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

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凤莲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气象
  • 河北省
  • 气象服务
  • 实用指标
  • 农业生产
  • 气象灾害
  • 农业气象指标
  • 农业技术
  • 气象数据
  • 农业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53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8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字数:2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归纳总结了河北省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水分指标,12种常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食用菌、蔬菜、中药材、林果的气象服务指标。每种作物的气象服务指标均按照各自不同的发育期列出适宜的气象条件、不利的气象条件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一章介绍了承德市气象局有关农业气象服务方面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等,此部分内容对市(县)级气象局的为农服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内容紧扣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结构简明,方便读者查阅。
  《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可供气象服务人员、农业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农林技术人员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指标
1.1 三基点温度
1.2 农业界限温度
1.3 无霜期
1.4 基本积温指标
1.5 作物需水临界期

第2章 农业气象灾害指标
2.1 干旱
2.2 洪涝
2.3 干热风
2.4 冰雹
2.5 霜冻
2.6 冷害
2.7 冻害
2.8 高温热害
2.9 连阴雨
2.10 大风
2.11 低温寡照
2.12 雪灾

第3章 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指标
3.1 冬小麦
3.2 水稻
3.3 春玉米
3.4 夏玉米
3.5 马铃薯
3.6 春播大豆
3.7 夏播大豆
3.8 谷子
3.9 高粱

第4章 经济作物气象服务指标
4.1 棉花
4.2 花生
4.3 甘薯
4.4 亚麻

第5章 食用菌气象服务指标
5.1 香菇
5.2 平菇
5.3 滑子菇
5.4 杏鲍菇
5.5 双孢菇
5.6 其他菌类

第6章 蔬菜气象服务指标
6.1 日光温室黄瓜
6.2 日光温室西葫芦
6.3 日光温室番茄
6.4 日光温室辣椒(青椒)
6.5 日光温室茄子
6.6 日光温室芹菜
6.7 露地甘蓝(春季)
6.8 露地大白菜(秋季)

第7章 中药材气象服务指标
7.1 川芎
7.2 当归
7.3 桔梗
7.4 黄芩
7.5 金银花
7.6 柴胡
7.7 板蓝根
7.8 金莲花
7.9 丹参
7.10 杜仲
7.11 防风
7.12 党参

