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修订版)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汝钧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思想
  • 修行
  • 概念
  • 方法
  • 学术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9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40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52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一:汉语学界著名佛教学者、佛学诠释学的倡导者、哲学家吴汝钧代表作。
  推荐二:作者细致地研究了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和采用现代学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个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史料与思想并重。
  推荐三:随文配有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名词解释,为读者提供准确理解佛学的方便途径,并为这些术语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论证配上图示,直观而精准,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内容简介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是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吴汝钧的佛教研究专著,初版于 1988 年,2000 年修订,兼用概念解释和逻辑论证两种方法来解读佛学思想,是运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佛学的优秀范本。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根据不同主题,重新编排吴汝钧先生多年来撰写的佛学研究论文汇集而成。按内容分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两部分,兼用概念诠释和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借鉴主客二分法来诠释十二因缘,用直接、间接知识来对比解释现量、比量,阐释龙树的三谛论证、陈那的逻辑、法称的认识论则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真值函蕴系统三个角度,既避免了只用佛教话语容易导致的狭隘观点,又澄清了许多西方佛学研究者的知识论框架容易造成的误解和曲解。阐释转识成智理论则分为原因、方法、理论根据、理论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明确的步骤,让读者熟悉问题背景、解决思路、论证过程和最终结论。对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的研究则既用逻辑论证教义,又有禅诗譬喻佛理,兼有哲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双重优势。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析解名词,简练精准;论证观点,理据翔实。作者悉心研究儒家的义理之学、佛学的判教说和西方的哲学诠释学,博采三家之长,从佛学哲学诠释和佛学文献诠释两方面来解读佛学思想,200余条佛教术语的关系和逻辑论证过程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学术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吴汝钧,(1946— ),台湾著名佛教学者、哲学家,其研究专精于佛教,并旁及儒学、道家哲学、京都哲学、现象学、怀特海过程哲学。曾于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留学,研究梵文、藏文、佛教逻辑、哲学方法论。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哲学教授、香港能仁书院哲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哲系教授。长期从事佛经编译、佛教哲学方法论和东西方哲学融通等研究工作,在佛学研究上提出文献学与哲学分析双轨研究法,目前着力于纯粹力动现象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学术专著40 余部、译著 4 部、编著 5 部。
  已出版作品:《佛学研究方法论》《西方哲学析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儒家哲学》《老庄哲学的现代析论》《金刚经哲学的通俗诠释》《纯粹力动现象学》《佛教中观哲学》《佛教思想大辞典》等。

