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主要著作之一。1933年,胡塞尔被希特勒政权逐出大学,但仍未放弃和中断研究,1935年之后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作有关现象学的讲演,次年汇集成书。胡塞尔在书中*次阐述了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活一世界》。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作为欧洲人根本生活危机表现的科学危机;澄清近代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越论的主观主义之间对立的起源等。
目录
编者导言
第二版附言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第一部分 作为欧洲人根本生活危机表现的科学危机
§1 鉴于科学的不断成功,真的存在着科学危机吗?
§2 实证主义将科学的理念还原为纯粹事实的科学。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其对生活的意义
§3 借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理念的新构想,欧洲人的自律性得以奠立
§4 新的科学在起初成功之后的失败以及这种失败的未被阐明的原因
§5 普遍的哲学之理想及其内在解体的过程
§6 为了人的意义而斗争的近代哲学史
§7 本书的研究计划
第二部分 澄清近代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之间对立的起源
§8 科学的普遍性的新理念在数学的改造中有其起源。
§9 伽利略将自然数学化。
a)“纯几何学”
b)伽利略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作为数学上的全域的自然
c)关于“充实”的数学化可能性问题
d)伽利略有关自然的构想之动机
e)自然科学基本假说证明的特点
f)自然科学“公式”的意义问题
g)数学的自然科学由于技术化而被抽空意义
h)作为自然科学之被忘却的意义基础的生活世界
i)由于数学化的意义不明确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的误解
k)数学自然科学的起源问题的基本意义
i)我们的解释在方法上的特征
§10 二元论在自然科学之占支配地位的典范作用中的起源。“几何学式的”(moregeometrico)世界的合理性。
§11 二元论是理性问题不可理解的原因,是科学专门化的前提,是自然主义心理学的基础。
§12 近代物理学主义的理性主义之总体特征。
§13 心理学中物理学主义的自然主义之一些最初的困难:有所成就的主观性之不可理解。
§14 对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特征之预先说明,作为近代思想史意义的这两种理念的斗争。
……
增补
校勘附录
关于本书的构成
人名索引
关于原稿页码的说明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只要我们在随同康德一起进行哲学思考时,不是从他开始的地方并沿着他的道路前进,而是回过头来追问这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康德的思想与任何人的思想一样,都是将这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当作毫无疑问地准备好了的不言而喻的东西来运用的),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些不言而喻的东西是“前提条件”,并认为它们是值得给以特殊的普遍的和理论的关心的,一个新的维度的无限多越来越新的现象,就会向我们展示出来,不断地使我们感到惊异。只不过这些现象是通过对那些不言而喻的东西之意义的内涵和有效性的内涵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究才显露出来的;说无限多的现象,是因为在连续不断的探究中显示出,每一个在这种意义上的阐明中所达到的现象本身,首先是在生活世界中作为不言而喻的东西的存在而给定的现象本身,已经包含有意义的内涵和有效性的内涵,对它们的解释重又导致新的现象等等。这些现象完全是纯粹主观的现象,但绝不是感觉材料的心理物理过程这种意义上的单纯事实,相反它们是精神过程,作为这样一种过程,它们以本质的必然性行使构造意义的形态的功能。但它们总是用精神的“材料”构造意义形态的,而这些精神材料本身又总是一再地以本质必然性表明是精神形态,是被构造的;正如一切新形成的形态都能变成材料,即能为形态的形成而起作用一样。
没有一种客观的科学,没有一种的确想成为有关主观东西的心理学,没有一种哲学,曾经将这种主观东西的领域当成主题,并因而真正发现这个主观领域。即使康德哲学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尽管它确实想追溯客观上可经验的和可认识的世界可能性的主观条件。这是一个完全自身封闭的主观东西之领域,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在一切经验中、一切思想中、一切生活中发挥功能,因此到处都是不可代替地存在着,然而却从来没有被考虑,从来没有被把握和理解。
如果哲学让这个领域保持它的“匿名状态”,它能够实现它作为普遍的,进行最终奠立的科学之原初建立的意义吗?哲学能做到这一点吗?任何一种想成为哲学一个分支的科学,因此也就是那种不能容许在自身中有没有任何人知道、没有任何人从科学上考察过、没有任何人通过认识把握住的前提,即存在者的根本领域的科学,能做到这点吗?我曾称这种一般科学为哲学的分支,然而在那里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确信,即认为客观的科学,实证的科学,是独立的,由于它们的被认为是得到充分论证的,因此可作为典范的方法,而是自满自足的。但是贯穿于整个哲学史的一切体系的尝试之中的目的论的统一意义,最终不是能够显露出这样一种洞察吗,即一般科学只有作为普遍的哲学才有可能,而且这种普遍的哲学在一切科学之中确实是一种独特的科学,它只有作为一切知识的整体才有可能。
……
《科学的根基:一部关于实在性、意识与宇宙图景的探索》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的成就令人惊叹,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方式。然而,当我们站在辉煌的科学成就面前时,一个古老而又迫切的问题不禁浮现在我们心中: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能否触及到实在的终极真相?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又是否仅仅是某种科学模型或理论的投射? 本书《科学的根基》并非要探讨某个具体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也不是要介绍某一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恰恰相反,它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更为深入、更为根本的哲学之旅,去审视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石,去追问科学知识的边界,去反思人类意识在构建和理解科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最终尝试描绘一幅更为广阔、也更为深刻的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实在的迷宫——从经验到概念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似乎总是始于感官经验。