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作者:約翰 艾倫
原文作者:John S.Allen
譯者:陳彥含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03/0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592181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神經人類學」這個標籤有點望而卻步,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的敘事功力實在太高明了!作者像是個技藝高超的廚師,將複雜的理論像燉煮高湯一樣,慢慢熬煮出精華,再以極具畫面感的故事呈現出來。書中穿插的田野調查軼事,那些與世界各地「美食家」和普通食客的訪談,充滿了人情味和真實感。我尤其記得其中一段關於某種發酵食品如何影響特定族群的社會凝聚力分析,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讚美美食的華麗辭藻堆砌,而是真正去挖掘——為什麼我們「選擇」吃這些?這些選擇又如何塑造了我們的身份認同和社群結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極富巧思,每一章節都像是一道精心設計的菜餚,前菜開胃,主菜豐盛,結尾餘韻無窮。讀完後,我忍不住想放下手機,去尋找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充滿地方記憶的食材,去重新體驗「好好吃飯」的儀式感。
评分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書,就像陳年的老酒,越是咀嚼,越能感受到其複雜而醇厚的層次感。不同於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和爆點的美食評論,這本書的節奏沉穩而富有韻律,它引導著讀者放慢腳步,去關注那些被現代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細微之處——比如,一粒鹽的結晶是如何影響整道菜的平衡,或者某種傳統烹飪技藝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並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作者的筆法充滿了人文關懷,他筆下的「美食家」不只是享受美味的人,更是文化意義的守護者和傳遞者。我特別讚賞其中對於「非典型」食物的尊重,那些在主流文化中可能被視為異類或落後的食物,在作者的筆下都綻放出了獨特的光芒,闡釋了它們在特定生態和社會環境中的必要性與智慧。總之,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飲食觀,它豐富了我的「吃」的體驗,讓我帶著更開闊的心胸去面對餐桌上的一切。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飲食充滿好奇的「吃貨」量身打造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食物的看法徹底被顛覆了。以往總覺得美食就是口腹之慾,是味蕾的短暫享受,但作者透過這趟「神經人類學」的視角,帶領我們深入探討了食物在人類文化、歷史乃至大腦結構中的深刻意義。書中對於不同地域飲食習慣的描寫,細膩入微,彷彿能透過文字聞到空氣中瀰漫的香料氣味,感受到街頭小吃的熱鬧氛圍。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巧妙地將科學的嚴謹性與人文的溫暖敘事融合在一起,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引人入勝。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傳統儀式性食物時所流露出的那種敬畏與尊重,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餐盤中的每一口食物,不再只是「吃飽」,而是一種與文化、與歷史的對話。對於那些嚮往深度旅行、渴望了解食物背後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它不只是一本關於「吃」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如何透過吃來定義世界的深度觀察報告。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當我翻開書頁,本以為會看到一些新奇的食譜或奇特的食材介紹,結果卻掉進了一個關於人類認知和文化建構的巨大迷宮。作者在探討食物的「賞味」過程時,著重於大腦如何處理感官信息,以及社會文化如何「編程」我們的味覺期待,這一點尤其讓我著迷。他提出的觀點,例如食物的「敘事性」比其物理成分更能決定其價值,簡直是振聾發聵。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回想自己過去某次印象深刻的用餐經歷,然後試圖套用書中的框架去分析——那時我真正品嚐到的是食物本身,還是我對「美好時光」的投射?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是閱讀這本書最寶貴的收穫之一。它成功地將日常的「進食」行為提升到了哲學和人類學的層次,讓我覺得,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又多了一層維度。
评分這本作品的文字風格,簡直像一位行走於世界各地的老饕,用他飽經風霜卻又充滿熱情的筆觸記錄下每一次舌尖上的邂逅。它的優點在於那種不加矯飾的真誠,作者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他在不同文化環境中遇到的困惑、驚喜,甚至是偶爾的文化衝擊。這不是一本標準化的旅遊美食指南,它更像是作者的心靈地圖,標註著每一次味覺體驗所觸發的神經迴路與文化共鳴點。舉例來說,書中探討「苦味」在不同文明中的接受度差異,從科學實驗到部落禁忌,層層遞進,讓我對「偏好」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知——原來我們對味道的喜惡,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和歷史悠久。我欣賞作者那種跨學科的視野,他毫不費力地在生物學、社會學和歷史學之間搭建橋樑,讓讀者在享受知識盛宴的同時,也能對人類的演化軌跡產生深刻的反思。這本書,適合那些不滿足於表層體驗,渴望追根究柢的深度讀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