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案追踪(2010-2013)

错案追踪(2010-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国华 编
图书标签:
  • 冤案
  • 法律
  • 调查
  • 纪实
  • 社会
  • 犯罪
  • 真相
  • 疑案
  • 推理
  • 中国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7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71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错案追踪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错案追踪(2010-2013)》选取2010-2013年已经公开审判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错案汇编成书。主要内容包括对错案的案件简介、案情回顾、庭审过程、分析评价和深入剖析、案后追访以及附录判决书。希望通过这套书对错案的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新时期错案冤案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规律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制度漏洞和建设等进行全面的阐释和说明,这一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该领域的司法实践和研究提供重要素材。

作者简介

  江国华,男,1970年生,湖南茶陵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司法学与司法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法学》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出版个人专著7部。

目录

总序 对待错案的态度
张石梭案
何世民案
裴树唐案
黄立怡案
林帝安案
王子发案
卢书敏案
时建锋案
王善升案
赵作海案
刘云超案
谭照华案
冷国权案
骆小林案
吴大全案
张盛贤案
李文禄案
后记

前言/序言


史料斑驳中的人性侧影:近代中国法律、社会与个体命运的交织(1900-1950) 一本追溯近代中国法律实践、社会变迁与个体悲欢的深度历史档案。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案件的侦查实录,而是对1900年至1950年间,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中,法律体系如何形成、运作,以及它与时代洪流、社会结构和普通民众命运产生复杂互动的全景式梳理。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究在那个法制萌芽与传统惯性激烈碰撞的时代,法律是如何被理解、被执行,以及它在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第一部分:法制移植与本土化困境(1900-1927) 本部分将聚焦于清末修律运动至民国初年,中国法律体系经历的痛苦蜕变。 一、旧律的瓦解与新制的试验: 详细考察《大清刑律修订草案》(辛丑本、庚子本)的起草过程,分析其深受德国、日本法律体系影响的特征,并对比其与传统儒家法理的根本性冲突。我们通过对1912年后颁布的各项临时约法和条例的细致比对,展现政权更迭对法律连续性的冲击。 二、司法机构的尴尬处境: 考察中央和地方的司法行政体系的重构。从设立“修订法律馆”到各地“分审厅”、“地方审判厅”的建立,本书将分析这些新式法院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和行政权力上的脆弱性。重点探讨司法权与行政权、军阀权力之间的张力,揭示为何新法典的颁布往往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司法实践。 三、海关与涉外案件的先锋作用: 在主权未完全恢复的背景下,对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分析通商口岸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展示外国法律和中国法律在同一片土地上并行运作的奇异景观,以及这种并存对中国司法独立性的长期制约。 四、社会对新法的初次接触: 通过查阅地方志、报刊和司法档案(如当时留存的少量判决书摘录),描绘普通民众对“西方法律”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探讨“良心”、“义气”等传统道德观念如何在审判中,对抽象的法律条文进行“本土化”的修正与消解。 第二部分:战火硝烟中的法律适应性(1927-1945)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法律建设进入了一个集中化与战时化的复杂阶段。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制统一尝试: 详尽梳理《中华民国刑法》、《民法》等核心法典的最终颁布与推行。重点分析这些法典在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其实际在广阔地域内执行的难度。考察国民政府如何通过立法权力的集中来强化中央集权,并试图以此重塑社会秩序。 二、非常时期的特别立法: 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律体系为适应国家生存危机所做的调整。分析《惩治汉奸条例》、《动员戡乱时期治安管理办法》等紧急立法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本书将探讨在国家存亡的压力下,司法公正性如何被国家安全目标所让位于或扭曲。 三、根据地的法制探索: 对当时活跃于不同区域的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和抗日根据地的法律实践进行比较研究。考察这些政权如何基于土地革命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创立出具有鲜明阶级和政治色彩的法律规范,及其在群众路线指导下的具体应用。 四、法律与社会思潮的互动: 考察法律界知识分子(如梅贻琦、王宠惠等)在战乱中对“法治理想”的坚守与妥协。分析当时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对法律制度的批判思潮,以及这些思潮如何反作用于法律的改革方向。 第三部分:法律的权力边界与个体命运(1945-1950) 内战时期,法律的权威在撕裂的社会中面临最终的考验。 一、战后秩序的重塑与失败: 分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恢复战前法制秩序的努力,以及由于通货膨胀、政治腐败和内战爆发而导致的司法系统全面失灵。重点审视接收沦陷区后,对“伪法”的清理和审判过程,其中存在的程序正义问题。 二、军事审判与政治审判的常态化: 考察国共双方在内战高峰期大量使用军事法庭和政治法庭审理案件的现象。分析这类审判如何绕过常设的民事或刑事法庭,其判决的即时性和政治驱动性如何压倒了对事实的细致考量。 三、法律的“去专业化”趋势: 观察在极度动荡中,法律专业人士群体(律师、法官)的流失、边缘化或转向。探讨基层治理中,警察、地方士绅、党务人员等非专业力量对司法权力的实际侵占。 四、档案背后的个体叙事: 本部分将选取数个典型的法律案件作为切片(例如,土地纠纷、反通敌案、经济犯罪案),通过深入挖掘案件的卷宗细节,呈现普通人在法律变迁期中,如何挣扎于新旧秩序的夹缝之中,他们的申诉、辩护和最终的命运结局,构成了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缩影。 结语:历史的未竟之问 本书最终旨在超越对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而是将1900年至1950年间的中国司法实践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史中进行考察。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法制建设的理想与剧烈的社会革命、战争和权力更迭交织的年代,法律究竟是稳定秩序的基石,还是依附于权力的工具?