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绚慧,资深心理师,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研究所硕士,心灵疗愈专家。
曾任医学中心社会服务室、职医学中心协谈中心咨商心理师,工作年资18年。
长期带领专业学习课程、心理成长工作坊及团体,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地区进行心理专业工作,推动华人社会及个人的心理健康及成长。
前言 用你的每一天,完成创造你自己
第一天
认识自我·人我界线·自我觉察
一切的根本:“我是谁”
认识“自我”的诞生
“自我”的形成
“不可以有自己”的危险
人我界线,“自我”的保护防线
“人我界线”是什么?
人我界线如何被模糊或被破坏
建立界线观念,维护自我的空间
开启自我觉察的频道
“自我觉察”即意识自己正发生的事
自动化反应,带来重复的结果
创造新自我的第一天·总复习
第二天
人格特质·安全感需求·生存模式
关于“我”的展现:人格特质
认识一个人的特质
整合人格特质,发挥特质的有益力量
人格特质帮助我们因应情境
人格阴影,暗藏在我们内心
探索你的“主要人格”“次要人格”及“阴影人格”
压抑与摆脱,无法真正处理阴影人格
生存的最底层需求:安全感
恐惧,“安全感”的杀手
重建安全感,以爱支持自己
懂得保护自己,安全感才能稳当
生存模式——洞察自己设定的生存信念
觉察早年的生命设定,重新再选择
感受这世界的真实,重新学习因应之道
创造新自我第二天·总复习
第三天
自尊与自我价值·自我肯定·自我回馈
稳定度从这里来:自尊与自我价值
自尊,不卑不亢的自我存在
建立自尊,改变过去的方式
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肯定
一个事实:环境不总是充满支持性
学会鼓励自己、肯定自己
安顿“自我”的能力:自我欣赏及回馈
安稳身心,回馈给自己一份看见
以正向情感能量,安顿自我
创造新自我的第三天·总复习
第四天
发觉独特天赋·自我选择及自我承担·情感连结与调节
发掘自己的独特天赋
好与坏,并非绝对
创造及开展丰盛的价值
敢做敢当是成熟的标志
选择与担当是生命成熟的锻炼过程
害怕承受失去,因此拒绝选择
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
痛苦的情绪需要被理解
爱你的情绪小孩
学习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创造新自我的第四天·总复习
第五天
关系建立·人际连结及互动·社会参与及关怀
没有人能单独活着:学习建立真实关系
投射,阻断人与人的真实接触
投影,让我们分不清真伪
建立真实关系,从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开始
与世界连系:学习真实人际互动
参与世界,从自卑中将自己解放
健康活着的指标:社会参与及社会关怀
与社会疏离,人不会有真幸福及充实
健康的成人,有参与社会的权利及能力
创造新自我的第五天·总复习
第六天
学习与分享·实现生命理念·成就自己
成熟从学习及分享开始
努力的成果不如期待,让我们学会臣服
向你选择的方向前进
分享,一种双向的相互学习
实现自我的生命理念
从一个念头,到推动世界的力量
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团队
乐于成就自己
挫折是生命成就自我的机会
扎实的历练,是为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演出
创造新自我的第六天·总复习
第七天
安息及修复·自我照顾及滋养·接纳自我
功绩社会下,我们需要足够的安息
时间的意义,是留下生命经验的刻痕
照顾好自己:关照、滋养、爱
负起责任,做个能照顾自己的人
懂了自己,才会是自己最有力量的照顾者
生命的活力来源:自我滋养
“欢迎你,回到我的生命”
爱别人,也要爱自己
创造新自我的第七天·总复习
后记
每一天照顾及揭开自己,绽放出“全然的你”
《终于学会爱自己》:
探索你的“主要人格”“次要人格”及“阴影人格”
主要人格特质的发展,往往由环境的激发,或无数生活经验累积而成。它是为了因应环境的需求,或是最适于安全存活下来的方式。
当人因为遭遇及环境的制约,为了避免再经验某些不舒服或不喜欢的感受,就会压抑易引发这些感受的特质表现。当某些经验重复发生,这些经验中所引发的情绪、念头,及行为反应,就会渐渐根深蒂固,成为一种反应模式,而反应模式也会成为我们人格特质发展的一部分来源。
要探索自己的主要人格特质,次要人格特质,还有人格阴影,你可以做三件事情。
首先,以一张白纸,将自己所知道的,自己身上具有的特质写出来。
不论它的出现频率多或少,也不论你喜欢或不喜欢,只要你“知道”存在的,将它全部写下来,并且写到极尽。
例如:开朗的、乐观的、好奇的、勇敢的、正义的、懒散的、冲动的、认真的、幽默的、胆怯的、善妒的、慷慨的、计较的、
自以为是的、固执的、讨好的、随和的、搞笑的、大喇喇的、自卑的、自信的、冷漠的、善良的、不耐烦的、单纯的、谨慎的、软弱的、自私的,尽可能都写下来。
接着,挑战自己的勇气,邀请三至五位亲近且熟识的亲人或朋友,回馈给你,他们所认识的你是怎样的一个你?有哪些性格、哪些特质?他们会如何形容你?
