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果树树形展示与塑造

中外果树树形展示与塑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景彦,隋秀奇 著
图书标签:
  • 果树
  • 树形
  • 修剪
  • 造型
  • 园艺
  • 农业
  • 果树栽培
  • 园林
  • 植物学
  • 果树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ISBN:9787554218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6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外果树树形展示与塑造》内容包括:果树树形的作用和意义,选用树形的原则和依据,果树树形演变、现状与未来,果树树形定名与分类,稀植大冠树形、密植中小冠树形、机械人工形、宅旁园艺和盆栽树形等。
  《中外果树树形展示与塑造》共收纳近200种国内外新旧树形,绘制黑白线条图179幅,精选彩图100余幅,文图并茂、丰富多彩,各有所用。
  期望《中外果树树形展示与塑造》能为读者的生产、生活增添光彩,使读者通过应用新技术,快速增收致富。

作者简介

  汪景彦,男,辽宁省沈阳市人,1935年10月生。1955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1956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1961年春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栽培室工作。1970~1977年调到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工作,1978~1995年返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历任栽培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94年创办《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杂志并任首任主编。1990~1994年受聘为农业部果树顾问,1993年晋级研究员,1995年10月退休。至今仍常年奔波于各大苹果产区,普及技术,培训果农,协建优质示范园,推动果业发展。
  在科普天地勤奋笔耕,己发表专业论文200篇,译文200余篇;主编、编著、参编、翻译科技著作90余部,总字数近2000万,发行量近400万册。多部著作、论文获奖,颇受果农欢迎。
  1978年4月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主持的“乔砧苹果密植丰产”项目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主持的“旱塬坡地苹果密植试验”获陕西省宝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主持的“新红星苹果技术开发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国家“80年代以来科普编创成绩突出的农林科普作家”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2006年获河南省灵宝市科技合作奖;2007年获河南省三门峡市科技合作奖;2008年获辽宁省葫芦岛市“服务新农村建设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和“标兵专家”称号。2011年获辽宁省“金桥奖”。
  
  隋秀奇,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市。1992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现任烟台现代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烟台现代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育成的苹果新品种烟富8、神富2号、神富3号、神富6号苹果新品种,在201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624号己予公告,并获得登记证书。该品种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其中烟富8品种上色快、表光好、品质优、产量高,且该品种因上色快不用铺反光膜,减少了果园投入,避免了因反光膜造成的环境污染,现已推广到全国所有苹果产区。神富6号为红色双芽变短枝型红富士品种,除具有红富士苹果的优点外,其抽枝力强、成花容易,用工少、管理简便、见效快(当年栽植,当年形成花芽,第二年结果)等优良性状,深受苹果产区欢迎。
  1993年至2017年,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及科普文章50余篇,在国内3家科技出版社出版有合著、主编、参编的著作4部(册)。
  培育无病毒优良砧穗组合数百万株,供应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山西、辽宁、新疆等省区,为红富士品种更新换代发挥了重要作用。10年来,针对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组织院内外科研人员,走向生产第一线,及时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挽回果业经济损失数亿元;通过采取建立科技示范园的形式,创立技物结合模式,组装配套果园生产新技术30余项,推广新肥料、新农药数十万吨,取得了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获得“烟台民间模范”荣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公园景区及庭院宅旁优势树形展示
一、篱壁形、扇形
二、拱门形
三、盆景
四、其他

第二章 生产园优辨树形展示
一、苹果树优势树形
二、梨树优势树形
三、葡萄优势树形
四、桃树优势树形

第三章 果树树形演进
一、果树整形的作用与意义
二、选用树形的原则和依据
三、果树树形演进、现状和未来
四、果树树形的定名与分类

第四章 观光园及庭院宅旁树形塑造
一、庭院篱壁形
二、扇形篱壁形
三、篱壁形
四、篱笆式整形
五、塔图拉双篱壁形
六、简单单干形
七、各种复杂单干形
八、T字形
九、蒙特列式扇形
十、马尔尚式整形
十一、盘(杯)状形
十二、德尔巴三交叉式整形
十三、勒伯热式整形
十四、布歇-托马斯式整形
十五、匍匐扇形
十六、无架形或简化支架形
十七、多种龙干形
十八、短梢灌木形
十九、长梢灌木形
二十、葡萄棚架规则形
二十一、棚架自由形
二十二、篱架规则形
二十三、篱架自由形
二十四、葡萄“高、宽、垂”整形
二十五、葡萄高于双臂单干形
二十六、猕猴桃一字形整形
二十七、宅旁园艺和盆栽果树