这本书呈现的,是一部在法治梦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反复拉扯的近代中国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当我看到那些关于司法公正的讨论,总会思考,在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现实。《错案追踪(2010-2013)》这本书,恰好触及了这个敏感而深刻的话题。它聚焦于2010年至2013年这三年间的“错案”,让我不禁联想到,在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本应无罪的人被错误地定罪,又有哪些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错案的根源,它们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是人为的干预,亦或是制度性的缺陷?我渴望了解,那些在司法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黑箱操作”,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不公时,所经历的无助与挣扎。书中是否会展现出,那些为了纠正错案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坚持与牺牲?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客观而富有情感的方式,为我们呈现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那些被扭曲的正义。它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种对真相的呼唤,对良知的拷问,以及对社会进步的鞭策。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在于故事的跌宕起伏,更在于它能否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错案追踪(2010-2013)》这本书,让我对“真相”和“正义”这两个词有了更深的敬畏。2010年至2013年,这几年间,无疑是社会转型和司法改革的关键时期,而“错案”的出现,更是对社会公平的严峻考验。我非常好奇,本书是否会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展现这些错案的形成过程,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在迷雾中摸索的调查者,以及在黑暗中等待希望的当事人?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来揭示司法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案件的调查现场,感受那种追寻真相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司法实践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未来社会进步的一种期盼,让我更加坚信,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永无止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长期关注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的读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案件侦破进入瓶颈,当真相似乎被层层迷雾笼罩,当无辜者的权益岌岌可危,总有一些人,带着执着和勇气,逆流而上,去拨开迷雾,去寻找那被遗忘的真相。《错案追踪(2010-2013)》正是这样一个记录,它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错综复杂的案件,那些曾经被定论却又潜藏着疑点的司法案例。从2010年到2013年,这三年间,究竟发生了多少令人扼腕叹息的“错案”?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够被重新审视?书中是否会像抽丝剥茧一样,为我们揭示每一个环节的疏漏,每一次证据的失误,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种种干扰?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被“追踪”的错案,最终走向了怎样的结局?是平反昭雪,还是沉寂依旧?这本书不仅仅是案件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司法体系的拷问,是对正义力量的致敬。我期待着它能带来深刻的反思,让我们更了解司法运作的复杂性,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多少路要走,还有多少挑战要面对。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故事充满好奇,而《错案追踪(2010-2013)》恰好满足了这份渴望。想象一下,在冰冷而严谨的司法程序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着令人心痛的错误。那些曾经的判决,或许在当时看来是天衣无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证据浮现,旧的疑问再生,一个“错案”的轮廓便慢慢显现。这本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们深入到2010年至2013年这几年间,去细致地解剖每一个被质疑的案件。它是否会让我们看到,那些默默无闻的调查人员,如何冒着压力,去重新梳理卷宗,去寻找被忽略的细节?是否会呈现出,受害者及其家属,在漫长的等待中,如何坚守希望,不放弃对真相的追寻?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那些推动错案平反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是某一个偶然的发现,还是某一场精心策划的调查?这本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社会良知的一种唤醒,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被冤枉的灵魂都渴望得到慰藉。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我对《错案追踪(2010-2013)》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所展现的“追踪”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件回顾,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肌理的剖析。从2010年到2013年,这几年发生的错案,是否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错案的产生,是由于程序上的瑕疵,还是侦查上的疏忽,亦或是证据上的不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追踪”到这些案件背后的真相,如何通过严谨的逻辑和充分的考证,来论证其“错案”的性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当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或者是一些影响深远的判决?我非常感兴趣的是,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是如何在“追踪”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最终改变了案件的走向。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的监督、反思和改革。它所揭示的,不仅是过往的错误,更是对未来司法体系完善的宝贵启示,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