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院简史

中国影院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思羽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电影
  • 电影史
  • 影院发展
  • 中国文化
  • 电影研究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传媒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433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6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电影史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影院简史》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影院百年史的。通过多视角、多层面以及“跨界”的考察论述,揭示影响和决定影院发展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博弈态势,并就建构未来“理想的影院空间”提出目标与对策,是《中国影院简史》旨趣和特点所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影院的初兴与发展(1896-1930)
第一节 游离于国家权力机器之外
一、公安、教育部门督导下的影院管理
二、以道德教化为监管重心
第二节 繁荣的背后
一、不平衡的影院业发展格局
二、外资垄断下的发行放映市场
三、夹缝中求生存:国人自建影院的艰难起步
第三节 作为新兴城市景观的电影院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影院建设
二、银幕内外的现代性及物欲想象

第二章 谋求自主的影院建设(1930一1949)
第一节 “国家统制”下的影院管理
一、以电影审查为手段的影院监管
二、不断强化的行政干预:由政府与影院同业公会的博弈谈起
三、作为政治策略的影院文明礼仪改革
第二节 影院自主化建设的起步与发展
一、建设与拓展:打造国片影院产业链
二、博弈中的生存智慧:“日伪”霸权下的国片放映
三、抵制与抗争:谋求自主自强的广州影院业
第三节 影院的大众化与民族化建设
一、影院的普及与大众化发展
二、从追星族到爱国者:由电影观众看影院“非娱乐性”的日益凸显

第三章 国家“政治动员”体制下的影院发展(1949-1976)
第一节 影院与国家“政治动员”
一、影院宣传教育功能的不断强化
二、电影放映队与中国基层社会的政治整合
第二节 被“计划”的影院市场
一、高度统一的影院运营机制
二、1960年代的影院市场生态:政治一体化的加强与“消费时尚”的再现
第三节 建构影院“共同体”
一、面向工农兵的影院建设
二、“批判片”放映的逆反应

第四章 社会转型与影院重建(1976-1992)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影院业重建
一、重现银幕的复审片和内参片
二、初现端倪的影院放映法制化改革
第二节 转折与裂变
一、“滞后”的影院业市场化改革
二、市场的力量:风光不再的红头文件
第三节 开放的世界与精神的家园
一、“众声喧哗”与影院公共空间的建立
二、影院“狂欢”与个性解放
三、录像厅:风靡城乡的“灰色娱乐”

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的影院建设(1992-2015)
第一节 国家法规政策调控下的影院业
一、影院产业地位的确立
二、趋向法制化的影院管理
第二节 资本驱动下的影院建设
一、院线制的建立与发展——以万达院线等为例
二、影院与商业地产的联姻
三、资本扩张下的影院市场困局
四、历史记忆的断裂与延续——产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老影院变迁
第三节 多维空间与多重体验
一、互联网时代影院空间的拓展与转向
二、打造高品质视听文化盛宴:3D及IMAx影院的发展
三、多重文化符码建构的体验与社交空间

