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

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姝静,胡杰 著
图书标签:
  • 环糊精
  • 超分子化学
  • 主客体化学
  • 分子识别
  • 药物递送
  • 材料科学
  • 化学
  • 纳米技术
  • 生物医药
  • 催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2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6905
包装:B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17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环糊精研究领域的一本学术性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在概述环糊精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超分子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以环糊精为主体的包结物制备、分子识别与组装等内容,重点阐述了环糊精与光引发剂的包结作用及包结物性质,环糊精与疏水单体的复合机器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基于环糊精的智能水凝胶的构筑,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自聚物与自组装等内容。本书图文并茂,力求使知识性和新颖性相结合。
本书可供广大化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环糊精领域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1绪论/ 1
1.1引言1
1.2环糊精简介及其衍生物概况2
1.2.1环糊精的结构和物理性质2
1.2.2环糊精的制备5
1.2.3环糊精衍生物5
1.2.4环糊精的应用前景8
1.3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和识别作用9
1.3.1环糊精包结配位过程中的分子间力相关分析9
1.3.2溶剂极性对环糊精包结配位作用的影响10
1.3.3包结配位过程的动力学13
1.4环糊精包结物的制备和表征15
1.4.1溶液法制备固体包结物15
1.4.2固相法制备包结物17
1.4.3环糊精包结物的表征17
1.5环糊精在高分子方面的应用19
1.5.1环糊精在聚合反应体系中的应用19
1.5.2基于环糊精的水凝胶24
1.5.3分子识别与自组装34
参考文献46
2环糊精与光引发剂的包结作用及包结物的性质/ 51
2.1引言51
2.2光活性包结物52
2.2.1Me-β-CD/DMPA包结物制备方法52
2.2.2IC-1光化学活性——光解反应54
2.2.3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56
2.3光活性包结络合物62
2.3.1水溶性Me-β-CD/DPI包结络合物(IC-2)制备和表征62
2.3.2直接光解反应——光生酸反应65
2.3.3光敏光解反应66
2.3.4水溶液光敏聚合70
2.4新型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体系71
2.4.1新型Me-β-CD/DPI/FL三元络合物(IC-3)73
2.4.2光化学性质76
2.4.3双光子聚合反应研究83
2.4.4双光子聚合制作微结构86
2.5结论与展望87
参考文献88
3环糊精与疏水单体的复合及其在聚合反应中的作用/ 90
3.1引言90
3.2丙烯酸丁酯与α-环糊精及无规甲基化β-环糊精的复合91
3.3β-环糊精对苯乙烯无皂乳液聚合的影响98
3.3.1β-环糊精对苯乙烯聚合反应速度及转化率的影响98
3.3.2β-环糊精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100
3.3.3环糊精存在下聚合反应的热力学考虑102
3.3.4环糊精存在下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考虑105
3.4应用环糊精包结作用均相水溶液共聚合制备疏水改性阳离子
聚丙烯酰胺107
3.4.1水溶性疏水单体包结物Me-β-CD/POEA的制备107
3.4.2AM/DMC/POEA的水溶液均相共聚合108
3.4.3共聚物P(AM/POEA/DMC)的吸收光谱109
3.4.4共聚物的絮凝作用109
3.4.5共聚物对染料的吸附作用111
3.5结论112
参考文献112
4基于环糊精的智能水凝胶的构筑/ 114
4.1引言114
4.2基于环糊精二聚体与金刚烷修饰的温敏性聚合物的主客体识别
构筑超分子水凝胶115
4.2.1环糊精二聚体和金刚烷修饰的温敏性客体聚合物的
表征116
4.2.2环糊精二聚体和金刚烷修饰的温敏性客体聚合物的主客体
相互作用118
4.2.3溶液流变性能119
4.2.4体系温敏性研究124
4.3基于环糊精二聚体与紫精聚合物的包结作用制备超分子
水凝胶125
4.3.1环糊精二聚体和紫精聚合物的表征125
4.3.2环糊精二聚体与紫精聚合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126
4.3.3凝胶的构筑127
4.4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大分子水凝胶132
4.4.1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水凝胶的合成及表征133
4.4.2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大分子水凝胶的刺激响应溶胀
性能研究136
4.4.3水凝胶的溶胀性和去溶胀性141
4.4.4环糊精改性双重刺激响应水凝胶的药物释放性能研究142
参考文献150
5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自聚集与自组装/ 151
5.1引言151
5.2基于侧链含识别点的环糊精主客体识别构筑光控环状二聚体[2]
轮烷152
5.2.1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合成及结构表征152
5.2.2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光异构157
5.2.3顺式-顺式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结构表征161
5.2.4反式-反式和顺式-顺式环状二聚体[2]轮烷的流体力学半
径比较163
5.3环糊精轮烷164
5.3.1含两个识别点的侧链异准聚轮烷的制备及表征165
5.3.2小结177
参考文献177

