引發環境危機意識
2.3.2 環境危機促使哲學傢反思倫理問題
2.3.3 環境倫理學科的誕生
2.4 環境倫理學的學科性質及特徵
2.5 環境倫理學需求的迫切性
閱讀資料2-1 20世紀中葉重要環境災害事件
閱讀資料2-2 環境倫理學發展年譜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人類中心主義
3.1 人類中心主義的含義
3.2 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
3.2.1 宗教與人類中心主義
3.2.2 哲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3.3 人類中心主義的主要信念
3.4 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危機
3.5 人類中心主義的現代觀
3.5.1 諾頓的柔性與剛性人類中心主義
3.5.2 默迪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
3.6 結語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動物倫理
4.1 西方傳統的動物倫理思想
4.2 西方動物倫理思想的轉變
4.2.1 泛神論
4.2.2 達爾文的倫理演化論
4.2.3 人類與動物間的倫理關係
4.2.4 摩爾的新倫理
4,2.5 人道主義
4.2.6 功利主義
4.3 動物倫理的主要學說
4.3.1 動物解放論
……
第5章 生命中心倫理
第6章 生態中心倫理概述
第7章 大地倫理
第8章 深層生態學
第9章 生態倫理學
第10章 生態女權主義與社會生態學
第11章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倫理
第12章 我國儒傢與道傢的環境倫理思想
第13章 宗教的環境倫理思想

精彩書摘

  在《孟子·梁惠王》曾有下列一段“君子遠庖廚”的敘述。孟子對齊王說:我聽說王坐在堂上,有個人牽著牛在堂下經過,王看見瞭,就問他說:“把牛牽到哪裏去?”那人答道:“要牽去殺瞭取血祭鍾。”王說:“放瞭它罷,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懼發抖的樣子,好像是沒有罪而要去受死刑似的。”那人答道:“那麼要棄廢祭鍾的儀式嗎?”王說:“怎樣可以廢呢!用羊掉換它吧,不知道有這種規矩嗎?”那人說:“有的。”孟子說:“憑這種好心就可以統治天下瞭。”有人問:“那殺牛與宰羊又有什麼區彆呢?”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不見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由此可知遠在數韆年前,國人已將道德關懷加之於禽獸身也,這也是仁民愛物的實踐。
  漢代董仲舒曾說:“質於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不愛,奚足以謂仁?”(《春鞦繁露·仁義法》)由此可知,他把愛的範圍從人的領域拓展至生命和自然界,這也體現齣仁民愛物的倫理思想。
  在儒傢思想中,愛護生命亦可在“義”中實踐。孔子曾聞晉國兩位有纔德的大夫被殺,大發感慨。子貢問何?‘孔子說:“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閤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尚知闢之,而況乎丘哉!”(《史記·孔子世傢》)。由此可知孔子從殺人聯想到刳殺動物,他把兩者都看做不義的行為(餘謀昌,1999b)。
  “愛護生命”也在“孝”的倫理行為中有所錶現。曾子引述孔子的話:“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祭義》)因為我國夏朝製定的古訓,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長,川澤不入罔罟,以成魚鱉之長。孔子依此古訓,把倫理行為推廣到生物,認為不按時伐樹,不按規定打獵是殘害生物,是不孝的行為。孝的行為原用於孝順父母,這裏將孝的意義擴大,要敬重先賢的訓示。
  從上述可知儒傢仁民愛物的思想與9,5節中的“世界倫理”的倫理思想充分切閤。世界倫理中稱“保證每個生物獲得人類的尊重,不論它對人類有何價值。人類的發展不應威脅自然的完整,或其他物種的生存。人類應該適當地對待所有生物,並保護它們免於殘暴、受苦和不需要的殺害。”
  ……

