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为相关动物分类学家历经8年,在编写《中华大典·生物典·动物分典》中,收集古代文献的动物名称,并一一进行考证,落实其分类地位,随后集体汇编的一部动物分类学古名称、古文献的典籍。从数万篇古代文献中收集到了11000多个动物名称,经查考,这些动物的古名称内含动物界16个门50纲206目622科1500多属和种。这些名词渗透着我国古人对于动物的认识,且在不同时期所给予的科学名称,反映了我国古代动物分类学发展的趋势、成就和奉献。
《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可供大专院校动物学授课用,并可作为科研机构开展动物学研究必备的古籍参考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动物学家们认为,古代学者对每一种动物的记叙反映了那个时代古人对动物的认知的演进,为现代动物学研究者提供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史料,其应月价值不应被埋没在各类文献的字海当中。
本着对科学负责、对历史负责和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在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已到耄耋之午的科学家不辞辛苦、精益求精,完成了国内外、首次编辑的《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凝聚着老一代动物学家心血的《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展示了我国古代动物分类学成就,破解了长期以来因动物名称混乱而阻碍开展我国古代动物学史料研究的难题,为我国动物资源的进化研究和动物学史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僵。
——康乐院士感言
目录
序
前言
动物界Animalia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鞭毛纲Mastigophora
团鞭虫目Volvocida
红球虫科Haematococcidae
眼虫目Euglinoidina(Eugleneida)
眼虫科Euglenidae
腰鞭虫目Dinoflagellida(腰鞭目)
夜光虫科Noctilucidae
肉足纲Sarcodina
变形目Amoebina
变形科Amoebidae
有孑L目Foraminifera
玫瑰虫科Rosalinidae
放射目Radiolaria
等棘虫科Acanthometridae
孢子纲Sporozoa
簇虫目Gregarinida
单房簇虫科Monocystidae
血孢子虫目Haemosporidia
疟原虫科Plasmodidae
微孢子虫目Microsporida
微粒子虫科Nosematidae
纤毛纲Ciliata
全毛目Holotricha
草履科Parameciidae
旋唇目Spirotricha
喇叭虫科Stentoridae
缘毛目Peritrichida
钟形科Vorticellidae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水螅纲Leptolida
螅形目Hydrida
螅形科Hydridae
多孔螅目Milleporina
多孔螅科Milleporidae
头螅水母目Capitata
银币水母科Porpitidae
淡水水母目Limnomedusae
笠水母科Olindiadidae
缶本水母纲Scyphozoa
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
根口水母科Rhizostomatidae
珊瑚虫纲Anthozoa
海葵目Actiniaria
海葵科Actinidae
石珊瑚目Scleractinia
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
蜂巢珊瑚科Faviidae
软珊瑚目Alcyoneea
红珊瑚科Coralliidae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涡虫纲Turbellaria
单肠目Rhabdocoelida
三肠目Tricladida
笄蛭科Bipariidae
扁涡虫科Planafiidae
多肠目Polycladida
吸虫纲Trematoda
复殖目Digenea
后睾科Opisthorchiidae
片形科Fasciolidae
……
古名索引
中名索引
学名索引
前言/序言
动物是自然界中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类生物,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无所不在。为此,自古以来各种动物就深受人们的关注。远古时期,甲骨文和金文就已经有众多动物名称的记载和动物灾异的卜辞等。自从有了正式文字,动物的记载与描述就更是数不胜数。最早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的开篇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即鹗鸟,俗名为鱼鹰,自此引出诸多动物名称及其生物学特性。先秦时期的《尔雅》系统而集中地描述了大量动物种和类的名称,把动物归为五类,即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等,各类又含有各自类下不同的动物名称。为此,《尔雅》一书不仅第一次专门而集中地记载了众多动物名称,而且把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动物种类分门别类系统排列,《尔雅》开启了动物分类学的先河。秦汉以后,散落在各种古籍之中的动物名称就更加复杂多样了。不同文人墨客,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笔墨,对于各地珍禽异兽婀娜多姿的体态,或凶猛、或温顺的习性,以及生物学种种特性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解,给以不同的名称。
我们在编写《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的过程中,查阅了数万篇古籍,查阅对象包括了动物各个类群的名称,已收集古名11000多个。经各类群相关专家考证,内含动物界16门50纲206目622科1500多属和种。这些古名散落在诸多的古籍当中,十分隐秘,难以知晓。古人以字形、字音或字义命名物种,这些名称虽有一定缘由,但不同作者、不同时间、不同情趣,给以不同名称,使得古名十分奇巧、奥妙。再者,古人对于同一物类,常给以不同名称,不同物类却又给出相同名称。例如,等翅目的白蚁与膜翅目的蚂蚁早期统称为蚁、螘、螱等,若不记生境及为害状况,确实无法判明,直到宋朝以后,才有明确的“白蚁”的名称。再者古人采用文字十分奇异、怪癖,不易理解,常与现代思维有一段距离,难以涉足、难以研读、难以引用。但古籍中确实隐藏着好思想、好名称、好理论、好结果。许多重要名称早已由我国古人提及,并且给以详细解释。如“昆虫”与“六足虫”,还有“鱼”“鸟”“兽”“动物”等都是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这些科学名称于1800多年前就已见于我国诸多古籍之中。无论是“六足”与“昆虫”、“有鳞者”与“鱼”,还是“二足而羽”与“鸟”、“四足而毛”与“兽”等,这些概念式的名称都是出自秦汉时期,这些名称不仅分别囊括了诸多同类动物,而且出现同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表明了它们的历史渊源,为此涵盖了近代动物系统学的某些观念。凡昆虫只有六足,为此后人称之为“六足类”“六足动物”;鱼多有麟,这似乎人人共知;鸟只有二足和羽翼,兽则有四足而被毛。鸟与兽、二与四、羽与毛,虽仅是一字之差,但是这里却存在着两大动物类群形态学和系统学的差别。这些概念式的名词表明了各类动物的历史渊源,也表明了我国古人对于动物学研究的可贵成就。