请他们每人至少回馈五个在你身上看见或了解的特质。并将这些收到的回馈集合起来。如果其中某几个特质出现率很高,这份特质就可能是你的“公开我”,也是你因应社会要求或生存需求,所发展出的主要特质。
同时,看看他们所回馈的特质群,哪些是你写自己的特质时,没有写下来的。想想看这个原因。是因为你不认同?你不接纳?还是,你没有知觉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还是记录时,你没有想到?
如果在他人的回馈中,有些特质是你没有觉察,但他人提到的,这一份特质的回馈,或许让你可以意识到一个你还未认识到的自己,或是开启这部分的探索。
接下来,进行第三件事。在他们所回馈的特质群,或是你自己记录下来的特质群中,有没有你很不想承认自己身上有的?有没有某种特质,是你希望可以摆脱或解决的?
对于这种受排斥及拒绝的特质,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或排斥吗?有没有想起什么回忆是跟这些特质有关的?在过往成长经验中,有没有谁曾经想斥责及羞辱这样的特质?又或者在你生活周围,谁有这样的特质,让你受苦或让你遭殃?
如果,你在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上,并未强烈感受到自己排斥及拒绝的感觉,有可能你的阴影人格并未被觉察意识到。那么,你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进入,觉察你的阴影人格。现在,从你日常生活经验中回想,有没有谁是你非常厌恶,甚至对于他的行为及呈现的特质非常不以为然、觉得很难接受的?
这是一个发现自己身上阴影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每个人不断努力追求向光面的呈现(例如:积极乐观、开朗、随和、善解人意、聪明、机灵、勤奋、认真、负责等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认可及称赞的表现),其实背后都隐藏着自己亟欲回避、想切割、想摆脱、想拒绝的特质面貌。
因为社会环境不允许存在,所以为了证明自己不会遭受排斥、驱离、嘲笑、贬抑,而努力不懈地追求社会称赞及认可的面貌。甚至追求强烈的优越感,好摆脱自己隐藏在身后的“自卑阴影”。或是追求神圣超脱的面貌,来摆脱自己的“平庸阴影”。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阴影人格呢?
……
我必须承认,最初翻开这本书,我是带着一丝怀疑和不确定的。我读过太多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它们往往空泛而遥远,读完后感觉像是听了一场心灵鸡汤,但现实生活依旧一团糟。然而,《终于学会爱自己》却完全不同。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许多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或者就是我曾经的经历。我被书中主人公在困境中的挣扎、在迷茫中的探索所深深打动。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自我怀疑的泥沼中一点点爬出来,如何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书中对于“接纳”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诉我,接纳不等于认同,而是承认事物的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出路。这种 nuanced 的理解,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想要变得更好,就必须彻底抛弃过去的自己,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是将过去的经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开始尝试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痛苦的经历,试图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让它们继续束缚我。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就像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我一直以为,自己懂得如何去爱,也以为自己一直在努力爱别人,但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猛然醒悟,原来我所做的,更像是一种讨好,一种期待回报的付出。我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了他人的认可上,一旦得不到回应,我就开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爱的模式是多么的脆弱和消耗。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被外界的期待所裹挟。我开始意识到,我所渴望的爱,首先应该来自于自己。这种“自己爱自己”的概念,一开始听起来有些陌生,甚至有些难以实践。但书中通过各种细腻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自我关怀的力量。它不是那种刻意的、强迫的改变,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一种对自己温柔以待的过程。我开始尝试着去倾听自己的声音,去满足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即使这些需求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任性”。我发现,当我开始这样对待自己时,我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喜悦,是任何外界的赞美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就像在我心底埋藏已久的种子,终于在某个恰好的时刻,被温柔地唤醒。我一直以为,爱自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琐碎和外界的评判,一点点侵蚀着我对自己的认知,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感悟,引导我去看清那些被我忽略的、被我误解的自我。我开始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缺点,那些常常让我感到羞耻的过去,其实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今天的我,也赋予了我独特的色彩。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放过自己,不再为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耿耿于怀,而是以一种更宽容、更慈悲的态度去接纳。它让我明白了,爱自己并非自私,而是一种能量的源泉,只有当我能够真正滋养自己的内心,我才能更有力量去爱别人,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场与内心最真实的自己的和解。
评分我想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一直紧锁的心门。我过去的生活,总是被各种焦虑和不安所笼罩,我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害怕被别人不喜欢。我习惯性地将自己置于他人的评价体系之下,让别人的眼光来定义我的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依赖于外界评价的生存方式,是多么的消耗和痛苦。它引导我去探索,我内心真正的力量在哪里。它让我明白,爱自己,并不是一种自恋,而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对自己生命深切的尊重。书中对于“边界”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来都在无意识地吞噬他人的需求,同时又允许他人随意侵犯我的界限。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设定健康的心理边界,如何去保护自己的能量,如何去区分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是不属于我的。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边界时,我发现我内心的安宁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了。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被外界的情绪所影响,我开始能够更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因为我知道,我对自己,有着最坚实的依靠。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长久以来,我一直活在对自己的苛责和评判之中,仿佛我永远都达不到某个“完美”的标准。每一次的失败,每一次的不足,都会被我放大,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灵丹妙药”,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客观、更包容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我学会了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点。而这些局限和缺点,并不妨碍我成为一个有价值、值得被爱的人。书中对“臣服”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它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开始尝试着不再与自己的不完美为敌,而是与它们和平共处。我发现,当我不再那么用力地去对抗自己时,我的内心反而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由。这种轻松,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更有勇气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