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菩萨的说话之道
“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
斧在口中
“法师,你最近好像长个了?”
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会听比会说重要得多
看破,不说破
菩萨的说话之道一:胸怀慈心、悲心
修慈悲之心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好处?
菩萨的说话之道二:胸怀喜心、舍心
内心刻薄,才会嘲笑别人的短处
脱口而出?实际上是“心”在脱口而出
管住自己的“乐说欲”
心直可以,口不能快
说话不知轻重,因为内心糊涂
学会“止语”,意义非凡
我们都有自以为是的一面——“贡高我慢”
沟通,绝不是为了说服别人
惜言——话千万别说绝
传是非,揭别人的短有什么报应?
座位决定脑袋——不在其位,不要说出位之言
在最微小处也想着别人,就能让别人难忘
只有心存善心,才能好好说话
阿弥陀佛——来自于佛经中的爱语
中篇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第二章 不要“捞取水泡做花环”
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你当然活得累
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过什么样的日子
为什么苦?肯定是你“爱”上了某样东西
不要“捞取水泡做花环”
欲望的本质就是“苦”
所有不善的念头都会伤己
喜欢对别人“观过”,最终受苦却是自己
无常如盐,咸也好,淡也好
世间一切得失祸福,皆自作自受
每一种性格的背后都有因果,每一个缺点的背后都是苦难
“有一个佛的心,看别人就是佛;有一颗大便的心,看别人就是大便”
为什么人岁数越大越烦恼?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人最需要提防的是自己的烦恼
碰到任何事,我们都要向内来用功
第三章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漫天繁星”
献给自他的幸福咒语——“心想事成”
人越有什么,越要低调
放大别人的好,缩小他人的坏
让快乐增上的窍决
“为了玫瑰,也要给刺浇水”
没有一种生气是值得的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树叶每天飘落就是随缘,把树叶摘掉就是攀缘
人之所以苦,是因为心里装错了东西
别把自己看得如此重要,人际关系就会变好
愤怒的时候,有一妙招是去想对方的好处
人活着,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盲点是什么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漫天繁星”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行孝要及时,赶早莫赶晚
第四章 我家广大
苦到乐之间,从没捷径
若真的“求全”了,便没委屈可言
要知道,一个人的愿力越大,阻力就越大
常为他人着想,世间就无逆境
人在顺境时要收心,遇到逆境则要放心
“境随心转”才强大,“心随境转”是弱者
逆境进修品德,顺境随缘洒脱
顺境、逆境,都是雕琢
顺境、逆境都不是牢不可破的
环境无好坏
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身份的叠加
生病是祸更是福
我家广大——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走路、好好吃饭了
不要只相信看得见的
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为什么活得焦虑,因为被妄想之火煎熬
闭门苦练再久,也比不上在团队中操练一次
下篇 人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第五章 别想多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他人的态度决定不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他人的毁谤,连自己的影子都算不上
自己的为人,不是靠别人的毁谤或赞叹决定的
若无人挑剔,就没有进步的机会了
即使佛陀,也有人批评、毁谤甚至加害
太注重外在的看法,就成了他人的奴隶
总是想凸显自己,是内心虚弱的表现
随缘,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随缘,是善于利用现实因缘更好地努力
不是为了结果努力,而是要为了这个过程坚持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拥有什么样的环境
攀缘,就是“强扭的瓜不甜”
随缘的话,就没有烦恼
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业果不会冤枉任何一个人
越在意,受的伤害就越深
恶人作恶,可以找更有力量的人制止
装聋作哑,风平浪静
仇恨,让仇人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感恩伤害过我们的人
要做一个像大地一样的人
冤家对头,终有死去的一天
“恩欲报,怨欲忘”
抱怨是无能的表现
不要把锁链交给自己仇恨的人
仇恨伤不了别人,只能害自己
嗔恨、嫉妒会让自己无处容身
动怒时,请照照镜子
越是喂饱“我”,自己的痛苦就越多
“生气”是一种思维习惯
“十分钟后再发脾气”
发怒时决不要轻易开口
对心的驾驭程度,就是修行的功夫
对事要讲理,对人要讲情
先调伏好自己的烦恼,才谈得上帮助他人
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
对方恶口,只有自己去领纳了,才会真正伤害到自己
第六章 职场金刚经
他人的好恶不足以作为我们生命的准绳
“看人优点、念人好处”
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多看看他人的长处
世上没有任何事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的
愿力决定始终,智慧决定成败
压力大,是对结果太在意了
真正的失败是心的放弃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付出,请不要怀着期待
受得了小委屈,成就了大福报
上司任人唯亲怎么办?
