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灾变过程研究

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灾变过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维朝 等 著
图书标签:
  • 边坡工程
  • 流滑
  • 降雨诱发
  • 松散填土
  • 灾变机制
  • 数值模拟
  • 稳定性分析
  • 水文地质
  • 风险评估
  • 工程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0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15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流滑是滑体呈流态运动的一类滑坡灾害,多发生于尾矿坝、黄土、火山灰、填土边坡、固体废物填埋场等松散无粘性土边坡中,也发生于敏感性粘土边坡,具有突发性强、高速、远距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本书分为9个章节。从过程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现场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有限差分、离散元、物质点法、粒子有限元等多手段数值仿真有机结合的系统性研究,从边坡降雨水文响应、流滑机理与起动过程,流滑运动过程三个阶段着手,详细再现了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的灾变过程,为今后该类边坡的防治、预警预报及风险分析奠定了基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流滑研究的重要意义 1
1.2 降雨条件下边坡水文响应研究 4
1.3 降雨条件下流滑起动过程研究 8
1.4 流滑运动堆积过程研究 13
1.5 本书研究内容与研究手段 19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羊宝地填土边坡流滑概况 32
2.1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32
2.2 滑坡特征 35
2.3 降雨特征 39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填土边坡水文响应监测分析 41
3.1 监测目的 41
3.2 监测设计 42
3.3 监测结果分析 48
3.4 水文地质概化模型 66
3.5 本章小结 67
参考文献 68
第4章 填土边坡水文诱灾过程研究 71
4.1 概述 71
4.2 计算模型 71
4.3 降雨条件下瞬态饱和-非饱和水文诱灾过程 78
4.4 本章小结 86
参考文献 87
第5章 流滑静态液化机理研究 88
5.1 概述 88
5.2 填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88
5.3 填土的水理特性 91
5.4 填土的力学性质 91
5.5 松散填土滑坡静态液化机理 105
5.6 本章小结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6章 流滑破坏起动过程研究 108
6.1 计算模型 108
6.2 模拟结果分析 114
6.3 流滑破坏起动过程分析 119
6.4 本章小结 119
参考文献 120
第7章 基于离散元的流滑运动堆积过程研究 121
7.1 概述 121
7.2 颗粒流基本理论 121
7.3 计算模型 124
7.4 计算参数 126
7.5 运动堆积过程分析 132
7.6 本章小结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8章 基于粒子有限元的流滑模拟 144
8.1 概述 144
8.2 粒子有限元法 145
8.3 颗粒柱坍塌问题模拟 150
8.4 羊宝地流滑运动过程模拟 155
8.5 本章小结 162
参考文献 163
第9章 基于物质点法的流滑模拟 165
9.1 概述 165
9.2 物质点法基本理论 165
9.3 应力更新与材料本构 171
9.4 颗粒柱动态坍塌过程模拟 172
9.5 羊宝地流滑运动过程模拟 173
9.6 本章小结 178
参考文献 178
现代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前沿:地基稳定性与灾害控制 图书简介 图书名称:现代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前沿:地基稳定性与灾害控制 作者: [此处可虚构多位资深工程专家姓名,例如:张伟,李明,王芳]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知名工程技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工程科学出版社] ISBN: [此处可虚构标准ISBN号] ---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中关于地基稳定性、土体动态响应及其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机理、监测与防治技术。全书系统梳理了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间,随着计算模拟技术和原位测试手段的飞速发展,岩土工程界在理解复杂土体本构关系、评估工程风险以及设计可靠性更高的地基结构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师、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岩土工程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参考书。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共计十八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本部分重点回顾了经典土力学的核心概念,并引入了现代岩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先进理论框架。 第一章:先进土体本构模型的演进与应用。 详细阐述了从经典的Mohr-Coulomb准则到现代塑性理论(如临界状态模型、损伤模型)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高应力状态下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应变软化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引入粘聚力演化机制和应变硬化规律来提高模型对复杂荷载条件的描述精度。特别讨论了针对软土、砂土和风化岩体等特殊材料的特定本构方程的建立方法。 第二章:孔隙水压力与固结理论的再认识。 超越Terzaghi的经典一维固结理论,本书引入了三维固结分析和瞬态孔隙水压力理论。着重探讨了在不排水或瞬态荷载作用下,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动态耦合机制。内容涵盖了渗透性各向异性、固结过程中有效应力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第三章:土体动力响应与地震工程基础。 探讨了土体在周期性或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内容包括土体动力参数的测试方法(如共振柱法、剪切波速测试)、土体液化判据的最新发展(基于孔隙水压力和剪应变的综合评估),以及场地效应分析的基础。 