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圣元 李继凯说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

党圣元 李继凯说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党圣元,李继凯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道士
  • 中国古代
  • 历史
  • 文化
  • 宗教
  • 党圣元
  • 李继凯
  • 民俗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7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191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比《空谷幽兰》更全面;比《寻访终南》更系统,一本完整梳理道教文化的经典之作。

道家、道教、道士,两千年文化尽在书中。

道符秘术,有考据;炼丹长生,有考证;得道升仙,有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党圣元与李继凯合著的有关中国古代道士生活的作品,书中从道教及道士的起源、宗教信仰、修炼、日常生活戒律、法事规章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完整地表述了道教和道士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影响,澄清了许多流传千年的讹误,考证了丰富的道教文化。本书在1998年首次出版,此次再版作者修订了许多首版时的文字错误,增加了许多新材料带来的新论据,补充了相关的资料,更正了当初的一些观点,主要集中在道士的修炼生活、法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三章。

本书在道教发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对道士角色的诞生(即道土作为道教神职人员之由来)、道士的宗教信仰、道士的修炼方式,以及道士的衣食住行、戒律清规、法事活动等进行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并予以比较翔实的说明,给读者带来了一份清晰的古代道教生活的指南。


作者简介

党圣元,1955年9月16日生,197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1986年8月至今,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艺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

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学文化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及参与主持、撰稿的各类项目多项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道教与道士及道士的宗教信仰………………1

第一节 道教与道士…………………………1

第二节 道教的发展及道派、道经…………7

第三节 道士的宗教信仰……………………18

第二章 道士的修炼生活………………………………29

第一节 道士的外丹修炼……………………30

第二节 道士的内丹修炼……………………44

第三节 道士的其他修炼方式………………55

第四节 道士的修炼与科学…………………63

第三章 道士的日常生活………………………………69

第一节 道士的服饰…………………………70

第二节 道士的饮食…………………………77

第三节 道士的居住…………………………83

第四节 道士的行旅…………………………90

第五节 道士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96

第四章 道士的戒律清规……………………………… 99

第一节 戒律由来和入教受戒………………100

第二节 戒律的种类和内容…………………109

第三节 戒律的执行与清规…………………117

第五章 道士的法事活动………………………………129

第一节 道士的斋醮法事……………………130

第二节 道士的符箓咒术……………………146

第三节 宫观常行科仪及其他………………157

第六章 道士与社会生活………………………………165

第一节 道士与宫廷…………………………166

第二节 道士与士林…………………………176

第三节 道士与民众生活……………………199

参考书目 ………………………………………………223


精彩书摘

道士在宫观中生活,要遵循的仪范很多,这在出入行走方面也不例外。这方面有出入、出行威仪在制约着道士,如进入法堂,行走要安详舒徐;进入观宇,要沿路的左边或右边前行;与师长同行,要低头随后,不能左顾右盼;不能与女人前后随行,也不能与醉汉狂夫前后随行;遇到官府行道,不论大官小官都要让道回避;走出宫观办事,事毕即返,等等。

道士有时也外出寻师访道,搜集道经,或者去指定的宫观受戒,或者到十方丛林挂单,或者去云游传教。总之,外出的机会很多。尤其对于那些热衷于云游的道士来说,更是常年在外,行踪飘忽不定。

