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精选的批评史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精选的批评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G. S. Kirk 著,聂敏里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前苏格拉底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原著
  • 批评史
  • 思想史
  • 古典哲学
  • 哲学研究
  • 文本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86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762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语学界前苏格拉底研究好、基本的参考文献。收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残篇600余则,中译者历时5年精心翻译,中译文直接译自古希腊原文,关键概念、不同译法及理解等附研究性注释,希、英、中三种语言文字对照,形成三种语言文字互勘格局。

内容简介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一篇考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先驱者们的长篇导论始,追溯了泰勒斯所发动的那场理智革命,经由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们的复杂的物理学理论而达到高峰。该书详加剪裁、精审翻译,并予以专业评论,历史地展现了哲学思维本身发生、发育、发展、烟花、转变的进程。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精选600余条原文残篇和证言,附上英译文和从古希腊文直接译出的中译文,形成古希腊文-英文-中文三文对照文本,并针对一些重要概念术语以及不同译法以“译者按”形式做专门说明。本书中译本之出版将为国内学者研究前苏格拉底哲学提供具有专业的原文文献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杰弗里·斯蒂芬·基尔克(Geoffrey Stephen Kirk),生于1921年12月3日,卒于2003年3月10日,英国著名古典学者,从1974起担任剑桥大学第35任皇家古希腊讲座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Greek),直到1982年退休为止。著有《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Heraclitus: the cosmic fragments)(1954),《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合著)(1957)等著作,并是6卷本《伊利亚特》注释本的总编(1985-1993)。

约翰·厄尔·拉文(John Earle Rave),生于1914年12月14日,卒于1980年3月5日,英国著名古典学者,曾经担任剑桥大学皇家神学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Divinity)。著有《毕达戈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Pythagoreans and Eleatics)(1948),《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合著)(1957),《形成中的柏拉图的思想》(Plato’s Thought in the Making)(1965)等著作。

马尔科姆·斯科菲尔德(Malcolm Schofield),现任剑桥大学古代哲学教授,著有《阿那克萨戈拉研究》(An Essay on Anaxagoras)(1980),《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二版合著)(1983)等著作。

聂敏里,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20世纪亚里士多德研究文选》(2010),《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研究(Ζ 1-9)》(2011)。

目录

中文版前言(M.斯科菲尔德)
译者序(聂敏里)
二版前言
一版前言
缩 写

导注 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资料来源
第1章 哲学宇宙生成论的先驱者们
1.稚朴的世界观
2.俄刻阿诺斯
3.黑夜
4.俄耳甫斯教的宇宙生成论
5.赫西俄德的宇宙生成论,及大地和天空的分离
6.“合成的”神谱
7.趋向哲学

伊奥尼亚思想家
第2章 米利都的泰勒斯
第3章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
第4章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美尼
第5章 克洛丰的克塞诺芬尼
第6章 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

西方的哲学
第7章 萨摩斯的毕达戈拉斯
第8章 埃利亚的巴门尼德
第9章 埃利亚的芝诺
第10章 阿克拉冈特的恩培多克勒
第11章 克罗同的费洛劳斯和公元前五世纪的 毕达戈拉斯主义

伊奥尼亚的回应
第12章 克拉佐美奈的阿那克萨戈拉
第13章 雅典的阿凯劳斯
第14章 萨摩斯的麦利梭
第15章 原子论学派:米利都的留基波 与阿布德拉的德谟克利特
第16章 阿波罗尼亚的第欧根尼

