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 /港台繁体书

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 /港台繁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莎菈.海德曼(Sarah Hyndman) 著,馬新嵐 译
图书标签:
  • 字型设计
  • 字体心理学
  • 视觉传达
  • 品牌营销
  • 消费行为
  • 文化研究
  • 设计史
  • 台湾设计
  • 字体与生活
  • 潜意识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三采文化
ISBN:9789863427872
商品编码:11730144401
开本:18.9cmx26cm
出版时间:2017-03-03
页数:144頁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不只設計師要看,
每天都在「閱讀」的我們更要了解的字型暗示術!

字型可以讓字發出高音或低音?
字型可以讓字產生速度,變快 變慢?變重變輕?
字型可以讓兩份同樣的糖果一份變甜、一份變酸?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種字型?
當然不只是為了好看而已,更是為了要「欺騙」你……

你以為只有中文字型會影響你嗎?在現在這個英文字大舉入侵的時代,電子產品iPad、iPhone或HTC,平價服飾品paiGAP或高級名paiLV……我們每天都在和這些文字互動。但字型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閱讀內容與我們的選擇?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愛某些品pai?特別喜歡吃某些餐廳?原來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這本書揭示了各種字型藝術真正的「功用」,解釋為何特定的字型或風格能激發我們特定的感受與連結。不同的字型的特質能建立信任、讓人起疑、給你自信,甚至有本事改變我們對食物的偏好,進而引導我們的消費行為。當你選用某種字型時,其實已經洩露了你的個性。而這些「暗示」就擺在我們眼前,你看見了嗎?

字型可以…

…賦予文字聲音,例如大寫的超大字體就像在大吼大叫,排成曲線的圓弧形字體感覺像在唱歌。
…改變味覺體驗,例如包裝上的圓潤字體讓糖果變得更甜,反之尖銳的字體則讓人覺得吃起來比較酸。
…建立信用和信任,例如中性的襯線字體看起來比較專業,而越是流暢好讀的字體越容易贏得你的信任。
…替文字說故事,例如花邊裝飾的字體常用在羅曼史,機械或幾何圖形的字體則是科幻小說。
…對消費者下暗示,例如在包裝印上斑駁的手寫字體,讓你覺得手中的漢堡是自家手工現做的。(但事實上呢?)
…傳遞情緒,例如有稜有角的字母容易引發觀看者的焦慮,輪廓圓弧、俐落的字母則看起來比較冷靜。
…喚起回憶、帶我們回到過去,例如在新拍的影片加上從前使用的黃色字幕,瞬間讓片子產生了時代感。
…提供視覺線索,助你迅速做出選擇,例如在超市購物時,商品包裝上的字體讓你看一眼就知道這是昂貴高級品或經濟日用型商品。
…透露你的價值觀,例如你選購的日常用品、服飾品pai、手機甚至汽車,其商標設計一定是你所認同的。

【好評推薦】

Jason 彭冠傑(歐文書法老師)
吳東龍(設計觀察作家)
林俊成(台灣菲斯特管理顧問公司 臨床心理師)
崴爺(暢銷作家/連續創業家)
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龔大中(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
(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讀者推薦】


Goodresas讀者:這本書從此改變我對字型的看法!

亞馬xun讀者:市面上有許多關於字型設計的好書,裡頭有專業的排版建議,或是關於每個字體的特性,但這些都是設計師的「意見」。後來我發現了莎菈?海德曼的網站,上面有許多關於字體和字型的測驗。透過這些測驗,我逐漸認識自己對字型的看法,以及字型對我的影響;甚至我還可以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莎菈不僅藉由網路測驗蒐集字體試用者的實際經驗,更與科學家合作,檢驗自己對字型的假設,算得上是一本很「科學」的字型書。我很期待她的下一本作品。

目錄
字型心理測驗
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
關於作者
引言
1.字體,真的有差嗎?
2.字體的功能性與感召力
3.字型如何影響你
4.字體卡拉OK
5.字型讓文字說故事
6.別相信字體
7.字型設定心情
8.字體是時光機
9.字型讓文字有了個性
10.字型揭露你的個性
11.感官字體
12.字型改變體驗
13.可食用的字體
14.附錄
線上測驗:字體試用實驗和調查
字型心理測驗(解答)
字型術語與字型解剖
字體風格類別
字體索引
了解更多
誌謝

名家推薦
閱讀不只是文字,更包含字型與字體 !

