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娇,刘丽梅 编
图书标签:
  • 旅游心理学
  • 心理学
  • 旅游
  • 行为科学
  • 动机
  • 体验
  • 决策
  • 幸福感
  • 文化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47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16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4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原理、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运用到旅游业中而产生的。为使读者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把握,《旅游心理学》开篇介绍了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而对旅游者消费心理、从业服务心理和企业管理心理进行了详尽阐述。《旅游心理学》体系完整、论述详尽,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具有极强的实务指导性。
  《旅游心理学》既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专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用书。

目录

第1篇 导论
第1章 心理学概述
1.1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1.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2.1 心理过程
1.2.2 心理状态
1.2.3 个性心理
1.2.4 心理现象
1.3 当前心理学学科发展概况
1.3.1 当前心理学学科的研究重点
1.3.2 当前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特点
1.4 旅游心理学概述
1.4.1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4.2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4.3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心理学学科
2.1 普通心理学
2.1.1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
2.1.2 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1.3 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2 社会心理学
2.2.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2.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3 管理心理学
2.3.1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3.2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3.3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4 消费心理学
2.4.1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4.2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4.3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5 服务心理学
2.5.1 服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5.2 服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5.3 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2.5.4 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2篇 消费篇旅游者消费心理
第3章 旅游者知觉与旅游消费
3.1 感觉与知觉
3.1.1 感觉
3.1.2 知觉
3.2 旅游活动中的感知觉
3.2.1 影响旅游知觉的因素
3.2.2 旅游者的风险知觉
3.2.3 旅游中的社会知觉
3.3 旅游感知与旅游消费
3.3.1 感觉与旅游消费
3.3.2 知觉与旅游消费
第4章 旅游者学习与旅游消费
4.1 学习心理学
4.1.1 学习使旅游者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4.1.2 成熟旅游者的表现
4.1.3 减少旅游者购买后疑惑的学习
4.2 旅游者学习的作用及途径
4.2.1 学习对旅游者的作用
4.2.2 旅游者的学习途径
4.3 旅游者的学习规律
4.3.1 行为学习理论
4.3.2 认知学习理论
4.4 旅游者学习规律的运用
4.4.1 学习理论的基本应用
4.4.2 行为学习理论的应用
4.4.3 认知学习理论的运用
……

第3篇 服务篇从业服务心理
第4篇 管理篇企业管理心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踏浪而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奥秘》 我们身处一个由好奇心驱动的时代,每一次出发,都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深入内心世界的探索。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星辰大海,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从未停歇。然而,当我们踏上旅程,面对陌生的风景、迥异的文化、未知的挑战时,内心深处会涌现出怎样千丝万缕的情感?我们的感知、认知、情绪又是如何被这全新的环境所塑造?《踏浪而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奥秘》将带领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之旅,深入剖析人类在面对旅程时,那些潜藏于意识深处的心理现象。 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它将目光投向了比风景本身更引人入胜的——旅行者的内心。我们是谁?当我们离开熟悉的环境,置身于异域他乡,我们内心的坐标又将如何调整?这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层层剥茧,揭示旅行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一篇:启程前的心理准备 每一次伟大的远行,都始于内心的萌动。启程前,我们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准备阶段。 期待与焦虑的交织: 对于未知世界的憧憬,点燃了我们出发的激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不确定性以及文化差异的担忧。这种期待与焦虑的并存,是旅行前夕的典型心理状态。《踏浪而行》将探讨这些情绪的来源,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它们,让期待成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碍。我们将审视诸如“行前综合症”的心理表现,以及如何通过信息搜集、心理预演等方式,有效缓解焦虑,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旅程。 自我认知与身份的重塑: 旅程,常常是审视自我的绝佳契机。在离开熟悉的社会角色和群体归属后,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甚至重新定义“我是谁”。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旅行过程中,个体如何经历自我认知的挑战与更新,如何摆脱固有的社会标签,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例如,我们会讨论“角色退场”的心理过程,以及在缺乏外部社会评价时,个体如何构建内在的价值体系。 