目录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篇 印度佛教之部
一、论十二因缘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三、佛三身说
四、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
五、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
六、龙树之论空假中
七、否定式与中观辩证法有关年代的话
八、唯识宗转识成智理论之研究绪论
九、陈那的逻辑
十、法称的认识论
十一、Pratyaksa 与知觉
十二、“爱”的讨论
十三、印度佛教哲学名相选释
第二篇 中国佛教之部
十四、龙树与天台哲学
十五、天台宗哲学名相选释
十六、龙树与华严哲学
十七、华严宗的相即逻辑
十八、达摩禅
十九、从哲学与宗教看寒山诗
二十、禅佛教哲学术语选释
二十一、佛教的真理观与体用问题
二十二、宗密的灵知与王阳明的良知的比较研究
附 录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一、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为(dvāda?āngika-pratītya-samutpāda);这是原始佛教的极其重要的观念,以十二个因果的条件而成一系列,解释人生的种种苦痛与烦恼的起源。这亦是佛祖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他觉悟到这个真理,即成正觉。这十二个因果关系的条目为:(1)无明(梵avidyā);无知的状态。(2)行(samskāra);潜在的意志活动。(3)识(vij?ānā);认识分别作用。(4)名色(nāma-rūpa);名称与形态;精神与物质;心与身。(5)六入(sadāyatana);六种认识机能:眼、耳、鼻、舌、身、意。(6)触(spar?a),感官与对象的接触。(7)(vedanā),由接触而起的感受。(8)爱(trsnā);盲目的占有欲。(9)取(upādāna);执着。(10)有(bhava);生命存在。(11)生(jāti);出生。(12)老死(jarā-marana);老去、死亡。此中的因果关系是由无明为因,而引致行为果,……而引致生为果;生即是生命的诞生;生命诞生下来即在生死世间轮转,而老死,而又再生,……无有了时。《长阿含经》卷一谓:“太子(释迦牟尼成佛前为太子)……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生死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行从痴(无明)起,痴是行缘。……尔时菩萨(即太子)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大藏经》第一卷第七页中、下)
  按原始佛教的文献对于十二因缘没有详细的解释,一般都以之为释迦牟尼成道觉悟的内容,至其具体的所指,则有种种说法。通常是以生物学的胎生的观点来理解。如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视无明与行为过去阶段。识是个别存在的第一阶段,是婴儿最初的觉识;名色是心灵(名)与身体(色)的首次结合;六入是六种感觉器官的形成;触相当于婴儿的一两岁时期,其间六入已有活动,以触为盛,开始与外界接触。而由识到触,又代表由过去到现在的五种过程、效果。受则是三至五岁,此时生命个体可有意识地感受外界的现象。由这阶段开始,个体进入自我创造期。爱是在受中若觉是乐,则爱著之;取是执取受的对象;有是存在的形成。由爱到有是现在阶段,表示成熟的生命活动。有是现在与未来的连系。生与老死则是说未来的。(参看其名著:The Essentials of Buddhist Philosophy。)另一学者中村元则以为无明与行是生命个体的过去的因。识是受胎时的最初的一念;名色是生命个体在母胎中的心作用与身体发育的阶位;六入是六根渐渐具备;触是二至三岁阶段,开始接触物事,识别苦乐;受是六至七岁。由识到受合起来是现在的果。爱是十四、十五岁以后,能够避苦求乐;取是执着所欲者。爱与取是现在的因。这中间经过有,过渡到生、老死的未来的果。(参看他所编著的《新佛教辞典》。)
  对于这两个日本学者的解释,我都不感满意。这都是旧的看法。我以为,十二因缘其实可以形而上的精神一面来看,这样更能建立释迦的深刻的人生智慧,亦更能与原始佛教的无我的立场相应。释迦牟尼是从现实的人生的苦痛烦恼处开始反省的,他的理解是,人生之所以有苦痛烦恼,主要因为有我,这即是个体生命,一般所谓灵魂,由此而积造恶业,召感身体,在生死界中轮转。这即是“有”。要消除苦痛烦恼而得解脱,必须要破这个“有”的自我,即要“无我”。要无我,即要在我的成立处破它,由此即有“有”之前的一连串的因缘,以至于不可解的无明。“有”之下是受胎而生,而开出轮回。故“有”是轮回主体。这点能接受,则十二因缘的十二个因果环节可作这样理解:由无明起,宇宙本来是一个大混沌;一团漆黑。此中没有方向,也没有光明。由无明到行,开始由混一的状态转向分化,有些盲目的意志活动在翻滚。由行到识,
