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医生手册

中国家庭医生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宏波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医学
  • 家庭健康
  • 疾病预防
  • 健康指导
  • 常见病
  • 急救
  • 养生
  • 医学科普
  • 健康手册
  • 家庭护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8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1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0
字数:8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自我问诊大全,当我们生病时,可以对照本书的问诊流程进行出版判断,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医院就诊,好似有一位家庭医生为我们保驾护航。

1.国内一本适合中国家庭的导图查病症的手册。

2.导图方式编写。从症状入手,自助式地虚拟医生诊疗体系,用问诊导图的形式查病症,没有医学基础也可以轻松快速地自诊。

3.病症全面。450种疾病专业解析,上下册症状相互对应,方便查找。

4.作者团队。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南还保健处的数十位专家共同编写。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生活中和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症状和常见、多发病,共编著自我诊断导图百余个和这些导图中涉及的疾病四百余种,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可能遇到的各类身体不适。对每种疾病均从疾病简介、常见症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防康复等*基本、也是读者*关心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的介绍。此外,还编写了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就医指导,用药指导,急救知识,高发癌症的早期症状、危险因素、预防和预后如何保持健康等大量常用的医学健康信息。
本书以全科医学为基础,循证医学为方法,凝聚了众多专家长期丰富的临床经验,面向普通民众,站在患者角度,以症状入手,提供**、专业、易懂的知识和帮助。
本书有助于丰富读者的医学和健康知识,提升大众对疾病的自我发现、自我判断、自我应对、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科学、有效地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目录

(上)
第一章 自我诊断导图 001
第一节 成人部分 002
严重健忘 002
言语异常 004
行为异常 006
失眠 010
疲倦、乏力,容易疲劳 014
食欲降低、消瘦 018
过度肥胖 022
浮肿(成人) 024
肤色异常 028
皮肤瘙痒 030
皮肤出现皮疹 034
容易出汗 036
丧失意识(晕厥) 040
痉挛(成人) 044
发高烧 048
持续低烧 052
脸色差 056
脸部扭曲、表情改变 058
头晕 062
头痛(成人) 066
头昏脑胀、虚冷 070
脱发、秃头 072
视力减退 074
眼睛疲劳 078
眼睛痒 080
眼睛痛、流眼泪、
流眼眵(屎) 082
耳鸣、听不清楚 086
耳痛、耳流分泌物 088
闻不出味道、鼻痛 090
鼻塞、流鼻涕 092
鼻出血 094
喉咙痛、吞咽困难、梗塞 096
声音沙哑、颤抖 098
口干、口渴 100
口腔痛、刺痛 102
舌头颜色异常、粗糙 104
牙齿敏感、牙痛 106
牙龈浮肿、出血 108
嘴张不开 110
嘴唇浮肿、粗糙 112
咳嗽(成人) 114
咳痰(成人) 116
恶心、呕吐 118
颈部疼痛、僵硬、
浮肿,有肿块 122
肩酸、疼痛、僵硬 124
心悸 128
呼吸困难 132
胸痛和绞痛 136
背痛 140
胃闷、胸口灼热 142
腹胀 144
腹部剧痛 146
慢性腹痛 150
腰痛 154
排尿不顺畅、疼痛 158
尿色异常 160
尿量、排尿次数异常 164
尿失禁 168
肛门疼痛、发痒 170
粪便颜色异常(成人) 174
泄泻(成人) 178
便秘(成人) 180
臀部、大腿部疼痛 184
膝部疼痛、肿胀 186
小腿疼痛、肿胀 188
脚部疼痛 190
手脚的关节、肌肉疼痛 192
手脚无力、发麻 196
手指颤抖 198
指(趾)甲颜色异常、断裂、
有裂痕 200
阴茎疼痛、肿胀、发痒、有硬块 204
阴囊疼痛、肿胀、发痒、有硬块 206
勃起功能障碍(阳痿)、早泄 208
精液颜色异常 212
乳房变化 214
阴部疼痛、发痒、有硬块 216
阴道有异常分泌物、出血 218
月经异常 222
性欲低下 226
第二节 儿童部分 228
婴儿成长发育迟缓 228
婴儿体重不增加、没有食欲 232
婴儿哭泣、哭个不停 236
幼儿生长迟缓 240
令人担忧的行为 244
食欲不振 248
小儿消瘦 252
浮肿(儿童) 254
皮肤异常 256
痉挛(儿童) 260
发烧 264
脸色异常 268
头部异常 272
头痛(儿童) 276
直(起)立眩晕、目眩 278
眼睛异常 282
耳痛、耳流分泌物、听不清楚 286
鼻塞、流鼻涕、流鼻血 288
喉咙痛 290
喉咙发出喘鸣声 292
口腔异常 294
咳嗽(儿童) 298
呕吐、恶心 300
胸痛 304
肚子痛 306
尿液异常 308
粪便颜色异常(儿童) 310
泄泻(儿童) 312
便秘(儿童) 314
手脚异常、疼痛 316
男孩性器官的异常 318
女孩性器官的异常 320
第二章 做个聪明的病人 323
第一节 选择适合的医生 324
第二节 选择适合的医院 326
第三节 选择合适的科室 333
第四节 选择中医还是西医 334
第五节 就诊技巧 337
第六节 合理预期医疗效果 339
第七节 如何帮助减少误诊 339
第八节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340
第九节 理智处理医疗纠纷 342
第十节 陪同老人就诊注意事项   343
第十一节 带儿童就诊注意事项   344
第十二节 妇科病人就诊注意事项  346
第三章 高发癌症的症状、危险因素、预防与预后 349
第四章 用药指导、旅行药箱、急救常识 361
第一节 用药事项 362
第二节 旅行药箱 366
第三节 急救知识 366
第五章 保持健康 373
第一节 心理平衡 374
第二节 合理膳食 383
第三节 科学运动 385
第四节 规律生活 391