◎文/林俊成(台灣菲斯特管理顧問公司 臨床心理師)

  視覺閱讀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基本溝通模式;但是閱讀不僅是文字構成,還包括字型與字體的組合。設計者透過字體讓人產生情緒反應、品pai聯想或者某種概念的關聯性,有些字體會讓人想起過去某個時期,產品的字體設計甚至會影響人如何評估其價值。

  生活中我們期待透過訊息傳遞讓目標族群產生行為改變,但字體越難閱讀,也會影響讀者對語意的理解,甚至降低產生行動的動機。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Song和Schwarz就提過:如果說明文字難閱讀,人就難以產生行動。他們讓不同人觀看「易讀性高」或「易讀性低」的運動說明計畫;結果發現如果易讀性高的說明,人們預估可以花較少的時間完成,且主觀覺得執行困難度不高,並願意將這個運動納入每天的健身計畫;但是如果文字裝飾過多,或者字體使用不當,相同的運動說明內容,人們卻會直覺認為該運動較麻煩,而較不願意嘗試。所以字體在生活中,還是佔有某一程度的影響力。

  視覺呈現的字體甚至會讓人感覺到聲音、嚐到味道,知覺心理學家發現人在處理外在訊息時,可能會產生跨感官的知覺,這種感受也是字體迷人之處,這種聯合感覺的體驗往往帶來豐富的感受性、創造力,甚至讓記憶更加深刻。但這些前提是我們得留意到生活中的字體,生活中充斥著文字,我們卻往往看見卻少了觀察,而缺乏觀察的生活就少了體驗,就讓這本書帶你漫步生活中文字的不可思議處吧!

一個新品pai或一個新店鋪如何選字體,都是靈魂和路線的選擇……

◎文/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不同的字型傳遞了不同的風格和感受,過去我參與創刊的每本新雜誌如何選擇刊名字體和內文用字,都是非常重要的視覺和感受設定功課。

  2006年底我們籌備《Shopping Design》的時候,雜誌的定位是「買設計.學設計.享受設計」,當時我們必須跟大集團的生活美學雜誌和介紹專業國外設計主題的設計專業雜誌作區隔,幾經考慮採用了知識性強的粗明體路線,加上英文字體的線條會有寬瘦的弧線變化,在視覺上有伸縮起伏的趣味。

  2012年《小日子》的創刊氛圍,年輕人不再熱切追求過去傳統的大事業,而是到島嶼各地的巷弄開小店,於是雜刊刊名捨棄了套裝字體,而是用手寫的素人創作路線,小日子這三個字的間距還不一樣,一般讀者未必注意到這些設計上的細節,但是整本雜誌的氣質和調性就是這樣被建立起來。

  不只作新雜誌是這樣,一個新品pai或一個新店鋪如何選字體,都是靈魂和路線的選擇,請認真理解自己並且懂得字型代表的精神意義,找到適合你的字型。

序跋
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

  字型不再是專屬於科技宅男或平面設計師的學問。感謝我們生活中常用到的科技玩意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字體——從入門字體( 例如 Comic Sans),逐步進階至字體界的超級ju星( 例如Helvetica 和Gotham)*。

  我們都是字體的消費者。字體和字型,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幫我們指路 、影響我們的購物和消費選擇、讓我們遠離危險,有時候還會在我們眼前上演魔術把戲。

  本書要請你想一想自己對於字體的情緒反應。每個字體或字型都有個性,它們會影響你對於文字的解讀,甚至替文字架設出場景,好激發你的情緒。你本能地接受並理解它們,但這一切其實都發生於你的潛意識中。當你意識到字型對情感及感官層面的影響後,不僅讓「閱讀」變得更有趣,也會更了解自己所做的選擇與決定,並擁有更多掌控權。
內文試閱
di六章 別相信字體

  別相信字體

  你的直覺會告訴你字體什麼時候合乎情境,什麼時候沒有。當字體與文字內容配合得宜時,可以加強閱讀的體驗,讓結果看似毫不費力。如果你看了一部選角很棒的電影,你就可以把懷疑擺到一邊,好好享受這個故事。如果選角很糟,就會減低電影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即使很棒的劇本也有可能因此而毀了。舉這個例子不表示演員是「看不見的」,而是他們的表演補足了劇本。同樣的,設計良好的字體除了可以隱形,還可以跟內容一搭一唱。

