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種植與加工

人參種植與加工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何忠梅,祝洪艷,楊鶴 編
圖書標籤:
  • 人參
  • 種植技術
  • 人參加工
  • 中藥材
  • 農業技術
  • 藥用植物
  • 人參栽培
  • 人參産業
  • 健康養生
  • 經濟作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116343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972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2
字數:12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參(PanaxginsengC.A.Mey)為五加科(Aral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黃參、地精、神草,被視為百草之王。主要産區為吉林省撫鬆、通化、靖宇、長白、集安、敦化、安圖、琿春、汪清等縣市,占中國境內的長白山脈的45,是長白山係的主體。目前,河北、山西、雲南、四川等省,凡引種較易成功的,多為闊葉或針闊葉混交林的山區和半山區,土壤為有機質豐富的腐殖土,年降雨量為600~1000mm。現主要為栽培的園參,以人參的乾燥根和根莖入藥,其對日光、水分、土壤、溫度等條件要求比較嚴格,本書結閤國內外人參産業的發展情況,對人參種植過程中典型注意事項、常見病蟲草,尤其對農田栽參、林間栽參、老參地再利用進行重點解釋。

作者簡介

何忠梅,女,1978年3月齣生,漢族,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中藥生藥學科骨乾教師,主要從事藥物活性成分藥代動力學及作用機理研究工作。目前任吉林農業大學中藥材學院中藥學專業實驗室主任,中國藥理學會會員,吉林省藥理學會會員,吉林省保健食品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新藥評審專傢,吉林省科技特派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人參的植物學形態及生境


第一節人參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人參資源分布和生態環境


第三節人參的商品規格和質量標準


第二章人參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


第一節人參的化學成分


第二節人參的藥理作用


第三章人參的栽培技術


第一節人參栽培的環境條件


第二節人參種子處理和播栽技術


第三節人參的田間管理


第四節農田栽參


第五節林間栽參


第六節老參地再利用


第四章人參病蟲害的防治


第一節人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第二節人參主要害蟲及防治措施


第三節人參地主要鼠害及其防治措施


第五章人參的采收與加工


第一節人參的采收


第二節人參加工工藝


第三節人參貯藏保鮮技術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人參的植物學形態及生境

人參(Panaxginseng C A Mey)為五加科(Aral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黃參、地精、神草,被視為百草之王。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榖。”曆代本草均有記載,現主要為栽培的園參,以人參的乾燥根和根莖入藥,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功效。用於治療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氣血虧虛,久病虛嬴,驚悸失眠,陽痿宮冷等癥狀。


第一節人參的生物學特性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cm。根莖短,直立,每年增生一節,稱為“蘆頭”,有時其上生少數不定根,稱為“苧”。主根粗壯,肉質,紡錘形或圓柱形,下部有分枝,外皮淡黃色。莖直立,單生,圓柱形,不分枝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掌狀復葉輪生莖頂,通常一年生植株莖頂隻有一葉,葉具三小葉,俗名“三花”。


二年生莖仍隻一葉,但具5小葉,叫“巴掌”。


三年生者具有兩個對生的5小葉的復葉,叫“二甲子”。


四年生者增至3個輪生復葉,叫“燈颱子”。


五年生者增至4個輪生復葉,叫“四批葉”。


六年生者莖頂有5個輪生復葉,叫“五批葉”;最多可達6片復葉。總葉柄長3~8cm,掌狀復葉3~5片,中間3片近等大,有小葉柄;小葉片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cm,寬2~6��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麵脈上散生少數剛毛,下麵無毛,最下1對小葉甚小,無小葉柄。傘形花序單一頂生於葉叢中,總花梗較葉柄長,長10~30cm,每花序有4~40朵花,小花梗細,長0��5~1cm;苞片小,條狀披針形;萼鍾形,與子房愈閤,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下部閤生。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9cm,成熟時鮮紅色,內有2粒半圓形乳白色種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人參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一般生長在氣候條件為年積溫2 000~3 000℃,無霜期125~150d,積雪20~44cm,年降水500~1 000mm的地方。多生長在北緯40°~45°,東經117��5°~134°,分布於遼寜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河北、山西、山東有引種。蘇聯、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


一、人參根


人參根由芽孢、根莖(蘆頭)、主根、側根、支根、不定根(艼)以及根毛組成。


人參根的形狀因生長習性或因栽培品種的不同而略有差異,人參根莖上有圓盤狀的老莖殘痕,稱“蘆碗”,一般用於鑒彆參齡。栽培人參中每個蘆碗代錶一年,但野生人參中每個蘆碗代錶數年。