第五章 生产园稀植大冠树形与塑造方法
一、主干疏层形
二、十字形
三、变则主干形
四、麦肯齐式主干形
五、多主枝自然形
六、开心自然形
七、自然圆头形
八、多主枝丛状半圆形
九、层梯形
十、“5+4”形
十一、槽式扇形变体
十二、塔形
十三、意大利扇形(斜主枝棕榈叶扇形)
十四、垂直扇形
十五、三挺身形
十六、桃树三挺身形
十七、两主枝自然开心形
十八、三主枝自然开心形
十九、六主枝自然开心形
二十、桃树自然形、副梢扇形、放射扇形和横Y形
二十一、二股四权形
二十二、Y字形

第六章 生产园密植中小冠树形与塑造方法
一、简易疏层形
二、小冠疏层形
三、小冠开心形
四、小骨架整形
五、主干形
六、自由纺锤形
七、改良式纺锤灌木形
八、小冠纺锤形
九、纺锤灌木形
十、矮灌木形
十一、矮圆锥形(或称矮角锥形)
十二、圆柱形(直立柱形)
十三、多曲柱形
十四、中心轴干形
十五、中心主干形
十六、比拉尔式整形
十七、各种金字塔形
十八、直线延伸扇形
十九、骨干多曲扇形
二十、扁纺锤形(匈牙利扇形)
二十一、矮纺锤形
二十二、分层棕榈叶形
二十三、组合棕榈叶形
二十四、锹形树冠
二十五、折叠式扇形
二十六、水平台阶式扇形
二十七、弓式扇形
二十八、阶层式扇形
二十九、四主枝单层形
三十、斜十字形
三十一、双层披散形
三十二、林空式整形
三十三、半扁平树形
三十四、苹果自由扇形
三十五、李自由扇形
三十六、自由棕榈叶形
三十七、自由棕榈叶扇形
三十八、丛状形
三十九、无骨架形

