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田土壤复合污染与修复研究

城郊农田土壤复合污染与修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骆永明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污染
  • 农田土壤
  • 复合污染
  • 土壤修复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重金属污染
  • 有机污染物
  • 郊区环境
  • 农业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5691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1357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页数:1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反映我国城郊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科学技术前沿研究的成果。全书共9章,突出城郊农田土壤复合污染与联合修复的主题,综合介绍城郊农田土壤污染特征、钝化修复、氧化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植物联合修复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等方面的新认识、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出解决我国城郊农田土壤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前言

第1章 典型城郊农田土壤的复合污染特征
1.1 我国城郊农田土壤污染总体状况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1.1.2 土壤农药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1.3 土壤聚烯烃类农膜及酞酸酯类污染
1.1.4 土壤新兴污染物污染
1.2 典型城郊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1.2.1 冶炼厂周边城郊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1.2.2 废旧电子垃圾拆解场地周边城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1.3 典型城郊农田土壤的持久性有毒物复合污染特征
1.3.1 冶炼厂周边城郊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1.3.2 冶炼厂周边城郊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
1.3.3 废旧电子垃圾拆解场周边城郊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2章 农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其有机一黏土矿物的钝化作用
2.1 作物不同基因型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特性与低积累品种筛选
2.1.1 作物不同基因型对重金属的吸收特性差异
2.1.2 同一作物品种不同可食部分的重金属含量
2.1.3 作物体内重金属吸收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 凹凸棒土-腐殖酸复合体对重金属铅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2.3 有机物料、黏土矿物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2.4 有机物料、黏土矿物对豆科植物生长生理特性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2.4.1 土壤溶液性质
2.4.2 生物量
2.4.3 豆科作物植物生理性质
2.4.4 作物重金属含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机络合物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强化植物修复作用
3.1 土壤中重金属活化的表面活性剂筛选
3.2 EDDS、柠檬酸、味精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强化作用
3.2.1 施加化学强化剂对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3.2.2 施加化学强化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3.3 EDDS、鼠李糖脂对黑麦草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3.3.1 鼠李糖脂/EDDS对黑麦草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3.3.2 鼠李糖脂/EDDS对黑麦草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3.3.3 鼠李糖脂/EDDS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4 鼠李糖脂/EDDS对黑麦草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电动一植物联合修复效应与机制
4.1 不同电场施加方式与植物的联合修复效应
4.1.1 不同电场处理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4.1.2 不同电场处理对不同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4.2 固定直流电场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机制
4.2.1 各处理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变化
4.2.2 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印度芥菜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4.3 电动一植物修复技术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4.3.1 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4.3.2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4.3.3 土壤基础呼吸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5章 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解吸动力学及生物有效性
5.1 土壤有机污染物解吸动力学方法
5.1.1 吸附于TenaxTA的有机氯农药的回收率
5.1.2 TenaxTA吸附容量
5.1.3 人工污染土壤中有机氯农药解吸动力学
5.1.4 自然老化污染土壤中有机氯农药解吸动力学
5.2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解吸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5.3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温和提取及其生物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农田土壤-大气-蔬菜系统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界面过程与机制
6.1 土壤蔬菜界面有机氯农药的富集过程与机制
6.1.1 叶菜中污染物的富集特征
6.1.2 叶菜中污染物富集的影响因素
6.2 大气一蔬菜界面有机氯农药的吸收过程与机制