精选参考书目
原文索引
一般索引
古代作家人名索引
现代作家人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导注: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资料来源
A.直接引文
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们现存的残篇被作为引文保存在随后的古代著作家中,从公元前4世纪的柏拉图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辛普里丘(Simplicius),在极少的例子中,甚至到晚期拜占庭的著作家,像约翰·泽泽斯(John Tzetzes)。引文出现于其中的资料来源的时间当然不是引文准确性的可靠的向导。因此,柏拉图在其对各种资料来源的引用上的不严谨是众所周知的;他常常把引文和转述混在一起,而且他对他的前辈的态度常常不是客观的而是幽默或调侃的。在另一方面,新柏拉图主义者辛普里丘,虽然生活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后整整一千年,却做了长长的、明显准确地引用,特别是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阿波罗尼亚的第欧根尼;这不是为了文字修饰的缘故,而是因为在其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论天》的注释中他发现,阐述亚里士多德有关他的前辈的观点必须通过记下他们实际的言论来进行。有时候,辛普里丘以比实际需要更长的篇幅来做这一工作,因为如他告诉我们的,一部具体的古代的著作已经太罕见了。
亚里士多德,像柏拉图一样,提供了相对很少的直接引文,而且,他主要的价值是作为早期思想家的一位概括者和批评者。除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辛普里丘,以下著名的verbatim(逐字)摘录的资料来源可被单列出来以供特别论及:
(i)普鲁塔克(Plutarch),公元2世纪的阿加德米学园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在他现存的《道德论集》(Moral Essays)中做了上百条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引用(这些引用常常被他自己加以扩充、插入或者部分地重述)。
(ii)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公元2世纪末的怀疑派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他阐述了埃奈西德姆(Aenesidemus)的理论,此人生活在大约两个世纪前,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许多希腊化时期的资料来源。塞克斯都引用了许多有关认识和感觉可靠性的早期文段。
2 (iii)亚历山大里亚的克莱门特(Clement of Alexandria),教义问答学派(Catechetical school)的博学的领袖,生活在公元2世纪后半期和3世纪的早期。虽然是基督教的一位皈依者,但克莱门特仍然保持着他对各种古希腊文献的兴趣,他运用宽广的知识和令人钦佩的记忆,以对古希腊诗人和哲学家的频繁引用来指出他在异教和基督教之间的比较(主要在他的《劝勉篇》〔Protrepticus〕和八卷本的《汇编》〔Stromateis〕或《杂集》〔Miscellanies〕中)。
(iv)希波吕特(Hippolytus),公元3世纪罗马的一位神学家。著有九卷本的《对各种异端的反驳》(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一书,这本书通过宣称基督教的各种异端是对异教哲学的复兴来攻击这些异端。例如,诺斯替异端是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一致的理论(theory of the coincidence of opposites)的一种复兴——这一论点,希波吕特尝试用对赫拉克利特的不少于17条的言论的引用来充实,而它们之中的许多除此之外是不被知道的。
(v)狄奥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大概是在公元3世纪编纂了一部平庸但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却很重要的著作,十卷本的《著名哲学家生平》(Lives of Famous Philosophers)。在他的传记性和学述性的(doxographical)评论中,他偶尔包括一些主要取自于希腊化时期各种资料来源的短的引文。
(vi)约翰·斯托拜乌斯(John Stobaeus),公元5世纪的一位编纂学家(anthologist),在他的《选集》(Anthologium)一书中汇集了教育性质的对整个范围的古希腊文献的摘引,但更着重于道德言论。许多前苏格拉底残篇(著名的是德谟克利特的)被他所保存,但常常是以多少有点不纯的形式。斯托拜乌斯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一些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兴盛一时的手册和概略。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主要的资料来源以外,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引用也散见于别处:在伊壁鸠鲁派的费罗德姆斯(Philodemus)那里;在像马库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这样的斯多亚派那里,和像图尔的马克西姆(Maximus of Tyre)这样的折衷主义者那里;在克莱门特、希波吕特之外的其他基督教著作家那里,例如在奥利金(Origen)那里;偶尔也在埃修斯(Aetius)那里(参见B,4,b;直接引用在埃修斯那里是很少的);在专门科学的作者那里,例如医生盖伦(Galen),地理学家斯特拉堡(Strabo),饮食方面的编纂学家阿森纳留斯(Athenaeus);以及不乏重要性的,在从努美纽斯(Numenius)、普罗提诺(Plotinus)、波菲利(Porphyry)、扬布里柯(Iamblichus)(其中的后两位著有论毕达戈拉斯)一直到普罗克鲁斯(Proclus)的新柏拉图主义者那里,当然还有无比珍贵的辛普里丘。

