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代法制管窥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年 著
图书标签:
  • 法制史
  • 战国史
  • 秦史
  • 法律思想
  • 古代史
  • 史学
  • 中国古代法律
  • 政治史
  • 制度史
  • 文献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8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06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52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著名法律史专家刘海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中国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制情况,内容包括战国齐国法律史料的重要发现、云梦秦简的发现与秦律研究、云梦秦简中有关农业经济的法规、秦律刑罚考析、秦律刑罚的适用原则、秦的诉讼制度、秦始皇的法律思想等,借助翔实的史料,从一个严谨而丰富的视角打开了战国秦汉法制研究的大门。

作者简介

  刘海年,男,河南唐河县人,1936年4月生。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64年中国法律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同年12月到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制史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1981年任副研究员,1988年任研究员。曾任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资深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中国法律史学会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主要科研成果
  独著:《刘海年文集》、《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新中国人权保障发展六十年》、《依法治国是历史的经验总结》、《SixtyYearsof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HumanRightsinChina》。
  参与、共同牵头整理编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沈家本未刻书集纂》、《沈家本未刻书集纂补编》。
  合著、共同主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国警察制度简论》、《中国古代法律史知识》、《中国历代贪贿案例选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人权百科全书》等十多部。

目录

文物中的法律史料及其研究/ 1
战国齐国法律史料的重要发现——读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 / 20
战国法律制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36
云梦秦简的发现与秦律研究/ 50
云梦秦简中有关农业经济的法规/ 63
秦始皇二十年的一个地方性法规——云梦秦简《语书》 探析/ 75
秦律刑罚考析/ 85
秦律刑罚的适用原则/ 112
秦法官法吏体系考略/ 131
秦的诉讼制度/ 145
秦的现场勘查与法医检验的规定/ 200
秦汉诉讼中的“爰书” / 210
中国古代监狱及有关制度/ 218
中国古代早期的刑徒及其管理/ 234
关于中国岁刑的起源——兼谈秦刑徒的刑期和隶臣妾的身份/ 249
秦的治安机构及有关治安的法律规定/ 271
秦汉“士伍”的身份与阶级地位/ 283
秦统治者的法律思想/ 291
从秦简《为吏之道》看秦的“治吏”思想/ 329
秦始皇的法律思想/ 341
匜铭文及其所反映的西周刑制/ 357
东汉初年的一宗诉讼案卷/ 369
唐律的阶级实质/ 379
《洗冤集录》——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389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社会经济发展/ 400
中国古代经济法制之研究/ 417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若干问题/ 436
中国古代的城市演进与法制/ 460
刘海年著述目录/ 491

精彩书摘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
  某些“爰书”的内容说明,有些案件的旁证是由县廷直接派官吏到现场经过勘查,检验取得的。秦简《封诊式》的《疠》、《贼死》、《经死》、《穴盗》、《出子》等案例中,都保留有对现场勘查、法医检验的“爰书”。这些“爰书”记载的材料,早于闻名世界的宋代的《洗冤录》一千多年,而其中某些内容较之《洗冤录》的记载还详尽。
  如《贼死》一例。令吏某在“爰书”中报告了死者的方位:尸在某室南,距亭一百步(秦制,每步合秦尺六尺,约合今1.38米),距士伍丙的农舍二百步。然后查看、记录了死者身上致命的伤痕:头上左额角有刃伤一处,背部有刃伤两处,都是纵向,长四寸,互相沾渍,宽各一寸,伤口中间下陷。从伤口推测出,凶器类似斧头。最后还报告了死者的服饰、长相特征等。
  又如《经死》一例。令史某在“爰书”中报告了死者吊死于室内何处,绳索粗细、索结形状、索沟深浅。还检验了死者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提到头发内和会阴部等不易被人们注意的地方有无伤痕和异物。很明显,掌握这些特征和查明身体各部位的异常情况,都便于对死者是“自缢”或“他杀”作出准确判断。“爰书”还特别指出,如舌不出,在摘下尸体时口鼻无叹气的样子,索沟的痕迹不淤血,绳索系颈不能把头脱出,就不能确定是自缢。
  ……

