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絢慧,資深心理師,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谘商研究所碩士,心靈療愈專傢。
曾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職醫學中心協談中心谘商心理師,工作年資18年。
長期帶領專業學習課程、心理成長工作坊及團體,並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進行心理專業工作,推動華人社會及個人的心理健康及成長。
前言 用你的每一天,完成創造你自己
第一天
認識自我·人我界綫·自我覺察
一切的根本:“我是誰”
認識“自我”的誕生
“自我”的形成
“不可以有自己”的危險
人我界綫,“自我”的保護防綫
“人我界綫”是什麼?
人我界綫如何被模糊或被破壞
建立界綫觀念,維護自我的空間
開啓自我覺察的頻道
“自我覺察”即意識自己正發生的事
自動化反應,帶來重復的結果
創造新自我的第一天·總復習
第二天
人格特質·安全感需求·生存模式
關於“我”的展現:人格特質
認識一個人的特質
整閤人格特質,發揮特質的有益力量
人格特質幫助我們因應情境
人格陰影,暗藏在我們內心
探索你的“主要人格”“次要人格”及“陰影人格”
壓抑與擺脫,無法真正處理陰影人格
生存的最底層需求:安全感
恐懼,“安全感”的殺手
重建安全感,以愛支持自己
懂得保護自己,安全感纔能穩當
生存模式——洞察自己設定的生存信念
覺察早年的生命設定,重新再選擇
感受這世界的真實,重新學習因應之道
創造新自我第二天·總復習
第三天
自尊與自我價值·自我肯定·自我迴饋
穩定度從這裏來:自尊與自我價值
自尊,不卑不亢的自我存在
建立自尊,改變過去的方式
麵對挫摺的承受力:自我肯定
一個事實:環境不總是充滿支持性
學會鼓勵自己、肯定自己
安頓“自我”的能力:自我欣賞及迴饋
安穩身心,迴饋給自己一份看見
以正嚮情感能量,安頓自我
創造新自我的第三天·總復習
第四天
發覺獨特天賦·自我選擇及自我承擔·情感連結與調節
發掘自己的獨特天賦
好與壞,並非絕對
創造及開展豐盛的價值
敢做敢當是成熟的標誌
選擇與擔當是生命成熟的鍛煉過程
害怕承受失去,因此拒絕選擇
隻有自己纔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痛苦的情緒需要被理解
愛你的情緒小孩
學習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創造新自我的第四天·總復習
第五天
關係建立·人際連結及互動·社會參與及關懷
沒有人能單獨活著:學習建立真實關係
投射,阻斷人與人的真實接觸
投影,讓我們分不清真僞
建立真實關係,從認識自己、認識他人開始
與世界連係:學習真實人際互動
參與世界,從自卑中將自己解放
健康活著的指標:社會參與及社會關懷
與社會疏離,人不會有真幸福及充實
健康的成人,有參與社會的權利及能力
創造新自我的第五天·總復習
第六天
學習與分享·實現生命理念·成就自己
成熟從學習及分享開始
努力的成果不如期待,讓我們學會臣服
嚮你選擇的方嚮前進
分享,一種雙嚮的相互學習
實現自我的生命理念
從一個念頭,到推動世界的力量
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團隊
樂於成就自己
挫摺是生命成就自我的機會
紮實的曆練,是為瞭一次淋灕盡緻的演齣
創造新自我的第六天·總復習
第七天
安息及修復·自我照顧及滋養·接納自我
功績社會下,我們需要足夠的安息
時間的意義,是留下生命經驗的刻痕
照顧好自己:關照、滋養、愛
負起責任,做個能照顧自己的人
懂瞭自己,纔會是自己最有力量的照顧者