前言/序言


书名: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与涌现特性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自组织现象及其所导致的涌现特性。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本概念的界定到前沿应用领域的深入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析这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与自组织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复杂系统的概念框架 本章首先界定了复杂系统的核心特征,包括大量组分、非线性相互作用、反馈机制以及开放性。我们将对比传统还原论方法与系统论方法的优劣,强调在分析复杂系统时,必须关注整体性而非仅仅是部分之和。引入了“涌现”(Emergence)这一关键概念,阐述了涌现属性如何从底层规则中自然生成,并且无法通过对单个组分进行线性外推来预测。讨论了耗散结构理论(Prigogine's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在理解远离平衡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基础作用。 第二章:自组织的动力学机制 深入剖析了驱动自组织形成的具体动力学机制。重点关注模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的过程,包括图灵模式(Turing Patterns)的数学描述,以及在反应-扩散系统(Reaction-Diffusion Systems)中稳定波和振荡结构的产生。详细阐述了相互作用的强度与范围如何决定系统是趋向于有序还是混沌状态。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噪声与涨落在自组织过程中的双重作用——既是打破对称性的催化剂,也是维持系统活性的能量来源。 第三章:信息、熵与复杂性度量 本章从信息论和统计物理学的角度,量化复杂系统的特征。引入了有效复杂性(Effective Complexity)和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等指标,用以区分随机过程、周期性过程和真正的复杂自组织结构。详细讨论了渐近熵(Asymptotic Entropy)在衡量系统信息冗余度和有序程度上的应用。对“算法信息论”中的描述长度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应用于评估特定自组织结构的内在信息含量。 第二部分:典型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模型 第四章:生命体与生物物理学中的自组织 将理论框架应用于生物系统。重点分析了细胞骨架的动态重排如何通过正反馈环路形成细胞形态的自维持结构。在分子层面,探讨了酶级联反应如何实现信号的放大和时间尺度的分化。通过对群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的建模,如鸟群的运动(Boids模型)和细菌群落的菌膜形成(Biofilm formation),展示了简单规则如何导致宏观层面的高度协调行为。 第五章:材料科学与软物质中的结构自组装 本部分聚焦于介观尺度下,物质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π-π堆积)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详细分析了液晶(Liquid Crystals)的热力学相变与取向有序的机制。探讨了胶体自组装在构建人工晶体和光子晶体中的应用潜力。特别关注了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s)在相分离过程中形成的纳米尺度的周期性结构,及其对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第六章:社会、经济与网络科学中的涌现 将自组织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了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s)和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s)的生成机制(如Barabási-Albert模型)。分析了信息传播、意见分化(Opinion Dynamics)等社会现象中的非线性反馈和集体决策过程。在经济学中,探讨了市场波动的不可预测性与市场参与者个体决策的关联,以及“金融湍流”的系统特性。 第三部分:控制、预测与应用 第七章:复杂系统的调控与稳定性 研究如何在不完全了解系统细节的情况下,对自组织结构进行有效的外部干预和调控。引入了同步化(Synchronization)的概念,分析了如何通过外部周期性驱动力来控制或抑制系统内部的振荡行为。讨论了鲁棒性(Robustness)和可塑性(Plasticity)在复杂系统设计中的权衡,特别是当系统面临扰动时,自组织如何维持其基本功能。 第八章:计算建模与仿真技术 本章系统介绍了用于模拟和研究复杂系统的主要计算工具。详述了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在模拟扩散、生长和形态发生中的优势。介绍了代理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 ABM)的构建流程和在社会模拟中的应用。探讨了网络动力学模拟中使用的蒙特卡洛方法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 第九章:前沿挑战与未来展望 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未解决难题,包括如何建立普适性的自组织理论来统一物理、生物和社会的复杂系统。讨论了人工智能(AI)在发现复杂系统中隐藏的底层规则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预测和设计具有特定涌现特性的新材料或新结构。展望了未来在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领域中,通过构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微系统来探索生命起源的可能性。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的案例,而是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中的相似现象统一在一个自组织和涌现的视角下进行考察。理论推导严谨,辅以大量经典和前沿的实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系统思维。本书适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来看,一本专业性如此强的书籍,其呈现方式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我个人对于那种排版过于拥挤、字体过小,或者缺乏有效图表辅助的理工科书籍是敬而远之的。对于《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这种涉及大量空间结构和复杂相互作用的书籍,图文并茂是绝对的关键。我期望看到高质量的分子结构图,最好是能够体现出三维空间的透视图,而不是简单的二维平面投影。更进一步说,如果能用颜色编码来区分不同的相互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π-π堆积等),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此外,行文风格也至关重要。我更倾向于那种叙述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方式,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带领学生逐步探索未知领域。如果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不是突兀地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那么即使内容再深奥,读者也能更容易沉浸其中,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内容会非常硬核和专业,光是“环糊精”和“超分子体系”这两个词,就预示着这是一本需要扎实化学基础才能读懂的专业著作。我作为一个对这个领域抱有浓厚兴趣,但可能并非核心研究人员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可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首先,我非常期待它在“基础”部分的讲解。好的教材或专著,其基础部分绝不应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要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和生动的实例来引导读者进入这个复杂的世界。例如,环糊精的分子结构特性、它的空腔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去设计和构筑超分子结构,这部分如果能结合大量的精美示意图和历史发展脉络来阐述,那无疑是极佳的学习体验。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深入剖析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环糊精能成为超分子化学中的“宠儿”。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早期的经典实验或概念的演变,那就更好了,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复杂应用层面的。总体而言,对基础知识的深度和清晰度,是我最看重的第一要素,它决定了这本书的“可教性”和长久价值。

