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案追蹤(2010-2013)

錯案追蹤(2010-2013)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江國華 編
圖書標籤:
  • 冤案
  • 法律
  • 調查
  • 紀實
  • 社會
  • 犯罪
  • 真相
  • 疑案
  • 推理
  • 中國法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0677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71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錯案追蹤係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7
字數:1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錯案追蹤(2010-2013)》選取2010-2013年已經公開審判的、有一定社會影響的錯案匯編成書。主要內容包括對錯案的案件簡介、案情迴顧、庭審過程、分析評價和深入剖析、案後追訪以及附錄判決書。希望通過這套書對錯案的梳理與分析,對我國新時期錯案冤案的基本情況、發展脈絡、規律特點、發生的原因以及製度漏洞和建設等進行全麵的闡釋和說明,這一基礎性研究將為我國該領域的司法實踐和研究提供重要素材。

作者簡介

  江國華,男,1970年生,湖南茶陵人,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司法學與司法法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中國法學》等國內期刊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在國外期刊發錶學術論文2篇,齣版個人專著7部。

目錄

總序 對待錯案的態度
張石梭案
何世民案
裴樹唐案
黃立怡案
林帝安案
王子發案
盧書敏案
時建鋒案
王善升案
趙作海案
劉雲超案
譚照華案
冷國權案
駱小林案
吳大全案
張盛賢案
李文祿案
後記

前言/序言


史料斑駁中的人性側影:近代中國法律、社會與個體命運的交織(1900-1950) 一本追溯近代中國法律實踐、社會變遷與個體悲歡的深度曆史檔案。 本書並非一部聚焦於單一案件的偵查實錄,而是對1900年至1950年間,中國社會在劇烈動蕩中,法律體係如何形成、運作,以及它與時代洪流、社會結構和普通民眾命運産生復雜互動的全景式梳理。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探究在那個法製萌芽與傳統慣性激烈碰撞的時代,法律是如何被理解、被執行,以及它在構建現代國傢的過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第一部分:法製移植與本土化睏境(1900-1927) 本部分將聚焦於清末修律運動至民國初年,中國法律體係經曆的痛苦蛻變。 一、舊律的瓦解與新製的試驗: 詳細考察《大清刑律修訂草案》(辛醜本、庚子本)的起草過程,分析其深受德國、日本法律體係影響的特徵,並對比其與傳統儒傢法理的根本性衝突。我們通過對1912年後頒布的各項臨時約法和條例的細緻比對,展現政權更迭對法律連續性的衝擊。 二、司法機構的尷尬處境: 考察中央和地方的司法行政體係的重構。從設立“修訂法律館”到各地“分審廳”、“地方審判廳”的建立,本書將分析這些新式法院在人員配置、經費保障和行政權力上的脆弱性。重點探討司法權與行政權、軍閥權力之間的張力,揭示為何新法典的頒布往往無法轉化為有效的司法實踐。 三、海關與涉外案件的先鋒作用: 在主權未完全恢復的背景下,對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的曆史遺留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分析通商口岸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展示外國法律和中國法律在同一片土地上並行運作的奇異景觀,以及這種並存對中國司法獨立性的長期製約。 四、社會對新法的初次接觸: 通過查閱地方誌、報刊和司法檔案(如當時留存的少量判決書摘錄),描繪普通民眾對“西方法律”的陌生感和抵觸情緒。探討“良心”、“義氣”等傳統道德觀念如何在審判中,對抽象的法律條文進行“本土化”的修正與消解。 第二部分:戰火硝煙中的法律適應性(1927-1945) 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法律建設進入瞭一個集中化與戰時化的復雜階段。 一、南京國民政府的法製統一嘗試: 詳盡梳理《中華民國刑法》、《民法》等核心法典的最終頒布與推行。重點分析這些法典在理論上的先進性與其實際在廣闊地域內執行的難度。考察國民政府如何通過立法權力的集中來強化中央集權,並試圖以此重塑社會秩序。 二、非常時期的特彆立法: 深入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後,法律體係為適應國傢生存危機所做的調整。分析《懲治漢奸條例》、《動員戡亂時期治安管理辦法》等緊急立法對公民權利的限製。本書將探討在國傢存亡的壓力下,司法公正性如何被國傢安全目標所讓位於或扭麯。 三、根據地的法製探索: 對當時活躍於不同區域的共産黨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和抗日根據地的法律實踐進行比較研究。考察這些政權如何基於土地革命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需要,創立齣具有鮮明階級和政治色彩的法律規範,及其在群眾路綫指導下的具體應用。 四、法律與社會思潮的互動: 考察法律界知識分子(如梅貽琦、王寵惠等)在戰亂中對“法治理想”的堅守與妥協。分析當時進步學生和知識分子對法律製度的批判思潮,以及這些思潮如何反作用於法律的改革方嚮。 第三部分:法律的權力邊界與個體命運(1945-1950) 內戰時期,法律的權威在撕裂的社會中麵臨最終的考驗。 一、戰後秩序的重塑與失敗: 分析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試圖恢復戰前法製秩序的努力,以及由於通貨膨脹、政治腐敗和內戰爆發而導緻的司法係統全麵失靈。重點審視接收淪陷區後,對“僞法”的清理和審判過程,其中存在的程序正義問題。 二、軍事審判與政治審判的常態化: 考察國共雙方在內戰高峰期大量使用軍事法庭和政治法庭審理案件的現象。分析這類審判如何繞過常設的民事或刑事法庭,其判決的即時性和政治驅動性如何壓倒瞭對事實的細緻考量。 三、法律的“去專業化”趨勢: 觀察在極度動蕩中,法律專業人士群體(律師、法官)的流失、邊緣化或轉嚮。探討基層治理中,警察、地方士紳、黨務人員等非專業力量對司法權力的實際侵占。 四、檔案背後的個體敘事: 本部分將選取數個典型的法律案件作為切片(例如,土地糾紛、反通敵案、經濟犯罪案),通過深入挖掘案件的捲宗細節,呈現普通人在法律變遷期中,如何掙紮於新舊秩序的夾縫之中,他們的申訴、辯護和最終的命運結局,構成瞭那個時代社會心理的縮影。 結語:曆史的未竟之問 本書最終旨在超越對法律條文的簡單羅列,而是將1900年至1950年間的中國司法實踐置於宏大的社會變遷史中進行考察。我們試圖迴答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個法製建設的理想與劇烈的社會革命、戰爭和權力更迭交織的年代,法律究竟是穩定秩序的基石,還是依附於權力的工具?這本書呈現的,是一部在法治夢想與殘酷現實之間反復拉扯的近代中國史。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的故事充滿好奇,而《錯案追蹤(2010-2013)》恰好滿足瞭這份渴望。想象一下,在冰冷而嚴謹的司法程序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隱藏著令人心痛的錯誤。那些曾經的判決,或許在當時看來是天衣無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證據浮現,舊的疑問再生,一個“錯案”的輪廓便慢慢顯現。這本書,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帶領我們深入到2010年至2013年這幾年間,去細緻地解剖每一個被質疑的案件。它是否會讓我們看到,那些默默無聞的調查人員,如何冒著壓力,去重新梳理捲宗,去尋找被忽略的細節?是否會呈現齣,受害者及其傢屬,在漫長的等待中,如何堅守希望,不放棄對真相的追尋?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否會詳細描述那些推動錯案平反的關鍵人物和事件,是某一個偶然的發現,還是某一場精心策劃的調查?這本書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對社會良知的一種喚醒,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價值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個被冤枉的靈魂都渴望得到慰藉。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在於故事的跌宕起伏,更在於它能否引發讀者深刻的思考。《錯案追蹤(2010-2013)》這本書,讓我對“真相”和“正義”這兩個詞有瞭更深的敬畏。2010年至2013年,這幾年間,無疑是社會轉型和司法改革的關鍵時期,而“錯案”的齣現,更是對社會公平的嚴峻考驗。我非常好奇,本書是否會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去展現這些錯案的形成過程,是否會描繪齣那些在迷霧中摸索的調查者,以及在黑暗中等待希望的當事人?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來揭示司法係統存在的潛在風險和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案件的調查現場,感受那種追尋真相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它不僅僅是對過去司法實踐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未來社會進步的一種期盼,讓我更加堅信,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永無止境。

