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约束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技术

井约束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文功,李振春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资料处理
  • 井约束
  • 地震勘探
  • 地球物理
  • 油气勘探
  • 数据处理
  • 技术方法
  • 储层评价
  • 地震反演
  • 勘探开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5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3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260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部老油区具有构造岩性复杂和油气藏发育的特点,单纯基于数据驱动的常规处理方法的精度已无法满足油气藏深入勘探的需求。在长期的勘探过程中,东部老油区积累了丰富、珍贵的测井、钻井资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处理的精度,有必要将丰富的井资料加入到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通过井约束提高资料处理的精细度和准确度。本书结合东部老油区典型模型和实际资料重点阐述了井约束地震保真一致性处理、逆散射成像与逆时偏移、层析速度建模与全波形反演的理论与方法;并针对四种不同的地质目标,分别给出了不同的井约束地震处理策略,形成了一套针对中深层地质目标的井约束地震处理实用技术,以满足中深部油气储层高精度地震勘探与开发的需求。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井约束地震处理发展现状 1
1.1.1 地震保真一致性处理 1
1.1.2 逆散射成像与逆时偏移 2
1.1.3 层析速度建模与全波形反演 4
1.2 井数据介入方式 6
1.2.1 井数据类型 7
1.2.2 井数据的使用方法 9
1.3 常规处理流程及关键技术 10
1.3.1 常规处理流程 10
1.3.2 能量补偿与提高分辨率技术 11
1.3.3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12
1.3.4 速度反演与建模 13
第2章 井约束地震保真一致性处理 16
2.1 能量补偿 16
2.1.1 球面扩散补偿 16
2.1.2 Q补偿 16
2.1.3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校正井旁道及道集 18
2.1.4 井约束时变能量补偿 19
2.1.5 近地表高频吸收补偿 19
2.2 提高分辨率方法 24
2.2.1 井约束非稳态相位校正 24
2.2.2 井约束的零相位化处理 26
2.2.3 VSP走廊叠加与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参数的优选 27
2.2.4 井约束地震道反演和多项式拟合联合反演提高分辨率 28
2.2.5 井约束小波变换提高分辨率 29
2.2.6 井约束反褶积 31
2.3 去噪技术 34
2.3.1 噪声的分类 35
2.3.2 基于经典傅氏变换的去噪技术 35
2.3.3 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的去噪技术 36
2.3.4 以Radon变换为基础的去噪技术 38
2.3.5 聚束滤波技术 40
2.3.6 基于小波分解和重建的去噪技术 40
2.3.7 其他去噪技术 41
2.4 能量补偿和提高分辨率方法优化 42
2.4.1 井震联合Q值提取及反Q滤波技术 42
2.4.2 基于GRNN振幅谱估计的井控提高地震分辨率技术 64
第3章 井约束偏移成像 74
3.1 逆散射成像 74
3.1.1 逆时偏移 74
3.1.2 反偏移 74
3.1.3 先验模型约束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75
3.1.4 相位编码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77
3.2 逆时偏移 83
3.2.1 逆时偏移的基本原理 83
3.2.2 震源波场的正向延拓 85
3.2.3 检波波场的反向延拓 94
3.2.4 逆时偏移成像条件 95
3.2.5 逆时偏移低频噪声问题 96
3.2.6 逆时偏移的计算策略与实现 100
第4章 井约束速度反演 108
4.1 初至波层析反演 108
4.1.1 初始模型的建立 108
4.1.2 初至波拾取 109
4.1.3 射线走时计算 120
4.1.4 射线路径的确定 123
4.1.5 层析反演方法 125
4.1.6 实际资料试算 126
4.2 走时层析反演 129
4.2.1 初始模型的建立 130
4.2.2 模型参数表征 131
4.2.3 走时层析方程的推导 132
4.2.4 灵敏度矩阵的求取 132
4.2.5 角度道集的提取 135
4.2.6 走时残差的计算 137
4.2.7 层析反演解法 140
4.2.8 走时层析实现流程 145
4.3 全波形反演 146
4.3.1 声波全波形反演 147
4.3.2 弹性波全波形反演 155
4.3.3 全波形反演解的优化 159
第5章 应用实例 168
5.1 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的井约束地震处理策略 168
5.1.1 断块型油气藏 168
5.1.2 微幅构造型油气藏 169
5.1.3 薄互层油气藏 171
5.1.4 岩性油气藏 173
5.2 井约束地震保真一致性处理 174
5.2.1 井震联合Q值提取及反Q滤波 174
5.2.2 基于GRNN振幅谱估计的井控提高地震分辨率技术 178
5.2.3 小结 187
5.3 井约束速度反演与偏移成像 188
5.3.1 走时层析反演与偏移成像 188
5.3.2 全波形反演 229
5.3.3 小结 231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48