前言/序言

  再版前言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法律史论集。大部分文章写作和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其中之《唐律的阶级实质》,是1964年撰写的,发表于《历史教学》1966年第3期。另有4篇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法制、法律文化、城市演进与法制等,是依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在台湾东吴大学、中央国家机关部级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及上海“第六届世博会法治论坛”的报告稿写成,均属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和制度的专题论述,发表时间较晚。
  本书主要篇章和内容是关于战国和秦代的法律制度。战国诸国和秦代法律思想、制度联系密切,相互交融。自周平王东迁进入春秋之世,各诸侯国之间发展更不平衡。关东诸国发展较快,变法改革较早。进入战国,为扩大势力范围,拓展疆域,各国间争斗愈加激烈。地处西北的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广泛吸纳关东诸国法律文化变法取得成功,为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实际上是向全国推行秦国既有的法律制度。由于始皇帝高居殿堂后忘乎所以,当措施推进遭遇阻力,便一味严刑酷罚相加,以致法制大坏,民不聊生。陈涉、吴广振臂一呼,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几代人金戈铁马建立的庞大王朝,仅延续16年便遭倾覆。新出土的文献进一步证明,除一些重大举措,秦代与统一前之秦国的基本制度很难区分。基于此,本书对战国和秦代的法制许多部分均结合论述。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它上承夏商西周之经验,下开秦汉唐宋元明清发展之先河,是中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制度发展的重要渊源。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屡经战乱,大量材料被毁,致使此段历史,尤其是法律制度史的研究举步维艰,成为断代史研究的薄弱环节。20世纪六十年代,有关地下文物出土,特别是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和云梦秦简等相继被发现,尽管只拉开了此段壮丽史诗的帷幕一角,也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和研究热情。1976年春,作者有幸参加云梦秦简整理,在持续两年多的整理过程中,除有机会与秦简整理小组的文物考古、历史和古文字专家朝夕相处,还结识了集中在一起整理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以及吐鲁番文书的多位专家,大大拓宽了文物考古的视野。本书多篇文章就是在此项工作过程中,以古籍记载结合新出土的资料构思和撰写的。不过囿于历史资料以及作者水平,对相关法制的认识只是管见。
  法律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范围之广泛,决定了对其历史研究的艰巨与复杂。我国法律史学界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但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著述却过于机械,将丰富的法律历史内容简单化,往往先确定观点,然后从史料中寻找论据,实践中出现了以论代史现象。1961年,我在张晋藩老师指导下开始研修中国古代法律史,看到那么多珍贵法律典籍沉睡于书库,十分惊异。唐律和唐代文献展示的历史画卷,使我产生了进一步探索欲望。虽然毕业后政治运动和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注意力被转移,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却让我在紧张气氛中偷空读了不少古代典籍。“文革”最后一年,参加云梦秦简整理接触的老一代专家,对历史资料的熟悉和治学态度之严谨,令人印象深刻。撰写本书文稿时,我力争以前辈为楷模,认真收集、研究史料,尽量做到言之有据。不过,现在重新阅读这些文章,发现某些观点与言辞完全摆脱以往不当思维定式的影响尚需努力。
  本书原由法律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可能由于印数关系,书店很快售罄。应读者需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决定再版。新版中,作者对个别篇章进行了调整,请张锋博士校对了部分引文,请王雅兰女士通读了全稿,对文字错讹均有厘正,谨此说明并致谢。
  刘海年
  2016年2月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一本关于上古王朝法律实践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探索 图书简介 书名: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若无则留空] 内容提要: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并非一本描摹宏大历史叙事的通识读物,而是一部聚焦于中国历史上关键转型时期——战国晚期至秦王朝建立初期的法律制度、司法实践及其社会影响的专题研究专著。本书以“管窥”为喻,力求通过对现有文献、出土竹简(如秦简)以及相关史料的细致梳理与比较分析,深入剖析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制特征,揭示其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而非全面覆盖秦律的所有细节。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 第一部分:法制观念的演变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战国时期“法”的观念如何从早期的刑赏并用、德主刑辅,逐渐转向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治理模式。重点探讨了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基础的塑造作用,分析了“以法治国”的理论在秦朝被付诸实践时的具体形态。研究超越了对法家人物简单罗列的层面,深入挖掘了“耕战”体系下,法律如何作为调动国家资源、重塑社会结构的核心工具。 从礼治到法治的过渡探析: 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瓦解与中央集权对统一法律的需求如何推动了法律的世俗化与国家化进程。 秦律的内在精神: 辨析了秦律中体现出的严苛性、明确性与功利性,并尝试探究这些特征背后所蕴含的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军事动员能力的最高追求。 第二部分:秦代法律的结构与具体制度研究 本部分是全书的主体,通过对《秦律十八种》等关键出土文献的解读,对秦代法律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研究聚焦于那些最能体现秦代法制特色的领域。 编户齐民与赋税徭役法: 深入分析了秦朝如何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土地丈量,将自由民转化为受国家直接控制的“黔首”。重点分析了与徭役、兵役、田租直接相关的法律条文,及其对社会流动性的限制。 刑罚体系的量化与标准化: 详细考察了秦代刑罚的等级划分、具体刑种(如黥、劓、剕、宫、大辟)的应用范围与量刑原则。探讨了“连坐制”在维护基层稳定和强化国家控制中的实际效用,并对比了其与西周时期宗族责任制的差异。 诉讼程序与司法运作: 基于简牍中反映的司法文书和审理流程,重构了秦代的“诉讼”过程。研究了基层官吏(如县吏、亭长)在司法执行中的权力边界与责任,并探讨了“越级上诉”与“复审”机制的初步形态。 第三部分:法制实施的地域差异与社会渗透 秦朝的统一是短暂的,其法制在广袤的疆域内推行时必然面临阻力与调整。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法制从秦都咸阳向东方六国故地及新征服地区渗透的过程与效果。 “从俗而治”的边界: 考察了秦法在处理地方习俗,特别是与前六国遗留社会习惯冲突时的政策倾向。分析了秦朝在特定区域是否采取了渐进式的法律整合策略,还是采取了“一刀切”的强力推行。 法律与军事/屯垦的关系: 探讨了在边疆地区(如北地、南郡)法律如何与军事屯戍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型的边防治理模式。法律不再仅仅是约束,更成为组织劳动力、确保军粮供给的工具。 第四部分:秦代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与局限性 在结论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秦朝覆灭之后。研究总结了秦代法制在结构性上的贡献,例如其系统性、文本化和中央集权的特征,这些特征为汉代法律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同时,也审视了其内在的局限性——过度依赖严刑峻法、忽视个体伦理诉求,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本书特色: 1. 文献驱动的严谨性: 本书高度依赖对出土文献的深度挖掘与多方交叉验证,而非仅仅依赖《史记》《汉书》等后世史籍的二手描述,力求还原更贴近当时的法律实践面貌。 2. 聚焦于“操作层面”: 区别于侧重于法家哲学争论的著作,本书着重探讨“法律是如何被执行的”“具体条文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幅鲜活的古代社会治理图景。 3. 比较视野的引入: 在必要的节点,本书会引入战国其他诸子学的法律观点或西周的刑制作为参照,以凸显秦代法制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是历史学、法制史学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它以专业、细致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审视一个伟大而短命王朝赖以建立和崩塌的刚性骨架——其法律体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精确的切口,去理解集权国家早期法律形态的复杂性与历史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真是被《战国秦代法制管窥》这本书迷住了!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没想到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战国时期各国林林总总的法律条文,以及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严苛法度,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连坐法”和“什伍之制”的论述印象深刻。通过作者的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些制度在当时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对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起到的关键作用。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比如商鞅变法时遇到的阻力,以及秦始皇为了推行法律所采取的铁腕手段。这些故事让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更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战国秦代法制的独特魅力。对于对中国古代史、法律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评分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这本书,可以说颠覆了我之前对古代法律的一些固有认知。原本以为,法律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维护统治、惩治犯罪的工具,但这本书却展现了法律更深层次的意义。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探讨了法律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成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基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礼”与“法”的关系的讨论。在中国古代,“礼”的作用非常重要,而法律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礼”的补充和强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更具约束力和规范性的力量。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将战国时期和秦代的法律条文、案例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一一对应,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如,书中对一些关于婚姻、继承、契约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详细解读,这些内容不仅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有帮助,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一些启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的,更是关于历史、关于人性、关于文明的。