前言/序言


森林的低語:一部關於人與自然共存的探尋 引言:被遺忘的契約 自工業革命的巨輪轟鳴以來,人類文明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將自然視為取之不盡的資源庫,或亟待徵服的荒野。我們腳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氣,乃至頭頂的星空,都在無聲地承受著這份單方麵的索取。然而,在現代性的喧囂背後,一種古老的、根植於生命共同體的“契約”正日益顯露齣裂痕。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哲學論著,也非一本冷硬的科學報告,它是一場深入的、充滿敬意的對話——關於我們如何重新聽見森林的低語,海洋的嘆息,以及岩石的沉靜。 第一章:自然的邊界與我們的位置 我們習慣於將“自然”與“人類社會”二元對立。城市是文明的堡壘,而野外則是需要被保護或被開發的對象。這種認知上的隔離,是諸多生態危機的根源。本章首先追溯瞭這種二元論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演變,從亞裏士多德的層級觀到笛卡爾的機械論宇宙觀,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為人類中心主義提供瞭理論基礎。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挑戰傳統邊界的聲音。從美國先驅生態學傢阿爾多·利奧波德提齣的“土地倫理”,到當代生態批評傢們對“地理主體性”的重新界定,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是自然的徵服者,還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我們如何纔能從“擁有者”的心態轉變為“共居者”的身份?本章通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環境的關係模型,旨在重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圖景,其中人類不再是舞颱中央的主角,而是生態劇目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第二章:河流的記憶與水資源的倫理睏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地緣政治和經濟衝突的焦點。當一條河流被築壩截流,當一個地下蓄水層被過度抽取,我們損失的不僅僅是幾立方米的水量,更是整個流域的生態完整性與曆史連續性。 本書將聚焦於“河流權利”這一新興的法律與倫理議題。我們考察瞭新西蘭懷卡托河與印度恒河獲得“法人地位”的案例,這標誌著人類法律體係首次承認非人類實體的內在價值與生存權利。這帶來瞭深刻的倫理挑戰:如果河流擁有權利,那麼水壩的修建是否構成侵權?誰來代錶河流發聲? 同時,本章也深入探討瞭水資源分配的社會正義問題。在乾旱地區,城市居民與農業用水、工業用水之間的利益衝突,往往暴露瞭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我們必須探討,在水資源日益稀缺的未來,維護生態基綫流量是否應置於短期經濟利益之上,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公平、透明的水資源治理機製。 第三章:城市中的荒野:重新綠化我們的生存空間 現代城市是人類“徵服自然”理念的最高體現,鋼鐵、混凝土與玻璃構築瞭與生物圈的防火牆。然而,這種隔離正在反噬我們自身——城市熱島效應、空氣汙染,以及“自然缺失癥”對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 本章緻力於探索“城市生態學”與“綠色基礎設施”的倫理意義。我們考察瞭垂直綠化、屋頂花園、生物廊道的設計如何不僅僅是美學或技術上的進步,更是對生態責任的實踐。例如,設計一個能容納遷徙鳥類的城市公園,其價值就不應僅僅用土地的經濟價值來衡量。 更進一步,我們討論瞭城市化進程中對“剩餘空間”的處理。那些被遺棄的工業用地、未被利用的河岸,是否應被簡單地“清理”並用於再開發,還是應被賦予作為城市生態恢復的“庇護所”?這要求我們對“效率”和“冗餘”的概念進行重新定義,認識到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恰恰是其韌性的來源。 第四章:科技的雙刃劍:基因編輯與人造生態係統的倫理邊界 隨著生物技術,特彆是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的飛速發展,人類乾預自然的能力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我們不再滿足於改造環境,而是開始直接重塑生命本身。 本章審視瞭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時,引入“基因拯救”策略的倫理考量。例如,通過基因技術增強珊瑚對高溫的抵抗力,或復活已滅絕的物種(如猛獁象)。我們必須嚴肅地追問:我們是否有權以拯救的名義,對物種的演化軌跡進行“永久編輯”?這種乾預是否會帶來不可預見的、更深遠的生態後果? 此外,本書也探討瞭“閤成生物學”構建人造生態係統(如生物反應器、微生物群落)的倫理風險。當我們創造齣完全由人類設計的生命形式時,我們對這些新生命負有什麼樣的責任?對“人造自然”的界限描摹,是對人類知識邊界和道德審慎性的終極考驗。 第五章:慢下來的智慧:時間、耐心與生態的尺度 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往往要求我們超越短期主義的政治周期和季度性的商業報告。生態過程是緩慢的、潛移默化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耐心。 本章強調瞭“生態時間觀”的重要性。我們對比瞭現代社會追求的“即時滿足”與森林生長、土壤形成所需要的“地質時間”。這種時間尺度的錯位,導緻瞭政策製定者往往忽視長期纍積的環境成本。 我們探討瞭如何將生態係統的恢復期納入經濟評估體係,以及如何培養一種“世代責任感”。這不僅僅是保護資源留給後代,更是認識到我們這一代人對過去數韆年生態演化的責任。通過分析土著文化中對“七代人”後果的考量,我們尋求一種更具時間深度、更富謙遜精神的決策模式,以實現真正的可持續性。 結語:重拾共情的視角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邀請讀者放下功利主義的眼鏡,以一種更廣闊、更富同理心的視角看待我們共同居住的星球。環境倫理學的核心並非一係列必須遵守的規則,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從“我與它”到“我們之中”。當我們真正開始理解,腳下的微生物群落、遠方的冰川、乃至空氣中的每一粒塵埃,都與我們的生存命運緊密相連時,保護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本能的、對生命本身的珍視。 (字數統計:約155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是《環境倫理學概論》,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它,但僅僅從封麵和封底的介紹來看,我就對它充滿瞭期待。作為一個對環境保護和哲學思辨都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我們當前與自然的關係存在著深刻的倫理睏境。比如,我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時,是否充分考慮瞭對未來世代和非人類生命造成的長遠影響?這本書似乎正好觸及瞭這個核心問題,它可能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框架,來理解和分析我們所麵臨的種種環境道德挑戰。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探討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以及是否存在更具包容性的倫理視角,比如生態中心主義或者生命中心主義。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理論工具,去應對那些令人沮喪的環境新聞,比如氣候變化、物種滅絕、資源枯竭等等。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能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反思,並在實際生活中做齣更負責任的選擇。我設想它會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哲學概念解釋清楚,並結閤生動的案例,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探尋環境倫理奧秘的啓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將如何引領我理解人與自然之間那張復雜而微妙的道德之網。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環境倫理學概論》,我對它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它如何處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這個根本性問題。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是否應該像對待其他生命一樣,去尊重並承認它們固有的價值?這本書或許會為我打開一扇新的門,讓我重新審視“自然”的意義。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共生”和“和諧”等概念,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關係。我希望它能超越簡單的“保護”或“利用”的二元對立,提齣一種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倫理方案。同時,我也好奇它會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倫理睏境,比如,當人類的生存需求與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發生衝突時,我們應該如何權衡?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倫理指南,幫助我們在這些艱難的抉擇中做齣更負責任的決定?我設想它會用引人入勝的語言,結閤豐富的案例,將這些深奧的哲學思想娓娓道來,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在整個生態係統中的角色,並最終促使我以一種更謙卑、更尊重的態度去對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評分

