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身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配套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的编写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章为单位,分为学习要求、重点内容和习题集(附参考答案)三个部分。其中学习要求包含本章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教材内容;重点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把教材内容进行概况和提炼,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快速掌握重点内容;习题集包含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各章习题集后列有各题型的参考答案,其中论述题只列出了答题要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心身医学概述
[学习要求]
第一节 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 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
第三节 心身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四节 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心身相关理论
[学习要求]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第三节 皮层内脏相关理论
第四节 心理应激理论
第五节 神经生物学理论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心身疾病总论
[学习要求]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从心身疾病到心身障碍
第二节 心身障碍的范围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诊断
第四节 心身疾病诊断性晤谈与功能检查
[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心身障碍诊治中心理评估的应用
[学习要求]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常用心理测验
第二节 评定量表
第三节 心理测试在心身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精神科评估与会诊
[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心身障碍的治疗原则
[学习要求]
第一节 心身障碍的心理干预
第二节 心身障碍治疗中精神药物的使用原则
[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 心血管心身疾病
[学习要求]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二节 冠心病
第三节 心脏神经症
第四节 心因性心律失常
[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
[学习要求]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三节 过度换气综合征
[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学习要求]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
第二节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病
第四节 急性应激性溃疡
第五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六节 慢性胰腺炎
[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心身疾病
[学习要求]
[重点内容]
……
第十章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
第十一章 终末期肾脏病人的心身问题
第十二童外科系统常见心理问题
第十三章 妇产科系统常见的心身问题
第十四章 皮肤科心身问题
第十五章 风湿病学的心身问题
第十六章 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心身问题
第十七章 肿瘤心身问题
第十八章 睡眠障碍
第十九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第二十章 应激相关障碍
精彩书摘
(4)针对性原则:心身障碍心理干预手段的选择,应视心身障碍的种类不同、程度不同,以及不同个体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暗示或催眠疗法以及家庭疗法等均可选择使用。
(5)目标性原则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通过各项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使其对事物(主要是应激源)的认知发生变化,以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在躯体治疗的共同作用下,缓解疾病的症状。
2)消除心理学病因。通过矫正患者的人格特征、认知方式、行为类型,或者改变患者的生活环境等,从根本上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病理学致病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直至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消除生物学症状。通过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手段,改变患者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躯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
2.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
答:(1)治疗者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具有合法身份的专业人员。如果治疗者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则不能承担心理治疗的工作,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2)心理治疗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心理治疗的程序包括治疗者对心理治疗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安排,如有专门的工作场所、预约制度、签订治疗协议、会谈的时间、治疗次数和付费方式等。
(3)心理治疗是建立在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的职业行为:所谓治疗关系是指在治疗者与患者之间为达到治疗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密切的:有感情交流的职业性帮助关系。这种关系比临床其他领域中谈到的医患关系更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与药物治疗不同,心理治疗是一个人帮助人、人影响人的活动,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进行的人格碰撞,而技术的应用甚至都是次要的。一种稳定、深刻、信赖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有效的重要因素。
(4)心理治疗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心理治疗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疗法,治疗者不能仅仅依赖人生经验、常识和帮助人的愿望进行一般的说教,而要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规范化治疗,这包括有一套基本原理或概念构想,它能够解释症状形成的原因、心理变化的机制以及有相应的治疗技术。同时,心理治疗也是一门科学的艺术。在实际操作中,治疗者将自己的人格特征、人生经验和理论技术自然的融为一体,治疗者的理论素养在其心理活动的背景上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而技术性干预贯穿于双方交流互动的各个过程中。
(5)心理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引导患者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认识,适当的情绪宣泄和认知矫正,激起和维持其学习新经验和改变的愿望,增强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其持续的自我成长,从而转变痛苦的、适应不良的心理、行为甚至躯体症状,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3.简述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
答:(1)信赖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以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通情与患者建立彼此接纳、相互信任的工作联盟,以确保心理治疗顺利进行。
(2)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有整体观念。患者的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和他整个身心活动联系在一起。
……
前言/序言
《心身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是卫生部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规划教材《心身医学》的配套教材。该配套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学习心身医学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参加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考试人员提供一本有针对性的复习资料。
本书的编写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章为单位,分为学习要求、重点内容和习题集(附参考答案)三个部分。其中学习要求包含本章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教材内容;重点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把教材内容进行概况和提炼,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快速掌握重点内容;习题集包含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各章习题集后列有各题型的参考答案,其中论述题只列出了答题要点。
《心身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由吉峰、潘芳主编,刘传新、方力群、余琳担任副主编,参编人员还有王贞、凤林谱、李奇、刘德祥、吴恺、吴海英、邵淑红、张德利、林实、周馨竹、唐峥华、谢玲。本书秘书由段熙明老师担任。
