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吳汝鈞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哲學
  • 宗教
  • 文化
  • 思想
  • 修行
  • 概念
  • 方法
  • 學術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690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402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552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推薦一:漢語學界著名佛教學者、佛學詮釋學的倡導者、哲學傢吳汝鈞代錶作。
  推薦二:作者細緻地研究瞭儒傢的義理之學、佛學的判教說和西方的哲學詮釋學,博采三傢之長,在繼承傳統研究方法和采用現代學術方法的基礎上,提齣從佛學哲學詮釋和佛學文獻詮釋兩個方麵來解讀佛學思想,史料與思想並重。
  推薦三:隨文配有200餘條佛教術語的名詞解釋,為讀者提供準確理解佛學的方便途徑,並為這些術語的邏輯關係和邏輯論證配上圖示,直觀而精準,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

內容簡介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是著名佛教學者、哲學傢吳汝鈞的佛教研究專著,初版於 1988 年,2000 年修訂,兼用概念解釋和邏輯論證兩種方法來解讀佛學思想,是運用西方哲學方法研究佛學的優秀範本。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根據不同主題,重新編排吳汝鈞先生多年來撰寫的佛學研究論文匯集而成。按內容分為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兩部分,兼用概念詮釋和邏輯論證的方法,比如藉鑒主客二分法來詮釋十二因緣,用直接、間接知識來對比解釋現量、比量,闡釋龍樹的三諦論證、陳那的邏輯、法稱的認識論則采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邏輯、符號邏輯、真值函蘊係統三個角度,既避免瞭隻用佛教話語容易導緻的狹隘觀點,又澄清瞭許多西方佛學研究者的知識論框架容易造成的誤解和麯解。闡釋轉識成智理論則分為原因、方法、理論根據、理論睏難以及解決方法等明確的步驟,讓讀者熟悉問題背景、解決思路、論證過程和最終結論。對禪宗、華嚴宗、天颱宗的研究則既用邏輯論證教義,又有禪詩譬喻佛理,兼有哲學研究和文學欣賞的雙重優勢。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析解名詞,簡練精準;論證觀點,理據翔實。作者悉心研究儒傢的義理之學、佛學的判教說和西方的哲學詮釋學,博采三傢之長,從佛學哲學詮釋和佛學文獻詮釋兩方麵來解讀佛學思想,200餘條佛教術語的關係和邏輯論證過程配有文字說明和圖解,學術性和可讀性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吳汝鈞,(1946— ),颱灣著名佛教學者、哲學傢,其研究專精於佛教,並旁及儒學、道傢哲學、京都哲學、現象學、懷特海過程哲學。曾於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留學,研究梵文、藏文、佛教邏輯、哲學方法論。曆任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哲學教授、香港能仁書院哲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哲係教授。長期從事佛經編譯、佛教哲學方法論和東西方哲學融通等研究工作,在佛學研究上提齣文獻學與哲學分析雙軌研究法,目前著力於純粹力動現象學理論體係的建構,有學術專著40 餘部、譯著 4 部、編著 5 部。
  已齣版作品:《佛學研究方法論》《西方哲學析論》《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儒傢哲學》《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金剛經哲學的通俗詮釋》《純粹力動現象學》《佛教中觀哲學》《佛教思想大辭典》等。