在道教史上,有一些道士为了搜集整理道经、编制经目、修撰《道藏》,曾经不辞辛劳,四处访求,其事迹甚为感人。比如,南朝时曾在庐山隐居多年的著名道士陆修静就是如此。陆修静同当时的许多道士一样,极其爱好游历,只要听说哪里有高道异士,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前往造访,务必见到其人,当面请教道术,接受指点。而这些被参访者又都深居山林,所以陆修静在行旅途中也免不了要风餐露宿,经险历难,有时粮绝食尽了,只好以辟谷来保存性命。更为可贵的是,为了改变当时道经真伪杂混、散乱无统的状况,陆修静下决心搜集道经,辨别真伪,分门别类,以便适应促进道教发展的需要。为了采访收集道教经典,陆修静曾经“南诣衡湘九嶷(yí疑),访南真(魏夫人)之遗迹。西至峨嵋西域,寻清虚之高躅(zhú烛)” ,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广搜博求,终于著成斋戒仪范百余卷,并在整理道经的过程中,首创“三洞”分类法,对后世编修《道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又如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许多道经因战乱而散失、焚毁的情况下,决心著经立说,阐扬教理,便不畏艰险,云游四方,访求道经,共搜集道经多达3000卷,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30部道经,尤其在道门斋醮科范方面建树甚丰,成为道教礼仪大师。像陆修静、杜光庭这样为了搜集、整理道经而四出寻访、足迹遍于天下的道士还有很多。道士们外出的机会很多,其目的亦各不相同。在此,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道士们为了访学深造而去十方丛林挂单的情形。

所谓“挂单”,是指道士离开自己原住的宫观或子孙庙,前往比较著名的十方丛林参学访道。“单”,指宫观中的名单,即道士的花名册,前来云游参访的道士,法号列入名单,故称“挂单”。按照道教行止威仪的要求,参访云游者要备有棕蒲团、便铲、缘瓢、引磬等物具,衣钵也要齐全。行至十方丛林,整理衣冠,放好行李,呼喊“号房老爷慈悲”,或喊“迎宾老爷慈悲”,不能随便闯入号房。号房道士出迎,叙礼毕,询问有关情况。如“老修行从哪里来?”“老修行仙姓?”“老修行宝庙何处?”“老修行上下怎么称呼?”“老修行以前来过本观没有?”挂单道士都要一一据实回答。此后还要应要求背诵一些经文,总之等于是验证道士身份的一次特别的口试。通过这一道程序,号房道士才写号单、号牌,并注明大号或复号(初来注大号,重来注复号),挂单道士恭谨地接过号单号牌,便到客房接洽。又是一番礼让、询问,如知客道士觉得可以接纳,便喊“知随老爷送单”。知随道士便带领挂单者去客堂,介绍给堂主。堂主便领挂单道士到厨房去参见灶房道士,告知又添了吃饭的新单客。随后,堂主才为单客具体安排住宿之处,并宣布丛林规矩,听候转单。所谓“转单”,即参照挂单道士此前的道阶、道职,在十方丛林里安排个新职务,或转厨房执事,或转茶果执事,或转都管等职,使挂单者能够安顿下来,长住修道。能够云游参访、挂单丛林的,必须是经由正式受戒或受箓获得“道士”或“法师”资格者。初入道门者不能挂单,故而少有机会远行。本来,古代道士就有不辞辛劳、游历四海、遍访天下高道的传统,后来随着全真道的兴起,有了十方丛林这样能够随时接纳游学参访道士的去处,因此道士们就更愿意云游远行了。所以,道门中有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衣到处任君餐”的说法。

