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技术

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国如 等 著
图书标签:
  • 暴雨
  • 内涝
  • 海南岛
  • 城市
  • 防汛
  • 排水
  • 水利工程
  • 气象灾害
  • 城市规划
  • 风险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0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76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水科学前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技术》主要介绍了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及其防控技术,探讨了海南岛极端降雨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了海口市短历时暴雨变化趋势,揭示了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的可能成因。《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技术》还自主开发了基于水动力学的城市雨洪模型,并采用大量算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Info Works ICM、SWMM和PCSWMM模型,构建了海口市主城区城市雨洪模型,利用实测暴雨和设计暴雨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并开展了研究区域的内涝风险评估;提出了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的综合应对措施。

目录

《水科学前沿丛书》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城市产流计算方法 2
1.2.2 城市地面汇流计算方法 3
1.2.3 城市管网汇流计算方法 4
1.2.4 城市雨洪模型 4
1.3 主要研究内容 6
1.4 小结 6
第2章 海南岛极端降雨事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7
2.1 海南岛极端降雨事件时空演变趋势 7
2.1.1 研究区概况 7
2.1.2 资料情况 8
2.1.3 极端降雨指标 9
2.1.4 研究方法 10
2.1.5 极端降雨指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11
2.1.6 极端降雨指标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15
2.1.7 稳定性分析 19
2.2 海南岛短历时暴雨时空演变规律 22
2.2.1 数据资料 22
2.2.2 短历时暴雨极端降雨指标 22
2.2.3 研究方法 23
2.2.4 结果与分析 24
2.3 海口市短历时暴雨特征分析 29
2.3.1 短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 29
2.3.2 年**1h 降水量周期特征 31
2.3.3 短历时暴雨集中特点 33
2.4 小结 36
第3章 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分析 38
3.1 概述 38
3.2 研究区域概况 38
3.2.1 城市区位 38
3.2.2 地形地貌 39
3.2.3 水文气象 39
3.2.4 水文地质 39
3.2.5 社会经济 40
3.3 城市防洪排水现状 40
3.3.1 城市河网水系 40
3.3.2 城市雨水排水分区 44
3.4 历史内涝灾害 49
3.5 城市排水设施 50
3.6 城市易涝点情况 53
3.7 暴雨内涝成因 57
3.8 小结 59
第4章 基于水动力学的城市雨洪模型 60
4.1 一维明满流数值模型 60
4.1.1 概述 60
4.1.2 一维明渠非恒定流模型 60
4.1.3 一维有压非恒定流模型 63
4.1.4 一维明满流模型 66
4.1.5 一维明满流模型离散 67
4.1.6 地表产汇流计算 73
4.1.7 一维模型计算流程 76
4.2 一维明满流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76
4.2.1 室内排水实验 77
4.2.2 恒定有压流算例 79
4.2.3 树状管网算例 81
4.2.4 环状管网算例 83
4.2.5 排水小区算例 86
4.2.6 北江下游洪水算例 88
4.3 二维地表水动力学模型 91
4.3.1 二维浅水方程 91
4.3.2 数值离散方法 97
4.3.3 边界条件 103
4.3.4 动边界的处理 105
4.3.5 二维模型计算流程 107
4.4 地表二维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107
4.4.1 概述 107
4.4.2 恒定流算例 108
4.4.3 Stocker 溃坝算例 112
4.4.4 非平底溃坝算例 115
4.4.5 斜水跃算例 117
4.4.6 静水算例 119
4.4.7 室内对称溃坝实验 119
4.4.8 城市洪水淹没实验 123
4.4.9 Malpasset溃坝算例 127
4.5 一维和二维模型耦合研究 130
4.5.1 概述 130
4.5.2 水平方向耦合 131
4.5.3 垂直方向耦合 134
4.5.4 一、二维耦合模型计算流程 137
4.6 一、二维耦合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138
4.6.1 概述 138
4.6.2 水平连接算例 139
4.6.3 垂向连接算例 143
4.6.4 城区溃坝洪水模拟 149
4.6.5 社区尺度暴雨洪水模拟 151
4.6.6 海甸岛城市暴雨内涝模拟 155
4.7 小结 161
第5章 InfoWorks ICM城市雨洪模型 163
5.1 InfoWorks ICM水力计算方法 163
5.1.1 概述 163
5.1.2 InfoWorks ICM模型结构 163
5.1.3 地表产流计算 166
5.1.4 地表汇流计算 167
5.1.5 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172
5.1.6 二维城市洪涝淹没计算 177
5.2 海口市主城区InfoWorks ICM模型构建 178
5.2.1 研究区数据资料概况 178
5.2.2 一维网络结构 179
5.2.3 子汇水区划分 180
5.2.4 二维建模及一维二维模型耦合 182
5.3 研究区域一、二维计算结果 185
5.3.1 降雨潮位资料 185
5.3.2 实测暴雨模拟结果 186
5.3.3 设计暴雨模拟结果 188
5.4 研究区域内涝风险评估 190
5.4.1 内涝风险评估主要方法 190
5.4.2 评估方式 192
5.4.3 研究区域内涝风险评估 193
5.5 小结 195
第6章 SWMM城市雨洪模型 196
6.1 SWMM模型概述 196
6.2 SWMM计算原理 197
6.2.1 地表产流计算 197
6.2.2 地表汇流计算 199
6.2.3 管道流量传输计算 200
6.2.4 地表积水模拟 201
6.3 SWMM建模数据处理方法 203
6.3.1 排水管网数据处理 203
6.3.2 下垫面数据处理 209
6.4 ArcGIS与SWMM集成 211
6.4.1 集成优势 211
6.4.2 SWMM 模型嵌入 211
6.4.3 基于ArcGIS Engine的模块开发 213
6.5 暴雨积水计算方法研究 214
6.5.1 基本思路 214
6.5.2 模块分析 215
6.5.3 程序设计 217
6.6 研究区域SWMM模型构建 219
6.6.1 排水系统概化 219
6.6.2 子汇水区划分及参数确定 220
6.6.3 实测暴雨模拟结果分析 222
6.6.4 设计暴雨模拟结果分析 225
6.7 基于PCSWMM模型的海甸岛城市雨洪模拟 227
6.7.1 PCSWMM模型结构 227
6.7.2 PCSWMM模型构建 230
6.7.3 PCSWMM模型结果分析 231
6.7.4 排水系统能力评估 231
6.7.5 内涝风险评估 232
6.8 小结 233