《中国古代艺术史:从史前到清代》 作者: 王振宇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88.00元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艺术史:从史前到清代》是一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地域为经,细致考察了自远古时期至清朝末年,中国在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陶瓷、漆器、玉器等多个艺术门类中的演变历程、风格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本书旨在为艺术史研究者、高校师生以及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艺术通鉴。 第一部分:远古的回响与文明的肇始(史前至夏商周) 本书伊始,聚焦于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玉器和岩画。作者通过对仰韶文化彩陶的几何纹饰、红山文化玉器的神祇造型的精微分析,揭示了早期人类对宇宙、生命和图腾的原始崇拜。 进入夏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辉煌被置于核心地位。《中国古代艺术史》详细论述了商代“狞厉”风格的饕餮纹饰所蕴含的王权与神权象征意义,以及西周时期礼制观念下,青铜礼器如何从神秘威严转向温和秩序的转变。书中特别辟章探讨了玉器在周代“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观念中扮演的角色,解析了玉琮、玉璧等礼器的形制变化与社会功能。 第二部分:百家争鸣与艺术的自觉(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整合与世俗化倾向。本书深入剖析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写实主义精神,将其置于帝国权力建构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乐生事死”主题,以及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绘,标志着艺术开始注重叙事性和社会性。 魏晋南北朝是艺术思想产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作者详尽考察了玄学思潮对绘画和书法的影响,重点阐释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创立,以及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的境界。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被系统梳理,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如何融合了犍陀罗、笈多艺术元素,并最终形成具有汉魏风骨的宗教雕塑体系,是本卷讨论的重点。 第三部分:盛世的华章与多元的融合(隋唐五代)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鼎盛时期,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气象在本书记载得尤为详尽。隋唐佛教造像的圆润饱满、雍容华贵,体现了盛唐气象的审美高峰。本书特别关注了唐代壁画的世俗化倾向,如敦煌莫高窟中描绘的供养人、世俗生活场景,以及吴道子、阎立本等画家的艺术成就。 在陶瓷方面,唐三彩的异域风情和长安窑、越窑的成熟技艺,反映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融。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的规范化与行书的抒情化达到了高度统一,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确立,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第四部分:内敛的精致与文人精神的勃发(宋辽金元) 宋代艺术转向了内敛、精致和理性。本书详细论述了宋代院体画的院规与审美取向,特别是对宋徽宗“瘦金体”书法的艺术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在山水画领域,范宽、郭熙等如何通过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构建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体现了宋人对“理”与“意”的追求。 宋瓷的成就被作为宋代美学集大成者的象征加以重点分析,汝窑的“天青”色、哥窑的“金丝铁线”,展现了高超的工艺与极简的审美趣味。元代,文人画的地位空前提高,“四王”对前朝笔墨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以及赵孟頫对晋唐书风的复兴,是本卷着墨之处。 第五部分:世俗的繁荣与技艺的固化(明清) 明清两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其集前代之大成,并在世俗化和程式化的道路上持续发展。明代早期,受到宫廷审美和文人雅集的双重影响,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了巅峰。本书探讨了明代中后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对笔墨趣味的推崇,以及民间艺术如戏曲服饰、园林艺术的繁荣。 清代,官方对艺术的控制加强,宫廷造办处生产的珐琅彩、粉彩等达到了技术上的极致。然而,本书也客观分析了清代中后期,艺术领域趋于保守和程式化的趋势。同时,如扬州八怪等对僵化传统的反叛,以及西方透视法在清代绘画中的局部应用,也被纳入考察范围,以呈现明清艺术复杂而多面的图景。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不仅限于绘画、雕塑,更将建筑、工艺美术(陶瓷、玉器、漆器)纳入同一史观体系,展现中国艺术的整体面貌。 2. 图像证据充分: 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精选的艺术品图片,便于读者直观理解文字论述。 3. 注重思想背景: 强调艺术风格的变迁与当时的哲学思潮(如儒家、道家、佛学)以及社会制度的深刻关联。 4. 学术严谨性: 引用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成熟的学术观点,并对争议性问题进行了审慎的辨析。 《中国古代艺术史:从史前到清代》 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中华文明数千年审美变迁的文化之旅。它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艺术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回应时代的要求,塑造民族的性格,并最终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的东方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