动机与目标的确立: 为什么出发?是为了放松身心,增长见识,还是为了逃避现实,寻找刺激?不同的旅行动机,将直接影响旅途的体验和收获。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旅行动机,以及它们如何驱动我们的行为选择。例如,我们会区分“探索型动机”和“回避型动机”,并探讨如何将个人目标与旅行体验相结合,使每一次旅行都富有意义。 第二篇:旅途中的感知与认知 一旦踏上征途,全新的环境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我们的感官和认知系统。 文化冲击与适应: 异域文化的陌生感,从语言、习俗到价值观,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文化冲击”。这种冲击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既可能带来困惑、不安,也可能激发学习、理解的欲望。《踏浪而行》将详细剖析文化冲击的各个阶段,从“蜜月期”的新鲜感,到“冲突期”的不适与抵抗,再到“调整期”的理解与接纳,直至“适应期”的融合。我们将探讨文化适应的策略,例如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培养开放的心态来拥抱差异。 感知世界的重构: 在新的环境中,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截然不同。我们如何加工这些信息?我们对色彩、声音、气味乃至空间布局的感知,是否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本书将探讨旅行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模式,例如,在色彩斑斓的热带地区,我们的色彩感知阈值是否会发生变化?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对声音的敏感度是否会提升? 记忆的形成与储存: 旅途中的经历,构成了我们宝贵的人生记忆。哪些经历更容易被记住?为什么有些场景仿佛昨日重现,而另一些却早已模糊?我们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旅行经历的记忆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我们会探讨“情绪化记忆”的强大力量,以及如何通过“深度加工”和“联想记忆”来强化对旅行美好瞬间的留存。 决策与风险评估: 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常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从选择一家餐厅到决定是否尝试一项新的活动。这些决策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本书将分析旅行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模式,以及他们如何进行风险评估。我们会探讨“启发式思维”在旅行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认知偏差,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第三篇:旅途中的情绪与人际互动 旅程不仅仅是风景的变换,更是情感的起伏和人际关系的交织。 情绪的波动与调节: 旅行中最令人难忘的,往往是那些触动我们心弦的情绪瞬间——或惊喜、或感动、或兴奋、或孤独。我们将深入研究旅途中情绪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情绪调节机制。我们会分析“环境诱发性情绪”的特点,例如,壮丽的自然景观如何激发敬畏感?陌生人群的友好如何带来归属感?同时,我们也会探讨面对旅途中的挫折和不如意时,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安抚和积极转化。 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 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陌生人建立短暂却深刻的联系,也可能面临与家人、朋友在长途旅行中因相处模式改变而产生的摩擦。本书将关注旅途中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我们将探讨“接触效应”在旅行中的体现,即与他人相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好感。同时,我们也会分析“群体动力学”在旅行团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性格个体之间的冲突。 孤独与连接的辩证统一: 独自旅行时,我们可能会体验到深刻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也可能带来与自己内心深处的连接。在群体旅行中,我们感受着集体的力量和归属感,但也可能面临个人空间的压缩。我们将探讨旅行中孤独与连接的辩证统一,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第四篇:旅行的心理效应与成长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塑造着我们。 拓宽视野与改变世界观: 亲身经历不同的文化、接触不同的人群,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并最终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本书将阐述旅行如何打破“认知壁垒”,让我们对多元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包容。 培养韧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途中的各种挑战,从迷路到语言不通,再到突发状况,都是锻炼我们心理韧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机会。每一次克服困难,都将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激发创造力与灵感: 新鲜的环境、陌生的事物,能够激发我们大脑的潜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许多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都在旅途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踏浪而行》将探讨旅行如何刺激创造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势。 重塑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旅行的经历,常常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意义,以及对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产生更深的感激。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平淡乏味的生活,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并可能促使我们对人生价值观进行重塑。 《踏浪而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奥秘》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每一位渴望探索内心世界、理解人类行为奥秘的读者,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心理探险。无论您是即将启程的旅行者,还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思考者,这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旅途中悄然发生、却又深刻影响我们的心理变化。让每一次的出发,都成为一次心智的成长;让每一次的探索,都引领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看看能不能学点旅行技巧”的心态。结果,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给我任何关于“怎么玩”的建议,而是让我开始“怎么想”。