在社会安定风调雨顺的年景里,云游道士行旅在外,会得到各方面的善待,既可寄食于丛林,也可化缘于俗家,不必为食住而发愁,甚至旅途中可以免付车船、住宿费。但是,若到了社会动荡,天灾人祸不断的时候,行旅在外的道士往往会困顿潦倒,沦为乞丐。有时连乞讨也无法果腹,以至于饥饿而死。不过也有一些道士故意自找苦吃,宁愿漂泊受难,以此磨炼道心。尤其对于那些修道意志坚定,以传教弘道为终生目的的道士们来说更是如此。如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公元1112年——1170年)在修道过程中,曾短蓑破瓢,到处乞食。他先在终南山挖穴而居或搭茅庵隐居,最终又一把火烧了茅庵,带一铁罐,辗转乞讨到了山东,行程数千里,才有了传教上的成功。他所收的七大弟子皆效其师,散尽家财,飘然入道,甘受寒饿之苦,浪迹江湖,云游四方,传教布道。如马钰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赤足而行,夏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赤脚往来山中,不怕砺石荆棘,人称他为王铁脚;郝大通乞食云游至赵州桥时突有所悟,遂静坐桥下,默不言语,忘形炼功达6年之久,而且居然能够寒暑风雨不易其处;丘处机在辗转布道过程中,也以乞食为生,还坚持常年赤脚背人过河,苦己利人。尤值一提的是丘处机“西游”的事迹。据丘处机的高徒李志常所撰《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公元1220年春天,已经73岁高龄的丘处机应成吉思汗的邀请,带着李志常等18个徒弟怀着“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介怀”的信念,开始了漫长而又艰巨的西行壮举。他们从莱州(今山东掖县)出发,途经燕京(今北京)、呼伦贝尔大草原,折向西南行进,登上蒙古高原,翻越阿尔泰山,过准噶尔盆地,中经天山、楚河、赛里木湖、吉尔吉斯山、塔拉斯、塔什干等地,历时两年有余,方才辗转来到阿富汗北部的兴都库什山,来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行宫,得与成吉思汗说经论道。丘处机向成吉思汗传的“道”既涉及“修身养命”,也涉及“治国保民”,颇对其胃口。但当成吉思汗怀着期盼的心情询问有无长生不老的仙药时,丘处机却坦然相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虽然失望,但认为丘处机是诚实高道,可钦可佩,仍称他为“神仙”,予以特别关照。到了公元1223年春,丘处机离开中原已经3年了,思乡之情日重,便请求返回中原。成吉思汗百般挽留无效,只好放行,并派人护送这位丘神仙东归。经过一番更为艰辛的长途跋涉,次年春天,丘处机终于回到了燕京,并住持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丘处机历时数载,行程逾万里,向“一代天骄”、“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传授修身之术、治国之方,同时亦借此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给全真道带来了一个鼎盛兴旺的时期。这在道士云游参访、行旅传教的历史上,堪称是奇迹。