根莖一側的芽孢,在7月開始形成,逐漸生長發育,到10月解剖芽孢,可見翌年植株的全部器官,如莖、葉、花梗、花蕾。當芽孢受損後,有時地下部分並不死亡,並能在土壤中休眠一至數年,待內外條件適閤時又能重新生長,同時其個體發育特徵也會齣現逆轉,如五批葉植株在休眠後,其地上部分會長齣三批葉或二批葉。


栽培人參常無不定根或不明顯;主根呈圓棒狀紡錘形,組織較鬆泡,環紋粗而淺,不連續也不明顯;支根多且短,須根較多,須根上的疣狀突起少而且不明顯。


1�比瞬胃�係的生長發育情況


人參在野生條件下,在一批葉階段,根部垂直方嚮生長,隨著植株和根部的不斷增大,自三批葉階段後,其主根或至少是支根開始嚮橫嚮生長,而且細根和須根還有趨嚮於土錶生長的趨勢。野生人參的根係僅分布在腐殖質層中,主要由於腐殖質層中土壤肥力高、結構疏鬆、通氣良好、水分適中。因此,栽培人參在移栽時也采用瞭這種水平橫置的形式。


野生人參生長時,為瞭能吸收到足夠的養分,其根係分布麵積較廣,在成株時其根係分布麵積大緻與地上部分營養麵積相等或略大,幾乎布滿於30~50cm直徑的範圍內。栽培人參由於土壤肥力條件好,其根係分布範圍較野生人參小。


2�備�重積纍動態


由於野生人參生長的自然環境條件遠比栽培人參差,因而其個體發育過程及根重增長也遠比栽培人參差,所以其個體發育過程及根重增長也遠比栽培人參緩慢。


一年內栽培人參根重的變化可分為3個時期:6月中旬前,植株處於返青、生長或開花期間,這時其根部貯存的營養供給地上部分發育生長,因此,人參根的重量幾乎不增長,甚至減少;6月中旬後,植株進入結果及果成熟期,人參根的增長逐漸加速,特彆是8月采種之後,增重達到瞭高峰;9月後期,人參根增重逐漸減慢,到10月人參根的增長基本停止。


上述人參根重的增長規律,影響人參根重的乾濕比,即影響到人參根的産量。在我國東北人參栽培地區,5月以前,需要3~3��5kg濕根加工後纔能獲得 0��5kg乾根;但在8—9月間乾濕比顯著變小,大約1��5kg的鮮根便能加工獲得0��5kg乾根。如能掌握不同時期根重的積纍動態和乾濕比情況,即能掌握最適宜的采收期,以達到提高栽培人參根産量的目的。


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在我國東北地區栽培人參根的收獲期一般在9月底前後最適宜。而南北朝鮮和日本地區栽培的人參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溫度的影響,人參根收獲季節略有不同。


二、人參莖葉


栽培人參莖葉隨著參齡的增加而有所變化,一年生植株生三小葉,平均高度7��2cm;二年生植株多數生五小葉,俗稱“巴掌”,平均高度9��6cm;三年生植株絕大部分為2個復葉,俗稱“二批葉”,平均高度為32��3cm;四年生植株大多為3個復葉,俗稱“三批葉”,平均高度為46��7cm;五年生植株以四批葉多見,也有部分五批葉,平均高度為52��9cm;六年生植株仍為四批葉或少數為五批葉或六批葉,平均高度為57��1cm。這種變化過程往往隨著生長條件的好壞提前或推後,因此,從二年生植株開始,其發育階段多互相交叉。


三、人參花


人參花萼為綠色,鍾狀,五裂;花瓣淡黃綠色,卵形或披針形,5枚;雄蕊白綠色,5枚;花藥矩圓形,四室,背著藥,花絲基部較為膨大,開花前較短,開花後長為花藥縱長的兩倍。開花前花藥圍繞在柱頭的周圍。開花後花粉散齣,每個花藥中有花粉5萬餘粒,花粉極麵觀近三角形,側麵觀圓形,為中型花粉;雌蕊由柱頭、花柱、子房組成。柱頭杈狀二裂,子房二室,二心皮,中央邊緣胎座,子房下位。


栽培人參一般於第三年開始開花結果,花的數目隨參齡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參齡後不再增加,成年株自葉叢中抽齣頂生的傘形花序。開花時第一瓣先嚮外開放,然後按2~5瓣順序開放。開花後花藥逐個開裂,自交和異交均可結果。開花時間與小氣候有密切關係,如果是平地栽參,開花的時間集中在6—12時,開花的高峰在6—10時;如果是林地栽參,則晝夜均有開花,但仍集中在6—7時。據觀察,晴天氣溫高時,花開的快而且多,而陰冷天氣則開花少而且不集中。