前言/序言

  果树整形是果树生产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环节,它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也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完善。1989年2月,笔者曾在农业出版社(现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果树树形及整形技术》-书,2008年,在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汪景彦苹果树整形修剪新技术》,在此期间,国内外的果树树形不断创新、演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苹果为例,由稀植大冠形向矮密小冠形发展,树冠由复杂向简化方向发展,由费工向省工方向发展。20世纪60~80年代,重点推广主干疏层形,20世纪末,提倡小冠开心形、细长纺锤形、松塔树形和高纺锤形等。所以树形整形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完善变化之中。
  近年,我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从破旧的平房、筒子楼,住上了高楼大厦、别墅。人们高效工作之余有大量时间休闲度假,许多消费者有闲情逸致和业余爱好,对果树有浓厚兴趣,所以,观赏果树、观光园、宅旁园艺、盆栽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过去,机械人工形(按照人为设计的固定模式生长成形)曾是宫廷贵族的专有,现已为大众所拥有。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结合国内外果树整形技术,创绘了《中外果树树形展示与塑造》一书。该书内容包括:果树树形的作用和意义,选用树形的原则和依据,果树树形演变、现状与未来,果树树形定名与分类,稀植大冠树形、密植中小冠树形、机械人工形、宅旁园艺和盆栽树形等。全书共收纳近200种国内外新旧树形,绘制黑白线条图179幅,精选彩图100余幅,文图并茂、丰富多彩,各有所用。期望本书能为读者的生产、生活增添光彩,使读者通过应用新技术,快速增收致富。
  由于笔者技术、经验有限,时间仓促,书中或有诸多不足和遗漏,万望业界同人、果树爱好者、广大果农朋友和院校师生不吝赐教、斧正,真诚感谢!
《花开花落: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意境》 内容梗概: 在中国古典园林这座凝结了东方美学智慧的艺术宝库中,植物并非仅仅是自然的堆砌,而是被赋予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独特地位及其所承载的意境之美,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到微观的一草一木,剖析植物在营造园林空间、烘托意境、寄托情思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自然之道与园林之魂——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根基 本章将追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体现在模仿自然山水、追求野趣盎然的园林景致中,草木的生长与衰败被视为自然规律的体现,寄寓着对生命轮回的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比德于草木”,如竹之虚心、梅之傲雪、兰之高洁,将植物人格化,赋予其道德象征意义,使其成为园林中重要的精神载体。佛教禅宗的“枯山水”意境,虽以石代山,却常点缀少量植物,其简洁、静谧、空灵的特点,也深刻影响了某些园林空间的植物布局,追求“静观万物之自得”。通过考察历代园林理论著作,如《园冶》、《长物志》等,我们将理解古人在选择与运用植物时,如何将自然之理与人文之情融为一体,使植物成为园林“有情之物”,传递着天地自然的哲思。 第二章:山水画意与叠石理水——植物在园林空间中的构景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无山不石,无石不秀,无石不奇”的说法,但真正赋予山水灵气与生机的,离不开植物的巧妙运用。本章将重点阐述植物在模拟自然山水、构建园林空间意境方面的构景艺术。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植物如何被用来塑造地形,如高大的乔木模拟山峦的轮廓,低矮的灌木勾勒山丘的起伏。藤蔓植物的缠绕攀附,既能遮蔽山石的生硬,又能增添岁月的沧桑感,营造出“曲径通幽”的雅趣。水景作为园林的重要元素,植物与水的结合更是相得益彰。岸边的垂柳、池中的睡莲、水边的芦苇,都通过不同的姿态与色彩,赋予水体灵动与生机。我们将深入剖析“借景”、“对景”、“漏景”等园林构景手法中,植物是如何与建筑、山石、水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空间的层次感、纵深感和意境的营造。例如,通过疏植与密植的对比,营造出开阔与幽深的空间转换;通过植物色彩的搭配,烘托出季节的变化与视觉的焦点。 第三章:四季流转与花木情思——植物在时间维度上的意境营造 古典园林的时间维度,是通过植物的生命律动来体现的。本章将聚焦于植物在不同季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如何承载和传递文人的情感。我们将逐一审视春、夏、秋、冬四时景致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及其意境。 春: 迎春、桃李、海棠、杏花,它们争奇斗艳,寓意新生、希望与活力。在园林中,这些植物的繁盛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古人常在春日赏花,赋予花朵人格化的美德,如“人面桃花”的浪漫想象。 夏: 荷花、芭蕉、紫薇、桂花,它们以其浓绿的叶片、馥郁的花香,展现出生命的蓬勃与热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芭蕉的阔叶摇曳,增添了几分闲适与诗意;紫薇的长久盛开,则寓意着长久的美好。 秋: 菊花、枫叶、银杏、柿子,它们以其成熟的姿态、斑斓的色彩,展现出丰收的喜悦与生命的沉淀。菊花的“霜打犹发”成为坚韧不拔的象征;红枫与黄叶交织,营造出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象。 冬: 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蜡梅、山茶,它们在严寒中傲然挺立,传递出不畏艰难、坚毅不屈的精神。松柏长青,象征着永恒与生命力;竹子虚心有节,成为君子品格的代表;梅花凌寒独自开,被视为高洁独立的化身。 本书将结合历代诗词、绘画作品,深入解读文人在赏玩这些植物时,如何将个人际遇、家国情怀、人生哲理寄寓其中,使植物的生命周期与人类的情感周期产生共鸣,共同构建出深邃而动人的园林意境。 第四章:花木成景与人文情怀——植物在园林中的象征与寄托 本章将更深入地探讨植物在古典园林中所承载的丰富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桥梁。 寓意吉祥与祈福: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象征富贵与荣耀,常用于宫廷和官宦宅邸的园林中;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葫芦谐音“福禄”,也寄托着子孙繁茂的美好愿望。这些植物的选择,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寄托情思与怀人: 离别之际,折柳相赠,寓意挽留;思念故人,睹物思人,花木的枯荣往往触发文人的乡愁与情思。例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 文人雅士的象征: 兰花常被文人用来象征高雅、隐逸、君子之德;竹子则代表正直、虚心、节操。这些植物的种植,不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在精神上与这些品格产生连接,自我期许,并向世人传达自己的志趣。 与传说故事的关联: 某些植物因与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相关联,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含义。如月月桂,象征着蟾宫折桂,学业有成;桃花的传说,则充满了浪漫与神秘。 