6.2.1 吸收动力学特征
6.2.2 消解动力学特征
6.2.3 残留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6.3 土壤一根系界面有机氯农药的迁移过程与机制
6.3.1 胡萝卜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富集
6.3.2 影响胡萝卜富集土壤有机氯农药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7章 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7.1 小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
7.1.1 有机碳处理后的土壤体系pH变化
7.1.2 外加不同碳源对六氯苯厌氧降解的影响
7.1.3 甲烷和二氧化碳释放与六氯苯厌氧降解的关系
7.1.4 六氯苯的挥发作用
7.1.5 小分子碳源对六氯苯脱氯及挥发的影响
7.2 不同氮肥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
7.2.1 不同氮源处理中六氯苯脱氯降解动态
7.2.2 不同氮源处理土壤中六氯苯脱氯产物含量动态变化
7.2.3 甲烷产生量与六氯苯厌氧降解的关系
7.3 长期不同施肥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
7.4 纳米铁对有机氯农药降解与调控机制
7.4.1 纳米零价铁的表征以及对有机氯农药的吸附能力
7.4.2 纳米铁对氯苯的降解特性
7.4.3 纳米铁对滴滴涕的降解特性
7.5 纳米矿物对有机氯农药降解与调控机制
7.5.1 纳米有机二氧化硅对土壤一水稻根系中六氯苯迁移的影响
7.5.2 纳米有机蒙脱土对土壤一水稻根系中六氯苯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
8.1 多环芳烃污染城郊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8.1.1 噬氨副球菌HPD-2对不同初始浓度苯并[醈芘的降解作用
8.1.2 噬氨副球菌HPD-2对苯并[醈芘降解的中间产物
8.1.3 噬氨副球菌HPD-2降解苯并[醈芘的可能代谢途径推断
8.1.4 噬氨副球菌HPD-2对土壤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
8.1.5 不同碳、氮、水分条件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强化调控修复作用
8.2 多氯联苯污染城郊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8.2.1 苜蓿根瘤菌对溶液体系单体2,4,4'-TCB的降解转化效率
8.2.2 苜蓿根瘤菌对单体2,4,4'-TcB的降解中间产物
8.2.3 苜蓿根瘤菌对PCB混合物的降解作用
8.2.4 根瘤菌及制剂对土壤中多氯联苯的降解作用
8.2.5 不同调控因子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强化修复作用
8.3 多氯联苯污染城郊农田土壤的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修复
8.3.1 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双接种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8.3.2 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的豆科一禾本科植物联合修复效应
参考文献

第9章 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化学和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
9.1 多氯联苯污染城郊农田土壤的芬顿试剂化学氧化修复作用
9.1.1 土壤中多氯联苯总量的变化
9.1.2 土壤中多氯联苯各同系物含量的变化
9.1.3 土壤pH和有机质的变化
9.2 多氯联苯污染城郊农田土壤的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作用
9.2.1 低温等离子体氧化处理后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变化
9.2.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土壤中多氯联苯同系物含量变化
9.2.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土壤中多氯联苯中间产物状况
9.2.4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技术的条件优化
9.3 多环芳烃污染城郊农田土壤的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作用
9.3.1 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技术处理后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变化
9.3.2 低温等离子体氧化修复技术处理后土壤中各种多环芳烃的去除率
参考文献
《山野拾遗:草木与虫鸣的古老叙事》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以自然人文视角,深入探寻中国乡野草木与虫鸣之美的随笔集。作者凭借多年来在中国广袤山野间漫游的经历,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自然画卷,并从中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与深层情感。本书并非枯燥的植物学或昆虫学考证,而是将严谨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相结合,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神秘与诗意的自然世界。 详细内容: 第一章:土地的低语——那些被遗忘的野草 本章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生长在中国乡村田埂、山林边缘、荒废角落的野草。作者认为,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杂草”,实则蕴藏着生命的顽强与古老的秘密。 野草的生存哲学: 探讨野草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如何适应严酷的环境,它们对土壤、水分、光照的独特需求与适应机制。例如,蒲公英如何凭借其轻盈的种子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车前草如何在人们频繁踩踏的道路旁坚韧生长,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与顽强。 野草的药用与食用价值: 追溯中国民间长期以来利用野草作为药物或食物的传统。作者将深入介绍一些常见的野草,如艾草(端午节的习俗与药用价值)、荠菜(春天的美味与营养)、车前草(清热利尿的传统用法)等,并穿插讲述一些关于这些植物的民间传说与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智慧的传承。 野草与乡土记忆: 野草常常是连接个体与故乡的重要纽带。作者将通过描绘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野草景观,唤起读者对童年记忆、乡愁的共鸣。比如,描述秋日里遍地的狗尾巴草,如何在孩童手中变成有趣的玩具;或是春天里,孩子们在田间采摘野菜的场景,都饱含着温馨的回忆。 野草的艺术化想象: 作者将尝试从艺术的视角审视野草的美。比如,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风吹过草地时形成的涟漪,或是雨后草叶上晶莹的露珠,赋予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以灵性与生命力。 第二章:夜的乐章——虫鸣里的万籁之音 当白日的喧嚣散去,夜晚的乡野便奏响了另一曲宏伟的交响乐——虫鸣。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个由无数微小生灵共同谱写的夜之歌。 