  認知流暢度

  當你看到不熟悉的字體,你的閱讀就會被打斷,因為你需要花更多力氣來辨認這些字。這表示你需要放慢閱讀的速度,也可能因此而意識到閱讀的過程。相對地,閱讀較熟悉的字體風格時,你的眼睛可以「毫不費力地瀏覽內文」,而且根據大衛.路易斯博士的說法,這種閱讀經驗可以贏得你的信任。他稱之為「認知流暢度」,也就是你辨認並理解文字所傳遞的內容的容易程度。當消費者越容易處理或理解行銷文字所傳達的訊息,他們就越有可能購買這項產品。影響認知流暢度的不只有字體本身的易讀性,還包括設計、版面和語言。如果一個非常易讀的字體排版很糟糕,不知該從何讀起,就會拖累觀看者的閱讀速度。

  即使如此,也不代表可以「一個字型走天下」。不同類型的劇本適合不同的字體。字體的易讀程度,除了取決於觀看者對字體的熟悉度,還要看字體和內文的搭配是否合拍。

  速度測驗

  將計時器或碼錶設定三十秒,開始計時,然後從本頁上方圈出所有不搭軋的字,也就是字體風格看起來和文字意義相反的字(例如「快速」卻使用看起來很沉重緩慢的字體)。你圈出了幾個?答案在di63頁。

  速度測驗的靈感來自克里夫. 路易斯(Clive Lewis)和彼德.沃克(Peter Walker)所做的「字型影響閱讀」研究。在這個研究實驗中,受試者會看到一系列字詞,比方「大象」和「快速」,分別由厚實的Cooper Black字體和輕盈快速的Palatino 斜體隨機排列而成。有些字詞的意義和字體的形狀互相呼應,有些顯然完全相反。受試者被要求尋找特定的字詞,並且在看到這些字詞的時候盡快按下按鈕。

  結果顯示,當他們看到搭配得當的字詞和字型時,辨認的速度會快得多;反之則明顯速度較慢。這個實驗證明當字體與內文搭配得宜時,可以加快我們閱讀的速度。

  有影響力的字體

  在商場上,某些字體更適合某些特定專業,而一張風格與專業相稱的名片,能更容易取得你的信任。例如你在di18頁,從(a)、(b) 和(c) 之中選了一位看起來可靠的律師來幫你打官司(見下圖)。若現在只是為了應付不重要的例行事務,想找個迅速而且可以打折的律師,你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

  許多行業有一望即知的字體慣例,特別是已經創立好一陣子的產業。這些產業可能較偏好傳統、保守和相對中立的字體,令人聯想到羅馬碑文、雕刻版畫或者古老的手抄本,以顯示自身的歷史,並且給人充滿智慧的印象。

  然而一個好的設計師可以發揮創意,跳脫千篇一律的格式,使用比較現代或出乎意料的字體,但仍舊讓觀看者感受到同理心並且合乎專業素養。

  上圖兩份報紙頭條,你比較有可能相信哪一個?報紙(a) 用了常見於八卦版的粗黑無襯線文字, 史提芬.海勒(Steven Heller) 和A.M.卡桑德拉(A. M. Cassandre)將這種字型描述為通俗小報的「尖叫頭條」。這裡用的是變窄的Franklin Gothic粗體字。這種頭條標題是設計來引人注意的,但其描述的故事較偏向娛樂性質,而且較可能沒有詳盡的事實根據。報紙(b) 用的羅馬式襯線字體感覺比較有「知識性」,你會期待這篇文章是根據詳細的研究和事實撰寫而成的。這是《泰晤士報》在1931 年委託製作的Times New Roman字體。

  字體可以讓你顯得更有知識嗎?


  有一位名叫菲爾.雷諾的學生,他在大學三年級快要結束時發現自己的學業平均成績進步了。他很想知道為什麼,因為他不覺得自己有更用心唸書或寫作業。他發現在這段時間裡wei一改變的是他選用的字體,所以他往回檢查他交出去的五十二篇作業,然後比較分數和字體。他發現使用Georgia時,他的平均分數是A,但是用Trebuchet印出來的作業平均分數則低於B。

  襯線字體讓人聯想到學術與知識,然而像Trebuchet 這樣的無襯線字體就沒辦法傳遞這種跨越時代的莊嚴感。雷諾所使用的兩種襯線字體,其中的差異可能是來自於易讀性。Times New Romanzui初是設計來配合《泰晤士報》狹窄的欄位寬度,但用在整頁的文件版面上,讀起來就沒那麼舒服。Georgia字體的字母比較開放,用在寬敞的頁面上看起來更流暢,讀起來也比較容易。Georgia 是zui受大眾偏愛且zui常被使用的字體之一,除了它與文字內容的配合程度,我認為也要歸因於它所附帶的良好閱讀體驗。