评分

阅读《战国秦代法制管窥》的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作者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将我带入了一个宏大而充满张力的历史舞台。我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员,亲身感受着法律的温度与冷峻。书中对战国时期各国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我惊讶地发现,即使在统一之前,各国在法律的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当然,也存在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政策倾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法律背后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特别是对于如何通过法律来解决土地兼并、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我曾经对秦国的法律有过一些刻板印象,认为其过于严苛,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秦法在某些方面其实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例如在维护商业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努力。这本书让我对“法治”这个概念在古代的实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评分

要说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图书,《战国秦代法制管窥》绝对榜上有名。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原本显得有些冰冷抽象的法律条文,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在叙述上采用了多种视角,既有宏观的制度分析,也有微观的案例解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梳理和呈现复杂法制体系方面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法律纷繁复杂,秦朝统一后又构建了更为系统和严密的法网,作者能够将这一切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实属不易。书中对一些经典法律案例的分析,更是让我拍案叫绝。例如,关于如何处理盗窃、欺诈等犯罪行为,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法律是如何应对社会变革和动荡的,这些内容都让我对古代法律的智慧和局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不再将法律仅仅视为一种强制性的规范,而是认识到它也是一种社会契约,一种文化载体,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

评分

《战国秦代法制管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战国秦代那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法制世界。我曾以为,那个时代的法律离我们非常遥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很多观念和原则,其实与我们当下依然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法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法律发展的脉络和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治精神”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秦朝的法治,而是辩证地分析了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书中还穿插了对一些古代法律思想家的观点进行评述,例如法家代表人物的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运用和改造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法律条文,更是在探讨一种治理智慧,一种构建秩序的方法。它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国家、法律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让我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