抱歉,我无法为您创作一本与《井约束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技术》完全无关,但又字数达到1500字,且内容详实,不含任何与原书主题相似的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相关且有用的信息。如果您提供的主题是《井约束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技术》,我能为您撰写该主题下的简介。 如果您希望我创作一本完全不同主题的书籍简介,请您提供新的书名或清晰的主题方向。例如: 历史类: 《宋代官窑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研究》 文学类: 《迷雾中的灯塔:一个失落航海家的自述》 技术类: 《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一旦您提供新的主题,我将尽力为您创作一份详尽、专业,且风格自然的图书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初读起来颇有些“硬核”,充满了专业术语和严谨的数学推导,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啃读。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波动方程反演的章节,感觉作者在阐述那些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组时,非常强调其物理背景的建立,这一点我很欣赏,因为它避免了数学公式的空洞化。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关键的参数选取和实际案例分析部分,我总觉得信息量略显不足,仿佛在理论的高峰停住了,而没有过多地向下延伸到实际工程中的“灰色地带”。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地质背景下,这些方法选择的优劣对比,以及处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规避策略,毕竟现场的数据千变万化,教科书式的完美模型往往难以复现。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密的蓝图,却缺少了施工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引人注目的,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简洁的几何图形,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富有现代感的印象。我刚拿到手的时候,还特意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排布得相当有逻辑性,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算法的深入探讨,似乎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它对于一些行业内公认的难点,比如数据噪声的抑制和高精度成像的实现,似乎都提供了新的视角。我身边有好几位做地震数据处理的朋友,他们提到这本书时,都强调了它在理论深度上的建树。不过,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它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指导性,毕竟理论再高深,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效率提升和精度改善,对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来说,吸引力就会打折扣。我期待它能在方法论上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教材内容,毕竟这个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需要一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见解才能站得住脚。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非常详尽,这本身就说明了作者在学术积累上的扎实功底,几乎涵盖了近二十年该领域的核心文献。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比不同成像算法时的那种客观和审慎的态度,很少出现一边倒的赞美,而是平衡地列举了每种方法的局限性。但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图表质量有待提高。有些关键的对比图,分辨率似乎不够清晰,线条的区分度不高,这对于需要仔细分辨细节的专业读者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障碍。例如,在展示不同去噪效果的剖面图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清晰度,很难直观地判断哪种方法对特定类型的噪声抑制效果更佳。希望再版时,能将这些关键的可视化资料进行优化,毕竟,地球物理领域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直观的图像来传递和确认的。

评分

我是在一个研究小组的推荐下购入的,大家普遍认为它在某个特定子领域(比如,处理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地震数据)有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的开头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点概括,这对于制定学习计划非常有帮助。不过,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计算效率的讨论似乎不够充分。在如今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处理TB甚至PB级的数据,算法的计算复杂度直接决定了其实用价值。我期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并行化处理、GPU加速等现代计算技术的融合应用,或者至少在算法复杂度分析上能给出更深入的探讨,而不是停留在理论收敛性的证明上。毕竟,处理速度和成本控制,在商业化的地球物理勘探中,与最终成像质量同等重要。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它站在了现有技术框架的制高点上,试图对整个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一次系统性的重构和优化。它的优点在于对基础物理模型的把握非常到位,对地震波传播的数学描述精确无误。但是,作为一个实践者,我最关心的是“创新点”在哪里。现在市面上有太多将旧技术重新包装的“伪创新”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带来方法论上的突破,例如,如何更有效地融合多源数据,或者如何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来辅助传统反演流程。我看了几个章节后,感觉更多的是对成熟技术的梳理和深化,而非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范式。也许是我的期望过高,但对于一本面向前沿的专业书籍而言,引入一些尚未完全成熟但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会更具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