目錄

修訂版序
初版序
第一篇 印度佛教之部
一、論十二因緣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三、佛三身說
四、般若經的空義及其錶現邏輯
五、從邏輯與辯證法看龍樹的論證
六、龍樹之論空假中
七、否定式與中觀辯證法有關年代的話
八、唯識宗轉識成智理論之研究緒論
九、陳那的邏輯
十、法稱的認識論
十一、Pratyaksa 與知覺
十二、“愛”的討論
十三、印度佛教哲學名相選釋
第二篇 中國佛教之部
十四、龍樹與天颱哲學
十五、天颱宗哲學名相選釋
十六、龍樹與華嚴哲學
十七、華嚴宗的相即邏輯
十八、達摩禪
十九、從哲學與宗教看寒山詩
二十、禪佛教哲學術語選釋
二十一、佛教的真理觀與體用問題
二十二、宗密的靈知與王陽明的良知的比較研究
附 錄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一、論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梵文為(dvāda?āngika-pratītya-samutpāda);這是原始佛教的極其重要的觀念,以十二個因果的條件而成一係列,解釋人生的種種苦痛與煩惱的起源。這亦是佛祖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他覺悟到這個真理,即成正覺。這十二個因果關係的條目為:(1)無明(梵avidyā);無知的狀態。(2)行(samskāra);潛在的意誌活動。(3)識(vij?ānā);認識分彆作用。(4)名色(nāma-rūpa);名稱與形態;精神與物質;心與身。(5)六入(sadāyatana);六種認識機能:眼、耳、鼻、舌、身、意。(6)觸(spar?a),感官與對象的接觸。(7)(vedanā),由接觸而起的感受。(8)愛(trsnā);盲目的占有欲。(9)取(upādāna);執著。(10)有(bhava);生命存在。(11)生(jāti);齣生。(12)老死(jarā-marana);老去、死亡。此中的因果關係是由無明為因,而引緻行為果,……而引緻生為果;生即是生命的誕生;生命誕生下來即在生死世間輪轉,而老死,而又再生,……無有瞭時。《長阿含經》捲一謂:“太子(釋迦牟尼成佛前為太子)……作是念:眾生可湣,常處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眾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緣此苦陰,流轉無窮。……生死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行從癡(無明)起,癡是行緣。……爾時菩薩(即太子)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正大藏經》第一捲第七頁中、下)
  按原始佛教的文獻對於十二因緣沒有詳細的解釋,一般都以之為釋迦牟尼成道覺悟的內容,至其具體的所指,則有種種說法。通常是以生物學的胎生的觀點來理解。如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視無明與行為過去階段。識是個彆存在的第一階段,是嬰兒最初的覺識;名色是心靈(名)與身體(色)的首次結閤;六入是六種感覺器官的形成;觸相當於嬰兒的一兩歲時期,其間六入已有活動,以觸為盛,開始與外界接觸。而由識到觸,又代錶由過去到現在的五種過程、效果。受則是三至五歲,此時生命個體可有意識地感受外界的現象。由這階段開始,個體進入自我創造期。愛是在受中若覺是樂,則愛著之;取是執取受的對象;有是存在的形成。由愛到有是現在階段,錶示成熟的生命活動。有是現在與未來的連係。生與老死則是說未來的。(參看其名著:The Essentials of Buddhist Philosophy。)另一學者中村元則以為無明與行是生命個體的過去的因。識是受胎時的最初的一念;名色是生命個體在母胎中的心作用與身體發育的階位;六入是六根漸漸具備;觸是二至三歲階段,開始接觸物事,識彆苦樂;受是六至七歲。由識到受閤起來是現在的果。愛是十四、十五歲以後,能夠避苦求樂;取是執著所欲者。愛與取是現在的因。這中間經過有,過渡到生、老死的未來的果。(參看他所編著的《新佛教辭典》。)
  對於這兩個日本學者的解釋,我都不感滿意。這都是舊的看法。我以為,十二因緣其實可以形而上的精神一麵來看,這樣更能建立釋迦的深刻的人生智慧,亦更能與原始佛教的無我的立場相應。釋迦牟尼是從現實的人生的苦痛煩惱處開始反省的,他的理解是,人生之所以有苦痛煩惱,主要因為有我,這即是個體生命,一般所謂靈魂,由此而積造惡業,召感身體,在生死界中輪轉。這即是“有”。要消除苦痛煩惱而得解脫,必須要破這個“有”的自我,即要“無我”。要無我,即要在我的成立處破它,由此即有“有”之前的一連串的因緣,以至於不可解的無明。“有”之下是受胎而生,而開齣輪迴。故“有”是輪迴主體。這點能接受,則十二因緣的十二個因果環節可作這樣理解:由無明起,宇宙本來是一個大混沌;一團漆黑。此中沒有方嚮,也沒有光明。由無明到行,開始由混一的狀態轉嚮分化,有些盲目的意誌活動在翻滾。由行到識,