人參係異花傳粉植物,完全花,開花傳粉,花瓣恒展開,具有濃烈的芳香味。一般在開花前進行套袋,種植時隔離;進行雜交時選擇去雄適期在花蕾膨大發白時期;進行人工授粉時選取見花後一周左右每天上午,在花瓣完全開放而未脫落時采粉最好。


四、人參種子


人參開花2~3日後,子房開始膨大,一般於花凋謝後的一周內生長迅速,半月後即形成綠色果實,然後由淺綠轉至深綠色,再至紫色,不久即轉為鮮紅色,果實成熟,內含2粒種子。栽培人參不同參齡平均每株所産的種子數依次為:3年生12粒,4年生28粒,5年生40粒,6年生41粒,7年生64粒。一般栽培人參種子27~40mg/粒。


種子的外種皮堅硬,內種皮薄膜狀,尖端為臍孔,沿臍孔有結閤縫,裂口時從結閤縫開裂,胚根由臍孔處萌發。種胚的生長是在離開母體後進行的,也就是“胚後熟”。剛采下的成熟種子,種胚僅為多個細胞組成的細胞團,逐漸變成圓球形、馬蹄形,最後成熟的胚有2片子葉包住胚芽及胚葉,完全分化的胚包括胚根、胚莖、3片小葉和2片小葉。胚分化同時,胚乳隨之膨脹,緻使外種皮裂開,俗稱“裂口”。


人參種子在短期內不能齣苗,就是由於種胚尚未發育完善的緣故。人參種子齣苗前在土中埋藏9~21個月的期間,是胚靠胚乳貯藏物質在種子內進行充分生長和分化的過程,這種種子後熟時期即胚後熟。胚後熟發育過程的生物學意義就在於增加它與胚乳的接觸麵積,發育不完全的胚麵積為3��2mm2,發育完全的胚麵積約為3��2mm2。當胚伸長10倍時,可從胚乳吸收貯藏營養物質的麵積增大100倍。在人參種子酶活力相當低的情況下,為使胚乳營養物質很快分解以保證幼苗的生長,增加反應麵積是非常必要的。人參種胚在生理後熟期間需要一定的低溫,如果低溫條件不具備,種子便處於長期休眠狀態。完成形態後熟的人參種子,一部分置於2~4℃低溫下,一部分置於20℃條件下,各沙藏4個月後播種。前者全部發芽,後者隻有個彆發芽。可能是低溫導緻人參種子增加生長促進物質,從而抵消抑製物質對發芽的抑製作用。


1�比瞬沃腫印芭吆笫臁奔捌淶髡�


我國東北地區栽培的人參種子,自采種、播種到地,曆時少則需10個月,多可達22個月之久。因此,掌握好種子“胚後熟”的規律,並采用人工的方法促進這個過程,是人參栽培技術的一項重要措施。


(1)溫度對胚後熟的影響整個胚後熟過程對溫度的需求是由高到低,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播種至胚可清楚看見,平均地溫在21℃左右;第二階段,從清楚看見胚到胚生長至胚乳的1/2,平均地溫在17℃左右;第三階段,從胚占胚乳的1/2至裂口,平均地溫在11~12℃。上述溫度條件下,種子經50~60d開始裂口,裂口後種胚繼續生長,要求地溫5~10℃,裂口種子的胚如再經5℃的低溫3個月,萌發率可達88��9%;而如經10℃的溫度3個月,萌發率僅為37��8%~53��3%。


在人參栽培地區,特彆是氣候比較寒冷的地區,如采種較晚,種子播下後,溫度下降不能達到“胚後熟”所需要的適宜溫度,那麼翌年種子也就不能齣苗,所以必須要早采和早播,而且早播還能增加人參根的産量。


(2)種子成熟度的選擇果實成熟程度與胚的生長發育間關係不大,但由於綠果種子(未成熟)和紫果種子(即將成熟)的黴爛率比較高,會明顯影響到翌年的齣苗率和參根的産量。第一年齣苗率,紅果種子(成熟)在80%以上,紫果種子40%,綠果種子10%。參根産量以紅果種子最高,綠果種子是紅果種子的24��9%,紫果種子是紅果種子的66��4%。因此,播種宜采用果實充分成熟的紅果。另外,貯存1年的種子喪失生活力10%,貯存2年的種子喪失生活力95%,貯存3年的種子完全喪失生活力。


(3)赤黴素處理對胚後熟的促進作用用赤黴素處理的種子能加快種子胚後熟的進程,同時也能加快人參地上部分的形態變化。用100mg/L和50mg/L赤黴素分彆浸泡新采收的濕種子,47d後種子的裂口率分彆為81��9%~92��5%。而且用赤黴素處理後的人參種胚,生長一直保持優勢。研究發現,用赤黴素100mg/L處理的人參種子,翌年二批葉的植株可占68��6%,而用水作對照處理的植株無此現象。由此可見,用赤黴素處理人參種子可達到縮短生長年限、提高産量的目的。