生命的活力來源:自我滋養
“歡迎你,迴到我的生命”
愛彆人,也要愛自己
創造新自我的第七天·總復習
後記
每一天照顧及揭開自己,綻放齣“全然的你”
《終於學會愛自己》:
探索你的“主要人格”“次要人格”及“陰影人格”
主要人格特質的發展,往往由環境的激發,或無數生活經驗纍積而成。它是為瞭因應環境的需求,或是最適於安全存活下來的方式。
當人因為遭遇及環境的製約,為瞭避免再經驗某些不舒服或不喜歡的感受,就會壓抑易引發這些感受的特質錶現。當某些經驗重復發生,這些經驗中所引發的情緒、念頭,及行為反應,就會漸漸根深蒂固,成為一種反應模式,而反應模式也會成為我們人格特質發展的一部分來源。
要探索自己的主要人格特質,次要人格特質,還有人格陰影,你可以做三件事情。
首先,以一張白紙,將自己所知道的,自己身上具有的特質寫齣來。
不論它的齣現頻率多或少,也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隻要你“知道”存在的,將它全部寫下來,並且寫到極盡。
例如:開朗的、樂觀的、好奇的、勇敢的、正義的、懶散的、衝動的、認真的、幽默的、膽怯的、善妒的、慷慨的、計較的、
自以為是的、固執的、討好的、隨和的、搞笑的、大喇喇的、自卑的、自信的、冷漠的、善良的、不耐煩的、單純的、謹慎的、軟弱的、自私的,盡可能都寫下來。
接著,挑戰自己的勇氣,邀請三至五位親近且熟識的親人或朋友,迴饋給你,他們所認識的你是怎樣的一個你?有哪些性格、哪些特質?他們會如何形容你?
請他們每人至少迴饋五個在你身上看見或瞭解的特質。並將這些收到的迴饋集閤起來。如果其中某幾個特質齣現率很高,這份特質就可能是你的“公開我”,也是你因應社會要求或生存需求,所發展齣的主要特質。
同時,看看他們所迴饋的特質群,哪些是你寫自己的特質時,沒有寫下來的。想想看這個原因。是因為你不認同?你不接納?還是,你沒有知覺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還是記錄時,你沒有想到?
如果在他人的迴饋中,有些特質是你沒有覺察,但他人提到的,這一份特質的迴饋,或許讓你可以意識到一個你還未認識到的自己,或是開啓這部分的探索。
接下來,進行第三件事。在他們所迴饋的特質群,或是你自己記錄下來的特質群中,有沒有你很不想承認自己身上有的?有沒有某種特質,是你希望可以擺脫或解決的?
對於這種受排斥及拒絕的特質,你瞭解自己為什麼不喜歡或排斥嗎?有沒有想起什麼迴憶是跟這些特質有關的?在過往成長經驗中,有沒有誰曾經想斥責及羞辱這樣的特質?又或者在你生活周圍,誰有這樣的特質,讓你受苦或讓你遭殃?
如果,你在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上,並未強烈感受到自己排斥及拒絕的感覺,有可能你的陰影人格並未被覺察意識到。那麼,你還可以從這個角度進入,覺察你的陰影人格。現在,從你日常生活經驗中迴想,有沒有誰是你非常厭惡,甚至對於他的行為及呈現的特質非常不以為然、覺得很難接受的?
這是一個發現自己身上陰影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每個人不斷努力追求嚮光麵的呈現(例如:積極樂觀、開朗、隨和、善解人意、聰明、機靈、勤奮、認真、負責等等,符閤社會主流價值認可及稱贊的錶現),其實背後都隱藏著自己亟欲迴避、想切割、想擺脫、想拒絕的特質麵貌。
因為社會環境不允許存在,所以為瞭證明自己不會遭受排斥、驅離、嘲笑、貶抑,而努力不懈地追求社會稱贊及認可的麵貌。甚至追求強烈的優越感,好擺脫自己隱藏在身後的“自卑陰影”。或是追求神聖超脫的麵貌,來擺脫自己的“平庸陰影”。
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陰影人格呢?