  这些盲目的意志活动凝结成稍具固定方向的认识活动。但这只是妄情妄执的认识,只是一种虚妄的执取,执取外界种种为有其自性而已,并无所谓认识。执取的认识活动开始后,便有进一步具体化的表现,此中即分开执取的主体与被执取的客体(此中的主客只是泛说,并无其本分的意思),或者说,有形式与物质的出现,这即是识之下的名色。另一方面,对于这客体的认识,必要借主体的认识机能:眼、耳、鼻、舌、身、意。前五者对应于物质,后之意则对应于形式。这即是六入。必须要说的是,这六入仍不是一种具形的认识机能,而只是一种潜势,一种执取的潜势而已。其时自我灵魂尚未形成,何来具形的认识机能呢?六入既成,即展开对外界的搜索执取活动。由触而受,由受而爱,由爱而取,这都是很自然的现象,自然生命的表现即是如此。接触之便有感受,或是顺的,或是逆的;顺即是乐,逆即是苦。趋乐而厌苦,那也是自然的。故有爱,有憎。爱即取之,憎即舍之。故最后还归于执取,以至执取整个自己,这便是自我的出现,灵魂的形成。或者说,这便是个体生命的形成。执取可以有表面的,亦可以有深沉的;可以是零碎的,亦可以是全面的。
  深沉而全面的执取,即是对自我的执取,而成个体生命。这即是“有”。有而生,积无量数的恶业而成的个体生命受胎而生,由生而老死。老死后精神的个体生命不随物理的生命个体老去腐化而消逝,却成一无主之孤魂,本着其恶业向另一现成的生命个体受胎而生,在生死的世间轮转。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本文的目的,是要检讨现代学者的说法,并就有关经论自身的说法,来看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首先,我们要对大乘佛教的兴起,作一简单的交代。又本文所谓大乘佛教,指在印度发展者而言。
  (一)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内部的一个重要的宗教运动,对佛教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它在印度的兴起的历史,并不明朗。现代学者多以为它的兴起,大抵是在纪元前一世纪至纪元后一世纪一段时期。若追寻其渊源,则可更推前至佛灭后一世纪。在那个时期,佛教分裂为十八个或更多个学派,各有其特异的教理。其中的十一个学派,被视为保守的正统者;这正统即后来所谓“小乘”之意。其余的七个学派,由大众部(Mahāsāghika)领导,表现较开放的态度。这大众部便是大乘佛教的发端。
  在思想上,大众部一方面批评保守者的阿罗汉(arhant)的狭隘的理想,一方面发挥空的义理,认为真正的佛陀是超现世的,历史的释迦牟尼不过是他的示现而已。他们又提出菩萨(bodhisattva)的理想人格,认为菩萨的道路,是人人可行的。
  一个学派的思想特色,与其兴起的真正原因,自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我们不能对大乘佛教兴起的真正原因,有很多的知识。不过,孔兹以为,有两点是可确定的。其一是阿罗汉的理想已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其二是在家信众的压力。关于第一点,阿罗汉所表示的独善其身的出世的理想,
  在佛灭后三四百年后,已渐失去其魅力,也越来越少僧人达到这个目标。代之而起的,是菩萨的理想。关于第二点,人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与法(dharma)齐平。出家僧众不再单独享有被尊崇被重视的权利。而在在家信众中,也出现不少杰出的人物,经典中的维摩诘(Vimalakīrti),即是一个显明的例子。佛教的宗教意义,已不能再拘限于僧人与僧院方面了。在家信众开始积极参与种种的宗教活动。(注一)
  随着宗教的发展,思想也渐趋成熟。由纪元前一世纪至纪元后三世纪,不少大乘经典先后出现。最先出现的是《般若经》(Praj?āpāramitā-sūtra),跟着有《维摩经》(Vimalakīrti-nirde?a-sūtra)、《法华经》(Saddharma-pundaīr ka-sūtra)、《阿弥陀经》(Sukhāvaīt vyūha-sūtra)、《十地经》(Das abhūmika-sūtra)等初期大乘经典。此中自以《般若经》为代表。此经最初由少量渐次附加,至七世纪左右而成一大丛书。其空的思想,一般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其后有南印度出身的龙树(Nāgārjuna),在哲学方面发挥空的思想。他著有《中论》(Madhyamaka-kārikā)及《回诤论》(Vigrahavyāvartani),批判部派小乘的谬见,建立中道观,而名之为缘起、假名、空。
  龙树以后续有大乘经典出现,如《涅槃经》(Mahāparinirvānasūtra)、《胜鬘经》(?rīmālādevī-simhanāda-sūtra)、《解深密经》(Samdhi-nirmocana-sūtra)、《楞伽经》(La kāvatāra-sūtra)。其中的《解深密经》的唯识说,有弥勒(Maitreya)、无著(Asanga)、世亲(Vasubandhu)等人发扬,其代表作分别为:《大乘庄严经论》(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摄大乘论》(Mahāyānas amgraha)及《唯识三十颂》(Trim?ikāvij?aptimātratāsiddhi)。其主旨是以识来解说世间现象。
  ……