  這些盲目的意誌活動凝結成稍具固定方嚮的認識活動。但這隻是妄情妄執的認識,隻是一種虛妄的執取,執取外界種種為有其自性而已,並無所謂認識。執取的認識活動開始後,便有進一步具體化的錶現,此中即分開執取的主體與被執取的客體(此中的主客隻是泛說,並無其本分的意思),或者說,有形式與物質的齣現,這即是識之下的名色。另一方麵,對於這客體的認識,必要藉主體的認識機能:眼、耳、鼻、舌、身、意。前五者對應於物質,後之意則對應於形式。這即是六入。必須要說的是,這六入仍不是一種具形的認識機能,而隻是一種潛勢,一種執取的潛勢而已。其時自我靈魂尚未形成,何來具形的認識機能呢?六入既成,即展開對外界的搜索執取活動。由觸而受,由受而愛,由愛而取,這都是很自然的現象,自然生命的錶現即是如此。接觸之便有感受,或是順的,或是逆的;順即是樂,逆即是苦。趨樂而厭苦,那也是自然的。故有愛,有憎。愛即取之,憎即捨之。故最後還歸於執取,以至執取整個自己,這便是自我的齣現,靈魂的形成。或者說,這便是個體生命的形成。執取可以有錶麵的,亦可以有深沉的;可以是零碎的,亦可以是全麵的。
  深沉而全麵的執取,即是對自我的執取,而成個體生命。這即是“有”。有而生,積無量數的惡業而成的個體生命受胎而生,由生而老死。老死後精神的個體生命不隨物理的生命個體老去腐化而消逝,卻成一無主之孤魂,本著其惡業嚮另一現成的生命個體受胎而生,在生死的世間輪轉。
  二、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
  本文的目的,是要檢討現代學者的說法,並就有關經論自身的說法,來看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首先,我們要對大乘佛教的興起,作一簡單的交代。又本文所謂大乘佛教,指在印度發展者而言。
  (一)大乘佛教的興起
  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內部的一個重要的宗教運動,對佛教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但它在印度的興起的曆史,並不明朗。現代學者多以為它的興起,大抵是在紀元前一世紀至紀元後一世紀一段時期。若追尋其淵源,則可更推前至佛滅後一世紀。在那個時期,佛教分裂為十八個或更多個學派,各有其特異的教理。其中的十一個學派,被視為保守的正統者;這正統即後來所謂“小乘”之意。其餘的七個學派,由大眾部(Mahāsāghika)領導,錶現較開放的態度。這大眾部便是大乘佛教的發端。
  在思想上,大眾部一方麵批評保守者的阿羅漢(arhant)的狹隘的理想,一方麵發揮空的義理,認為真正的佛陀是超現世的,曆史的釋迦牟尼不過是他的示現而已。他們又提齣菩薩(bodhisattva)的理想人格,認為菩薩的道路,是人人可行的。
  一個學派的思想特色,與其興起的真正原因,自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但我們不能對大乘佛教興起的真正原因,有很多的知識。不過,孔茲以為,有兩點是可確定的。其一是阿羅漢的理想已到瞭山窮水盡的階段;其二是在傢信眾的壓力。關於第一點,阿羅漢所錶示的獨善其身的齣世的理想,
  在佛滅後三四百年後,已漸失去其魅力,也越來越少僧人達到這個目標。代之而起的,是菩薩的理想。關於第二點,人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與法(dharma)齊平。齣傢僧眾不再單獨享有被尊崇被重視的權利。而在在傢信眾中,也齣現不少傑齣的人物,經典中的維摩詰(Vimalakīrti),即是一個顯明的例子。佛教的宗教意義,已不能再拘限於僧人與僧院方麵瞭。在傢信眾開始積極參與種種的宗教活動。(注一)
  隨著宗教的發展,思想也漸趨成熟。由紀元前一世紀至紀元後三世紀,不少大乘經典先後齣現。最先齣現的是《般若經》(Praj?āpāramitā-sūtra),跟著有《維摩經》(Vimalakīrti-nirde?a-sūtra)、《法華經》(Saddharma-pundaīr ka-sūtra)、《阿彌陀經》(Sukhāvaīt vyūha-sūtra)、《十地經》(Das abhūmika-sūtra)等初期大乘經典。此中自以《般若經》為代錶。此經最初由少量漸次附加,至七世紀左右而成一大叢書。其空的思想,一般認為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其後有南印度齣身的龍樹(Nāgārjuna),在哲學方麵發揮空的思想。他著有《中論》(Madhyamaka-kārikā)及《迴諍論》(Vigrahavyāvartani),批判部派小乘的謬見,建立中道觀,而名之為緣起、假名、空。
  龍樹以後續有大乘經典齣現,如《涅槃經》(Mahāparinirvānasūtra)、《勝鬘經》(?rīmālādevī-simhanāda-sūtra)、《解深密經》(Samdhi-nirmocana-sūtra)、《楞伽經》(La kāvatāra-sūtra)。其中的《解深密經》的唯識說,有彌勒(Maitreya)、無著(Asanga)、世親(Vasubandhu)等人發揚,其代錶作分彆為:《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攝大乘論》(Mahāyānas amgraha)及《唯識三十頌》(Trim?ikāvij?aptimātratāsiddhi)。其主旨是以識來解說世間現象。
  ……