所有参编人员都是活跃在心理学教学一线的老师,他们都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并有较高的学识、职称和教学成就,这其中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教学名师等。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他们在完成各自繁忙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行政管理事务的同时,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本书稿,作为本书主编,我对他们的敬业精神表示钦佩,对他们辛勤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教材、著作,在此一并对其作者表示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心身医学:理解身心一体,重塑健康认知 心身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深刻揭示了心理因素与生理健康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它超越了传统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将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关注情绪、认知、行为、社会环境等非生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乃至康复的全方位影响。这本《心身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旨在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心身医学的奥秘,掌握其核心理论,理解其临床应用,并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和深化学习。 第一部分: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石 心身医学的建立,离不开对人体身心一体性认识的深化。它不再将身与心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身心一体的哲学与科学基础: 早在古代哲学中,就有“形神合一”的观念。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科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更是为身心一体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例如,大脑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而身体的炎症反应和疼痛信号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和认知。应激反应是身心互动的典型范例,长期的心理压力会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最终可能诱发或加剧疾病。 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 情绪状态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不仅会消耗身体能量,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甚至肿瘤的风险。积极的情绪,如乐观、希望、满足感,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认知模式,即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也与疾病息息相关。灾难化思维、过度担忧、消极的自我评价等,容易导致身心紧张,引发或加剧生理症状。行为习惯,如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吸烟酗酒等,本身就是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不良的情绪和认知状态紧密相连。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乏社会支持会增加个体应对压力的难度,导致孤立感和抑郁,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疾病的社会、心理、生物(SSB)模型: 这是心身医学的核心模型。它认为,疾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生物学因素(如遗传、病原体、生理异常)、心理因素(如情绪、认知、人格)和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复杂产物。例如,胃溃疡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生物学因素)有关,但长期的精神压力(心理因素)会削弱胃黏膜的抵抗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社会因素)则可能加剧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溃疡的发生。 应激与应对: 应激(Stress)是指个体面对内外环境中的挑战、威胁或压力源时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些反应是为了帮助个体适应变化,但也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应对(Coping)是指个体为了减轻或管理应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有效的应对方式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压力,保护身心健康;而无效的应对方式则可能导致问题恶化,增加疾病风险。 人格特质与健康: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A型人格(具有竞争性、急躁、敌意等特征)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而B型人格(相对放松、耐心、温和)则可能更少受这些疾病的困扰。此外,完美主义、固执、易怒等性格特征,也可能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依恋理论与身心健康: 依恋理论源于儿童心理学,认为个体早期与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情感调节能力。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如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可能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遭遇更多困难,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生理学: 这是一个研究心理活动与生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大脑如何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调控身体的各项功能,以及身体的生理变化如何影响心理状态。例如,心率、血压、呼吸、皮肤电导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都可以反映个体的心理状态。 第二部分:心身疾病的临床实践 心身医学的应用,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复杂性,并提供有效的干预。 常见心身疾病的认识: 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往往与长期应激、焦虑、愤怒等情绪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会影响其康复进程。 消化系统: 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等,其发生和发展与应激、情绪波动、饮食习惯等心理社会因素紧密相连。IBS患者常有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且在应激状态下症状加剧。 呼吸系统: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在情绪激动或应激状态下,症状会加重。 皮肤系统: 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等,常常与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有关。 神经系统: 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等,都受到心理因素的显著影响。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与情绪、应激、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妇科与泌尿生殖系统: 月经不调、痛经、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 疼痛性疾病: 慢性腰痛、纤维肌痛等,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习得性无助)在疼痛的感知、维持和加剧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身医学的评估方法: 病史采集: 除了详细询问症状和体征,还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史、工作情况、人际关系、情绪状态、应对方式等。 心理评估: 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如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应激量表、人格问卷等,客观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生理测量: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等生理参数,了解心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应激源识别: 帮助患者识别生活中的主要应激源,并分析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心身医学的治疗策略: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以改善情绪和应对能力。 支持性心理治疗: 提供情感支持,倾听患者的烦恼,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应对能力。 森田疗法: 适用于神经症等,强调“为所当为”,顺应自然,减轻过度的精神内耗。 精神分析疗法: 深入探索潜意识的冲突和未解决的情感问题,以期达到深层改变。 家庭治疗: 关注家庭系统中的互动模式,解决家庭矛盾,改善家庭支持。 放松训练: 如渐进式肌肉放松、引导想象、呼吸训练等,帮助患者缓解身心紧张。 正念疗法: 培养当下觉察,接纳自身情绪和想法,以减轻痛苦。 药物治疗: 在必要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镇静剂等,但需强调药物并非唯一的治疗手段。 生活方式干预: 健康教育: 普及心身医学知识,帮助患者认识身心一体,理解疾病的复杂性。 运动疗法: 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增强身体抵抗力。 营养指导: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支持心理健康。 睡眠卫生: 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心恢复。 戒烟限酒: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损害。 生物反馈疗法: 通过仪器监测个体的生理信号(如肌肉张力、心率、皮肤温度),让个体学习如何有意识地控制这些信号,从而达到放松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社会支持的建立与增强: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构建支持性的人际网络。 第三部分:习题与巩固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心身医学的知识,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习题,涵盖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临床案例的分析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选择题: 考查对心身医学基本概念、理论、疾病特点的理解。 填空题: 检验对关键术语、理论要点的记忆。 名词解释: 考察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 简答题: 引导读者梳理知识脉络,阐述理论观点。 案例分析题: 模拟临床情境,要求读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患者的病情,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述题: 鼓励读者深入思考,探讨心身医学的某个重要议题,或结合自身理解阐述某个理论的意义。 通过系统学习和大量练习,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身心一体的医学模式。 掌握心身医学的核心理论与重要概念。 识别常见心身疾病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了解心身医学的评估与治疗方法。 提高分析和解决心身医学相关临床问题的能力。 本书不仅是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从业者以及对心身医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宝贵参考。愿本书助您开启心身医学的学习之旅,重塑对健康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最终实现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