……
我想說,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一直緊鎖的心門。我過去的生活,總是被各種焦慮和不安所籠罩,我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總是害怕被彆人不喜歡。我習慣性地將自己置於他人的評價體係之下,讓彆人的眼光來定義我的價值。這本書讓我看到,這種依賴於外界評價的生存方式,是多麼的消耗和痛苦。它引導我去探索,我內心真正的力量在哪裏。它讓我明白,愛自己,並不是一種自戀,而是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一種對自己生命深切的尊重。書中對於“邊界”的闡述,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以來都在無意識地吞噬他人的需求,同時又允許他人隨意侵犯我的界限。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設定健康的心理邊界,如何去保護自己的能量,如何去區分什麼是屬於我的,什麼是不屬於我的。當我開始有意識地去維護自己的邊界時,我發現我內心的安寜感,前所未有地增強瞭。我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被外界的情緒所影響,我開始能夠更堅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因為我知道,我對自己,有著最堅實的依靠。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長久以來,我一直活在對自己的苛責和評判之中,仿佛我永遠都達不到某個“完美”的標準。每一次的失敗,每一次的不足,都會被我放大,成為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任何“靈丹妙藥”,它隻是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客觀、更包容的態度來審視自己。我學會瞭去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自己無法剋服的缺點。而這些局限和缺點,並不妨礙我成為一個有價值、值得被愛的人。書中對“臣服”的理解,讓我深受啓發。它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對現實的一種接受,然後在此基礎上,去尋找內心的平靜和力量。我開始嘗試著不再與自己的不完美為敵,而是與它們和平共處。我發現,當我不再那麼用力地去對抗自己時,我的內心反而變得更加輕鬆和自由。這種輕鬆,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生活的美好,也讓我更有勇氣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就像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點亮瞭一盞溫暖的燈。我一直以為,自己懂得如何去愛,也以為自己一直在努力愛彆人,但直到我讀瞭這本書,我纔猛然醒悟,原來我所做的,更像是一種討好,一種期待迴報的付齣。我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在瞭他人的認可上,一旦得不到迴應,我就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本書讓我看到,這種愛的模式是多麼的脆弱和消耗。它引導我去審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被外界的期待所裹挾。我開始意識到,我所渴望的愛,首先應該來自於自己。這種“自己愛自己”的概念,一開始聽起來有些陌生,甚至有些難以實踐。但書中通過各種細膩的描寫,讓我體會到瞭自我關懷的力量。它不是那種刻意的、強迫的改變,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一種對自己溫柔以待的過程。我開始嘗試著去傾聽自己的聲音,去滿足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需求,即使這些需求在彆人看來微不足道,甚至是“任性”。我發現,當我開始這樣對待自己時,我內心深處的平靜和喜悅,是任何外界的贊美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最初翻開這本書,我是帶著一絲懷疑和不確定的。我讀過太多關於“自我成長”的書籍,它們往往空泛而遙遠,讀完後感覺像是聽瞭一場心靈雞湯,但現實生活依舊一團糟。然而,《終於學會愛自己》卻完全不同。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用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許多真實的故事,這些故事仿佛就發生在我身邊,或者就是我曾經的經曆。我被書中主人公在睏境中的掙紮、在迷茫中的探索所深深打動。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從自我懷疑的泥沼中一點點爬齣來,如何重新找迴內心的力量。書中對於“接納”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告訴我,接納不等於認同,而是承認事物的存在,然後在此基礎上尋找齣路。這種 nuanced 的理解,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以為,想要變得更好,就必須徹底拋棄過去的自己,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是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是將過去的經曆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我開始嘗試去理解那些曾經讓我痛苦的經曆,試圖從中汲取養分,而不是讓它們繼續束縛我。
評分這本書就像在我心底埋藏已久的種子,終於在某個恰好的時刻,被溫柔地喚醒。我一直以為,愛自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瑣碎和外界的評判,一點點侵蝕著我對自己的認知,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它沒有直接告訴我“你應該如何如何”,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通過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感悟,引導我去看清那些被我忽略的、被我誤解的自我。我開始意識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缺點,那些常常讓我感到羞恥的過去,其實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們塑造瞭今天的我,也賦予瞭我獨特的色彩。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放過自己,不再為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耿耿於懷,而是以一種更寬容、更慈悲的態度去接納。它讓我明白瞭,愛自己並非自私,而是一種能量的源泉,隻有當我能夠真正滋養自己的內心,我纔能更有力量去愛彆人,去麵對生活的挑戰。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一場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的和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