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月刊,创办于民国72年(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三年的历史.月刊以浅近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深入的介绍中华五千年来艺术精华。
本刊有别于故宫博物院的其他专业书刊,以平易近人为要旨,文章内容,力求简单易懂,并以图为证,使之更为生活化。
主要栏目有:故宫掌故、每月专题、典籍漫谈、古玉鉴赏、名画欣赏等其中{特展报道}就是当时故宫博物院的特展,作有系统且详实的解说与介绍。
故宫文物月刊的诞生,是故宫博物院全体同仁和关爱故宫文物的艺文界朋友,今年对社会所作 的一份诚挚献礼。
故宫文物自民国三十七年年底迁运来台,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在过去三十多年岁月中,故宫的精美文物,虽经迭次更换展出,蜚声国,并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普遍的赞誉,然而,我们并不敢以此自满,我们深感过去对社会所作的仍然太少,而社会对我们的认识,亦未必有深刻的瞭解,因此,决定创办这份刊物,用极浅显而又简明的文字,配合精美的照片和插图,深入浅出的将中华五千年精致的文物,作有系统的介绍出来。深信由于这一份通俗性的刊物诞生,不仅仅是作为故宫向社会传递传统文化艺术讯息之媒介,同时也未始不可作为沟通社会与传统艺术心神交往的桥梁。
我们诚挚的期望这份包容艺术的、趣味的、知识的、并兼具学术价值的月刊,在未来能走进广大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使人人都能从这本刊物上创造出属于现代民族风格的艺术,使中华文化在内涵上,更充实,更光大。当然这一期望,并不是一蹴可成,我们也很清楚现实存在的种种困难,但深信只要继续不断的,将优良的传统文化,技术智能,广泛而深入的加以介绍,必能引起社会大众对固有文化的孺慕之爱。
本刊在编辑选刊文物介绍方面,是以故宫现藏之六十二万余文物为基础,并将视野扩张及到世界每一个收藏中华文物的角落,因此,我们在编辑内容上,将做到*的充实。我们更有意将过去宫廷独有的艺术、外间难得一见的珍品,作全面性的公开,使全民都能分享祖先创造的成果,并借此以提升人们精神上的感受。从编排内容上,我们采用专栏介绍的方式,运用大小不同的三十余个专栏,将各类文化精华,一一导引于读者的面前,例如:故宫掌故、古玉鉴赏、典籍漫谈、艺术随笔、名画欣赏、珍玩丛谈、民俗锁闻、铭文导读、册府杂说、法书选粹、院画管窥、名瓷欣赏、海外遗珍、古物鉴定、科技新知、艺文趣谈、华夏之光、艺文活动......等等都是。
从以上三十余个专栏,当可见出本刊对各类文物透视、介绍之安排。当然往后我们还会作适度的调整。本刊文字上要求其有可读性,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理想目标,也希望社会人士能参与我们的工作,共同灌溉这片园地。这份兼具艺术、趣味、知识、学术的刊物,在撰稿人方面,我们除了动员故宫全体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作为特约文字的基本撰述人之外;同时对艺术界以及各大学或研究机构之学者专家,亦欢迎其作为本刊之特约撰述人。因此本刊在撰稿作者方面,当属一时之选。在编排印刷上,采缪式装订。如此豪华大型刊物,不仅便于保存,且可作为馈赠的佳礼。
本刊在编印设计中,会一再强调这是一本通俗刊物,发行的皆趣也有别于本院其他书刊,我们希望由于这本刊物的发行,能全面带动社会认识我们自己优良的传统文化,维护美好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片祥和与复的气象,进一步负起推动世界新文化的责任。
台湾故宫博物院
台湾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台湾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台湾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出版作品
该院出版定期刊物《故宫文物月刊》和《故宫学术季刊》、《中华五千年文明集刊》、《国之重宝》、《惠风和畅》、《文物光华》、《故宫宝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清代通鉴长编》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
院内藏品大类铜器-6,044件 法帖-474件 雕刻-651件 成扇-1,651件 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
绘画-5,287件 漆器-707件 拓片-895件 钱币-6,953件 善本书籍-198,459册
丝绣-306件 文具-2,379件 书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清宫档案文献-386,729册件
织品-138件 杂项-12,347件 珐琅器-2,510件 瓷器-25,423件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挑战我原有的认知框架。比如,当它探讨某些少数民族工艺融入宫廷艺术的案例时,那种跨文化交流的张力与融合,描绘得入木三分。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起来最“正统”的皇家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吸收、演变、自我革新的动态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符号堆砌。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叙事,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和鲜活的视角,打破了传统历史叙述中可能存在的单一化倾向。每一次读完,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迷雾散去,历史的细节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眼前。这本刊物,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新“激活”与“再发现”。
评分这本刊物的文字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与优雅,但又绝不古板。它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你看那些关于宫廷典籍的考证文章,引经据典,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设计图纸。然而,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礼仪制度或官僚体系时,作者又能用极其精炼、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即便是初涉中国古代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文物修复与保护方面的态度。那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贯穿始终。它不仅仅是在展示“美”,更是在探讨“如何留住美”,这种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踏实。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了一次高规格的、私密的文化沙龙,与那些顶尖的学者进行着无声的、思想的交流。
评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时间”这个概念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年代线性展开,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主题式”串联。比如,某一期可能会围绕“秋日祭祀”的主题,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乐器、服饰到祭祀礼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文物的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纯粹的学术期刊难以企及的。而且,它的配图质量总是无可挑剔,那些高清的特写镜头,简直就是艺术品鉴赏的教科书。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对比图上的光影变化,揣摩摄影师是如何捕捉到那微妙的釉色变化和包浆的质感的。这种视觉上的享受,与文字的深度解读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共鸣,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些被尘封的宝藏产生更深层次的依恋。
评分说实话,这份刊物已经超越了“阅读材料”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定期的“精神充电站”。我发现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过去看到一些传统元素,可能只是惊鸿一瞥,现在则会忍不住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语境。比如,看到某个园林设计中的假山叠石,我能立即联想到刊物中介绍的某位皇帝的审美偏好和当时的造园理念。这种由点及面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而且,它在不同期数中对特定主题的深入挖掘,显示出一种深厚的编辑功力,绝非东拼西凑的快餐式内容。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安放自己审美品味的锚点,提醒我们,真正的精致,是需要时间去打磨和沉淀的。
评分这本月刊的开篇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轻轻翻开扉页,就能闻到故宫那特有的,混合着木香、灰尘和岁月沉淀的独特气息。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动声色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比如,当它聚焦于某件小型器物时,文字的笔触会变得异常细腻,不仅仅罗列尺寸、材质,更会深入探讨这件器物在当时宫廷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匠人精神和审美趣味。那种描述,绝不是冷冰冰的文献记录,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想象与复原。我甚至能感受到雕刻师手中刻刀的力度,以及绘制者在描摹花纹时屏住呼吸的瞬间。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关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一些对建筑细节的剖析,从斗拱的结构到彩画的晕染,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人文温度,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