我们看到颜色,听到声音,触摸到物体。然而,这些感官的“原始数据”是如何转化为我们所理解的“现实”的?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经验的性质,以及它是如何被我们的意识所组织和阐释的。 经验的二重性: 经验既是我们的窗口,也是一道屏障。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世界,但同时,这些感官本身也受到我们生理结构和心理预设的影响。例如,我们看到的颜色,并非物体的固有属性,而是光波与我们眼睛感光细胞相互作用后,由大脑神经信号处理的结果。那么,什么是“纯粹”的经验?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个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实在? 概念的建构: 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超越个体零散的经验,在于它引入了概念和范畴。我们用“力”、“质量”、“能量”、“粒子”等概念来描述和解释世界。这些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塑造和共享的?本部分将考察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最“客观”的科学概念,也离不开人类的抽象思维和普遍性建构。 科学模型的局限性: 科学往往通过构建模型来近似地描绘现实。这些模型在预测和解释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们是否就是现实本身?本部分将讨论科学模型的本质——它们是工具,是表征,还是对实在的精确复制?我们会警惕将模型误认为实在的危险,并探讨模型更新和范式转变背后的哲学意涵。 第二部分:意识的织锦——主观性与客观性之辩 科学追求客观性,力求摆脱个体的偏见和主观情感。然而,科学知识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无不与人类意识紧密相连。本部分将聚焦于意识的作用,探讨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识的过滤与选择: 我们的意识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过滤和选择。我们关注某些事物,忽略另一些事物,这取决于我们的兴趣、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正是这种意识选择的体现。那么,在科学探索中,我们是否能完全摆脱主观的“前见”? 意义的赋予与理解: 科学理论和发现的意义,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由人类意识赋予的。一个物理公式之所以具有“美感”,一个数学证明之所以令人“愉悦”,都是意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部分将考察意义的产生机制,以及科学知识如何通过人类的理解而被赋予生命和价值。 情境化与文化影响: 科学的发展并非孤立进行,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情境之中。科学价值观、研究伦理、甚至科学问题的提出,都可能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本部分将探讨科学的社会建构性,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塑造我们对科学的认知和接受度。 第三部分:宇宙的画卷——超越科学的维度 当我们审视科学的根基,并反思意识的作用之后,我们或许会发现,科学虽然强大,却并非理解宇宙的唯一途径。本部分将尝试拓展视野,去思考那些可能超越现有科学框架的维度。 直觉与洞察: 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最初并非源于严密的逻辑推导,而是源于一种难以言喻的直觉或灵感。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思想火花,往往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当时已有的经验和理论。本部分将探讨直觉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以及它与理性思维的关系。 审美与和谐: 许多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科学之美。数学的优美、物理定律的简洁与和谐,常常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本部分将考察审美在科学中的角色,以及它是否暗示了宇宙本身可能具有某种内在的和谐秩序。 “世界图景”的重塑: 科学进步不断地重塑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形成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图景”。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每一次重塑都带来了深刻的哲学变革。本部分将反思我们当前的世界图景,并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包容和深刻的宇宙观。这或许涉及到对时间、空间、生命、意识等基本概念的重新思考。 体验与意义的追寻: 除了科学的解释,人类还通过艺术、宗教、哲学以及个体生命体验来理解和把握世界。这些非科学的维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实在、关于我们自身、关于宇宙意义的独特视角?本部分将鼓励读者超越学科的壁垒,去拥抱更加丰富多元的认知方式。 结论: 《科学的根基:一部关于实在性、意识与宇宙图景的探索》是一次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认知方式的深刻反思。它并非要贬低科学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溯源和追问,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自觉的科学观。我们认识到,科学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创造,但它也并非终点。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理解其背后的哲学前提,并拥抱那些可能超越科学的、更为广阔的视野。 本书希望引发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一种对实在、对意识、对宇宙图景的持续探索。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挑战与启迪的旅程,去发现科学的根基,也去看见科学之外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