前言/序言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修订版)》并非一本涵盖所有佛教理论与实践的百科全书,而是以一种更加聚焦、深入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佛教核心思想的精髓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本书并非旨在罗列繁杂的经文典籍,或进行枯燥的哲学辩论,而是致力于提炼出那些最能触及心灵、最富于启发性的概念,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方法论。 本书首先从佛教最根本的“苦”的认知出发。作者认为,理解“苦”并非悲观论调,而是对人生实相的深刻洞察。它不只局限于身体的病痛或精神的忧愁,更包括了无常变化带来的失落感、执着追求而不得的焦虑,以及生命本质中无可避免的空虚。这种对“苦”的细致剖析,旨在唤醒读者对自身经验的审视,认识到许多困扰并非源于外部环境,而是内在的认知模式。本书不会停留在对“苦”的陈述,而是进一步探讨其根源——“集”。“集”在佛教中,并非指简单的欲望,而是更深层次的贪、嗔、痴等烦恼,以及由这些烦恼引发的业力。作者将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概念,让读者明白,我们所经历的“苦”,往往是自身行为和思想模式累积的结果。 在理解了“苦”的本质及其根源后,本书将笔锋转向了佛教的精髓——“灭”。“灭”即涅槃,是烦恼的止息,是苦的究竟解脱。这并非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一种清净、安乐、自在的状态。本书不会用玄奥的语言去描绘涅槃,而是通过阐释“灭”的几个重要维度,例如无我、空性,来帮助读者建立对其的正确理解。作者强调,“灭”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依循特定的道路。 这条道路便是“道”,即通往解脱的八正道。本书将深入剖析八正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如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并辅以大量的现实生活案例,说明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例如,在“正语”的部分,作者会探讨如何在日常沟通中避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正念”的部分,将介绍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觉知,不被杂念所困扰,从而提升专注力和生活品质。本书的重点在于“方法”,因此,对于八正道的阐释,将更加侧重于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而非理论的堆砌。 除了八正道这一核心实践框架,本书还将围绕几个佛教中极具代表性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困境相结合。 无常(Anicca): 佛教教导我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会分析无常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情感、人际关系、事业成就,甚至我们自身的身体和意识中。作者会引导读者观察和接受无常,从而减少因执着于短暂事物而产生的痛苦。例如,当经历失业、失恋或亲人离世时,理解无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悲伤期,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 无我(Anatta): “无我”并非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指出我们所认为的“我”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是由聚合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构成,且这些五蕴本身也是无常变化的。本书将深入剖析“我执”是如何滋生烦恼,以及如何通过观照无我的本质,来破除自私、傲慢和对立感。作者会提供具体的观修方法,帮助读者体悟到,放下对“自我”的过度执着,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切的慈悲。 空性(Sunyata): “空性”是佛教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但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并非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固定的、自存的本质,其存在依赖于因缘条件。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空性,并阐明它如何帮助我们摆脱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执着和分别心。例如,理解“空性”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所谓的成功与失败,财富与贫困,并非绝对的,而是由社会、个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更平静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慈悲(Karuna & Metta): 佛教强调的慈悲,并非一种单方面的情感施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的愿望,以及与之伴随的善意和友爱。本书将详细阐述慈悲的实践方法,如“慈心观”和“悲心观”,并探讨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作者会强调,慈悲的培养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更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内在的平和。 业力(Karma): 业力是佛教理解因果报应的核心概念。本书将清晰地解释业力的运作机制,强调它并非宿命论,而是我们当下行为选择的必然结果。作者会引导读者认识到,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从而鼓励读者积极地创造善业,避免恶业。本书将特别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业力体现,例如,不诚信的商业行为、恶意的网络言论等,都可能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对佛教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不会将佛教仅仅束之高阁,而是会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阐释佛教智慧如何能够解决现代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如压力过大、焦虑失眠、人际冲突、目标迷失等。 压力与情绪管理: 作者将借鉴佛教的“止观”法门,介绍如何通过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等方式,有效地缓解身心压力,培养情绪的稳定性。 人际关系的和谐: 结合佛教的“忍辱”、“同理心”、“不二法门”等理念,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改善家庭、职场和社交关系,减少误解和冲突。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佛教强调“正命”和“精进”,作者将从中提炼出如何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避免过度劳累和目标失焦。 应对变化与不确定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理解“无常”和“空性”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以更积极、更灵活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提升个人幸福感: 佛教的 ultimate goal 是离苦得乐,本书将通过引导读者践行“慈悲”、“喜舍”等美德,以及培养“感恩”、“知足”的心态,来提升个人的整体幸福感。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亲切,避免使用过于艰深晦涩的佛教术语,而是采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逐步领悟佛教的深邃智慧。作者也鼓励读者将书中的概念与方法付诸实践,并相信通过持续的练习,每个人都能够在这条通往内心平和与智慧的道路上,获得切实的进步。 总而言之,《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修订版)》是一本面向当代读者的实用性导论,它旨在拆解佛教的复杂性,提炼其核心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理解、可供实践的智慧,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清晰与力量。本书将是一本陪伴读者进行自我探索和生命成长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惊喜。封面采用了较为朴素的米白色调,配以宋体印刷的标题,整体风格显得非常传统,甚至略微有些沉闷。我期待的是一本在视觉上能与“佛教概念”这一主题产生某种张力的作品,例如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来诠释古老智慧,或者至少在字体和排版上能展现出更强的设计感。然而,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年代久远一些的学术专著,那种需要静下心来、伴随着咖啡和略显昏暗灯光才能投入阅读的类型。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偏向于哑光,虽然有利于长时间阅读,减少反光,但缺乏一点纸质书特有的温润感。如果说这本书的定位是面向更广泛的入门读者,那么包装上的这种保守可能需要重新考量,它似乎在无形中设置了一道门槛,让那些对佛教仅抱有一丝好奇心的潜在读者望而却步,误以为这是一本艰深难懂的专业论述,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开启探索之旅的指南。这种外在的“不惹眼”设计,在如今这个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时代,无疑是一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学术性和客观性,这使得它在传递信息时显得极为可靠,但也少了一丝人情味。作者似乎刻意保持着一种距离感,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叙述方式。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经过了细致的校准,引用的经文和论述也都有出处可循,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权威性。但是,我常常在想,对于一个刚刚接触佛教的普通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冰冷的定义,而是一个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或是一个可以代入的日常情景。比如,当讲解“慈悲”的实践时,如果能穿插一些现代都市生活中面对人际冲突的案例分析,或许能让概念的落地更加深刻。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学者在向同行汇报研究成果,清晰、准确,但温度稍逊。它教会了我“是什么”,但在“如何做”和“感受如何”这两个层面,留给读者的想象和探索空间似乎被压缩得略显局促。