虫鸣的种类与辨识: 介绍中国乡村常见的鸣虫,如蟋蟀、蝈蝈、蝉、纺织娘等,并对其鸣叫的声音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帮助读者学会辨识不同的虫鸣。作者将不仅仅停留于声音的描述,更会尝试去理解不同虫鸣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如求偶、宣示领地、警示危险等。 虫鸣的生态意义: 探讨鸣虫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也通过鸣叫参与到繁殖与交流中。作者将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夜间虫鸣如何构成一个活跃而有序的生态网络。 古人与鸣虫的雅趣: 回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与鸣虫之间的深厚情谊。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对春雨的描绘,到“夜台何渺茫,秋草亦凄凉。犹闻一叶落,犹见一虫鸣”中对秋虫的感伤,再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写意,作者将从中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情趣,以及古人对生命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感悟。 童年回忆中的虫鸣: 许多人对乡野的记忆,离不开夏日夜晚的虫鸣。作者将通过生动的故事,重现童年时代捕捉蟋蟀、听蛙鸣、看着萤火虫飞舞的场景,唤起读者对纯真年代的怀念。 第三章:溪涧的歌者——水畔的生命交响 河流、溪涧、池塘,这些水域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也是乡野风光的灵动所在。本章将聚焦于这些水体及其中的生命。 溪流的灵韵: 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形态的溪流,如春日融雪形成的潺潺细流,夏日暴雨后的奔腾浊浪,秋日平缓清澈的蜿蜒小溪,以及冬日冰封雪覆的静谧。作者将用诗意的语言,赞美溪流的生命力与净化作用。 水生动植物的奇趣: 介绍生长在溪流、池塘中的各种动植物,如水草(漂浮的浮萍、扎根的轮叶黑藻)、小鱼(泥鳅、鲫鱼)、两栖动物(青蛙、蝌蚪)、昆虫(蜻蜓、水黾)等。作者将以科普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它们独特的生活习性与生存策略。例如,蝌蚪如何从水中精灵蜕变成陆地歌者,蜻蜓如何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人与水的互动: 探讨人们与水域的古老联系。从古老的灌溉农田、洗衣挑水,到孩童在溪边嬉戏、渔夫撒网捕鱼,这些画面都展现了人与水和谐共处的景象。作者将通过描绘这些场景,传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水声的治愈力量: 溪流的潺潺声、池塘的蛙鸣声,都具有独特的治愈力量。作者将分享自己在聆听这些自然之音时获得的宁静与启迪,以及它们如何洗涤心灵,带来内心的平和。 第四章:山林的呼吸——树木与鸟雀的对话 山林是乡野最深邃、最神秘的部分。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这片绿色的海洋,感受树木的沉静与鸟雀的灵动。 森林的层级与生态: 描绘不同类型的森林,如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生态特征。作者将介绍森林中不同层次的植物,从参天古木到地面灌木,再到地表的苔藓,展现森林内部丰富的生命多样性。 古树的年轮与故事: 那些饱经风霜的古树,仿佛是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作者将通过描绘古树的形态、纹理,以及围绕它们的民间传说,赋予古树以生命与灵魂,引发读者对时间、生命与历史的思考。 鸟雀的歌声与迁徙: 鸟雀是森林中最活跃的生灵。作者将描绘不同鸟雀的鸣叫声、飞行姿态、筑巢习性,以及它们每年壮观的迁徙景象。从莺歌燕舞到雄鹰展翅,从候鸟北归到留鸟盘旋,都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规律。 林间漫步的哲学: 在林间行走,不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作者将分享自己在林间漫步时的感悟,如对生命轮回的理解,对尘世喧嚣的超脱,以及从自然中汲取的智慧。 第五章:农耕的余韵——土地的脉动与人文情怀 虽然本书不直接探讨土壤污染,但本章将以农耕文明为切入点,展现人与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人文情怀。 耕作的节律: 描绘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四季更迭与农事安排。从春耕播种,夏耘锄草,秋收冬藏,到不同地区的独特耕作方式,都体现了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智慧。 土地的记忆与情感: 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承载着家庭世代记忆与情感的载体。作者将通过讲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故事,如土地的变迁、家庭的延续,来展现人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 乡村的节日与民俗: 许多乡村节日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如春节的祭祀、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等。这些节日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作者将通过描绘这些节日场景,展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返璞归真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乡村的宁静与淳朴。本书将通过对乡野生活细节的描绘,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 整体风格与亮点: 诗意的语言: 作者运用大量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诗意与画面感,如同欣赏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 人文情怀: 本书并非冷冰冰的自然观察,而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细节的捕捉: 作者善于捕捉自然界中那些微小却动人的细节,如草叶上的露珠、虫鸣的细微变化、鸟雀飞掠的瞬间,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生动与微妙。 故事性: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个人回忆,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引导式阅读: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身边平凡的自然景象,发现其中的诗意与智慧,并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山野拾遗:草木与虫鸣的古老叙事》 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自然、渴望宁静、怀揣乡愁的读者的书。它将带领您穿越尘嚣,重拾那份久违的纯真与感动,聆听土地的低语,感受生命的脉动,与万物一同呼吸。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宏观视角来看,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土壤修复技术层面,它触及到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管理的深层矛盾。