前言/序言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並非一本涵蓋所有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百科全書,而是以一種更加聚焦、深入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佛教核心思想的精髓及其在當今社會的應用價值。本書並非旨在羅列繁雜的經文典籍,或進行枯燥的哲學辯論,而是緻力於提煉齣那些最能觸及心靈、最富於啓發性的概念,並將其轉化為易於理解和實踐的方法論。 本書首先從佛教最根本的“苦”的認知齣發。作者認為,理解“苦”並非悲觀論調,而是對人生實相的深刻洞察。它不隻局限於身體的病痛或精神的憂愁,更包括瞭無常變化帶來的失落感、執著追求而不得的焦慮,以及生命本質中無可避免的空虛。這種對“苦”的細緻剖析,旨在喚醒讀者對自身經驗的審視,認識到許多睏擾並非源於外部環境,而是內在的認知模式。本書不會停留在對“苦”的陳述,而是進一步探討其根源——“集”。“集”在佛教中,並非指簡單的欲望,而是更深層次的貪、嗔、癡等煩惱,以及由這些煩惱引發的業力。作者將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概念,讓讀者明白,我們所經曆的“苦”,往往是自身行為和思想模式纍積的結果。 在理解瞭“苦”的本質及其根源後,本書將筆鋒轉嚮瞭佛教的精髓——“滅”。“滅”即涅槃,是煩惱的止息,是苦的究竟解脫。這並非一種虛無縹緲的境界,而是一種清淨、安樂、自在的狀態。本書不會用玄奧的語言去描繪涅槃,而是通過闡釋“滅”的幾個重要維度,例如無我、空性,來幫助讀者建立對其的正確理解。作者強調,“滅”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依循特定的道路。 這條道路便是“道”,即通往解脫的八正道。本書將深入剖析八正道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如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並輔以大量的現實生活案例,說明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例如,在“正語”的部分,作者會探討如何在日常溝通中避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從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在“正念”的部分,將介紹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覺知,不被雜念所睏擾,從而提升專注力和生活品質。本書的重點在於“方法”,因此,對於八正道的闡釋,將更加側重於其可操作性和實踐性,而非理論的堆砌。 除瞭八正道這一核心實踐框架,本書還將圍繞幾個佛教中極具代錶性的概念進行深入探討,並將其與現代人的生活睏境相結閤。 無常(Anicca): 佛教教導我們,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沒有永恒不變的存在。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是會分析無常如何體現在我們的情感、人際關係、事業成就,甚至我們自身的身體和意識中。作者會引導讀者觀察和接受無常,從而減少因執著於短暫事物而産生的痛苦。例如,當經曆失業、失戀或親人離世時,理解無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度過悲傷期,重新找迴生活的平衡。 無我(Anatta): “無我”並非否定個體的存在,而是指齣我們所認為的“我”是一個虛幻的概念,是由聚閤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且這些五蘊本身也是無常變化的。本書將深入剖析“我執”是如何滋生煩惱,以及如何通過觀照無我的本質,來破除自私、傲慢和對立感。作者會提供具體的觀修方法,幫助讀者體悟到,放下對“自我”的過度執著,能夠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切的慈悲。 空性(Sunyata): “空性”是佛教哲學中最具挑戰性但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並非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固定的、自存的本質,其存在依賴於因緣條件。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空性,並闡明它如何幫助我們擺脫對事物本質的錯誤認知,從而減少執著和分彆心。例如,理解“空性”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所謂的成功與失敗,財富與貧睏,並非絕對的,而是由社會、個人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更平靜地麵對人生的起伏。 慈悲(Karuna & Metta): 佛教強調的慈悲,並非一種單方麵的情感施捨,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的願望,以及與之伴隨的善意和友愛。本書將詳細闡述慈悲的實踐方法,如“慈心觀”和“悲心觀”,並探討如何將這種精神融入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作者會強調,慈悲的培養不僅能改善人際關係,更能提升個人的幸福感和內在的平和。 業力(Karma): 業力是佛教理解因果報應的核心概念。本書將清晰地解釋業力的運作機製,強調它並非宿命論,而是我們當下行為選擇的必然結果。作者會引導讀者認識到,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在塑造著我們的未來,從而鼓勵讀者積極地創造善業,避免惡業。本書將特彆關注現代社會中的業力體現,例如,不誠信的商業行為、惡意的網絡言論等,都可能帶來長遠的負麵影響。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對佛教概念在現代社會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作者不會將佛教僅僅束之高閣,而是會從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闡釋佛教智慧如何能夠解決現代人麵臨的普遍問題,如壓力過大、焦慮失眠、人際衝突、目標迷失等。 壓力與情緒管理: 作者將藉鑒佛教的“止觀”法門,介紹如何通過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方式,有效地緩解身心壓力,培養情緒的穩定性。 人際關係的和諧: 結閤佛教的“忍辱”、“同理心”、“不二法門”等理念,本書將提供實用的技巧,幫助讀者改善傢庭、職場和社交關係,減少誤解和衝突。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佛教強調“正命”和“精進”,作者將從中提煉齣如何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寜靜,避免過度勞纍和目標失焦。 應對變化與不確定性: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理解“無常”和“空性”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以更積極、更靈活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 提升個人幸福感: 佛教的 ultimate goal 是離苦得樂,本書將通過引導讀者踐行“慈悲”、“喜捨”等美德,以及培養“感恩”、“知足”的心態,來提升個人的整體幸福感。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親切,避免使用過於艱深晦澀的佛教術語,而是采用大量生動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逐步領悟佛教的深邃智慧。作者也鼓勵讀者將書中的概念與方法付諸實踐,並相信通過持續的練習,每個人都能夠在這條通往內心平和與智慧的道路上,獲得切實的進步。 總而言之,《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是一本麵嚮當代讀者的實用性導論,它旨在拆解佛教的復雜性,提煉其核心價值,並將其轉化為可供理解、可供實踐的智慧,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清晰與力量。本書將是一本陪伴讀者進行自我探索和生命成長的良師益友。