前言/序言

中文版前言
西方哲学开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他们是第一批对物理世界和人类在其中的位置、对我们如何和是否能够获得实在的真知产生思考和争论的思想家。他们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令人吃惊地富有想象。他们涵盖了从克塞诺芬尼对化石证据的使用以证明在地表构造中地质的变化,到巴门尼德对最严格抽象的逻辑的运用以证明实在者必然是完全不可变的。一些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论证,实在必然构成一个无限可分的连续统,而另一些则论证,恰恰无限的概念是彻底悖谬的,但还有一些人将物理宇宙看作由无限多的原子通过无限的虚空而构成,以形成无限多的世界。诗是一些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钟爱的文学手段,常常带有表达上出奇的大胆和创造(尤其是像恩培多克勒所创作的那样)。但是,正是一位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来源表明要么是阿那克西曼德,要么是费瑞库德斯——首先以散文写作了一部论著。赫拉克利特的谜一样的格言,阿那克萨戈拉对心灵在产生宇宙秩序过程中的作用的赞美诗般的叙述,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散文写作的最引人入胜的两个例子。
这些值得称赞的思想家仅以残篇存世,它们大多是些由生活在数世纪后的作家提供的引文或记述。因此,展示相关的文献,并且组织起一个可靠的对他们的观点和论证的叙述,就要求有鉴别能力的侦探般的工作。提供这样一种叙述给学者和其他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略知一二的人就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一版(出版于1957年)的志愿,这也始终是第二版(出版于1983年)的目的,在这一版我被邀请加入G·S·基尔克和J·E·拉文的原初团队,而我很遗憾他们两位都已逝去。这本书对这一主题的处理已经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不断重印的英文版现在已经售出超过10万册;第二版已经被翻译成8种其他欧洲语言,最近又被翻译成日文。
因此,《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文版的出版是一个伟大的事件,我很高兴能够欢迎它。它恰逢一个中国对古希腊哲学的学术兴趣增长的时代。我希望中文版将激励许多中国学者和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研究奉献于这些富有魅力、极具个性的理论家,他们没有一个完全类似于任何其他人,而且一些人——诸如赫拉克利特和晦暗的毕达戈拉斯——数世纪来一直不断地被反复解释、甚至崇敬。
就英文第二版而言,希腊文残篇的翻译得到更为突出的体现。中文版通过在希腊原文残篇之外提供英文和中文翻译展现了这一相同的重点。这在翻译者和出版者方面是一个格外明智的决定。我相信它将有助于懂一些英文的中国读者更为贴近原书。
残篇的中译文有两个特点,我在这里尤其愿意强调。第一个特点是,中译文直接从希腊原文而来,而且在一些地方在解释上区别于英文的理解,如译者在脚注中经常指明的。另一个不同是,凡是在一个哲学家以诗体写作的地方,这一文学手段的选择在中译文中都被以诗歌的表达做了十分妥贴的把握,而这在本书的英文版中却不曾被尝试。可以期待,中文版中的这些富有价值的、独特的元素将提醒读者注意具体残篇内容以外的风格,并且提醒读者注意他们对这些思想家的理解的不同的可能性。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不是一部小书。翻译它的工作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计划:它占据了不下5年的时期。我对聂敏里教授情愿为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奉献这么多宝贵的时间、这么多他自己的独到的学识深表敬意。我以对他的工作的最大的热忱和尊敬向他表示感谢。我祝贺他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工作。