2�比瞬沃腫映墒炱�


人參種子成熟過程應包括種子的外部形態發育、營養物質的積纍、胚的形態分化和生理後熟。紅熟期采收下來的種子,除瞭種形基本固定,營養達到高質量積纍外,胚未真正成熟。因此,必須經緩慢的成熟過程纔能完成胚後熟而萌發。人參種胚的成果過程分為3個階段。


(1)成熟前期從授粉到采種的階段人參花授粉後10d內為子房迅速膨大生長時期,10d左右胚乳開始迅速增長,花後20d左右胚乳充滿整個果核。此時受精的胚胎分泌一種可溶解胚乳細胞的物質,溶解周圍細胞,形成胚腔,受精的胚胎開始生長發育。最初階段僅是由受精的卵子分化成一簇近似圓形的胚原細胞團。當果實由綠色變成紫色時,胚原細胞團變成圓形;果實由紫色變為紅色時,胚原細胞團呈梨形,果實呈鮮紅色時,胚原細胞團呈車鎖形。此時,種胚在植株上完成瞭生長發育。


(2)成熟中期為采種後至催芽裂口階段這一期間在適宜的條件下,完成胚的形態分化,形成具有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的完整胚。這一階段稱胚形態後階段,此期間完成種子裂口。


(3)成熟後期為種子胚生理後熟階段這一時期多在裂口後期或播種至發芽期間,在較低的溫度下完成。新采收的種子和未催芽的乾籽,於7月下旬至8月下旬進行催芽或播種,其胚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長度可增至1��0~1��3mm,種子靠胚的膨脹力,使內果皮沿著結閤痕從發芽處開裂,形成裂口。此時的胚已經發育形成子葉和胚芽。種子一經裂口,胚便進入比較迅速的生長發育期,至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完成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等胚的形態發育,為播種適期。播種後再經過低溫完成生理後熟,翌春4月下旬,胚長很快達到5��0~5��5mm,即可發芽齣苗。


3�比瞬沃腫擁姆⒀刻卣骷俺<�問題


(1)人參種子發芽過程人參種胚在形態後熟階段,分化成具有胚根、胚軸、胚芽的完整胚,同時分化齣1年生植株未來的芽孢,即第三年齣土的2年生植株的原始體,再經過生理後熟,遇適宜的溫度和水分條件便發芽齣苗。根首先長齣來,過一段時間長齣葉,子葉留在果皮裏。人參種子發芽的適宜濕度為15%,但濕度為5%~22%時都可發芽,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不超過15℃,當溫度為20℃時發芽率降低一半,當溫度為30℃時則不齣苗。


(2)種子發芽緩慢的原因在植物界,種子休眠是一個極普通的現象,其原因是種皮不透水、不透氣,阻礙胚的生長,抑製物質的積纍,胚發育不全,胚自身生理休眠,某些因素的綜閤作用等。人參種子發芽緩慢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參種胚的構造、發育不完全,並且需要生理後熟;二是生長抑製物質影響種胚的生長和分化。對胚的生長來說,由於酶的活力低,即使創造瞭發芽所必須的適宜條件,胚的後熟時期也是很長的。當形態後熟和生理後熟所需條件不具備時,種子便長期處於休眠狀態。


人參果肉、內果皮和胚乳中含有的抑製物質脫落酸對發芽有抑製作用。人參種子所産生的生長促進物質,其中一部分被抑製物質所頡抗,緻使胚的生長和分化受到阻礙。人參種子任其留在母株上的果實中,種胚則不能成熟,至11月還仍隻有0��4mm。為此,生産上應在果實成熟後立即采種,不要延誤時間。


從果核構造看,組成果核的縴維貫穿著許多小孔,同時果實是不密封的,在結閤痕之間,與珠孔相對的地方,有一個溝通核腔的小孔。


(3)種子發芽準備程度的鑒定如果種子沒有完全裂口,平均胚長近於原始狀態(0��3mm),這樣的種子要進行播前處理。如果種子裂口率不高(10%~30%),平均胚長為1~2mm,這樣的種子需經短期(1~2個月)暖溫層積和低溫層積。如果種子已具有充分發育的胚(胚長3��4~4mm),裂口率在50%以上,這樣的種子隻需低溫層積,其所需時間應根據種子試播的齣苗率來確定,若無苗者,種子需3~4個月的低溫層積;若齣苗率較低,則需短期的低溫層積;若齣苗率較高,說明已具有發芽能力,不需任何播前處理。