《问道寻真:中国古代道士的隐逸与济世》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道士群体如同一股清流,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思想和民间信仰的肌理之中。他们或隐于山林,与自然为伴,追求长生不老与超凡入圣;或游走于市井,以符箓、丹药、养生之术,为世人驱灾祈福,医病疗伤。这本《问道寻真》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中国古代道士的真实生活,探寻他们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与物质追求,揭示他们复杂而多元的角色定位。 一、 生与“道”的契合:道士的起源与养成 在中国本土宗教观念中,“道”是至高无上的本体,是万物运行的根源。道士,便是以体悟、修持“道”为人生终极目标的一群人。他们的生命,从一开始便与“道”紧密相连。 源远流长: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祝、方术、神仙方术以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思想。从姜子牙、鬼谷子等传说中的人物,到战国时期的尹喜,再到东汉的张道陵,道教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教义和组织。 early道士并非一开始就拥有统一的称谓,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宗教实践的演变,逐渐确立了“道士”这一身份。早期,他们可能被称为方士、神仙家、炼丹士等。 入道之途: 成为一名道士,并非易事。其途径大致有几种: 出家为道: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幼年或成年后,因感悟尘世浮华,或受家族熏陶,或慕道求法,选择离开家庭,进入道观,拜师学艺。在道观中,他们需要接受严格的清规戒律,学习道教的经文、科仪、符咒、丹道、养生功法等。 在家修道: 也有一些道士并未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他们在家中设置道场,进行个人修行。这类道士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法会时,参与集体活动。 师徒传承: 传统的道士培养非常重视师徒关系。一位合格的师傅,不仅传授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道心,引导弟子领悟“道”的精髓。学徒需要经历漫长的学徒期,从基础的洒扫、诵经开始,逐步接触更深层次的修行。 身份的象征: 道士的身份,在古代社会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他们既是宗教人士,又可能是知识分子,甚至是民间医者。他们的服饰、发髻、道号,都与众不同,标识着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例如,道士通常会梳道髻,穿着特定的道袍,这些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历史渊源。 二、 隐与世的平衡:道士的修行与生活 道士的生活,充满了隐逸的色彩,但也并非完全脱离尘世。他们在追求超脱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山林隐逸: 许多道士选择栖身于名山大川,远离尘嚣,以山为家,以水为伴。这些隐居地,如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等,成为了道教圣地,也孕育了无数传奇故事。在幽静的山林中,道士们通过打坐、冥想、炼丹、服食草药、练习吐纳等方式,来体悟自然之道,实现身心的净化与升华。他们观察星辰运转,体悟四季变化,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道观生活: 即使是出家为道的道士,其生活也有规律可循。道观是他们集体修行的场所,内部有着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生活秩序。 作息规律: 道士们通常早起晚睡,进行晨钟暮鼓、诵经礼拜、早晚课诵等日常功课。 饮食清淡: 为保持身体的洁净与灵性,道士的饮食大多以素食为主,讲究清淡、自然、时令。他们会根据道家养生理论,选择适合的食物,并辅以辟谷、食气的修行。 修持技艺: 除了诵经悟道,道士们还精通多种技艺。 丹道: 这是道教修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丹道又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以矿物、植物为原料,经过熬炼制作丹药,以求延年益寿。内丹则是通过调整呼吸、意念、姿势等,在体内炼化精气神,以达到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境界。 养生: 道士们对养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结合了中医的经络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自身的修行体悟,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功法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调和气血,延缓衰老。 符箓与科仪: 这是道士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体现。符箓,是道士绘制的神秘符号,被认为具有沟通神灵、驱邪避凶、治病保平安的功效。科仪,则是道士举行各种祭祀、祈福、超度等法事的仪式,其严谨的流程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承载着道教的信仰与文化。 天文与医药: 许多道士也精通天文、历法,能够观测星象,预测吉凶。同时,他们也是古代重要的医药知识传播者,利用草药、符咒等为民众治病。 游方行脚: 并非所有道士都隐居深山。许多道士会选择游方天下,寻访名师,参悟道法,传播教义,或者为民众化缘、驱邪。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将道教的思想和文化带到更广阔的地域。 三、 “道”之所用:道士的社会角色与影响 道士并非仅仅是与神仙打交道的隐士,他们在古代社会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神慰藉与信仰寄托: 在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代,道士们提供的精神慰藉是巨大的。他们对生死、命运的思考,对“道”的追求,为人们提供了超越现实苦难的希望。祭祀神灵、祈求平安,是普通百姓与道士互动的重要方式。 医疗保健: 如前所述,许多道士都是古代优秀的医生。他们精通草药,擅长符咒治病,为民间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许多偏远地区,道士更是唯一的医疗资源。 文化传承: 道教拥有丰富的经籍、仪轨、艺术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士在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的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都具有鲜明的道教特色。 社会治理的辅助: 在某些时期,道士也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例如参与赈灾、调解民间纠纷等。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影响力,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 哲学与艺术的灵感源泉: 道教的思想,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的诗词歌赋、山水画作,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如李白、苏轼等,都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 四、 历史的沉浮:道士群体的变迁 道士群体并非一成不变,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兴衰紧密相连。 兴盛与繁荣: 在汉、唐、宋等时期,道教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扶持,道观林立,道士地位崇高。许多道士成为了朝廷的座上宾,他们的技艺和学识备受推崇。 挫折与衰落: 随着朝代的更迭,道教的地位也时有起伏。在某些朝代,道教受到压制,道士的活动受到限制。 民间化与世俗化: 尽管如此,道教的生命力依然顽强。它不断与民间信仰融合,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许多道士的形象,也从高高在上的神仙,变得更加亲近百姓。 结语 《问道寻真》将通过生动翔实的描述,展现中国古代道士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他们或栖身幽谷,静观云起,追求生命的永恒;或行走人间,施展符咒,为民解厄。他们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他们的修行、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智慧,至今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味。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以及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讲述古代道士生活的书籍,虽然我没有读过,但从书名和作者组合来看,它无疑触及了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文化深度的领域。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深山古刹中,餐风露宿、清心寡欲的修行者,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是真正达到了“不食五谷,与天地同寿”的境界,还是在对超脱尘世的追求中,也饱含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与挣扎?我期待书中能描绘出他们日常的作息,从清晨的第一缕晨钟,到夜晚的星斗满天,每一个呼吸、每一次打坐、每一道符箓的绘制,背后是否都蕴含着一套严谨的哲学体系和生活规范。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古代,他们如何获取食物,如何抵御严寒酷暑,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往往比那些高深的“得道飞升”之说更令人神往。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考证那些零散的史料、碑文甚至是民间传说,试图为我们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古代道士群像,而非仅仅是脸谱化的神仙符号。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挖,是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都会由衷赞叹的。