马尔科姆·斯科菲尔德
剑桥
2013年9月


《先哲低语:古希腊思想的源头与演进》 本书是一部对古希腊早期哲学思想进行的深度探究。它并非简单罗列某个学派或某位哲人的言论,而是力求呈现这些开创性思想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形成、发展、辩驳与传承的过程。通过梳理并解读那些奠定西方哲学基石的早期文本,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理性自觉的黎明,理解那些至今仍影响着我们思考方式的根本性问题是如何被首次提出的。 溯源:从神话到逻各斯的飞跃 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遥远年代,希腊世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话叙事。诸神及其恩怨情仇,构成了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的解释框架。《先哲低语》首先将目光投向这些古老的创世神话和英雄传说,分析它们如何提供了最初的宇宙观和伦理观。然而,这并非对神话的歌颂,而是对其局限性的审视,并以此为背景,凸显接下来那些突破性思想的伟大之处。 随后,本书聚焦于那些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先驱者们。他们以令人惊叹的独立思考,试图摆脱神话的束缚,用理性(logos)来解释自然(physis)。从爱奥尼亚的米利都学派,到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再到埃菲斯和伊利亚学派,本书细致地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宇宙论和本体论。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这三位米利都的智者,开启了对“万物本原”(arche)的追问。他们不再满足于将世界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从自然界本身寻找那个构成一切、支撑一切的根本要素。泰勒斯提出了水,阿那克西曼德设想了无限的“阿派龙”,阿那克西美尼则指向了空气。本书将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论证逻辑,以及这些朴素的物质观念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洞见——即寻求普遍性、统一性与变化的根源。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将数学的和谐与秩序引入了哲学思考。他们相信“万物皆数”,数的比例和关系构成了宇宙的本质。本书将阐释毕达哥拉斯主义如何将对数理结构的认识,延伸到对灵魂轮回、道德伦理乃至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这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视为实体世界的根本,无疑是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超越,预示着后世哲学对形式、结构和理性原则的重视。 赫拉克利特,这位“流变者”,以其“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深刻洞见,挑战了当时对稳定与不变的追求。他将变化的辩证统一视为宇宙的根本法则,火成了他象征性的本原。本书将细致剖析赫拉克利特那充满隐喻和格言的著作,理解他关于对立统一、逻各斯作为普遍法则以及事物内在斗争的哲学思想。他的思想,以其深刻的辩证法色彩,为后世的哲学思辨提供了丰富而复杂的素材。 巴门尼德及其学派,则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以其绝对的“存在”(Being)理论,对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通过纯粹的理性推理,论证了“存在”是唯一、永恒、不动、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本书将深入研究巴门尼德的《论自然》的两个主要部分——“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分析其如何通过逻辑分析来区分真实存在与感官现象,以及他对“无”的否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伊利亚学派的芝诺,则以其著名的悖论,进一步为巴门尼德的静态本体论辩护,质疑运动、多元和变化的可能性,这些悖论至今仍是逻辑学和哲学讨论的焦点。 走向多元与复杂:从“种子”到“理性” 随着哲学思考的深入,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开始面对一个更复杂的世界。 恩培多克勒 提出了“四根”(土、气、火、水)作为不变的实体,而“爱”与“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则驱动着这些根的结合与分离,解释了万物的生成与消亡。本书将分析恩培多克勒的自然观如何试图调和巴门尼德的“存在”与赫拉克利特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解释模型。 阿那克萨戈拉 进一步将“种子”(spermata)的概念引入,认为万物皆由无数种“种子”构成,并且“万物皆在万物之中”。他引入了“努斯”(Nous,心灵或理性)作为宇宙的秩序原则,认为努斯是无限的、自我的,并且是推动万物运动和组织的动力。本书将探讨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如何从物质主义转向引入一个非物质的、理性的动力,以及这如何为后来的形而上学思想奠定基础。 德谟克利特 和 留基伯 的原子论,则是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史上的一个集大成者。他们提出,世界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空虚构成,原子的运动和组合决定了万物的性质和变化。本书将深入解析原子论的机械论解释,理解其如何尝试用物质的、可量化的实体来解释一切现象,从而彻底摆脱神话和主观臆断。原子论的科学性和唯物主义精神,对后世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批判与承接:前苏格拉底哲学史的意义 《先哲低语》不仅梳理了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思想联系、批判与承接关系。它揭示了早期希腊思想是如何在一个持续不断的对话与辩论中向前发展的。每一位哲学家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试图修正、完善或颠覆前人的理论,这种思想的张力构成了其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书还将探讨前苏格拉底哲学对于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早期思想家提出的根本性问题——关于实在的本质、变化的根源、知识的可能性、宇宙的秩序等——构成了苏格拉底及之后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没有对“万物本原”的追问,就没有对“概念”的探究;没有对“存在”的思辨,就没有对“理念”的构想;没有对“自然”的观察,就没有对“形式”的分析。 超越文本的价值:思想的活水源头 《先哲低语》的写作,并非仅是对古代文本的冷冰冰的解读。它力求重现那些思想家们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求知欲、勇气和创造力。它引导读者一同进行一场思想的“考古”,去发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通过对原文的细致分析、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本书试图展现前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生命力。 本书希望帮助读者理解: 理性精神的起源: 早期希腊哲学家如何开启了用理性思考和论证来理解世界的范式。 根本性问题的提出: 那些关于宇宙、存在、变化、知识等至今仍困扰着我们的根本性问题,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被首次提出并被认真对待的。 西方哲学思想的基因: 前苏格拉底哲学如何为之后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问题域、概念工具和思想框架。 