  你可以自己實驗看看:打開兩份一模一樣的文字檔,一份用Times New Roman,另一份用Georgia,然後比較一下閱讀兩者的感受。

  雷諾歸納出來的結果也許太過主觀,因為有太多未知的變數可能影響成績。然而他的例子的確說明了,在選擇字體時,應同時考慮到文字內容和字體的易讀性。

  字體失言

  選擇「錯誤的」字體會讓你無意間落入字體失言的窘境,而且很有可能會大大降低甚至摧毀你的訊息的可信度。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2012 年宣布他們證明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或者說是「上帝粒子」(God particle)的存在。這是一則重量級的科學頭條,就在這則新聞發布後的一個小時內,推特上掀起了一陣熱烈討論。然而大家關注的並非新聞內容,而是它所使用的字體Comic Sans。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不應該選用以漫畫書為靈感的字體來發表這麼重大的科學研究結果。事後問起CERN 為什麼選擇這個字體,此項研究計畫的共同主持人法比歐拉.吉亞洛提(Fabiola Gianotti)說:「因為我喜歡這個字體。」

  字體的不一致性創造效果

  故意使用「錯誤的」字體可以引起緊張感,或是用來顛覆文字的意義。這樣的安排可以讓觀看者停下來,質疑他們看到的東西,而這麼做可以增強文字的效果。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選擇在電影《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中的ji端暴力場景配上古典樂,讓觀眾覺得更加不安。

  倫敦創意設計工作室Why Not Associates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的「啟示錄」作品展上,使用Trade Gothic字體呈現每幅作品的名稱,但故意將字母中空的部分填滿,營造一種缺陷、未知和不安定的效果,和美好的圖像擺在一起感覺特別強烈。

  艾莉森.卡爾麥可(Alison Carmichael獲得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大獎(DAD award)的海報作品C**t,是用美麗高雅的手繪花體字寫出髒話,並且使用網版印刷成嬰兒皮膚般的粉紅色。而她的海報就被張貼在完全不適合大聲講出這些字的場所,上頭的副標寫著:「用手繪花體寫成的字看起來高尚多了。」

  使用難讀的字體比較好?

  如果你想要人們認為某件事是容易達成的,或者讓他們覺得你的產品簡單易懂、容易組裝,那麼使用大家熟悉、容易閱讀的字體將有助於你達到目的。

  不過,如果你希望這項產品給人的印象是具備技術性的,那麼選一個要讓人多花點力氣閱讀的字體,反而效果比較好。在這樣的例子中,閱讀者會誤把閱讀字句所需的額外功夫,當成創造這個產品所需要的技術。宋賢貞和施瓦茲在另一項測試中發現,受試者會把易讀的菜單聯想成一個廚藝普普的主廚;然而人們對主廚的期待是廚藝精湛的,所以當菜單使用較難閱讀的字體,他們也會比較願意為這頓飯多花點錢。

  陌生的字體降低我們的閱讀速度,逼我們集中注意力,讓大腦脫離「自動導航」的狀態。根據大衛.路易斯博士(David Lewis)的說法,這種方法用在教學的時候效果很好,因為學生「被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專注力」來理解這些文字。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所高中,校方發現當學生閱讀陌生字型印出來的課文,他們的考試平均成績比其他閱讀一般熟悉字體的學生來得高。「學生在閱讀時得更專心,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對於閱讀的內容有更深入的思考。」

  摩西登上方舟時,每個不同品種的動物各帶了幾隻?

  路易斯在他的書《消費行為之前的心理學》中提出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如果是「二」,那你就錯了,因為帶領動物上方舟的是諾亞,不是摩西。

  路易斯解釋,像這樣的問題如果是用易讀的字體呈現,那麼讀者答錯的比率會更高。在一九八○代時,大約有80%的學生答錯這個問題。不過如果用比較不熟悉的字體,比方說Brush Script,那麼答錯的比率則會降到50%。陌生的字體意味閱讀者需要更集中注意力,以至於在閱讀過程中,他們對於文字究竟在說什麼會更有警覺心。

作者資料
莎菈.海德曼(Sarah Hyndman)
莎菈.海德曼現任數個機構的字型學顧問。她主持字體試用會,舉辦演講和研討會,內容有給設計師的高強度創意訓練,也有為非專業設計師安排充滿啟發與娛樂性的課程,內容非常廣泛。