通过对具体植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将看到,在古典园林中,植物不再是简单的生物个体,而是被注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成为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五章:移栽引种与匠心独运——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栽培与艺术化处理 本章将视角转向园林建造者与园丁的智慧,探讨他们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自然植物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以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移栽引种的智慧: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植物的移栽技术,能够将不同地域、不同生长的植物移植入园,以满足园林创作的需求。这背后体现了对植物习性的深刻了解和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 植物的整形与修剪: 不同于现代园林对自然形态的尊重,古典园林中,许多植物会经过人工的整形与修剪,以塑造出特定的姿态,如将树木修剪成云朵状、动物状,或形成亭、盖等造型。这并非简单的“驯服”自然,而是一种将自然之形与人工之意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 花木的组合与搭配: 园林师会根据植物的色彩、形态、花期等特点,进行精心组合与搭配,以创造出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例如,将色彩鲜艳的花卉与绿叶植物穿插种植,或将高低错落的植物形成视觉焦点。 四季有景的规划: 优秀的园林设计者,会提前规划植物的种植,确保园林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观之处,形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景致,让植物的生命之美贯穿始终。 本章将通过对古典园林文献的梳理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现古代园林匠师们在植物栽培和艺术化处理方面的独特匠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植物的精微掌控,赋予园林勃勃生机与无穷韵味。 结语: 《花开花落: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意境》旨在揭示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高超艺术造诣。本书不仅是对园林植物的介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的一次深度探索。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以全新的视角理解中国古典园林,领略其中植物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与诗意之美,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它似乎在试图梳理一个历史发展的脉络。内容中穿插了一些对不同历史时期果树栽培理念演变的探讨,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树形”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当前的最佳实践,更是历代果农智慧的结晶与取舍。特别是其中对区域性、地域性树形变种的介绍,展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我仿佛跟随作者的文字,穿越了不同的山川河流,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完美果树”的构想与实践。这种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前沿视野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充实又富有启发性,非常适合那些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未来果树种植模式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简直像是在研读一份精密的工程蓝图。作者在论述每一个修剪技术时,都极其注重细节和逻辑的推导,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严密的科学实验。我发现它对不同气候带和不同砧木的适应性分析得极其透彻,完全没有那种“一刀切”的泛泛而谈。比如,在介绍开心形修剪法时,书中不仅详细列出了每一步操作的具体角度和时间节点,还配上了大量的对比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操作路径最终导致的结果差异。这种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的叙述方式,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效率和产量的专业果农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我相信在实际操作中会少走很多弯路,实现果园管理的优化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绝对不容小觑,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基础生物学和应用农艺学的桥梁。我发现其中关于“树体生命力平衡”的章节,引用了相当数量的植物生理学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在特定时间进行特定修剪给出了坚实的科学解释。它不满足于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对于夏季拉枝对营养生长的抑制作用机制的剖析,逻辑链条非常清晰,结合了激素调控的原理。这种深层次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让读者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真正理解了修剪背后隐藏的生命规律。对于希望从事科研或高层次农艺指导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几张高清的果树照片,色彩饱满,层次分明,一看就知道是专业人士的作品。我光是翻阅目录,就被里面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表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关于不同树种的骨架结构解析部分,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描绘那些复杂的枝条走向,看得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本艺术鉴赏手册。那种将科学性与美学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让即便是初次接触果树栽培的人,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照管理那一部分的配图,阴影和光线的处理,简直是摄影级别的作品,让人对如何通过修剪来优化光合作用有了直观的理解,这远比那些枯燥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感到非常惊喜,它真的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果农手把手教你一样。书里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理论高谈阔论,更多的是大量来自一线生产实践的“干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常见问题的“快速诊断与应急处理”章节,比如夏季旺长、坐果不理想等等,作者直接给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甚至是工具的选择建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传统修剪法与现代机械化管理之间的衔接问题,这一点很多同类书籍都会忽略。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现代农业技术有着深入的了解,他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考虑了树体的生理需求,也兼顾了劳动效率,体现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智慧。读完这一部分,感觉自己仿佛参加了一次高强度的果园现场培训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