思想史的动态性: 理解哲学思想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对话、辩论和继承而不断演进的生动过程。 《先哲低语:古希腊思想的源头与演进》是一次关于人类理性自觉最早、最激荡人心的探索之旅。它邀请读者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一同沉思,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理解西方文明思想基因的深邃根基。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智慧起源、对思想的源头活水怀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读者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到那一长串的译者和校订者的名字,就知道这绝不是什么轻松的读物。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来对待它的,毕竟“前苏格拉底”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然而,在真正沉浸进去之后,我发现它的难度远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份考古报告,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哲学导览。那些残篇断简的呈现方式,那种近乎于“还原现场”的编辑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各种注释和背景资料。坦白说,如果你期望读到像罗素那样清晰流畅的叙述,帮你轻松地勾勒出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的宏伟蓝图,那你会大失所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整”,它逼着你直面历史的碎片和文本的残缺,让你真正体会到我们对早期思想的理解是多么依赖于后世的转述和猜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布满灰尘的遗址上小心翼翼地清理泥土,你不知道下一铲下去会挖出什么,但那种亲手触碰历史边缘的刺激感,却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的不仅是智力,更是耐心和对文本细微差别的敏感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处理得非常讲究,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血本的。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合着细小的希腊原文和对应的英文翻译,给人一种古老文献的真实触感。但这种“真实感”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阅读体验的断裂感极强。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在不同层级的文本间反复跳跃的循环:先是导论性的背景介绍,然后是某个哲人的引文,紧接着是一大段关于该引文出处和可靠性的学术争论,最后才是翻译。这种结构固然严谨,却像是在你的阅读流畅度上设置了无数个减速带。对于一个只想快速了解“水是万物的本源”这类核心观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高到令人眩晕。它不是在“解释”哲学,而是在“呈现”哲学研究的原始材料和学术困境。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旁听一场高级研讨会,而不是在享受一次轻松的知识探索之旅。每次合上书本,我需要的不是哲学上的启迪,而是精神上的小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反而是它在呈现“认识论的局限性”方面的努力。它并非自信满满地宣称“我们知道早期思想家到底想说什么”,而是通过大量的脚注和交叉引用,不断提醒读者:我们所读到的,是柏拉图的视角、亚里士多德的归纳,甚至是后世修辞家的再加工。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让整本书充满了“也许”和“可能”。我特别欣赏那些详细的文献评论部分,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历史学家之间的辩论实录。比如,当讨论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万物皆流”时,不同的版本和解读差异巨大,这本书把这些争论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这迫使我必须对每一个结论都抱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它成功地消解了那些被神化了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形象,让他们重新变回了在爱奥尼亚海岸上,面对自然秩序进行初步思考的凡人。这比任何鼓吹他们有多么伟大的文字都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从阅读的流畅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虽然专业,但在某些段落的节奏把握上显得有些生硬。特别是那些涉及自然哲学的术语,例如“无定形者”(Apeiron)或者“生成与消灭”(Becoming and Perishing),译者似乎过于拘泥于词源的精确性,导致句子结构在中文语境下显得冗长和拗口。虽然我理解在翻译古代哲学文本时,保持对原文结构的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但过度的直译常常牺牲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我不得不反复回看原文部分,才能理清中文语境下的逻辑链条。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总有一种需要“解码”的挫败感。如果说这本书的目标是让更广泛的哲学爱好者接触到这些源头活水,那么在某些语言处理上,或许可以增加一些更具引导性的润饰,而非完全依赖读者自身的学术背景去填补这些语言的鸿沟。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选集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带有丰富研究性注释的古籍副本,而不是一本普及读物。它不适合作为了解前苏格拉底思想的入门读物,因为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相当的哲学史知识储备和对学术争鸣的容忍度。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其他地方对巴门尼德和恩培多克勒有了初步认识,并渴望深入挖掘原始文本和不同诠释路径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是一个巨大的、摆满了各种古代碎片的宝库,你需要自己动手,带着放大镜和刷子去整理和连接它们。它提供的是研究的工具和材料,而非现成的结论。读完它,你不会觉得自己“掌握”了前苏格拉底哲学,但你会深刻地体会到研究这门学科的艰辛与乐趣,以及我们对“最初的提问者”的理解是多么脆弱和多面。

评分

西学研究经典,前苏格拉底哲学

评分

汉语学界前苏格拉底研究最好、最基本的参考文献。收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残篇600余则,中译者历时5年精心翻译,中译文直接译自古希腊原文,关键概念、不同译法及理解等附研究性注释,希、英、中三种语言文字对照,形成三种语言文字互勘格局。

评分

非常好,不错

评分

帮老师购买的,应该很不错吧,希望老师满意~

评分

汉语学界前苏格拉底研究最好、最基本的参考文献。收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残篇600余则,中译者历时5年精心翻译,中译文直接译自古希腊原文,关键概念、不同译法及理解等附研究性注释,希、英、中三种语言文字对照,形成三种语言文字互勘格局。

评分

宝贝收到了,接下去要开启新世界啦

评分

认真阅读之后再来评价!

评分

书很不错,下次还来京东买书

评分

宝贝收到了,接下去要开启新世界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