评分

对于这类学科交叉的前沿书籍,作者团队的构成和跨学科背景往往决定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猜测,要全面覆盖环糊精的化学合成、超分子组装理论以及多样的应用领域(如生物、材料、分析化学),作者团队一定汇集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体现出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例如,在讨论生物相容性时,如果能融入药理学或生物化学的观点来解释包合对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理化学的范畴,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会瞬间提升。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未解之谜”或者“未来展望”的章节。真正的学术前沿,往往充满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作者敢于坦诚地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几年内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突破点,这不仅能激发年轻读者的研究热情,也能让资深研究者从中获得新的启发,避免陷入“知识的陈旧化”。这种前瞻性和批判性,是一家优秀专著不可或缺的灵魂。

评分

总而言之,一本好的专业书籍应该能兼顾“案头常备”的工具书价值和“深度阅读”的学术价值。对于《环糊精构筑超分子体系基础及应用》而言,我希望它在保持极高专业准确性的同时,能够通过精妙的结构设计,降低读者的认知门槛。它不应该只是一本供少数专家引用的工具书,而应该是一本能被研究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作为入门和进阶的必读书籍。我希望翻开它的时候,能感受到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快感,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瞬间劝退。例如,在介绍某一复杂体系的组装机制时,如果能设计一系列渐进式的、可被读者自行验证和思考的“思维实验”,那就太棒了。这本书的最终价值,不应该仅仅在于它包含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去思考和创造出新的超分子体系的能力。如果我读完后,能对“如何用环糊精解决下一个科学难题”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吸引力,自然在于其“应用”部分。超分子化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功能紧密结合,能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侧重于哪些前沿应用方向。是药物递送系统(包合作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还是新型传感器的开发,亦或是材料科学中的自组装行为?如果应用案例能够覆盖多个学科领域,那么这本书的受众面会更广,也更有启发性。我特别关注那些展示了“构筑”过程的案例,即从最初的分子设计,到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宏观体系,这个设计与实现的桥梁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不应该只是展示最终结果有多“酷炫”,更重要的是要详细剖析设计者是如何权衡能斯特理论、热力学驱动力和动力学控制等复杂因素的。如果能有具体的、已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作为范例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甚至探讨这些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会大大提升,远超一本纯理论参考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