怎样与品行不端的上司相处?
上司对我不公平怎么办?
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别人就伤害不了自己
是向智者看齐,还是与愚者为伍?
可以试着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想一想
善业是自己的,多劳多得
积累福报,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
把一切都当作帮助自己成长的机会
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事
年轻人应该随遇而安还是积极进取
不要和别人竞争,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较
“别人能给你一碗饭,却永远无法替你吃饱”
最有效的沟通是同做一件事
“沉默是金”这句话有道理吗?
与人交流很拘谨,归根到底是想保护自己
沟通,是说对方能听懂的,而非自己想说的
与人相处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对同行要多观功念恩
一个人或许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第七章 格局决定命运
离开了“变化”,人是无法生存的
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义
内心有哀怨,请转化为愿力
生命改变的关键,就在于愿力
生命有愿,才有力量
内心中生起一个愿望,就叫“发愿”
发心,就是激发起内心的力量
愿力和执着有何差异
缺乏信仰,对生活就没有热情
有了过去和未来,当下才有意义
为什么做事要多发心?
不管怎么输,都不能输掉信心和志气
人生的意义何在?
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拥有不一定就是快乐
“活着本身就是徒劳”吗?
付出决定一切
生命的大方向不决定,做事就会处处摇摆、迷茫
做人做事应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生命,不是为了体验,而是为了学习
信念,要靠自己去寻找
人生不是因为顺利而精彩
生命不应浪费在浮躁中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你想着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想着你
助人、利人,心便会充满力量
“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把自己的事当别人的事办”
爱,只有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开发
静心很好,再加上悲心就更好
幸福的生活是一种本领吗?
什么才是安心?
一个人的成功,是看内心的自在坦然
活在当下,绝不等于“只为现在活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正因为染污,清净才更加可贵
世界虽然很大,却大不过人的一颗心
心也会累,要给心灵充电
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对的吗?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我们追求的,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我们眼中,总是看到自己所缺少的
“看准了自己的路,便不会被路旁的广告牌吸引”
不要总想着如何对付逆境,而要想着怎样提升自己
顺境如水,滋润内心;逆境如火,煅烧烦恼
是否要经历很多后,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心若乐观、光明,身体的痛苦自会减轻
第八章 一切都只能放下
学佛的目的是把握生命中神秘未知的部分
话多话少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心要好
要“智信”,不要“迷信”
许愿不是发愿
礼拜佛像,是恭敬、尊重它所代表的“道”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面对境界时如何保持“慈悲心”?
原谅与宽容不是对他人慈悲,是对自己慈悲
行善可以抵消恶业吗?
“见人之过,诸恶之根。察己之过,万善之门”
恶人就能躲过因果吗?
以恶治恶,只有陷入更黑暗的深渊
不要在枝末上算计,要在根本上着力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一切都只能放下
忘记和放下有什么区别?
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不怕他人相欺
放下不等于放弃,不贪执不等于不上进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沟通是慢慢想,慢慢说,仔细听。沟通并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也不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对方,而是为了增进相互了解、共同解决问题。
——感恩心
我们的心就像个容器,装着嫉妒就不能再装包容,装着冷漠就不能再装慈悲,装着痛苦就不能再装快乐。感恩师父开示!