第二部分:复杂地基的评估与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地基条件,以及相应的稳定性评估方法。 第四章:深厚软土地基的特性与处理技术。 深入分析了海洋沉积土、冲积软土等复杂软土的工程性质,包括其极低的抗剪强度和极高的压缩性。详细对比了当前主流的地基处理技术,如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法、高压喷射注浆、水泥土搅拌桩等,并给出了基于可靠度分析的选择依据和效果评估指标。 第五章:岩土界面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讨论了基础底面、桩锚端部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重点分析了桩基在水平荷载下的非线性承载机理,以及锚固结构(如地下连续墙、重力式挡土墙)与土体之间的界面摩擦效应的数值模拟方法。 第六章:边坡工程的极限平衡与强度折减法。 对经典的极限平衡方法(如Bishop法、Fellenius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重点介绍了引入可靠度分析的强度折减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FEM-SRM)。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确定边坡安全系数的真实范围,以及如何将不确定性参数纳入边坡稳定性评估。 第三部分:地下结构与深基坑工程 本部分专注于地下空间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第七章:深基坑开挖的土体响应与支护结构设计。 详细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松弛效应和隆起变形机理。着重介绍了新型支护体系(如SMW工法、拉锚系统)的设计规范和应力监测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开挖顺序和地下水控制措施对周边建筑物沉降的影响规律。 第八章:隧道与地下洞室的围岩稳定性控制。 讨论了TBM(隧道掘进机)和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引入了Q系统、RMR系统等工程分类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阐述了衬砌结构与围岩之间的荷载传递机制,以及如何优化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配合设计。 第四部分:新型测试与监测技术 本部分介绍了岩土工程领域中用于获取实时数据和评估工程状态的先进技术。 第九章:原位测试技术的校准与解释。 深入剖析了静力触探(CPT)、十字板剪切测试(VST)以及孔压静力触探(CPTU)的测试原理、数据解释方法及其局限性。强调了测试数据向工程参数(如剪切强度、固结参数)转换时的不确定性处理。 第十章:分布式传感与长期健康监测系统。 介绍了光纤光栅(FBG)、声发射(AE)等新型传感技术在监测大型土体结构(如大坝、深基坑、边坡)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如何建立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平台,实现对结构健康状况的早期预警。 第五部分: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风险评估 本部分回归到自然灾害领域,聚焦于与水文和土体失稳相关的灾害。 第十一章:渗流与土体失稳的耦合效应。 讨论了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如何影响土体的有效应力、孔隙水压力和结构强度。详细分析了管涌、管涌诱发滑坡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渗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第十二章:岩土体蠕变与失稳临界判据。 探讨了土体和岩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时间依赖性变形(蠕变)。介绍了蠕变本构模型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利用蠕变速率分析来预测结构或边坡的长期安全性。 第十三章:高填方与堆石工程的长期性能。 针对填方工程,分析了填土材料的压实质量控制、沉降预测模型,以及在水库蓄水或季节性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变化。 第六部分: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本书最后一部分通过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将前述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超高层建筑深基础的优化设计。 以实际超高层项目为例,展示了如何综合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确定最优的基础形式(如摩擦桩、端承桩或筏板基础)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第十五章:大型水利枢纽库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修复。 选取某典型水库工程,分析了水位升降对高边坡的反复作用效应,并详细介绍了多阶段加固技术(如锚喷、排水减压)的实施效果。 第十六章:城市既有结构在相邻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控制。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环境,探讨了基坑开挖对周边既有框架结构、历史建筑的扰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支护设计和实施主动加固措施来控制沉降变形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十七章:山区风化岩体边坡的灾害链分析。 通过一个具体的山体滑坡案例,系统演示了从岩体风化程度评估、潜在滑面识别到多重触发因素(如强降雨、地震动)耦合作用下的失稳过程模拟。 第十八章:岩土工程的可靠度与风险管理体系。 总结了现代岩土工程设计中如何从传统的“保证安全系数”向基于概率论的“目标可靠度”转变,建立了面向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 --- 本书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 书中不仅提供了严谨的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工具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联系,配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图表解析。 2. 关注前沿技术: 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孔隙介质力学、动态测试、数字孪生岩土工程等领域的新进展。 3. 