這些活動從字體消費者的觀點出發,不僅討論字型設計的眉角,更著重於探索字體和字型帶來的體驗。莎菈以簡單、富有啟發性的遊戲或小測驗,鼓勵參加者與字型對話,促進大眾對於設計領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開始舉辦字體試用會之前,莎菈是自由接案的平面設計師,後來自己開了一間設計公司。她以優良成績取得倫敦藝術大學溝通學院的字體碩士學位,隨後又獲邀回去擔任客座講師,主持為期一年的字型體驗夜間課程。

她在德州奧斯汀的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發表了一場名為「醒來聞到字型香」的TED 演講,提到關於字體的力量。之後她受邀至英國國家廣播公司di四電台(BBC RADIO 4)的「今日秀」(Today),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 的「藝術時刻」(The Arts Hour) 接受訪問。倫敦設計博覽會時,莎菈在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A)策劃了一場對大眾開放的字型展覽與研討會。此外她也在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DAD)教授字型學。她還有和牛津大學的跨感官實驗室(Crossmodal Research Laboratory)一同進行研究,zui近已經開始著手寫她的下一本書了。

基本資料
作者:莎菈.海德曼(Sarah Hyndman)
譯者:馬新嵐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03
ISBN:9789863427872
規格:平裝 / 全彩 / 144頁 / 18.9cm×26cm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信息时代的视觉沟通与文化符号解读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我们如何通过视觉元素,特别是符号、标志和设计,来理解和构建我们的现实世界。 --- 《解码符号帝国:现代社会中的视觉权力与信息战争》 一、本书概述:隐形的建筑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图像和符号构建的复杂网络中。从清晨唤醒我们的手机图标,到深夜引导我们回家的路标,再到驱动全球经济运转的品牌标识——这些视觉元素并非仅仅是装饰性的点缀,它们是无声的语言,是权力的载体,是文化记忆的储存库。 《解码符号帝国》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学、符号学和传播学交叉的田野调查。本书摒弃了对单一设计元素的肤浅赞美,转而聚焦于符号体系的运作逻辑、它们如何被编码、传播、被解读,以及最终如何重塑我们的集体意识和个体行为。我们探索的不是“好看”与“不好看”,而是“有效”与“无效”,“被接受”与“被抵制”之间的微妙角力。 本书将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规则,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经济驱动力和意识形态目的。这是一本教导读者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批判性解读者的指南。 二、核心探讨领域:符号的四大战场 本书内容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地剖析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角色: 第一部分:视觉的起源与秩序的构建 本部分追溯视觉符号的历史演变,探讨早期人类的图腾、文字的诞生如何奠定了信息传递的基础。重点分析了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设计思想如何将“效率”和“普遍性”奉为圭臬,并以此塑造了我们对“规范”和“标准”的理解。 从手稿到印刷术:信息载体的革命及其对认知结构的影响。 现代主义的教条:功能至上原则如何限制了表达的自由,却也建立了全球化的视觉通用语。 国家与权威的视觉语言:旗帜、徽章、制服的心理学效应与身份认同的绑定。 探讨视觉符号如何被用于构建“我们”与“他们”的界限。 第二部分:品牌神话与消费主义的炼金术 在资本主导的时代,品牌是最强大的符号制造工厂。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品牌标识、包装设计和营销视觉策略如何超越产品本身的功能性,构建起复杂的“意义系统”。 从产品到形象:品牌故事的叙事结构与情感锚定。 研究成功的品牌视觉如何通过重复、一致性,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近乎宗教般的信仰。 颜色的经济学:色彩心理学在定价、定位和市场区隔中的应用。 例如,特定色调如何暗示稀有性、可靠性或前卫性。 数字化的侵蚀与重塑: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形象(Self-Branding)成为一种新型的符号生产模式。 探讨“滤镜”和“人设”背后的符号操作。 第三部分:空间、界面与环境的隐形指令 信息不再仅仅存在于纸张上,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物理和虚拟空间。本部分聚焦于环境图形、信息架构(IA)和用户界面(UI)的设计,探讨它们如何引导我们的行动,并无声地设定了行为的边界。 导视系统(Wayfinding)的社会学:如何用最少的符号实现最大的服从。 分析机场、医院和大型商场中的视觉导航如何管理大规模人流,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符号的失效与重构。 数字界面的哲学:按钮、图标与交互反馈的设计伦理。 探讨“暗模式”(Dark Patterns)等设计陷阱如何利用人类的认知捷径来诱导点击或购买。 数据的可视化:将抽象信息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 研究图表和信息图如何选择性地突出事实,以及“数据美学”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公众舆论。 第四部分:反抗、挪用与符号的“去魅” 符号的力量并非不可动摇。本部分关注亚文化、艺术介入和批判性设计实践,展示人们如何反过来利用、颠覆或消解既有的视觉权威。 后现代的戏仿与拼贴:艺术家和设计师如何通过挪用经典符号来解构其原始含义。 抗议艺术中的符号语言:从涂鸦到网络迷因(Meme),探讨快速传播的视觉符号如何成为社会运动的加速器。 符号的生命周期:当一个符号被过度使用或被主流文化同化后,其原有力量如何消退,以及新的“去魅”过程如何发生。 三、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它不仅仅是设计史的罗列,而是一套批判性思维工具箱。读者将学会: 1. 识别深层结构: 区分表面的风格偏好和底层的信息控制逻辑。 2. 理解文化语境: 认识到任何视觉表达都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权力结构之中。 3. 重塑个人能动性: 在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时代,掌握解读视觉代码的能力,从而做出更自主的判断和选择。 《解码符号帝国》邀请每一位生活在视觉饱和时代的读者,拿起显微镜,审视那些我们日日夜夜与之共舞的、沉默却极具力量的视觉符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设计史有着非常扎实的研究功底,但他的叙事功力更是一绝。他懂得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那些复杂的视觉原理。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将“字体”这个视觉元素与更宏大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比如,书中探讨了在数字时代,屏幕显示与印刷文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信息接收的效率和情感投入。这种跨界的分析,让这本书摆脱了狭隘的设计专业书籍的范畴,拥有了更广阔的阅读群体。每次翻阅,我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关联点,比如某个特定字体的诞生背景,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思潮或者技术限制。这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视觉社会学”的入门指南。它让我对那些精心排版的出版物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明白每一个字体的选择背后,都凝聚着设计师大量的思考和选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