用戶評價

評分

在內容涉獵的廣度上,這本書展現瞭驚人的覆蓋麵,幾乎涵蓋瞭所有主流佛教宗派的核心教義。從南傳、漢傳到藏傳,各種思想體係都被悉心羅列,並試圖在比較中找齣它們的共同基礎與差異所在。這種“全景式”的介紹,無疑是為希望構建完整佛教地圖的讀者準備的絕佳工具書。你幾乎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本“佛教概念詞典”來使用,遇到任何不解的名詞,翻開它總能找到清晰的注解。不過,這種包羅萬象也帶來瞭另一個潛在的問題:深度上的權衡。在試圖麵麵俱到時,對於某些最具實踐意義的法門,比如禪修的具體步驟、密宗儀軌的象徵意義等,篇幅相對有限,更多是概念性的描述而非詳盡的指導。這讓我感覺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快速瀏覽,看到瞭所有珍品,但沒有時間停下來仔細研究其中一件鎮館之寶的復雜紋理,適閤那種想對整個佛教界域有一個宏觀把握的讀者,但不適閤正在特定法門上尋求深入指引的人。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坦白說,初看之下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驚喜。封麵采用瞭較為樸素的米白色調,配以宋體印刷的標題,整體風格顯得非常傳統,甚至略微有些沉悶。我期待的是一本在視覺上能與“佛教概念”這一主題産生某種張力的作品,例如通過現代設計語言來詮釋古老智慧,或者至少在字體和排版上能展現齣更強的設計感。然而,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年代久遠一些的學術專著,那種需要靜下心來、伴隨著咖啡和略顯昏暗燈光纔能投入閱讀的類型。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偏嚮於啞光,雖然有利於長時間閱讀,減少反光,但缺乏一點紙質書特有的溫潤感。如果說這本書的定位是麵嚮更廣泛的入門讀者,那麼包裝上的這種保守可能需要重新考量,它似乎在無形中設置瞭一道門檻,讓那些對佛教僅抱有一絲好奇心的潛在讀者望而卻步,誤以為這是一本艱深難懂的專業論述,而不是一本可以輕鬆開啓探索之旅的指南。這種外在的“不惹眼”設計,在如今這個追求視覺衝擊力的時代,無疑是一種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高度的學術性和客觀性,這使得它在傳遞信息時顯得極為可靠,但也少瞭一絲人情味。作者似乎刻意保持著一種距離感,避免使用過於情緒化或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敘述方式。每一個術語的定義,都經過瞭細緻的校準,引用的經文和論述也都有齣處可循,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權威性。但是,我常常在想,對於一個剛剛接觸佛教的普通人來說,他們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冰冷的定義,而是一個能夠引發共鳴的故事,或是一個可以代入的日常情景。比如,當講解“慈悲”的實踐時,如果能穿插一些現代都市生活中麵對人際衝突的案例分析,或許能讓概念的落地更加深刻。目前的呈現方式,更像是學者在嚮同行匯報研究成果,清晰、準確,但溫度稍遜。它教會瞭我“是什麼”,但在“如何做”和“感受如何”這兩個層麵,留給讀者的想象和探索空間似乎被壓縮得略顯局促。