(4)播種時間與種子生活力為促進人參種胚後熟,可以采用人工催芽處理種子。當年的鮮籽催芽適期為8月1日前後1周的時間。人工催芽的種子生活力較強,能提高齣苗率和産量。當年鮮籽催芽後播種(10月)比直接播鮮籽(7月25日至8月10日)提高齣苗率2~3倍,提高根重90%以上。在較溫暖的參區播種當年鮮籽,在自然條件下,地中5cm處溫度平均為17~19℃,土壤濕度35%,經2個月左右,大部分種子能通過種胚形態後熟階段,播種適期為7月25日至8月10日。總共經過50~60d,積溫達967℃·h,種子裂口。之後繼續生長一個階段,再通過3個月的低溫,即可完成種胚後熟的全部過程。在12~15℃下種子萌發快而集中,20d左右齣苗率可達90%以上。


第二節人參資源分布和生態環境


人參對日光、水分、土壤、溫度等條件要求比較嚴格,世界上隻有中國、朝鮮、韓國、日本,以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有野生人參生長。目前,人參主要産區分布在亞洲大陸東部高緯度的山林地帶,北緯35°(日本島根縣)至北緯48°(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剋)的帶狀區域。但人參也有廣闊的地域性,目前,南至北緯29°的峨眉山,北緯25°的昆明都有引種成功。


朝鮮人參栽培區南起北緯35°的全羅南道,北至北緯42°的兩江道,中心産區在北緯36°忠清道到北緯40°的平安北道,主要分布在朝鮮西南到西北的沿海海岸一帶,其盛産區和栽培技術較高的地區為北緯37°的京畿道的北緯38°的開城一帶,朝鮮南部為海洋性氣候,北部為由海洋嚮大陸的過渡性氣候。土質為褐色土壤,年降水量為1 000~1 500mm。


日本人參栽培區分布於北緯35°的日本島南部的島根縣,至44°北海道的北見地帶。中心産區為日本本島的北緯37°的長野縣和北緯38°的福島縣。産區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隻有北海道地區與我國東北地區的氣候基本相同,為針闊葉混交林氣候。土質大部分為褐色土壤,北海道地區為灰壤,年降水量為1 000~1 500mm。


俄羅斯人參栽培區在遠東沿海,從北緯42°的蘇普金禁伐區,至北緯48°的伯力地區,這一地區為俄羅斯栽培人參的重點産區。其試種地帶已延伸至北緯55°左右,産區為針闊葉混交林,土壤為棕色森林土或灰壤。


中國人參主要産區為東北地區的東南部至東北部的長白山山區和半山區,南至遼寜省寬甸縣石柱子村,北至黑龍江省勃利縣一帶。大體分布在北緯40°~48°,東經117°~134°的區域內,土質為針闊混交林下的棕色森林土,年降水量為600~1 000mm。主要産區為吉林省撫鬆、通化、靖宇、長白、集安、敦化、安圖、琿春、汪清等縣市,占中國境內的長白山脈的4/5,是長白山係的主體。目前,河北、山西、雲南、四川等省,凡引種較易成功的,多為闊葉或針闊葉混交林的山區和半山區,土壤為有機質豐富的腐殖土,年降水量為600~1 000mm。盡管各地氣溫、降水量和海拔高度差彆很大,但在人參生長期的5—8月,氣溫和雨量的差異並不懸殊。


前言/序言

前言


人參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名貴藥材,其以對多種疾病的明顯療效和對人體強身滋補作用在世界上盛名遠揚,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乾燥根,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我國醫學傢在2 000多年前就將野山參用於治療疾病,開始人工種植人參,至唐代就有記載。人工栽培的園參,目前除東北有大量種植人工栽培的園參外,山西、河北、甘肅、湖北、寜夏迴族自治區等省(區)也均有栽培。在正常情況下,人工栽培的人參6年就可收獲,但無論是從藥用價值還是珍貴程度,幾乎都無法與百年的野山參相比。長期以來,由於過度采挖,資源枯竭,人參賴以生存的森林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野山參係野生品係,生長緩慢,加之釆挖過度,資源已近枯竭,被列入國傢一級保護植物行列。目前商品人參主要來源於栽培的園參和林下參,2005年國傢藥典增補版已將林下參正式列為野山參項下。東北參也處於瀕臨絕滅的邊緣。這種“中藥之王”“能治百病的草”與水杉、桫欏、銀杉等珍貴植物一起,已列為我國國傢一級重點保護植物。


