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为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用于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作为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程,同时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二、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实在的涵义
二、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
三、时间、空间与物质
四、量子态:一种新的资源
五、人工自然观
六、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一、系统的涵义与描述
二、部分、整体与突现
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层次的涵义与层次的基本规律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第一节 序、信息与熵
一、演化的基本概念
二、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与实在
三、熵与熵增原理
第二节 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一、贝纳德对流
一、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
一、混沌及其基本性质
一、复杂性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历史上的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数学自然观
二、机械自然观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发展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生态自然观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经验特征
一、理性特征
三、实践特征
第二节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二、整体主义科学观
三、证伪主义科学观
四、历史主义科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科学观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四章 技术观
第一节 技术的界定及其本质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
一、技术与科学
三、技术的本质
第二节 技术的演化发展
……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论
第五篇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精彩书摘
四、历史主义科学观
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单一的范式所支配的。范式为在它所支配的科学内合理的工作规定标准。它协调并且指导在这范式内工作的一群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活动。根据库恩的观点,有一个能够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范式的存在,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特征。牛顿的力学、波动光学和经典电磁学全都曾经构成为也许仍然构成为范式,因而有资格被称为科学。大部分现代社会学缺乏范式,因而也就没有资格被认为是科学。
1.科学范式
构成一种范式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团体所采纳的、一般性的理论假定和应用这些假定的定律和技术。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形成了牛顿范式的一部分,而麦克斯韦的方程式则形成了经典电磁理论范式的一部分。范式也包括把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情况中去的标准方法。例如,牛顿的范式将包括把牛顿的各种定律应用到行星运行、钟摆、台球冲撞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现象上去的方法。为了使范式的定律能够对实在世界产生影响所必需的仪器制造和仪器使用技术也包括在范式之内。牛顿的范式应用于天文学,包括各种合格的望远镜的使用,以及使用望远镜的技术,和对用望远镜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校正的各种技术。范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由一些非常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所组成,这些原则对范式内的工作起指导作用。在整个19世纪,支配着牛顿范式的,大致是像这样的一种假定:“应该把整个物理世界解释为按照牛顿运动定律在各种力的影响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而17世纪笛卡儿的纲领则包括这个原则:“虚空是没有的,物质的宇宙是一台大钟,其中所有的力都表现为推力。”最后,所有的范式都包含一些非常一般的方法论规定,如“认真努力使你们的范式与自然匹配,”或是“把使范式与自然匹配的努力的失败看成是严重的问题。”
2.科学范式演化的一般图式
库恩关于一门科学如何进步的图景可以概括为下列开放的图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一新的危机”。
常规科学包括作出详尽的努力来阐明范式,以改善它与自然之间的匹配。库恩把常规科学描绘成按照某一范式的规则进行的解决难题的活动。而难题具有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性质。例如,在牛顿范式内,典型的理论难题包括为处理处于一个以上引力影响下的行星运动问题涉及的数学技术,以及为把牛顿定律应用于流体而发展适当的假定。实验难题包括改进望远镜观测的精确度,以及发展能够可靠测量引力常数的实验技术。常规科学家必须预先假定,范式为在范式内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手段。解决某一难题的失败,被看成是科学家的失败而不是范式的缺陷。无法解决的难题,被看成是反常而不是范式的证伪。库恩承认一切范式都将包含一些反常(例如,哥白尼理论与金星外观的大小,或牛顿范式与水星轨道),并摒弃任何牌号的证伪主义。
一个常规科学家必须对他在其中工作的范式不加批评。只是由于如此,他才能集中精力去详尽地阐明范式和从事深入探索自然所必要的秘传的工作。正是在基本原理上不再存在分歧,把成熟的常规科学和不成熟的前科学的相对说来杂乱无章的活动区别开来。根据库恩的说法,后者的特征就是基本原理上的分歧不一和争论不休,严重到详细的秘传的工作无法进行。几乎是有多少人在这领域内工作就会有多少种理论,每一个理论家都不得不重新开始和证明他自己独特的观点。库恩举牛顿以前的光学为例。从古代直到牛顿的时代,有过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关于光的性质的理论。在牛顿提出并捍卫了他的微粒说以前,没有达到过普遍的一致,也没有出现过详细的、普遍接受的理论。前科学时期的彼此对立的理论家,不仅在基本理论假定方面,而且也在和他们的理论有关的种种现实现象方面意见纷纭,莫衷一是。
常规科学家满怀信心地在某一范式所规定的界限明确的领域内工作。范式向他提出一系列明确的问题以及他相信对于解决那些问题是恰当的方法。如果他为了任何一次未能解决某个问题的失败而抱怨范式,他将会像木匠抱怨自己的工具一样受到指责。尽管如此,失败还是会遇到的,这样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达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以致对范式构成了严重危机并使这一范式被完全不相容的另一范式所代替。
根据库恩的说法,要对科学危机时期的特征作出分析,必须在具备历史学家的才能的同时,还具备心理学家的素养。当反常终于被认为构成了某一范式的严重问题时,一个“明显的专业上不安全”时期就开始了。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变得越来越激进。而范式所规定的解决问题的规则却变得越来越失去约束力。常规科学家们开始从事哲学和形而上学的争论,试图用哲学的论据为他们那些从范式的观点看来是可疑的革新辩护。科学家们甚至公开对占统治地位的范式表示不满和不安。库恩引述了沃尔夫冈·泡利对他所认为的1924年前后日趋增长的物理学危机的反应。恼怒的泡利向他的朋友坦率地承认,“现在,物理学又一次陷入了可怕的混乱之中。无论如何,对我来说是太困难了,我倒宁愿我是一个电影喜剧演员之类的人物,而从未听到过物理学。”①一旦某一范式已经被削弱和动摇到它的支持者对它失去了信心的地步,革命的时机也就成熟了。危机的严重性将由于对立的范式的出现而深化。“新的范式,也就是允许以后明确表达的充分暗示突然出现,有时是在半夜,在深陷于危机之中的某个人的头脑里。”②新的范式将和旧的非常不同而且互不相容。
……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部开启思想闸门的启蒙之作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著作,如同划破夜空的璀璨星辰,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宏大的视野,为后世指引方向,启迪智慧。《自然辩证法概论》便是这样一部不朽的经典。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思想手册,而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深刻探索,一曲献给辩证思维的壮丽赞歌。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与哲学思想的精髓融为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矛盾、运动和发展的世界,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 历史的回响与思想的萌芽: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诞生,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深刻植根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之中。