評分

這本書的修訂版在細節處理上,看得齣是經過瞭打磨的。排版上的小瑕疵,如行距的調整、圖錶的清晰度,都有明顯的提升,這讓閱讀體驗流暢瞭許多。但即便是修訂版,在麵對一些跨越韆年的概念時,仍然能察覺到翻譯和闡釋上的細微滯澀感。佛教術語,尤其是那些從梵文或巴利文直譯過來的詞匯,本身就帶有文化和語言上的雙重隔閡。盡管作者努力地用現代漢語進行消解,但在某些哲學思辨的段落,我還是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捕捉到其原有的韻味。它更像是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瞭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我們,但走在這座橋上時,你依然能感受到腳下石塊的年代感和微微的顛簸。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嚴謹、全麵、值得信賴的參考資料,但它要求讀者具備高度的耐心和學習的意願,纔能真正領略其蘊含的深邃。

評分

打開書頁後,最直觀的感受是其內容的組織結構異常嚴謹,幾乎可以用“滴水不漏”來形容。作者似乎對佛教思想的脈絡有著近乎百科全書式的梳理能力,從最基礎的“緣起論”到高深的“唯識學”,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顯得無比自然,像是精心鋪設好的軌道列車,載著讀者平穩地駛嚮下一個知識點。然而,這種嚴謹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帶來瞭閱讀上的輕微疲憊感。每當我覺得自己即將抓住某個核心概念的精髓時,作者就會引入一係列的旁徵博引或者哲學辯證,仿佛生怕讀者對任何一個字眼的理解不夠到位。這對於那些尋求“一語中的”或者快速掌握要領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拖遝。我個人在閱讀某一關於“空性”的章節時,花費瞭遠超預期的精力去消化那些邏輯鏈條,雖然最終豁然開朗,但過程中的那種被知識洪流裹挾的感受,確實需要讀者付齣極大的專注力。這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認真對待的“修行手冊”。

評分

專業書籍,一般不用的。

評分

這一係列的書都不錯,很喜歡!

評分

朋友推薦的書,挺不錯的。

評分

將深奧的佛學用通俗語言講解,讓我領悟佛學博大精深。

評分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根據不同主題,重新編排吳汝鈞先生多年來撰寫的佛學研究論文匯集而成。按內容分為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兩部分,兼用概念詮釋和邏輯論證的方法,比如藉鑒主客二分法來詮釋十二因緣,用直接、間接知識來對比解釋現量、比量,闡釋龍樹的三諦論證、陳那的邏輯、法稱的認識論則采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邏輯、符號邏輯、真值函蘊係統三個角度,既避免瞭隻用佛教話語容易導緻的狹隘觀點。

評分

快遞哥哥最最好瞭,快遞哥哥最最好瞭

評分

非常好,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

評分

還行可以真的不錯……

評分

這好像是入門的書,可以學習一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