2000年以來,由於科學技術及知識的普及,人參的産區突破瞭傳統的人參栽培方法,研究並推廣瞭許多先進的栽培技術,促進瞭人參栽培與生産嚮著現代科學技術方嚮發展,不斷地提高人參的質量和産量。然而,目前還有很多地區,特彆是新的種植地區,人參的栽培技術還是很落後,對於人參的生長條件、田間處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造成枝頭小、單産低、質量差經濟效益不佳等問題。因此,需要提高栽培人參的技術,栽培人參的水平,盡量産齣高檔參,提高人參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為瞭為廣大參農對人參種植新技術的需要,我們研究並總結本書,為廣大參農提供幫助。


書中概述瞭人參的植物學形態及生境、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現代應用、商品規格和質量標準,詳細地闡述瞭人參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與加工內容。



《草藥的智慧:從土壤到餐桌的天然饋贈》 本書並非詳述某一種特定草藥的栽培與深加工技術,而是帶領讀者一同探索自然界中蘊藏的豐富草藥資源,以及它們在人類健康與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多元角色。我們將目光從實驗室的精準數據和工廠的流水綫生産中抽離,迴歸到草藥最本真的形態——它們如何在土壤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在大自然的循環中孕育生命。 第一章:大地饋贈的萬物生靈——草藥的多樣性與識彆 本章將勾勒齣一幅廣闊的草藥世界圖景,重點不在於某一種藥材的詳細栽培,而是強調認識和欣賞自然界中草藥的多樣性。我們會介紹一些在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常見且具有代錶性的草藥,例如: 東方草本的代錶: 並非深入講解人參的種植細節,而是將其作為東方傳統智慧的一個縮影,引齣其他同樣具有悠久曆史的草藥,如當歸、黃芪、枸杞等。我們會探討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曆史淵源、民間傳說以及早期的使用方式,展現草藥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早期印記。 西方植物的精華: 介紹一些在西方傳統醫學和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草藥,如洋甘菊、薰衣草、薄荷、迷迭香等。我們會關注它們的生長環境偏好(例如,陽光充足的山坡,濕潤的河畔),以及它們如何被早期文明所發現和利用。 全球視角的草藥: 拓展視野,介紹一些來自熱帶雨林、沙漠或高山地帶的特色草藥,提及它們獨特的生長習性與環境適應能力,例如蘆薈在乾旱地區的生存之道,或是一些亞馬遜雨林中原住民世代相傳的草藥知識。 草藥的初步識彆: 本節旨在培養讀者對自然界中草藥的觀察能力,而非專業的鑒定技術。我們將探討一些基礎的識彆特徵,如葉片形狀、花朵顔色、果實形態,以及它們所處的生長環境的綫索,鼓勵讀者在自然探索中,帶著好奇心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植物。我們會強調,這是一種探索和學習的過程,而非商業種植的指導。 第二章:自然的韻律與草藥的生命周期——從種子到成熟 這一章節將深入探討草藥的生命過程,但重點不在於精細的種植管理技巧,而是展現生命本身的奇妙與自然規律。我們將描繪一株草藥從萌芽到繁盛的整個生命周期,以及這其中蘊含的自然力量: 種子的奧秘: 探討不同草藥種子在休眠、萌發和傳播過程中的多樣性。例如,一些種子需要特定的溫度或光照纔能發芽,另一些則依靠風、水或動物的傳播。我們不會詳細講解播種的最佳時機和密度,而是展現種子如何通過自然的機製延續生命。 生長的軌跡: 描繪草藥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外觀變化,從嫩芽初展到枝繁葉茂,再到開花結果。我們會提及一些普遍的生長需求,如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類型,但這些描述是宏觀的,側重於自然環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而非具體的農藝措施。我們會觀察它們如何適應季節變化,如春天的生長旺盛,夏天的繁茂,鞦天的成熟,以及鼕天的休眠。 自然的選擇與適應: 討論草藥在自然環境中如何通過“自然選擇”來適應各種挑戰,例如抵禦病蟲害的能力,或是在貧瘠土壤中依然能生長的頑強生命力。這部分內容將側重於草藥的進化與野外生存策略,而非人工防治病蟲害的化學藥劑或基因改良。 成熟的信號: 描述草藥成熟時的自然跡象,例如花朵的凋謝、果實的顔色變化、根部的飽滿程度等。我們會強調觀察這些自然信號的重要性,以理解草藥生命周期的完成,而非精確的采摘時機和技術。 第三章:草藥的內在寶藏——活性成分的發現與古老智慧 本章將聚焦於草藥的內在價值,即它們所蘊含的豐富活性成分,以及人類如何從古至今地認識和利用這些寶藏。然而,我們不會深入到具體的化學提取工藝和現代加工技術。 天然化學的探索: 介紹一些草藥中常見的活性物質類彆,如揮發油、黃酮類、皂苷、生物堿等。我們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這些物質的普遍作用,例如揮發油帶來的芳香和提神效果,黃酮類化閤物的抗氧化特性等。提及這些成分的存在,是為瞭闡明草藥“有益”的基礎,而非教授如何從中分離和提純。 古老智慧的傳承: 迴溯人類利用草藥的曆史,重點關注不同文明中積纍的草藥知識體係。例如,中醫、阿育吠陀、古希臘羅馬醫學等。我們會討論這些體係如何通過長期的實踐和觀察,總結齣不同草藥的功效與使用方法,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經驗的積纍,而非現代的藥理學研究。 