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是南怀瑾先生于1983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述《圆觉经》的记录,首次出版前曾陆续在《十方》杂志连载,获得广大读者们的热烈回响。《圆觉经》是了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且经文文字优美。南怀瑾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初学者而言,可作为学佛入门读物;对有心习禅和参研佛法者而言,亦大有助益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缘起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章 辨音菩萨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第十章 普觉菩萨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讲《圆觉经》,在讲《圆觉经》之前,首先跟诸位提一下,有关这本经在台湾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事隔三十多年了,一九四八年,我首次从南京来到台湾,当时带了很多佛像、佛经,打算碰到适合的朋友就送,让佛经留在台湾。结果,到台湾一句话都听不懂,在基隆的旅馆住了三个月之后,又把佛经带回去了。
一九四九年二月底,又到了台湾,也同样在皮箱里放了些佛经。直到一九四九年底,从各路撤退来台的人很多,尤其是从四川重庆、西康来的老朋友,还有一些在沿海打游击的朋友,都来到我那在基隆的“招待站”。那时候,我家每餐吃饭席开六桌,我内人及煮饭的,都累得受不了;晚上睡觉时,在日本式的榻榻米房子里,到处睡得都是人。
那个时候我到街上逛,看见书店里摆着的,都是一些日文书,找不到几本中文书,好的四书买不到,佛经则更谈不上。
我的一位老同学朱镜宙先生,也来到了台湾,也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告诉我,有一件大事要做。我说什么事?他说不得了,台湾连一本佛经都没有。我说岂止没有佛经,连普通书都缺乏。他说我们要做一件功德,办个印经处。我说好呀!你去搞!你去搞!因为他是章太炎的女婿,做过财政厅长、银行董事长,做了很多事,地位高,名气大。
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他愁眉苦脸回来,告诉我说,台湾印经处搞不起来。我问为什么?他说钱不够。我心里想,你老哥身边的黄金拿几条出来,不就成了吗?但是,此话不能讲,虽然是老同学,人到了某个阶段,不能随便开玩笑。我顺手把抽屉一拉,将里面所有的钞票抓出来,对他说都给你够不够?他赶紧数,大概是两千多吧!我忘了,那时黄金一两是二百二十元。数完,他高兴得把手举起来说,够了!够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台湾印经处这下开成了!
我说,好了,你赶紧到台北去办吧!我再问:你第一部印什么经?他说哎呀!这又难了,佛经不晓得到哪里找?我说你等着!等着!送官送到县,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里还有几本佛经。一翻,《圆觉经》,好不好?好,就印《圆觉经》。
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所以,今天我手里拿着《圆觉经》无限感慨,天下事之因缘多奇妙,想不到三十年后在此讲《圆觉经》。
大经之真伪
我平常不太喜欢讲《圆觉经》,为什么呢?这真是一本大经,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话,则归入最大的华严宗,华严宗是中国唐代以后新兴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经典《华严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佛教的大宝库,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确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真是太大、太直截了。所以,我平常很少讲《华严经》及《圆觉经》。
再说,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圆觉经》讲的是一乘圆教,没有所谓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而且是无所偏的圆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学者认为这本《圆觉经》是伪经,因为当时的学术注重考据,疑古之风盛行。中国的学术思想,在近三百年来,偏重于考据实证之学,这是因为清朝的知识分子,看到明代讲理学谈心性,最后把国家都亡掉了,所谓“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修养好有什么用?所以,清代以后之学风,转为重实践及考据。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疑古之风盛行。当时梁启超等说《圆觉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是伪经。他认为这是后代的得道高僧所伪造,不过,假亦假得好。妙的是佛经里文字最美的便是这二经一论。
《圆觉经》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说,是后代大禅师所伪造?不见得。我可以说这的确是真正的佛法。《圆觉经》与《楞严经》,应该说是佛教的无上密部,只因为《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学实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经的文字没有那么美,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是伪经。