評分

每當我看到那些關於司法公正的討論,總會思考,在冰冷的法律條文背後,隱藏著怎樣復雜的人性與社會現實。《錯案追蹤(2010-2013)》這本書,恰好觸及瞭這個敏感而深刻的話題。它聚焦於2010年至2013年這三年間的“錯案”,讓我不禁聯想到,在這段時間裏,有多少本應無罪的人被錯誤地定罪,又有哪些真正的罪犯逍遙法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錯案的根源,它們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還是人為的乾預,亦或是製度性的缺陷?我渴望瞭解,那些在司法程序中,可能齣現的“黑箱操作”,以及普通民眾在麵對不公時,所經曆的無助與掙紮。書中是否會展現齣,那些為瞭糾正錯案而付齣的巨大努力,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堅持與犧牲?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客觀而富有情感的方式,為我們呈現那些被遺忘的聲音,那些被扭麯的正義。它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更是一種對真相的呼喚,對良知的拷問,以及對社會進步的鞭策。

評分

作為一名法律愛好者,我對《錯案追蹤(2010-2013)》的期待,更多地來自於它所展現的“追蹤”過程。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案件迴顧,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會肌理的剖析。從2010年到2013年,這幾年發生的錯案,是否在當時的環境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些錯案的産生,是由於程序上的瑕疵,還是偵查上的疏忽,亦或是證據上的不足?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追蹤”到這些案件背後的真相,如何通過嚴謹的邏輯和充分的考證,來論證其“錯案”的性質。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在當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案件,或者是一些影響深遠的判決?我非常感興趣的是,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細節,是如何在“追蹤”的過程中,逐漸浮齣水麵,最終改變瞭案件的走嚮。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司法公正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續的監督、反思和改革。它所揭示的,不僅是過往的錯誤,更是對未來司法體係完善的寶貴啓示,讓我們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這樣長期關注社會公平和司法公正的讀者,注入瞭一針強心劑。當案件偵破進入瓶頸,當真相似乎被層層迷霧籠罩,當無辜者的權益岌岌可危,總有一些人,帶著執著和勇氣,逆流而上,去撥開迷霧,去尋找那被遺忘的真相。《錯案追蹤(2010-2013)》正是這樣一個記錄,它將目光聚焦於那些錯綜復雜的案件,那些曾經被定論卻又潛藏著疑點的司法案例。從2010年到2013年,這三年間,究竟發生瞭多少令人扼腕嘆息的“錯案”?它們是如何誕生的?又為何能夠被重新審視?書中是否會像抽絲剝繭一樣,為我們揭示每一個環節的疏漏,每一次證據的失誤,以及背後可能存在的種種乾擾?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被“追蹤”的錯案,最終走嚮瞭怎樣的結局?是平反昭雪,還是沉寂依舊?這本書不僅僅是案件的羅列,更是一種對司法體係的拷問,是對正義力量的緻敬。我期待著它能帶來深刻的反思,讓我們更瞭解司法運作的復雜性,也更清晰地認識到,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多少路要走,還有多少挑戰要麵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