第7章 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解决措施 235
7.1 工程措施 235
7.1.1 重视地下排水管网建设 235
7.1.2 设置强排泵站 236
7.1.3 合理提高城市雨水系统设计标准 237
7.1.4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建设 237
7.1.5 城市内河水系整治措施 239
7.2 非工程措施 243
7.2.1 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管理 243
7.2.2 建立精干高效的城市排水管理体制 245
7.2.3 完善城市雨洪管理政策法规建设 245
7.2.4 完善城市防洪应急预案体系 246
7.2.5 推进城市暴雨内涝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247
7.2.6 逐步建设排水系统信息化管控平台 247
7.2.7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救灾意识 248
7.3 小结 248
参考文献 249
彩图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海南岛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技术》的替代性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其他主题,且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的表达。 --- 图书暂定名:《古蜀文明的考古新发现与区域文化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以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并将其置于川西地区乃至更广阔的中国西南青铜时代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与阐释。全书旨在突破以往仅关注“惊奇器物”的层面,转而聚焦于文明的社会结构、物质生产、信仰体系的日常化与区域间的互动联系。 第一部分:考古现场的叙事重构——新材料与新认识 本部分详尽梳理了近十年来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新发现的重要遗址群,特别是针对三星堆祭祀坑“祭祀”而非“埋藏”的定性分析。我们不再将焦点局限于那批震撼人心的青铜神像,而是深入剖析出土的象牙、玉石器、陶器组合的年代学序列。通过高精度碳十四测年数据与地层学分析,我们重新校准了古蜀文化从宝墩文化向金沙文化过渡的关键节点,揭示了其内部发展的时间脉络,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孤立的“神秘文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分类学研究。通过对玉璋、玉戈、玉琮的礼仪功能区分,结合玉料的来源地(如岫岩、独山等地)分析,我们首次构建了蜀地与中原、长江流域在玉料贸易网络上的清晰路径图。这些物质证据有力地挑战了传统上认为古蜀文明长期处于“文化边缘”的观点,证明其在资源调配与礼制构建方面,已发展出高度成熟且自洽的体系。 第二部分:技术的“在地化”与区域整合 古蜀文明的强大,根植于其独特的生产技术适应性。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冶金技术和水利工程的区域特征。 在冶金方面,我们详细考察了青铜器铸造的“范铸法”与“陶范法”的结合应用。书中收录了大量对青铜器残片进行成分分析(如铜、锡、铅配比)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古蜀青铜合金的配比具有高度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制作大型器物(如著名的青铜大立人像)时所展现出的高超脱范技术,与同期中原地区的技术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落后,而是对本地矿源和审美需求的一种优化选择。 水利灌溉系统一直是理解早期农业文明的基础。本书引入了遥感技术和地表普查方法,在岷江、沱江流域识别出多处可能与古蜀时期相关的河道改道痕迹和水利设施的局部结构。通过对周边农田遗址的土壤考古分析,我们评估了水稻种植在古蜀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并推测了支撑其大规模祭祀活动所需的农业剩余是如何被高效组织起来的。 第三部分:信仰的视觉语言与社会权力 本书第三部分转向解读古蜀文明的符号系统——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面具”与“神树”。我们摒弃了简单的神话对应,转而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这些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三星堆的纵目人面具、金沙的“太阳神鸟”金饰,被视为构建统治者合法性的核心工具。书中通过比对古蜀与周边文化(如楚文化、巴文化)中描绘人与神关系图景的符号,论证了古蜀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垄断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即这些独特的青铜与玉器)来巩固其在精英阶层内部的等级秩序。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人祭”与“兽祭”的考古学证据。通过对祭祀坑中人骨遗骸的骨骼病理学分析,我们试图揭示被祭献者的社会身份、年龄结构,以及他们可能遭受的仪式性暴力。这些细节揭示了古蜀社会权力运作的残酷性与仪式化程度。 总结与展望 《古蜀文明的考古新发现与区域文化演变研究》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数据驱动的古蜀文明图景。它不仅是对重要遗址的成果汇编,更是一次尝试,旨在将古蜀置于全球青铜文明的比较视野中,探讨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区域中心是如何在面对技术、贸易和权力挑战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面貌。本书是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可持续发展领域颇有研究的学者,最近偶然翻阅了这本书,对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些前瞻性思考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更有效地融入城市能源体系,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我期待看到关于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建设以及储能技术在城市应用方面的案例分析。此外,书中关于循环经济在城市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方面的论述也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希望能够了解到更先进的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和环保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对于城市居民的参与度,书中是否有提及如何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例如通过教育、激励机制等方式,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我坚信,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让我对未来城市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评分