评分

在内容涉猎的广度上,这本书展现了惊人的覆盖面,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佛教宗派的核心教义。从南传、汉传到藏传,各种思想体系都被悉心罗列,并试图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共同基础与差异所在。这种“全景式”的介绍,无疑是为希望构建完整佛教地图的读者准备的绝佳工具书。你几乎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佛教概念词典”来使用,遇到任何不解的名词,翻开它总能找到清晰的注解。不过,这种包罗万象也带来了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深度上的权衡。在试图面面俱到时,对于某些最具实践意义的法门,比如禅修的具体步骤、密宗仪轨的象征意义等,篇幅相对有限,更多是概念性的描述而非详尽的指导。这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快速浏览,看到了所有珍品,但没有时间停下来仔细研究其中一件镇馆之宝的复杂纹理,适合那种想对整个佛教界域有一个宏观把握的读者,但不适合正在特定法门上寻求深入指引的人。

评分

打开书页后,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组织结构异常严谨,几乎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作者似乎对佛教思想的脉络有着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梳理能力,从最基础的“缘起论”到高深的“唯识学”,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无比自然,像是精心铺设好的轨道列车,载着读者平稳地驶向下一个知识点。然而,这种严谨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阅读上的轻微疲惫感。每当我觉得自己即将抓住某个核心概念的精髓时,作者就会引入一系列的旁征博引或者哲学辩证,仿佛生怕读者对任何一个字眼的理解不够到位。这对于那些寻求“一语中的”或者快速掌握要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拖沓。我个人在阅读某一关于“空性”的章节时,花费了远超预期的精力去消化那些逻辑链条,虽然最终豁然开朗,但过程中的那种被知识洪流裹挟的感受,确实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修行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经过了打磨的。排版上的小瑕疵,如行距的调整、图表的清晰度,都有明显的提升,这让阅读体验流畅了许多。但即便是修订版,在面对一些跨越千年的概念时,仍然能察觉到翻译和阐释上的细微滞涩感。佛教术语,尤其是那些从梵文或巴利文直译过来的词汇,本身就带有文化和语言上的双重隔阂。尽管作者努力地用现代汉语进行消解,但在某些哲学思辨的段落,我还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原有的韵味。它更像是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我们,但走在这座桥上时,你依然能感受到脚下石块的年代感和微微的颠簸。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严谨、全面、值得信赖的参考资料,但它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耐心和学习的意愿,才能真正领略其蕴含的深邃。

评分

很好,全民详实的介绍佛学知识,对修行人和学者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评分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根据不同主题,重新编排吴汝钧先生多年来撰写的佛学研究论文汇集而成。按内容分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两部分,兼用概念诠释和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借鉴主客二分法来诠释十二因缘,用直接、间接知识来对比解释现量、比量,阐释龙树的三谛论证、陈那的逻辑、法称的认识论则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真值函蕴系统三个角度,既避免了只用佛教话语容易导致的狭隘观点。

评分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1]

评分

学习学习,嘻嘻嘻很喜欢,很厚一本书,吴先生的书必买

评分

不错的学术研究书籍,包装的也好,发货快。

评分

后浪出品,价格略贵。锁线才好嘛

评分

比较系统,而且作者有原创性。

评分

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修订版)

评分

装帧很不错读起来也舒服,重点是内容很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