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再到热力学、电磁学等科学分支的蓬勃发展,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然而,仅仅停留在对事实的罗列和规律的描述,已不足以满足人类对世界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理解的渴望。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潮开始孕育和发展。它不再将自然视为静态的、孤立的构成,而是将其看作一个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有机整体。它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强调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洞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思潮,便是辩证法。而《自然辩证法概论》正是这一思潮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梳理了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自然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思想的脉络: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深刻洞察 《自然辩证法概论》并非单纯的哲学说教,它紧密联系科学事实,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原理。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自然界三大规律的阐释,这三大规律不仅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普遍性法则,更是辩证思维的基石。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这是辩证法的核心。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例如,在物理学中,光既表现为粒子性,也表现为波动性,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正是光的本质的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中,遗传与变异的矛盾推动着物种的演化。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物质的聚集与分离,引力与斥力,都在不断地塑造着宇宙的形态。本书通过大量科学实例,揭示了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并强调了分析和解决矛盾的重要性。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复杂性,避免片面性,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形式。本书指出,事物的变化首先是从细微的量变开始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飞跃,产生质的变化。例如,水的温度从零摄氏度缓慢升高,是量变;当温度达到一百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变成蒸汽,这是质变。再如,生物的基因突变是量变,当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本书通过科学的例证,阐释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了耐心积累和时机把握的重要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发展): 这是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道路的规律。本书指出,事物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直线前进,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每一次否定都并非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克服旧事物局限性的基础上,保留其合理内核,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萌发(肯定)破土而出(否定之否定,但保留了种子的生命力),长成植株,开花结果,又产生新的种子,形成一个循环,但每一次的循环都比前一次更加成熟和繁荣。本书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的世代繁衍、地质的演变等现象的分析,阐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揭示了发展中的继承性。 科学与哲学的交融: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三大规律的阐释,更在于其将科学成就与哲学思维巧妙地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科学的革命与辩证法的印证: 本书在撰写时,正值科学史上的几次重大革命。从机械论的自然观到辩证法的自然观的转变,是认识的飞跃。例如,经典力学曾一度将宇宙视为一台精密的机械钟表,一切都遵循着确定性的规律。然而,随着热力学、进化论、细胞学说的发展,科学开始揭示出自然的生成、发展、偶然性以及生命体的复杂性,这些都与辩证法的思想不谋而合。本书通过对这些科学前沿的梳理,有力地证明了辩证法并非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对科学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哲学升华。 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世界的强大思想工具。它教导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善于发现事物内部的矛盾,要看到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要理解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这种方法论,不仅适用于理解自然界,同样也适用于认识人类社会、认识我们自身的思想活动。它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固步自封,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态度去应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之前,许多哲学思想或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或将人视为自然的附庸。本书则在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同时,强调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这种改造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在今天我们面临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更显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呼唤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超越时代的思想遗产: 《自然辩证法概论》并非一本已经尘封的古籍,它的思想光辉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对科学研究的启示: 对于科学家而言,本书提供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它鼓励科学家在面对科学难题时,不畏惧矛盾,善于从对立统一中寻求突破,从量变积累中等待质变的时机。 对社会发展的指引: 辩证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矛盾的运动、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以及曲折前进的道路。这为我们理解社会变革、认识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它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需要斗争,也需要在克服旧事物的同时,继承和发展其合理因素。 对个人成长的启发: 在个人成长方面,辩证思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教会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优点并存,要敢于面对和克服自身的不足(对立统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量变引起质变),并且要明白成长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但只要坚持,就能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否定之否定)。 结语: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部伟大而深刻的著作,它以其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论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刻认识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解读,更是一部关于思维方式的革命。阅读本书,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不断生成、变化无穷的宇宙之中,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辩证的态度去理解和塑造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它所传达的思想,是一种永恒的智慧,是对人类理性探索精神的最高赞扬,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不断超越的强大动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发展,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洞察,都将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最璀璨的瑰宝,继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