城郊农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肺”和“粮仓”,其土壤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明,不同修复策略对土壤食物链中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例如,重金属被固化后,是否还会被农作物吸收?这个关键环节的深入分析,是确保修复成果真正转化为食品安全保障的前提。此外,我很期待书中能对政策和监管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前,城郊污染的界定标准、修复后的验收标准往往存在模糊地带。如果这本书能基于其大量的科研数据,提出一套更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技术规范或评估指标,那将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工作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基础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与政策制定的桥梁,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但书名却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城郊农田土壤复合污染与修复研究》——这个标题直击了当下中国农业发展中一个极其棘手的现实问题。我一直在关注环境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交叉领域,尤其对那些既有经济价值又面临环境压力的地带情有独钟。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是聚焦在城郊这个特殊的缓冲地带,那里既有工业、交通的痕迹,又承载着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我预期它会深入剖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比如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协同作用机制,这通常是单一污染物研究难以覆盖的深度。同时,我很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真正具有可行性的修复技术路径。毕竟,理论模型固然重要,但最终能落地、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土法子”或创新技术集成方案,才是衡量此类研究价值的关键标尺。从书名的专业性来看,它应该汇集了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希望能看到清晰的数据图表来支撑其论点,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我对其中关于生态修复,比如利用植物修复或微生物治理的综合策略部分尤其感兴趣,希望能看到这些方法在复杂城郊土壤体系中的实际效率和成本效益分析。这本书无疑是为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土壤健康的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准备的一份重量级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未来城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其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土壤修复后的“长期监测与维护”的探讨。很多修复工程往往在达到短期目标后就戛然而止,忽略了复合污染的复杂性——污染物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二次迁移或积累。我期望作者能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一个经济可行的长期土壤健康维护方案,这可能涉及到轮作制度的调整、土壤改良剂的定期补充,甚至与周边水环境的协同管理。这种对全生命周期的关注,才是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负责任态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像是对未来城郊土地资源如何与城市和谐共存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系统性论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立足于本土化问题的、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硬核”与“实践”的结合体。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专业术语和严谨的实验设计描述。对于长期在一线进行土壤治理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工具书。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论述修复技术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方法,例如将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修复方法进行耦合试验的优缺点比较。在城郊这种快速变化的区域,土地利用的紧迫性要求修复工作必须高效且见效快,但同时又不能牺牲长期的生态功能。因此,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组合比单一技术的突破更为关键。我特别期待看到案例研究部分,如果能提供几个不同类型城郊地块(例如老工业区边缘和新兴居住区交界处)的修复实例,详细记录从初始采样到最终监测的全过程数据,那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藏。这种基于真实世界复杂性的研究,远比纯粹的室内模拟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挑战,能够帮助我们预判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干扰因素和变量控制难度。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结构所吸引。翻阅目录,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污染源解析到污染特征描述,再到修复对策,层层递进,显示出作者团队对该研究课题的全面掌控力。我个人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土壤健康评估体系构建的部分。城郊土壤的“复合污染”不仅仅是污染物种类的叠加,更涉及土壤团聚体结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生态学指标的整体退化。因此,一套科学、敏感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它应该能准确反映土壤在受到多重压力后的实际健康水平。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引入更前沿的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或者高通量测序数据来支持其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此外,修复策略的讨论,我更看重其“可持续性”而非一时的“达标”。单纯的大剂量客土置换或化学固化,在成本和长期效应上都存在弊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低投入、长周期的生态工程措施的深入探讨,例如如何通过改良有机质输入来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固定能力,实现污染物的长期钝化而非彻底移除。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科学路径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