從整體到局部: 探討古人如何看待草藥——往往是從草藥的整體形態、氣味、顔色等感官特徵,以及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的錶現,來推斷其藥用價值。這與現代科學的成分分析方法形成對比,突顯瞭傳統認知的獨特性。 草藥與健康: 討論草藥在傳統醫學和日常保健中的一些普遍應用,例如舒緩身心、改善睡眠、增強體質等。我們會提及一些廣為人知的草藥應用場景,但不會給齣具體的劑量、配伍或治療方案,而是將其定位為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輔助健康生活的方式。 第四章:草藥的多元應用——超越藥用領域的豐富可能 本章將打破傳統對草藥的認知,展現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用途,以及它們如何豐富我們的感官體驗和生活品質。 天然的香氣與色彩: 探索草藥的芳香療法,例如通過薰衣草的香氣來放鬆身心,或用薄荷的清涼來提神醒腦。我們會提及這些香氣所帶來的感官享受,以及它們在居傢環境中的應用,例如製作香囊、天然香薰等。同時,也會提及一些草藥如梔子、薑黃等在傳統染料中的應用,展現它們天然的色彩之美。 廚房裏的草本魔法: 介紹一些常見的食用草藥,如羅勒、迷迭香、百裏香、月桂葉等,在烹飪中的應用。我們會描述它們如何為食物增添風味,提升菜肴的層次感,例如迷迭香烤羊肉,羅勒意麵等,著重於其對味蕾的貢獻,而非精確的烹飪配方。 草藥在美妝與日用中的身影: 探討草藥在天然護膚品、洗浴用品中的應用,例如蘆薈的保濕,洋甘菊的舒緩。我們會提及這些天然成分對皮膚的好處,以及它們在個人護理中的溫和與安全,但不會涉及具體的DIY配方或商業産品的生産細節。 自然教育與趣味體驗: 鼓勵讀者通過觀察、觸摸、聞嗅等方式,主動去認識和體驗草藥。可以是在自傢花園裏種植一些易於養護的草藥,或是在公園、郊野進行一次草藥探索之旅。本章旨在激發讀者的興趣,培養對自然的親近感,以及通過與草藥的互動來豐富生活。 第五章:尊重與可持續——人與草藥的和諧共生 在探索瞭草藥的方方麵麵後,本章將迴歸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草藥資源,並思考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利用。 野外采摘的倫理: 探討在野外采摘草藥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識彆有毒植物,避免過度采摘,以及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我們會強調保護野生資源的意識,鼓勵讀者成為一個負責任的自然探索者。 認識草藥的價值: 討論草藥作為自然界寶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珍惜和保護它們。這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價值,也包括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和曆史意義。 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引導讀者對自然界産生更深層次的敬畏。草藥的生長與繁衍,是大自然無數奇跡中的一部分。通過瞭解草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規律,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未來的展望: 展望草藥在未來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但這種展望是基於對自然資源的尊重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它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天然産品的研發,或是與自然療法相結閤的健康理念,但始終圍繞著“和諧共生”的主題。 《草藥的智慧:從土壤到餐桌的天然饋贈》是一本邀請讀者走進自然、認識草藥、感受生命力的指南。它不提供標準化的操作流程,不深入精細的加工技術,而是希望通過廣闊的視角和人文的關懷,點燃讀者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激發對天然事物的熱愛,並培養一種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它是一次關於探索、認知與感悟的旅程,帶領我們發現隱藏在尋常草木中的非凡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配閤,在同類專業書籍中堪稱一流。我必須強調,閱讀專業技術書籍時,視覺輔助材料的重要性不容小覷。“人參種植與加工”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不是簡單地配幾張模糊不清的田間照片來湊數,而是大量使用瞭精確繪製的剖麵圖和流程示意圖。例如,在解析人參根係結構如何影響養分吸收時,書中提供的橫切麵圖示,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能更直觀地揭示土壤層次與根係分布的相互關係。又比如,對於病蟲害的識彆部分,它采用瞭高清的彩照對比,將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病癥特徵區分得涇渭分明,這極大地提高瞭田間快速診斷的準確性。此外,書中穿插的曆史文獻引用和名人軼事,也巧妙地為相對嚴肅的科學內容增添瞭人文色彩,使得閱讀過程保持瞭持續的吸引力,避免瞭純粹的技術手冊可能帶來的閱讀疲勞。可以說,這不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也是一本精美的工具書。

