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
ISBN:9789620441103
規格:平裝 / 464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香港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電影> 導演/電影人
內容簡介
由影評人執筆,
為香港女星繪出個人肖像,
呈現眾星繁花似錦的集體景象。
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新舊交替,新浪潮之後更冒起了新一代的女星群。當中有實力派、女神、性感尤物、打女、樂壇天后、玉女、女笑匠、壞女孩、恐怖女王等,為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添上豐富的色彩。
本書以不同角度評析四十三位有地位的當代香港電影女星,透視女星的身形外貌、性格特質、演技造詣,結合個人經歷、合作導演、時代精神等,投射為銀幕上教人心動神馳的聲色光影形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3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ge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旨在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出肯定評價。
本會每年年初均舉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評選大會,透過理性的交流和討論,表揚香港電影及電影工作者的成就。從1995年舉辦di一屆開始,一直未有間斷。近年更致力舉辦電影座談、學生電影教育工作坊、電影評論工作坊及影評比賽,並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合作舉辦「影評人之選」推介經典電影。
卓男
原名王麗明,電影文化工作者。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主修比較文學。曾任《電影雙周刊》編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行政經理及編輯、香港電台電視節目《百年夢工場》資料搜集、《香港電影》雜誌助理總編輯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等。多年來從事藝術行政及與電影相關的編輯、資料搜集、宣傳、統籌及策劃工作。曾統籌香港電台「香港特區十周年電影選舉」頒獎禮、香港國際電影節「向動作指導致敬」晚會等。參與策展的主題展覽超過廿個,包括「風禾盡起——嘉禾的盛世印記」、「開疆拓宇——邵逸夫電影王國」及「娛樂智多星——新藝城的光輝歲月」等。編輯書籍有《電影工作室創意非凡廿五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特刊》、《佈景魔術師——陳其銳、陳景森父子的佈景美學》、《童星同戲——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童星》、《zui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與李展鵬合編)等。著有《李小龍 Bruce Lee My Brother——李振輝回憶錄》。曾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及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蒲鋒
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編有《經典200──zui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合編)、《主善為師——黃飛鴻電影研究》(合編)、《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合編)、《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等;並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出版的《戲園?紅船?影畫——源氏珍藏「太平戲院文物」研究》(2015)之文稿審訂;亦為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串圖成戲:香港電影分鏡圖展》(2016)之客席策展。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超越了单纯的“港台原版”收藏意义,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女性如何在特定文化场域中塑造自我形象的社会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女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思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对“美”和“力量”的定义的。从早期的“玉女”形象,到后来更具独立精神的“打女”,这些转变不仅仅是电影角色的变化,更是香港社会自身在身份认同和性别观念上进行探索的缩影。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香港电影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复杂了,它不再是遥远银幕上的虚影,而是与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紧密交织的活生生的历史片段。
评分这部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韵味,“群芳谱”,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一个旧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万花筒中。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香港电影怀有深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时代精神的载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资深的电影史学家,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在光影中闪耀一时的女性面孔背后的故事。我想知道,究竟是哪些机缘巧合,让她们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登上了银幕的巅峰?她们的表演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受制于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她们自身有着超凡的艺术天赋?一个“原版”的标签,更是让人感到珍贵,仿佛拿到了一把开启往昔记忆的钥匙,希望能从中挖掘出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和深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立刻被里面对演员个体生涯的细致梳理所震撼。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获奖名单或票房数字,而是深入到了她们如何从默默无闻的背景一步步走到聚光灯下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关于她们在不同类型片中角色的转换,那种精准的剖析,让我对某些演员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某个演员早期在文艺片中的青涩与后期在动作片中的果敢,书中对这些转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思考,这究竟是导演的功劳,还是演员自身在时代洪流中的主动选择与挣扎?这种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相当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艺术”二字上的用心。那些年代感的剧照和访谈片段,虽然大多耳熟能详,但在这里被重新编排和搭配,焕发出了一种久违的生命力。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反而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电影画册,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服装和布景细节的描述,这些往往是大众容易忽略,但却能瞬间将观众拉回特定年代的“视觉密码”。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怀旧体验,充满了对那个逝去美好年代的缅怀与敬意。
评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评论香港电影工业的整体环境时,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的视角。他们没有一味地美化“黄金时代”,而是直面了那个时期电影圈内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化、资本对艺术的裹挟,乃至某些不健康的行业生态。这种客观冷静的审视,让整本书的价值大大提升。它不是一份粉丝的赞歌集,而是一份严肃的文化备忘录。通过这些女星的眼睛,我们得以窥见整个香港电影工业在转型期的阵痛与挣扎,这比单纯的明星八卦要深刻得多,也更有助于理解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