关于这部作品的持续影响力和它在相关领域中的地位,我虽然不能妄加评论其在学术界的定位,但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它无疑是近年来阅读过的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给予我的最大收获,或许并非是直接提供了某种明确的“答案”,而是更彻底地重塑了我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自己原有的认知壁垒被温柔而坚定地推开,被迫去接纳一个更广阔、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图景。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但也无比丰盛的。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成见,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重新审视世界的构成。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在严肃的探讨与个体生命的觉醒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固而优美的桥梁,让理论不再是高塔之上的孤影,而是可以融入日常呼吸的智慧精髓。它迫使你思考,并最终温柔地引导你走向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张力。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那种不容置疑的论断和对史料的审慎引用,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信赖感;但同时,它又穿插着一种近乎诗意的、饱含人文关怀的抒情段落。这种风格的切换,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避免了纯粹理论分析带来的枯燥感。记得有一段描述“觉悟的显现”,作者用了一种极富画面感的笔法,仿佛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光影交错的空间,读到那里,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宁静与喜悦。这种文笔的跳跃性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前一页可能是对某个古老学说的精确复述,后一页可能就转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对于习惯了单一语调的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一般理论书籍的生命力,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度、多维度的对话。
评分从阅读的实际反馈来看,这本书带来的“消化时间”非常长。这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它的价值在于反复咀嚼和内化。我发现,第一次通读时关注的是“作者说了什么”,也就是知识点的接收;而当我在几天后,带着第一次阅读的框架重新审视某些章节时,重点就变成了“我如何理解作者说的这些,以及它与我自身的经验有何关联”。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例如,书中对“空性”的论述,初读时可能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认为这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但随着我将书中的观点应用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自我情绪波动时,那些原本高悬的概念才真正“落地生根”,开始在我的认知体系中产生实际的效用。这种“即学即用”的潜能,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静态的知识载体,更像是一套动态的认知工具箱,需要使用者不断地去实践和校准。
评分我尝试从文本的逻辑架构上来审视这部作品。作者在构建其论述体系时,展现了极高的思辨能力和严密的推演过程。初期部分的铺陈,像是在为一座宏伟的殿堂打地基,细致地梳理了诸多基础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丝毫含糊不清之处。随着章节的深入,作者开始引入更复杂的层面,比如他对心性与物相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那段论述读来简直如同身处迷雾中被一盏明灯指引,层层剥开表象,直指核心。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晦涩的术语泥潭而无法自拔,即使在处理那些极其形而上的议题时,他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比喻或者一个日常可见的实例来进行佐证和说明,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勉强跟上他的思想脉络。但这种“易读性”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相反,这种清晰的路径恰恰是作者功力深厚的体现——是真正融会贯通之后才能达到的化繁为简。读完一个部分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让脑子里那些刚刚被激活的神经元稍微放松一下,才能接着进行下一阶段的思辨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非常沉稳、内敛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封面的畅销书,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古典的、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体量。纸张的选择偏向于米白色,触感略带粗粝感,这很符合它内容本身的厚重性。翻开内页,排版非常清晰,字号大小适中,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不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关键概念的注释和引文的标注都做得相当考究,通常会采用脚注的形式,避免打断正文的流畅性,但需要查阅时又非常方便。这种细节处理,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于严肃文本的尊重。装订方面,我注意到它是采用的锁线胶装结合的方式,虽然翻开至完全平摊需要一点点“磨合”,但整体的耐用性应该会比较好,感觉能够经受住多次翻阅和携带的考验。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虽然设计简洁,却透露出一种历久弥新的气质。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外在形态,已经为即将进入的精神旅程设置了一个宁静而可靠的序幕。我个人习惯在阅读时做大量的批注和标记,这本书的留白设计恰到好处,既不显得过于拥挤,又足以容纳我的思考碎片。
评分读好书,好读书,天天不闲过。
评分国学大师的著述,可以购买和阅读。
评分非常给力的书,已经第N次购买了!
评分很好的,价格实惠,很不错。
评分very good very good
评分南老师的书,值得一渎。
评分南老师的书,值得一渎。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国学大师的著述,可以购买和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