评分

一提到“古代道士生活”,我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关于隐逸、炼丹、服气等充满神秘色彩的片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拨开这些迷雾,展现出更贴近常人理解的“生活”层面。比如,在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年代,道士们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他们是否有自己的养生秘诀?道教的医药知识体系是如何在民间流传和应用的?更何况,道士们并非都是与世隔绝的,他们也需要与当地的百姓进行交流,甚至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有趣的轶闻,讲述某位道士如何利用他的智慧或法术,帮助一方百姓解决旱灾、瘟疫或是纠纷?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互动,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被神化的个体,也曾是鲜活的、有情感的、在历史洪流中留下自己独特印记的普通人。对“生活”二字的解读越是多维和立体,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越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实在,既点明了“党圣元”和“李继凯”两位专家学者的名字,又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我们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这种毫不拖泥带水的命名方式,反而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道教内部不同流派和地域差异的探讨。毕竟,南方的全真派和北方的正一道,他们的生活方式、修炼侧重想必是大相径庭的。书中是否会详尽地对比不同地域道士的服饰、斋醮科仪乃至饮食习惯?想象一下,在四川的青城山和在山西的武当山,两位道士可能因为地理环境和当地民俗的影响,其“生活”的面貌会截然不同。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对道教仪式中那些复杂符号和动作的解析,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和生命哲学,才是道家魅力的核心。如果仅仅停留在描述他们吃什么、穿什么,那就太浪费了两位学者在考证上的心血了。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思绪立马飘回了那些古老的道观壁画上,那些身披鹤氅、仙风道骨的长者,他们的眼神里似乎藏着宇宙的奥秘。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一种叙事的魅力。它会不会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用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那个时代,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云游四方”的洒脱与不易?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社会阶层森严的古代,一个道士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他们是受人敬仰的智者,还是被视为异类的边缘群体?书中对于他们与世俗权力的互动,想必会有精彩的描绘。比如,当皇帝寻求长生之术时,道士们是如何斡旋其中的?他们是坦然拒绝,还是顺势而为,利用这种机会传播道家思想?这种世俗与出世的拉扯,正是人性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如果作者能够从社会史的角度,而非仅仅是宗教史的角度来剖析,那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它将不再是单纯的宗教读物,而是洞察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一扇独特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洁而有力,它承诺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生活”。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道士“精神世界”与“物质条件”之间张力的探讨。道家思想倡导清静无为、淡泊名利,但古代道士毕竟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结构中,他们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生存压力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和调和。书中是否会触及到关于道观的经济来源?他们如何维持道观的修缮和日常开销?这不仅仅是物质问题,更是牵扯到他们是否需要“入世”才能保证“出世”的哲学困境。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去揭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这种对信仰与生存双重困境的深入挖掘,往往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让人明白,即便是追求“仙道”,也无法完全脱离“人道”的限制与考验。

评分

质量很好 物有所值啊啊哈哈

评分

党圣元 李继凯说中国古代道士的生活。精彩易读

评分

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评分

买了太多书,不一一评价了,都很好,质量有保障。赶上活动领券买更优惠。

评分

经典作品,非常精彩,值得拥有!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价格合适,很不错

评分

书籍品相非常好,京东的快递一向也很给力,专业、服务态度好!

评分

剁手啊,剁手啊,忍不住啊……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