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巴赫金是苏维埃俄国产生的令人惊叹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以及20世纪重要的一位文学理论家。他不仅重新构想了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论证所有人文学科——书写位于其概念及方法论核心的所有学科——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本书不仅将展示巴赫金那些对于文学研究来说仍然十分重要的思想,还会展示他处理文学的方法,的确,这些方法对于整个当代人文科学来说仍是十分富有创造性的。
作者简介
阿拉斯泰尔?伦弗鲁(Alastair Renfrew),英国杜伦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讲师。
译者简介
田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出版有《导读阿尔都塞》等译著。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丛书编者前言
致 谢
书(篇)名缩写
1 为什么是巴赫金?
2 谁是巴赫金?
3 自我和他者
4 作者和主人公
5 超语言学
6 对话主义
7 杂语和小说
8 时空体
9 狂欢节
10 体裁
11 巴赫金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索 引
米哈伊尔·巴赫金思想源流简图
译后记
本书一开篇将回到巴赫金写于1920年代但并未出版的早期著作,从而探究那里所阐发的自我—他者关系模式——这一模式支撑着他后来关于语言意义的思想,以及对话主义、杂语、时空体和狂欢节等更为人熟悉的范畴。然后,本书将讨论巴赫金的生平与著作中那个很可能被当作转折点的地方,讨论他的著作和他的朋友、同行瓦连京·伏罗希洛夫及帕维尔·梅德韦杰夫的著作的联结,特别是讨论前者的意义之于哲学和人文学科中已经广为人知的“语言学转向”的关系。在这两个基础上,我们将分章来专门讨论对话主义、杂语、时空体和狂欢节,在每一章中探索这些思想在与巴赫金最初的概念“核心”相互限定的过程中,是通过何种方式演化的。这条轨迹将通过讨论体裁的那一章而得以终结,它把巴赫金著作中每一阶段的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和我们已经遇到的某些问题——也就是那些文学和生活之间的“界限”问题——重新联系起来。随后,这本书将以一个简洁的评价作结,这个评价并不怎么关乎巴赫金的影响,而是关乎他对读者——首先是那些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还有那些对一般的人文学科背景感兴趣的读者——的持续的效用。
我必须得说,作者的叙事手法简直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他深知如何带领初学者穿越理论的丛林。全书的逻辑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没有那种硬邦邦的堆砌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方式。比如,在引入某个宏大理论框架时,作者并非直接抛出定义,而是先从一个日常的、具象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剖析,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落地”。接着,他会引用多位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精准地指出不同学派在观察同一现象时视角的差异,这种平衡和客观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精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自己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每一个理论节点都有明确的支撑点和关联线索,这种被“照顾”到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是被复杂的概念结构所绊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深度”和“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对于一本导读性质的书籍来说,是极其考验功力的。一方面,它对核心概念的剖析深入骨髓,绝不浮于表面,真正触及了理论的底层逻辑和运作机制,让我对这个领域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它又极其体贴地展现了整个思想光谱的广阔视野,没有将任何一个流派或视角边缘化。每当探讨完一个主要观点后,作者总会很自然地引出与之对立或互补的其他声音,甚至会用一小段文字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延展性与适应性。这种既深挖又拓宽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在掌握了核心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开放的、不拘泥于单一视角的学术视野,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不再是知识的孤岛,而是站在了一个可以俯瞰整个知识大陆的制高点上,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现场的田野调查,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而非枯燥的学院派说教。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早已逝去的思想家们,重新带到我们面前,让他们像在世时一样生动地阐述观点。他擅长捕捉那些理论诞生背后的时代情绪和文化土壤,比如,某个理论是如何回应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又是如何被特定历史事件所塑造。当我读到关于特定理论流派兴衰的描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学术论战的火药味,而不是仅仅记住了一串名字和日期。这种叙事上的“在场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不再把那些理论看作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在特定时空下挣扎求存的思想成果。这种将理论与生活、与历史紧密联系起来的能力,使得即便是最抽象的哲学思辨,也变得可触摸、可感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这在学术普及类读物中是相当难得的。我尤其留意了它对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处理方式。不同于许多同类书籍将注释挤在页脚或堆在书末,本书在关键的论述处,经常采用页侧批注的形式,而且这些批注不仅标注了出处,有时还会附加一句简短的背景介绍,比如“此观点在当时引起了重要的学术争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对该领域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大量外文原著时,其译文的选择极为考究,既保持了原意的准确性,又确保了中文表达的流畅和学术性,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这种对文本细节的精雕细琢,反映出作者对研究对象怀有的近乎虔诚的态度,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自信地相信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是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检验的可靠版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品味了,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让人感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封面采用的哑光纸张触感极佳,纹理细腻,油墨的印刷也十分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德文或俄文引文,也能清晰辨认。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辑的用心良苦,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深奥的理论探讨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每当一个核心概念阐述完毕,总会有一两句精炼的引语作为承接,如同在迷宫中为读者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烛火,让人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装订的工艺也相当扎实,书脊的粘合牢固,可以完全平摊阅读,这对于需要频繁对照文本和注释的学术类书籍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说实话,光是欣赏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是一种阅读的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愿意珍藏在书架上,时常把玩摩挲。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我对接下来即将要面对的那些晦涩理论,多了一份从容和期待。
评分理论书籍,老师指定阅读的,经典大家的著作,需要好好钻研一下。
评分好
评分研究巴赫金入门之书。
评分巴赫金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有目共睹,不用废话。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不错。
评分巴赫金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有目共睹,不用废话。
评分方便快捷性价比高,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书是好书,很好看,希望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