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化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晨,李松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 等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
  • 义务教育
  • 课程标准
  • 教学资源
  • 情景教学
  • 教辅
  • 中小学教学
  • 实验教学
  • STEM教育
  • 学科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24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838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化学》之子课题《开发配合新课标教材的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与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组织有关专家,从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角度立意,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指导建议和要求,针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活动与探究案例等学习情景素材,策划开发制作出一套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帮助的、全方位展示教学视频资源的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

目录

第一章 科学探究
第一节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1-1 化学的发现与人类的进步
1-1-2 发现的故事
第二节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1-2-1 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第三节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1-3-1 认识化学实验室
1-3-2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一节 地球周围的空气
2-1-1 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2-1-2 球周围的大气层
2-1-3 氧气及其应用
2-1-4 氮气及其应用
2-1-5 稀有气体及其应用
2-1-6 氧化碳及其应用
2-1-7 空气分离工厂
2-1-8 全球温室效应的利与弊
2-1-9 液态氧的实验和液态空气的蒸腾实验
2-1-10 人工生物固氮技术
2-1-11 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
第二节 水与常见的溶液
2-2-1 水与人类
2-2-2 水的净化
2-2-3 晶体的形成与应用
2-2-4 乳化现象与应用
2-2-5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2-2-6 服装干洗技术
2-2-7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黏结
2-2-8 无土栽培技术
2-2-9 水的组成实验
第三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2-3-1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
2-3-2 我们身边的金属制品
2-3-3 几种重要的金属
2-3-4 奇妙的金属合金
2-3-5 我国的金属矿物和开采
2-3-6 参观炼铁厂
2-3-7 一氧化碳炼铁实验
2-3-8 金属性质的研究
2-3-9 铁钉生锈的实验探究
2-3-10 金属加工和防腐
2-3-11 废金属的污染、回收和利用
第四节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2-4-1 生活中的碱性物质
2-4-2 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
2-4-3 面包的制作原理与制作
2-4-4 化肥的使用与农作物的丰收
2-4-5 土壤酸碱性的测定和对作物的影响
2-4-6 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
2-4-7 参观盐场
2-4-8 形形色色的盐
2-4-9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腐蚀性
2-4-10 鸭蛋在稀盐酸中的沉浮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3-1-1 金刚石、石墨、C60
3-1-2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
3-1-3 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节 微粒构成物质
3-2-1 布朗运动
3-2-2 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的真实存在和操纵
3-2-3 原子结构的发现
3-2-4 氧化汞分解
3-2-5 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
3-2-6 气体的扩散
3-2-7 固体的扩散
3-2-8 分子的构成、分子的图像与分子结构图
第三节 认识化学元素
3-3 元素初探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3-4-1 物质组成的测定
3-4-2 物质组成的认识

第四章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一节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1-1 形形色色的化学反应现象
4-1-2 气球的奥秘
4-1-3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
4-1-4 工业上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4-1-5 溶洞的形成
第二节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4-2-1 几种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4-2-2 石灰石的煅烧和生石灰的消化
4-2-3 叶脉书签的制作
4-2-4 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4-3 质量守恒定律
……
第五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精彩书摘