第8章 林果气象服务指标
8.1 苹果
8.2 梨
8.3 板栗
8.4 山楂
8.5 葡萄
8.6 枣
8.7 核桃
8.8 桃

第9章 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9.1 承德市气象局2016-2017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规划
9.2 承德市气象局2016年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实施方案
9.3 河北省马铃薯气象中心建设方案
9.4 承德市气象局2014年“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
9.5 承德市气象局2016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9.6 承德市气象局农业气象灾害实地调查方案
9.7 承德市气象局2016年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历
9.8 承德市气象局2016年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一览表
参考文献
附录1 1981-2010年河北省各地平均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
附录2 1981-2010年河北省各地各界限温度的活动积温
附录3 1981-2010年河北省各地各界限温度的有效积温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演变历程及其独特的空间哲学,并详尽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建筑的艺术成就与技术创新。全书旨在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典型案例的细致解读,展现中国古代文明在城市建设与建筑艺术领域所达到的高度与独特风格。 第一部分:古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礼制与宇宙观:规划的哲学基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并非单纯的技术活动,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宇宙观和礼制思想的物质化体现。本章首先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如何指导城市布局,将宇宙的秩序(如“九宫格”、“紫微垣”)投射到凡间的都城之中。重点分析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选址、中轴线确立、里坊制度和水系布局的经典论述,阐释了中轴线在政治权力象征和城市功能分区中的核心地位。研究了礼制对城市规模、城墙厚度、宫殿等级乃至街道宽度的严格规范,揭示了城市规划中蕴含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观念。 第二章:都城形制的演变:从夯土到砖石 本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主要都城的规划范式变迁。从早期的二里头、殷墟的早期都邑布局,到西周宗法制度下的都城营建理念,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为防御和政治需要而发展的独特形态。重点对比分析了秦汉长安城的宏大规模与严谨对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导致的城市空间重组与防御体系的强化。隋唐长安城是本章的重点,详细剖析了其棋盘式街道布局、坊市制度的成熟与运作机制,以及对东亚各国都城规划的深远影响。随后,探讨了宋代开封城商业活动的兴起对传统坊市制度的冲击,以及元、明、清三代北京城在继承前代规制基础上,通过中轴线强化皇权至上地位的规划特点。 第三章:地方城市与防御体系 与都城规划并重的是地方城市的建设。本章考察了不同地域环境下,如江南水乡、北方边塞、山地丘陵等地的城市布局如何因地制宜。对防御工事的演变进行了细致考察,包括城墙的夯筑技术、角楼与瓮城的设置,以及如何在城市内部构建多层次的防御纵深。分析了漕运、水利工程与地方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如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衰与规划调整。 第二部: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四章:木构体系的智慧:结构与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体系傲立于世界建筑史。本章首先系统介绍斗栱的构造原理、发展脉络及其从结构承重向装饰转化的过程。阐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两种主要结构形式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深入分析了屋顶形制——从歇山、庑殿到攒尖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如何通过复杂的曲线、飞檐和瓦饰体系,塑造出极具辨识度的东方美学意境。讨论了建筑模数制度(如材分制)在标准化与艺术表现上的平衡。 第五章:宫殿、坛庙与陵墓的象征意义 宫殿建筑是皇权至高无上的物质载体。本章以故宫(紫禁城)为例,解析了前朝后寝的空间布局、太和殿等主要大殿的等级象征意义,以及色彩(黄、红为主)的政治含义。在坛庙建筑方面,重点分析了祭祀建筑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表达,如天坛圜丘的圆形设计和圜丘的层级设置。陵墓建筑则被视为地下宫殿,研究了其“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从秦始皇陵的宏大规划到明清帝陵的依山傍水布局和神道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宗教建筑的融合与创新 佛教、道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建筑类型。本章详细考察了佛教石窟寺(如云冈、龙门)的开凿技术与造像艺术的地域性差异。对塔的形制演变进行了梳理,从早期印度覆钵式到中国楼阁式、密檐式的本土化过程,展示了印度建筑元素如何被成功地融入本土木构语汇。此外,还分析了道教宫观的选址偏好(多取名山大川)及其模仿世俗官署的布局特点。 第七章:民居与园林:人居环境的诗意表达 本部分转向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建筑艺术。民居研究部分区分了北方四合院的封闭内向、南方天井院落的通风采光、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结构以及福建土楼的防御性聚族居住形态,强调了气候、材料与社会结构对民居的影响。园林部分则着重分析了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如何通过叠山理水、移步换景的手法,在有限空间内模拟自然山水,体现了文人寄情山水、追求隐逸的审美情趣。对比分析了皇家园林(如颐和园)的宏大叙事与私家园林的精微内敛。 结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的核心价值——以中轴线为代表的秩序感、以木构为核心的柔韧性,以及对“礼”与“意境”的执着追求。探讨这些传统智慧在当代城市更新和建筑设计中的潜在启示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专业术语,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接地气。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农业气象指标的时候,都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和实际操作的例子,让我感觉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在现场指导一样。比如,在谈到小麦的生长周期时,书中详细列出了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和温度的需求,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参考值”。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需要多少水”的层面,而是进一步解释了,当实际降水量与参考值出现偏差时,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灌溉或者排水来弥补,以及这些措施对最终产量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病虫害预警”的部分,因为在实际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往往是决定收成的重要因素,而气候变化是诱发病虫害的重要诱因。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气象数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预警级别下,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都写得非常详细,而且易于理解。这对于我们农户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定心丸”,让我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病虫害爆发时手忙脚乱。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只是一本干巴巴的政策文件或者技术手册,但实际阅读后,才发现它充满了智慧和实操性。书中关于“灾害性天气防御”的部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前几年,我们这里遭遇了严重的冰雹,给不少农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本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冰雹发生的气象条件,并提出了预警信号和相应的防御措施。我特别想知道,当监测到可能发生冰雹时,我们能够采取哪些物理性的防护措施,例如如何快速覆盖作物,或者利用防雹网等。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冰雹造成的损失,以及如何向相关部门申请救助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非常有帮助。另外,关于“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笼统地说“要看天气”,而是具体到了“某个地块,在某个时间点,适合进行何种农事活动”,这得益于大数据和现代气象技术的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多分享一些这样的实际案例,让我们看到科学的气象服务是如何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

评分

拿到《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农民,我深知气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但往往苦于缺乏系统、科学的气象信息来指导我的决策。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及时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关键农时”的定义以及对应的气象指标。例如,在春耕时节,究竟需要多少日平均气温才能确保种子发芽,不同作物对土壤湿度的要求又有多大的差异,这些细节的量化数据,对于我准确把握播种时机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具体参考数据,并解释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出的,这样才能让我更加信服。另外,书中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策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在夏季高温干旱期间,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同时又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这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田间地头的好帮手,帮助我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做出最明智的生产决策。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对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颇感兴趣,尤其是在我们河北这片土地上,气候对收成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这本书的标题《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痒点。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春天,播种前需要知道的降雨量和温度变化,才能决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夏天,面对可能出现的干旱或者洪涝,有哪些科学的应对方法;秋天,收获期是否会受到霜冻的影响;冬天,来年的耕作又需要为怎样的气候条件做准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与我们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来帮助我们。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在每一个关键的农时节令,具体的农业气象指标应该如何解读,以及这些指标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例如,关于“实用指标”的提法,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可以直接应用在田间地头,帮助我们做出准确判断的量化数据和指导性建议,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实践的书,帮助我们规避风险,提高产量,让辛勤的付出获得更好的回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真的体现在“实用”二字上。我是一名来自基层农业的技术推广人员,平时需要为许多农户提供气象服务方面的咨询。过去,我常常感到信息不足,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这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河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实用指标》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平台。书中详细列出了针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关键气象指标,而且这些指标都有明确的数值范围和判断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气象信息解读与应用”的章节,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怎么用”。例如,书中会分析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我还会重点关注书中关于“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发”的部分,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将气象数据转化为更易于农民理解和接受的服务产品,比如制作更精准的天气预报、发布更具指导意义的农事建议等。这本书,让我有信心为农户提供更科学、更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