面向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强调在实际工程中面对参数不确定性、荷载随机性时的工程决策方法,提升了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内容全面、论述深入,是指导当代岩土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权威性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基层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每天都在和各种地质隐患打交道。那些陡峭的山体、不稳定的斜坡,尤其是那些经过人工改造的填土边坡,在雨季总是让人提心吊胆。我曾经遇到过好几次因为强降雨导致填土边坡滑塌的事故,每次处理起来都非常棘手,而且损失也很大。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指导我实际工作的书,能够告诉我如何更有效地识别那些潜在的风险点,如何评估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在发生险情时如何进行科学的应急处置。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很符合我的需求,尤其是“降雨流滑灾变过程研究”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能深入剖析灾害发生的根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勘察、监测和治理技术,或者至少是关于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如果书中能有图表、照片等直观的演示,那就更好了,这样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评分

我是一名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我的研究方向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最近,我开始对山地灾害的形成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的现象。松散填土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能够体现环境脆弱性的例子。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雨事件频发,会对这些本就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填土边坡造成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涉及到降雨侵蚀、孔隙水压力变化、土体强度衰减等关键的物理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让我能够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我自己的论文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同时,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数值模拟的方法,或者对现有模型的评价,对我进行理论学习也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硬核”的气息,墨绿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立体字,显得既沉稳又专业。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本身是对地质灾害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那种突如其来的、破坏力极强的滑坡泥石流。一直觉得,这种现象背后一定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但往往因为专业性太强,很难找到一本既能科普又能深入讲解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灾变过程研究》,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篇学术论文,但我相信它一定能满足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松散填土”这种特殊的介质在降雨作用下的行为模式,以及“流滑灾变”的发生机理。毕竟,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填土边坡,了解它们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预测和预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本书的定价也比较合理,可以看出其内容价值不菲。我已经在书架上为它腾出了最好的位置,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与那些关于大自然的严峻挑战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与城市防洪排涝相关的项目,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虽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水文学和水动力学,但对边坡失稳相关的研究也很有关注。毕竟,降雨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诱因,而城市地区往往又存在大量的人工填土边坡,它们在暴雨期间的稳定性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降雨强度、历时与边坡变形、失稳之间的定量关系,或者至少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就更好了,比如某个城市在强降雨后发生的填土边坡滑坡事件,分析其原因和过程。这样,我就可以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我的项目提供更坚实的研究基础。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小,预计内容会非常丰富,我打算先粗略翻阅一下目录和前言,看看它是否能触及到我最关心的问题。

评分

我是一名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对那些令人惊叹的、具有毁灭性的地质事件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我没有专业的背景,但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的滑坡、泥石流,都会让我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我,它似乎能够揭示那些看不见的、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变化。我尤其对“流滑灾变”这个词感到好奇,它让人联想到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在降雨的作用下,那些原本看似稳定的填土边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稳,最终导致灾难发生的。书中会不会有生动的比喻或者形象的描述,来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类灾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破坏,更能理解其内在的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