1.视频背景
有些物质与水作用会形成晶体,有些物质溶于水会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硫酸铜晶体的形成在一般学校可以制作,但是费时;磷酸二氢钾晶体的制作过程和半导体单晶材料的制作对中学来说是比较不易获得的资料。本视频试图为中学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氢氧化钠溶解过程的放热现象”是一个简单又有趣的小实验,如果教师演示可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为了方便教学,我们也将其制作成视频资料供教师选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关于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漫步星河:天文学导论与宇宙探索实践》 第一章:仰望星空——人类与宇宙的古老对话 本书并非关于化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而是一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浩瀚宇宙奥秘的入门级天文学著作。我们从人类文明的曙光时期谈起,追溯先民如何依赖星辰辨别方向、制定历法。本章详细梳理了不同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玛雅、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天空的观测与记录,着重分析了他们如何构建早期的宇宙模型,比如地心说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会探讨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夜空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彻底颠覆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认知。文字力求生动,引导读者如同亲身参与到这场跨越数千年的知识积累过程中。重点分析了科学方法论在天文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观测数据和逻辑推理如何逐步取代神话传说,构建起我们今日所认知的宇宙图景。 第二章:恒星的诞生、演化与死亡 本章将聚焦于宇宙中最基本且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恒星。我们将从星际尘埃和气体云的引力塌缩过程讲起,详细描述恒星形成的各个阶段,包括原恒星、主序星的长时间稳定期。读者将了解到恒星的质量如何决定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最终归宿。 书中详尽阐述了核聚变的原理,这是恒星能够持续发光发热的根本动力。我们用直观的图表和类比,解释了质子-质子链反应和碳氮氧循环。随后,我们将进入恒星的“晚年”:红巨星的膨胀、白矮星的残留、中子星的极端密度,以及黑洞的形成机制。对于超新星爆发,我们提供了详尽的物理模型和观测证据,探讨了它们在宇宙元素合成中的关键角色——“我们都是星尘”这一观点的科学基础。 第三章:行星科学与太阳系巡礼 这一部分是本书最具实践性的内容之一,它带领读者“穿越”我们自己的太阳系。我们将系统介绍太阳系的结构:从炙热的水星、金星的温室效应、地球生命的奇迹,到火星的探索历史与未来殖民的展望。 对于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们侧重于它们独特的内部结构、磁场现象以及复杂的大气环流。月球、木星的伽利略卫星(尤其是木卫二和木卫三)、土星的光环系统和泰坦的甲烷海洋,都将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深入剖析。本章特别收录了历次重要太空任务(如“旅行者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的关键发现摘要,使读者能把握行星科学的最新前沿。我们也会讨论彗星、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的起源与构成,构建一个完整的太阳系形成模型。 第四章:星系、暗物质与宇宙学基础 将视野拓展至太阳系之外,第四章聚焦于宏观结构。我们首先定义了什么是星系,并对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特征描述。银河系——我们所处的巨大恒星聚集体——的结构、旋臂分布以及银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证据,将作为核心案例进行讲解。 随后,本书转向当代宇宙学的核心议题。我们将介绍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胀的观测基础,引出红移的概念。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讨论是本章的重点。我们不只是简单罗列概念,而是详细阐述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动力学证据(如星系旋转曲线)和引力透镜效应。对于暗能量,我们将探讨它如何驱动宇宙加速膨胀,并简要介绍当前主流的宇宙学模型(如ΛCDM模型)。本章的叙述风格旨在平衡科学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理解性。 第五章: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对于许多天文爱好者而言,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发现无疑是激动人心的领域。本章详述了探测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包括凌日法(Transit Method)和视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的工作原理和局限性。我们回顾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和“TESS”任务的辉煌成就,列举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外行星系统,如TRAPPIST-1系统。 讨论的焦点自然会集中在“宜居带”的概念上。我们深入分析了影响行星是否能够支持液态水存在的因素,包括恒星类型、行星大气构成和潮汐锁定效应。最后,本章探讨了费米悖论——如果宇宙如此广阔,为何我们尚未发现外星生命?我们呈现了当前 SETI 计划的进展,并以开放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普遍性与稀有性的哲学与科学意义。 附录:观星入门指南与专业术语表 本书最后附带了面向初学者的实践指南。它详细说明了如何使用肉眼、双筒望远镜乃至入门级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内容包括星图阅读、识别主要星座、寻找M42猎户座大星云、仙女座星系等“梅西耶天体”的技巧。此外,提供了一个详尽的天文学术语对照表,帮助读者理解诸如“视星等”、“光年”、“谱线”、“事件视界”等关键概念。 总结: 《漫步星河:天文学导论与宇宙探索实践》是一部全面覆盖基础天文学知识、不涉及化学实验或课程标准的科普读物。它旨在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心,用清晰、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出从地球到宇宙边缘的宏伟画卷。本书适合所有对星空充满兴趣的爱好者、科学素养的初学者,以及寻求广阔知识视野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化学这门学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激发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书中有一部分详细讲解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虽然不像无机化学那样直接,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体会到了有机物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比如,在介绍聚合物时,书中就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塑料、纤维等材料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还提到了环保塑料的研发进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设计了一个“化学家的厨房”主题,通过分析食物的成分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来讲解淀粉的水解、蛋白质的变性等概念,这种将科学知识融入美食制作的创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另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化学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了实验室操作规范以及常见化学品的使用注意事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非常有益。这本书让我觉得,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探索世界、改善生活的重要工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范儿。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化学老师,用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来讲解枯燥的化学原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物质的量”这一章节,作者没有上来就讲mol的定义和计算,而是从大家熟悉的“一打鸡蛋”或者“一箱牛奶”这样具体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入摩尔这个单位,并用生活中的“称重”和“计数”来类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物质的量的含义。更令人称赞的是,书中还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关于“溶液浓度”的章节,就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家中的食盐和水,通过简单的测量和配制,来探究不同浓度食盐水的性质差异。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我还发现,这本书在讲解化学反应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厨房里的烹饪过程、洗衣服的原理,甚至是如何防止金属生锈等等,这些都让化学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游戏。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思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将课程标准中的情景要素融入到教学资源的开发中,使得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酸碱盐”章节的呈现方式。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酸碱盐的性质,而是构建了一个个生动的情景,比如“健康饮食与胃酸”、“清洁家居与洗涤剂”、“土壤改良与农作物生长”等。在“健康饮食与胃酸”这个情境中,书中详细介绍了胃酸的成分、作用,以及不当饮食可能导致的胃酸过多的问题,并引出了小苏打等物质如何中和胃酸的原理,还提供了简单的实验验证方法。这种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与具体的健康知识相结合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不少互动式的设计,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就设计了一个“电池的秘密”主题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水果电池的制作原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让化学知识真正“活”了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具有逻辑性,从基础的物质构成到复杂的化学反应,层层递进,非常适合作为学习化学的辅助读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在处理“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模型化”和“情景化”相结合的策略。例如,在介绍氧气时,不仅仅是讲解它的性质和用途,还详细展示了氧气在呼吸作用、燃烧反应以及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角色,并通过图示生动地描绘了氧气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过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比如汽车尾气净化器的工作原理,就利用了催化剂来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这部分内容讲解得非常透彻,让我对环保科技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在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时,书本通过“金属防腐蚀”这个情境,详细讲解了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并介绍了不同的防腐蚀方法,比如牺牲阳极法和涂层保护法,这些知识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有质感,封面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化学”几个字沉稳而不失活力,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一定经过精心打磨。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感觉里面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迫不及待地翻开,我发现它并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其中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奥秘,不仅仅是列出元素符号和性质,更深入地探讨了各个族群元素之间奇妙的联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在讲述稀有气体时,作者竟然引用了霓虹灯的科学原理,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剖析了它们为什么能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还穿插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小故事,让我这个化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化学键的形成,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例如把原子比作渴望交朋友的孩子,通过“分享”或“抢夺”电子来建立联系。这种教学方法,真的能让学习变得像解谜一样充满乐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本书让我对化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甚至开始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