——深山伊人
擅于沟通的人,绝不是会说的人,而是能耐心倾听、换位思考、善于发现,并赞叹他人优点的人。谢谢师父开示!
——云朵
常言说:祸从口出,少说话,多观察,多思维,多做事,做好自己的事情。随口说出的谎言,随意喷薄的对别人的诋毁,并不仅仅是人品小污点。
——阿呜
心态宁静,人就更有智慧,能直接找到问题的根结。在这浮噪世间,要静下自己的一颗心,的确不容易,只有减少贪欲,让生活回归平淡和简单,南无阿弥陀佛!
——白莲花
少抱怨,少吐槽,少讥讽,少议论别人。常存好心,常说好话,常做好事。做好当下。心净如水,菩提自开。感恩师父
——林夕
光明、善良、正面的念头会制造出快乐、安全舒服的“产品”;让善念持久、稳定、有力才能有稳定的幸福与快乐。感恩开示!
——蓝莲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智者在午后阳光下,轻轻敲开你心扉的窗。它不像那种故作高深的佛学著作,而是将那些深奥的道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却又字字珠玑。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那种不疾不徐、循循善诱的态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开始反思自己平日里与人交往的模式。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读者自己去探索和领悟其中的真谛。读完第一遍,我感觉自己像洗过一次心灵的涤荡,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沟通难题,似乎都有了新的视角去审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说教要有效得多,因为它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我们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触感和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视的感觉。这种物理上的质感,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的厚重和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阐述佛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包容。他从不试图用“权威”来压制读者,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很多其他同类书籍往往在开篇就给人一种“你错了,我来纠正你”的架势,而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慈悲心,陪你一起审视那些你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却未曾深究的沟通盲点。读完之后,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更温柔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无疑是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成长体验。
评分初翻开这书册,我本以为会是一堆陈词滥调的“成功学”套路,但很快我就被它细腻的情感捕捉和深刻的人性洞察所吸引。作者对“说话”与“听话”这两个基本社交行为的解构,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深度。它不仅仅关注于技巧的层面,例如如何措辞得体、如何组织语言,更深入到了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念状态。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会说出那些伤人的话?很多时候,不是故意为之,而是那一刻的急躁、不自信或者误解所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小动作和小情绪。它没有指责,只有理解和慈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刚才读到的那段话,那种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感觉,是久违的温暖。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从心与心的连接开始,而非唇舌的较量。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的“落地性”和“普适性”。它不是写给特定职业人群看的,无论是职场新人、家庭主妇还是资深管理者,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经验相印证的地方。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与家人的日常对话中,比如在处理意见分歧时,尝试用一种更少评判、更多好奇的方式去提问,效果立竿见影。冲突减少了,理解反而增多了。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把“说话”想得太复杂,以为需要高超的技巧,但这本书却回归到了最朴素的真理:真诚的意图加上耐心的表达,往往是最好的“技巧”。这种将佛法智慧转化为生活智慧的转化力,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之一。它不是让你出世,而是让你更出色地入世。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理论A、实践B”的章节划分,而是更像是跟随一条河流的走向,自然而然地流淌。我发现,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冒出来,这可能得益于作者在文字中埋下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比如,关于“倾听的艺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看着对方眼睛”之类的建议,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何我们难以真正地“听见”对方,往往我们在听的同时,内心的小剧场已经开始了对策的准备。这种对心理活动的精准描摹,让我有种“被看穿了”的惊喜感。对我这种平时话比较多的人来说,它像是一剂清凉的药方,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喧嚣中,为自己和他人留出安静的空间,让真诚的声音能够穿透表面的喧嚣,抵达本质。
评分非常喜欢?
评分快递发送太慢 还没有礼貌把东西扔到门岗也不说一声
评分好
评分非常喜欢?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快递发送太慢 还没有礼貌把东西扔到门岗也不说一声
评分快递发送太慢 还没有礼貌把东西扔到门岗也不说一声
评分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