评分

说实话,我对设计领域原本知之甚少,拿起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偶然的好奇心。没想到,里面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那种纯粹的技术手册,而是更像一本社会观察和文化批评的合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字体偏好的探讨。比如,在西方文化中,一些历史悠久的字体象征着权威和传承,而在亚洲文化中,字体的笔画粗细和结构平衡又有着更深层次的美学含义。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字体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和消费习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回忆一下自己最近一次被某个字体“打动”或“说服”的经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你得以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过的事物。它不仅仅是关于印刷术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心理学和市场营销的交织点,读起来酣畅淋漓,非常推荐给所有对“看不见的力量”感兴趣的人。

评分

这本关于字体设计的书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仅仅是文字的形状就能对我们的认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读完之后,我开始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比如超市里商品包装的字体选择,广告牌上那些醒目的设计,甚至连我每天用的App图标,背后都有着精心考量的“小心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把原本可能枯燥的字体理论讲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比如,书中提到某个特定衬线字体在银行广告中更能给人带来“信赖感”的心理学依据,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看”字体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视觉语言的书。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从来都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策略和目的性的。我现在去咖啡馆点单,都会不自觉地观察店名招牌的排版和字体风格,琢磨着店家想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什么样的氛围。这本书成功地将“字体”这个看似边缘的领域,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舞台,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功力。

评分

这本关于字体潜意识影响力的书,读完后我的世界观有了一些微妙的转变。它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流。原本以为只是信息内容的传递,现在才意识到,信息的“包装”——也就是字体和版式——才是决定信息能否有效到达并被接受的关键环节。作者对于字体历史的梳理非常清晰,他没有将重点放在那些艰涩的字体名称上,而是聚焦于字体如何随着时代变迁,承担起不同的社会功能。从早期的雕版印刷到今天的网页字体优化,每一个阶段的技术进步都伴随着对“易读性”和“情感表达”的重新定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一套分析视觉信息的新工具。对于任何从事创意产业或者仅仅是想提高自己生活洞察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绝对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回顾。

评分

我对那些试图揭示我们日常生活中隐藏机制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胃口。它成功地将“美学”从高冷的殿堂拉到了我们日常接触的每一个角落。我之前一直觉得,字体设计无非就是把字写好看一点,但读完后才明白,这背后牵扯到的是人类的视觉生理反应、历史演变,甚至是一种文化代码。书中举例说明,某些特定字体的“重量感”和“清晰度”如何在紧急通知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你能够立刻将书中的知识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本书就像一个“透视镜”,让你看穿了商家和媒体用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那些细微但强大的视觉工具。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觉免疫力”大大增强了,不再轻易被那些华而不实的字体设计所迷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