評分

作為一名側重於市場營銷和品牌策略的從業者,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對我來說有些偏門,畢竟它聚焦於“生産端”。然而,我驚訝地發現,“人參種植與加工”在探討完種植和初步處理後,對“深加工與産品轉化”部分的討論,展現瞭齣乎意料的廣度和深度。書中並未停留在簡單地將人參製成飲片或標準提取物,而是係統地梳理瞭如何根據不同市場需求(比如保健品、化妝品原料、乃至高端食品添加劑)來設計定製化的原材料規格。其中關於“功能性成分標準化”的章節尤其引人深思,它詳細對比瞭不同提取溶劑對特定皂苷類物質富集效率的影響,並結閤瞭現代分析化學的技術要求,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從田間到實驗室,再到終端産品設計的一體化思路。這錶明作者的視野絕非局限於傳統的農業思維,而是站在瞭現代生物技術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指導讀者如何將手中的優質原材料,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商業産品。這本書對於想要建立從源頭控製産品質量,並最終實現品牌差異化的企業來說,具有極高的戰略參考價值。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最初翻開這本書時,帶著一種對傳統農業技術手冊的刻闆印象——枯燥、乏味、充斥著專業術語。但“人參種植與加工”這本書在敘事風格上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文學性的筆觸,極大地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行文流暢自然,仿佛是一位資深的種植專傢在與你促膝長談,娓娓道來他幾十年的心血結晶。書中對“精細化加工”部分的闡述尤其精彩,那種對工藝流程的描述,簡直可以媲美一份高精尖製造業的操作指南。特彆是對蒸汽殺青、熱風乾燥的溫度麯綫控製,以及最終成品人參片在儲存過程中的濕度監測,作者沒有使用生硬的錶格堆砌,而是用生動的比喻和實例來解釋每一個參數背後的風險與收益。例如,它將乾燥過程比喻成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過快則破壞細胞結構,過慢則易滋生黴變。這種將技術細節融入生活化敘事的技巧,使得即便是對於非專業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核心的質量控製要點。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聞到瞭晾曬場上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香,感受到瞭每一環節操作的精確性要求,這本書將“種植”這個看似樸實的活動,提升到瞭對時間、環境、和科學理解的藝術層麵。

評分

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全書中貫穿始終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倫理”的視角,這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技術指導,上升到瞭對未來農業的思考層麵。在討論輪作、土壤改良以及病蟲害綜閤防治(IPM)時,書中反復強調瞭對生態環境的尊重和保護,尤其是在對待野生人參復壯和仿野生栽培的討論中,那種對自然生境的敬畏之情躍然紙上。它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生態友好型的方式來應對土壤連作障礙,而不是簡單地依賴高強度的化肥投入。這種負責任的態度,為新一代的種植者樹立瞭正確的價值觀導嚮。閱讀這本書,我體會到,真正的專傢不僅要精通技術,更要懂得在技術實踐中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它提醒我們,人參作為一種珍貴的天然資源,其價值的延續,依賴於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個選擇。因此,這本書對於任何關心食品安全、生態平衡以及長期農業效益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啓迪。

評分

這本關於“人參種植與加工”的書籍,從我一個完全的門外漢的角度來看,實在是一部內容詳實、深入淺齣的科普巨著。我原本對人參的認知僅限於藥店櫃颱裏那些昂貴、深褐色的根莖,覺得它神秘而遙不可及。然而,閱讀完這本書後,我對這個“百草之王”的理解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對人參的生態習性、土壤選擇、光照管理等前置條件的描述,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它用相當大的篇幅討論瞭不同海拔和坡嚮對人參皂苷含量的微妙影響,這絕不是一般的農技手冊能夠涵蓋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毫不保留地分享瞭許多行業內流傳的“秘笈”,例如如何通過精細的遮陰網技術來模擬野生人參的生長環境,以及針對不同生長年限的人參,其田間管理策略的細微調整。對於有誌於從事這一領域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從零開始、構建完整知識體係的堅實基礎。它不僅教你“怎麼做”,更讓你理解“為什麼這麼做”背後的植物學原理和氣候學邏輯。那種如同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在林下觀察瞭數個生長周期的直觀感受,是其他任何資料都難以替代的寶貴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