终于等到一本我一直非常期待的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著作,虽然我不是专业的,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未来的发展,我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有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让我对里面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部分,它如何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有提到如何通过智能化交通系统来缓解拥堵,以及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和噪音污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对于城市绿化和生态系统保护,这本书是否有深入的探讨?我一直认为,一个健康的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和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如何构建海绵城市来应对极端天气,以及如何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对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可持续的启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未来蓝图的描绘,充满了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憧憬。

评分

我是一位对社会学和城市治理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关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窗口。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城市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的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住房分配不均等问题?如何确保城市的发展能够惠及所有居民,包括弱势群体?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创新来促进城市社会公平的案例。另外,书中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的论述也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一直认为,一个健康的城市,离不开充满活力的社区和积极参与的市民。书中是否有介绍如何构建更加和谐、互助的城市社区?如何鼓励市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例如通过社区议事会、市民听证会等形式?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城市社会的深刻见解,从而为我个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城市规划设计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工作效率和拓宽视野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论述。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如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如何避免城市无序扩张的实用方法和案例?我非常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创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例如如何利用TOD模式来打造紧凑型、高效的城市空间,以及如何通过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另外,书中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章节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不仅仅要有高效的物质基础设施,更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舒适的公共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打造人性化、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如何有效保护和活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经验。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也为我应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分

我是一位热爱旅行的普通市民,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会对这座城市独特的风貌和发展模式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和面临的挑战很感兴趣。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阅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不同的城市环境中,去感受它们的脉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城市交通便利性和出行方式多样性的描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有提到不同城市是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例如,是否介绍了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轻轨的建设和运营,或者是否有关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如信号灯优化、拥堵收费等方面的经验分享?我还对城市的生活便利性和居民的幸福感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感到好奇。比如,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规划更多的公园绿地,方便市民休闲娱乐?如何合理布局商业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如何提升城市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让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城市的运作,也让我对未来自己居住的城市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