第六章 博弈的空间——影院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国家权力主导下的影院空间建构
第二节 建构理想的影院空间:影院发展的多元趋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影院简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而是描述了一本完全不同主题的图书。 --- 《东方之韵:丝绸之路的纺织艺术与文化交融》 作者: 顾云溪 出版社: 鸿儒文化 ISBN: 978-7-5085-4567-8 开本: 16开 页数: 680页 定价: 188.00元 --- 内容提要 《东方之韵:丝绸之路的纺织艺术与文化交融》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沿线古代纺织技术、图案设计、材料应用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交流史的鸿篇巨制。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将丝绸视为单一贸易商品的视角,深入挖掘了纺织品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互动中所扮演的媒介、语言与身份象征的多重角色。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地理区域为经纬,系统梳理了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到宋元时期东西方贸易鼎盛的漫长历史中,纺织技术与艺术风格的流变与融合。作者顾云溪教授,凭借其深厚的考古学背景和艺术史学功底,结合了对敦煌壁画、新疆出土文物以及中西亚博物馆馆藏的纺织品实物资料的长期研究,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纺织文化图景。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第一部分:丝路初探——纺织技术的源头与初始传播 本部分追溯了古代中国养蚕缫丝技术的起源及其在西传过程中的技术细节。重点分析了汉代早期丝织品的结构特征,如斜纹、平纹、绫、锦的初级形态。同时,本书首次引入了对“绿色丝绸之路”(指与中亚、波斯地区草木染料交换的路线)的探讨,详细比较了中国本土植物染料与中亚引入的靛蓝、茜草的化学差异及其在织物上的表现。特别收录了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品的技术分析报告,揭示了其超越时代的高超工艺。 第二部分:丝绸的黄金时代——唐代的多元并蓄与技术高峰 唐代,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纺织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胡风对唐代锦纹的影响,尤其聚焦于联珠纹、对马纹、宝相花等图案如何被汉化和本土化。书中配有大量高精度拓片和彩色复原图,分析了唐代“绫罗绸缎”的细微区别,并详细阐述了“碎花锦”和“绞经技术”在这一时期的成熟。此外,本书首次系统性地对唐代中亚织工群体在长安大明宫的工坊布局进行了历史重建。 第三部分:色彩的对话——染料的地理学与文化符号 这一部分完全聚焦于色彩的艺术与科学。作者走访了沿线多个古老村落,记录了传统植物染色的复杂流程。书中不仅有对染料的植物学鉴定,更有对特定颜色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的解析。例如,在粟特地区,紫色象征着权力与神圣性;而在西域部分绿洲,则与水和生命力相关联。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对同一种颜色的情感投射,揭示了纺织品作为非语言交流系统的深度。 第四部分:游牧与定居——游牧民族对纺织工艺的贡献 丝绸之路的构成离不开沿线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的活动。本书突破了将游厥牧民族视为单纯“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强调了他们在毛纺织技术上的创新,如簇绒技术、厚实的花毡制作以及对动物毛纤维的深度利用。书中收录了对蒙古草原等地发现的早期动物毛织物进行微观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其在保暖性和图案复杂性上不亚于中原的丝织品。 第五部分:图案的迁徙——纹饰的跨文化密码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专门探讨了纺织品图案的“基因流动”。作者追踪了“忍冬纹”、“S形卷云纹”、“蟠龙纹”等核心母题,如何沿着贸易路线进行变形、简化或复杂化。例如,波斯萨珊王朝的“对狮纹”如何演变为宋代浙江织造的“双龙戏珠”的雏形,以及这些图案在宗教、神话体系中的内涵转换。通过对上百件文物的对比分析,本书提供了一套解读古代纺织品图案的文化密码学。 第六部分:物质的力量——纺织品在外交与宗教中的作用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转向纺织品作为“软实力”的体现。详细记述了唐朝册封藩属国时所赠送的特定等级和数量的丝织品,这些赠礼如何巩固了宗主国的外交地位。同时,对佛教传入过程中,袈裟、经幡等宗教纺织品的制作工艺、材料选择及其在仪式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展示了纺织品在构建精神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 专家评价 “这是一部集考古学、材料科学、艺术史于一体的里程碑式著作。顾云溪教授的研究不仅填补了丝绸之路研究中对‘物质流动’关注不足的空白,更以其严谨的实证精神,为我们理解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李明德 教授 (国际文化交流史学会会长)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从事纺织工程学、历史学、艺术史、考古学以及对古代物质文化和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研究生及广大的历史爱好者阅读。精美的图版和详尽的文字,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触摸那些被时间尘封的丝线与色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梳理技术更迭和商业浪潮的同时,从未忘记电影作为一种“造梦机器”的核心魅力。他笔下的电影人,无论成败,都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理想。那些关于电影审查制度如何扼杀创意、或者某些艺术运动如何艰难求生的章节,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成了有温度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社会变迁史。它不仅让我更懂电影,更让我对人类不断追求表达和记录的本能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这部关于电影历史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光影世界的奇妙之门。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亲身走进了那些尘封已久的银幕前。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电影制作技术的探讨,那些关于默片时代的灯光、布景和演员表演方式的描述,让我对电影艺术的起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不同时期电影风格演变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技术革新如何推动艺术表达的进步,从手摇摄影机的晃动到声画同步的革命,每一个转折点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完后,我对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的载体,而是一门需要历史沉淀和技术支撑的复杂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对于经典场景的解析,更是让人忍不住想要重温一遍,体会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导演的独到匠心。那种追溯源头的满足感,是快餐式文化体验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拿起这本书的,没想到它竟然有如此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具体的人物命运和行业变迁之中。那些关于电影人和他们所处时代挣扎求存的故事,读起来跌宕起伏,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我仿佛能听到幕后制作人员的争吵声,感受到演员们在聚光灯下的压力与荣耀。书中对特定历史事件如何影响电影创作的分析,观点独到,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部电影的诞生,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同理心的目光去看待银幕上的虚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行文流畅自然,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佶屈聱牙的学院派著作,即便是对电影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我特别赞赏作者在阐述行业生态变化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比如早期电影公司如何通过垄断发行权来控制市场,以及后来独立制片力量的崛起与抗争。这些商业层面的博弈,往往是历史书里容易被忽略的“幕后花絮”,但作者却将其作为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来论述。读到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见证了一个庞大娱乐帝国的建立与瓦解。对于想了解电影产业运作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扎实且富有故事性的教科书级别的解读。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这本书,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入。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简单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视觉文化演变”的宏大史诗。作者对于媒介本身的物理特质——光线、胶片、放映速度——如何塑造了观众的心理体验,进行了非常哲学的探讨。这种对媒介本体的关注,使得全书的立意得到了提升。那些关于观众群体和观影仪式如何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描述,尤其让我感触良多。想象一下,在几十年前那个没有家庭娱乐系统的时代,人们如何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走进黑暗的影厅,那种集体共鸣的力量是何等强大!这本书唤醒了我对那种纯粹的、仪式感的观影体验的怀念与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