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旅行与自我”的哲学对话,它引导你去反思,去探索,去理解旅行在你生命中的真正意义。我非常欣赏它在分析“文化冲击”时的深度。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把文化冲击定义为“不适应”,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新环境的认知、情感的反应以及行为的调整。 它没有给我列出“如何避免文化冲击”的清单,而是让我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文化冲击”,以及“如何在文化冲击中成长”。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未来的旅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是那个仅仅为了看风景而出行的游客,而是开始将每一次旅行视为一次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书中关于“怀旧”和“新奇”的心理机制的阐述,也让我对自己的旅行偏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有时候,我怀念的,不仅仅是某个地方的风景,更是那个地方带给我的某种特定的情感体验。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以一种非常温和而深刻的方式,与我进行了一场关于旅行的对话。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我去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它更关注的是旅行者在心理层面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具体的“行程”和“攻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由”与“束缚”的讨论。旅行,在我看来,常常是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但书中也巧妙地指出了,有时候,过度的自由反而会带来迷失感,而恰恰是一些“规则”和“限制”,才能让我们在探索中找到方向。 它没有告诉我“去哪里旅行最自由”,而是让我思考“我在旅行中追求的自由是什么”,以及“如何在这种自由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对心理需求的深刻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旅行读物。我开始意识到,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心”的深度连接,而这本书,就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心”的向导。它没有告诉我“旅行能带给你什么”,而是让我自己去发现“旅行能唤醒我内心深处的什么”。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热爱旅行的人,我一直觉得每次的出行体验都不仅仅是风景和美食的堆砌,更是一种内在的连接和成长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内心深处的那些微妙感受,那些时而兴奋、时而迷茫、时而释然的情绪,都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它并没有给我列出具体的旅游攻略,也没有教我如何拍出惊艳朋友圈的照片,而是从更深层次的维度,去剖析了旅行者在整个旅程中的心理活动。 比如,书中对“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这一章节的阐述,简直是说中了我的心坎里!我曾经为了某个网红景点,特意安排了行程,结果到了现场人山人海,完全破坏了想象中的宁静美好,那一刻的失落感,至今难忘。这本书不仅描述了这种落差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理解和应对这种落差的心理视角,让我明白,有时候,调整自己的预期,接纳不完美,反而能获得更纯粹的旅行乐趣。它没有告诉我“别抱太大期望”,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我们会抱有期望”以及“如何在这种期望下找到平衡”。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感觉自己终于能更坦然地面对旅途中的各种“意外”。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很独特,一点都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一路上的所思所想。我喜欢它时不时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案例,让我感觉特别亲切,好像主人公就是我身边的朋友,正在跟我分享他的旅行感悟。例如,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重塑”的讨论,让我思考良多。当我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脱离了日常的身份束缚,我是否能更真实地展现自己?那种“陌生人”的视角,究竟是带来了自由,还是加剧了孤独?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 它并没有告诉我“在旅行中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旅行能让你改变多少”,而是在更抽象的层面上,去触及了旅行者在心理层面的“身份流变”。我发现,通过阅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旅行经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情感体验,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书中对于“归属感”和“疏离感”在旅行中的体现,也让我很有共鸣。有时候,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突然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那种瞬间产生的温暖和亲切感,是多么奇妙。而有时候,即使身处热闹非凡的景点,也可能感到一种莫名的疏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风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如何做”的指南,而是让我开始“如何思考”。它更像是一本“旅行心理指南”,让你在出发前、旅途中、甚至返回后,都能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有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觉得,旅行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教我如何规划行程,如何预订酒店,甚至没有推荐任何景点,而是深入探讨了旅行中的“动机”和“意义”。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依恋”和“探索”的章节。书中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地方产生强烈的依恋,又是什么驱使我们不断去探索未知。这种对人类内在驱动力的剖析,让我豁然开朗。我曾经以为,去一个地方,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打卡”的任务,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承载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渴望。它没有告诉我“你应该去哪里”,而是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想去”以及“我在那里能找到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比任何具体的旅游攻略都来得更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