我最近購入瞭一本名為《環境倫理學概論》的書,盡管我還沒深入閱讀,但僅憑其開篇的幾章,便已勾勒齣作者對環境保護議題的深刻洞察。書中的論述,仿佛一股清流,洗滌瞭我內心對許多環境問題的浮躁與迷茫。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日益強調“可持續發展”時,這個概念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道德約束?這本書似乎正試圖為我們揭示這層迷霧。它或許會探討,在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之間,是否存在一個普適性的道德準則?我非常期待它能對“自然資本”和“生態服務”這些術語進行更深層次的哲學解讀,而非僅僅將其作為經濟學中的概念。同時,我也好奇它會如何處理那些看似難以調和的利益衝突,例如,當發展中國傢追求經濟發展時,其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是否應該被同等看待?這本書或許會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讓我們超越簡單的“犧牲”與“發展”二元對立,尋找一種更公平、更具倫理智慧的解決方案。我希望它能拓展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環境問題背後更廣闊的倫理格局,並激勵我用一種更負責任的態度去麵對我們共同的地球傢園。

評分

我最近拿到瞭一本名為《環境倫理學概論》的書,雖然我還沒有開始深入閱讀,但這本書的介紹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睏擾我的環境議題。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談論“生態破壞”時,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道德失範?這本書或許會為我們提供一個清晰的倫理框架,來分析這些失範行為。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探討“責任”這個概念,不僅僅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責任,也包括企業、政府乃至於國際社會在環境問題上應承擔的道德義務。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為何許多環境問題會在我們眼前不斷惡化,而我們卻常常感到無力改變。我設想它會通過剖析一些具體的環境案例,比如工業汙染、森林砍伐、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來揭示其中存在的倫理漏洞,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彌補這些漏洞。同時,我也好奇它會如何區分“自然”和“人造”之間的界限,以及這對於我們的倫理判斷意味著什麼。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人類行為與自然界互動中道德維度的深刻審視,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更清晰的思考路徑。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環境倫理學概論》,我正打算深入研究它。從它的章節設置來看,我預感它會帶我踏上一段關於我們與自然界關係的哲學之旅。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我們對地球的索取,是否已經超越瞭“應得”的界限?這本書或許會嘗試迴答這個問題,它可能會深入探討“權利”的概念,不僅僅是人類的權利,也包括非人類生命的權利,以及那些尚未齣生世代的權利。我尤其希望它能對“代際公平”和“生存權”等概念進行深刻的闡釋,並結閤實際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些抽象的哲學原則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體現其重要性的。我想象中,這本書會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然”的價值,不再僅僅將其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視為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我期待它能幫助我理解,在麵對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時,我們應該如何做齣符閤倫理的抉擇。同時,我也好奇它會如何探討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環境倫理觀,這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豐富的思想資源,以應對全球性的環境挑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