(下)
第六章 疾病介绍 001
第一节 常见成人疾病 002
◎心血管内科 002
▲动脉硬化 002
▲冠心病 003
▲高血压 004
▲后天性心脏病 007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008
▲慢性低血压 008
▲心包炎 009
▲心肌梗死 010
▲心绞痛 012
▲心肌炎 014
▲心律失常 015
▲心力衰竭 016
▲心源性哮喘 018
▲心脏病 019
▲心脏瓣膜病 019
◎呼吸内科 021
▲肺脓肿 021
▲肺水肿 021
▲肺炎 021
▲过度通气综合征 022
▲感冒 023
▲急性支气管炎 028
▲流行性感冒 029
▲慢性支气管炎 030
▲慢阻肺 031
▲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 032
▲哮喘 033
▲胸膜炎 034
▲支气管扩张 035
◎消化内科 036
▲白色便 036
▲肠炎 036
▲肠易激综合征 037
▲腹水 038
▲肝脓肿 039
▲肝性脑病 039
▲肝硬化 040
▲黄疸 041
▲酒精性肝病 042
▲克罗恩病 043
▲溃疡性结肠炎 044
▲食管裂孔疝 045
▲食管静脉瘤 045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046
▲食管炎 046
▲胃轻瘫综合征 047
▲胃食管反流 047
▲胃下垂 048
▲胃炎 049
▲胃潴留 050
▲消化道出血 050
▲消化道溃疡 052
▲幽门狭窄 053
▲脂肪肝 054
▲脂肪泻 054
◎肾内科 055
▲尿崩症 055
▲肾衰竭与尿毒症 055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057
▲肾炎 058
▲肾硬化症 059
▲肾盂肾炎 060
◎内分泌科 061
▲单纯性甲状腺肿 061
▲低血糖症 061
▲肥胖症 06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06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064
▲甲状腺炎 065
▲库欣综合征 067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067
▲糖尿病 069
▲肢端肥大症 071
◎风湿免疫科 071
▲白塞病 071
▲风湿病 072
▲风湿性心脏病 072
▲干燥综合征 073
▲结缔组织病 074
▲类风湿关节炎 075
▲雷诺综合征 077
▲硬皮症 078
◎血液内科 079
▲白血病 079
▲过敏性紫癜 080
▲红细胞增多症 081
▲贫血 081
▲血红蛋白尿 084
◎神经科 084
▲多发性神经炎 084
▲多发性硬化症 085
▲多汗症 086
▲癫痫 086
▲口干症 088
▲肋间神经痛 089
▲老年痴呆 089
▲梅尼埃病(美尼尔病) 091
▲面神经炎 092
▲磨牙症 093
▲脑膜炎 093
▲脑脓肿 094
▲脑卒中 094
▲帕金森病 096
▲偏头痛 098
▲三叉神经痛 099
▲声带麻痹 100
▲血管神经性水肿 100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101
◎普通外科 101
▲肠梗阻 101
▲胆管炎 102
▲胆结石 102
▲胆囊炎 103
▲腹股沟疝 104
▲腹膜炎 104
▲结肠憩室 105
▲急性阑尾炎 106
▲淋巴管炎 107
▲淋巴管疾病 108
▲淋巴水肿 109
▲胰腺炎 109
◎胸外科 110
▲肺栓塞和肺梗死 110
▲重症肌无力 111
◎血管外科 111
▲静脉曲张 111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夹层血管瘤 112
◎肛肠科 113
▲便秘 113
▲肛裂 116
▲肛提肌综合征 116
▲肛周脓肿和肛瘘 117
▲痉挛性肛门直肠痛 118
▲结直肠息肉 118
▲直肠脱出 119
▲痔(痔疮) 121
◎泌尿外科 122
▲附睾囊肿 122
▲附睾炎 122
▲龟头包皮炎 123
▲睾丸创伤 123
▲睾丸扭转 124
▲睾丸破裂 125
▲睾丸炎 125
▲精囊炎 126
▲精液囊肿 126
▲尿道狭窄 127
▲尿道炎 127
▲尿路结石 128
▲尿失禁 129
▲膀胱过度活动症 130
▲膀胱炎 130
▲前列腺脓肿 131
▲前列腺炎 131
▲前列腺增生 132
▲隐睾症 133
▲阴茎纤维性海绵体炎 134
▲阴茎折断 134
▲阴囊水肿 135
◎骨科 135
▲臂神经丛麻痹 135
▲髌骨关节综合征 135
▲扁平足和平足症 136
▲剥脱性骨软骨炎 137
▲变形性关节病 137
▲变形性脊椎病 138
▲半月板和交叉韧带撕裂 139
▲跟腱断裂 140
▲关节扭伤 141
▲关节脱位 141
▲关节退行性病变 142
▲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 144
▲骨折 144
▲骨质疏松 145
▲化脓性关节炎 147
▲滑囊炎和滑膜囊肿 148
▲肌腱炎和腱鞘炎 148
▲颈肩综合征 149
▲急性腰背部扭伤 150
▲间歇性跛行 151
▲颈椎病 152
▲脊椎分离症与脊椎滑脱症 154
▲脚趾囊肿 154
▲肩周炎 155
▲髂胫束综合征 156
▲淋病性关节炎 157
▲网球肘 157
▲尾椎痛 158
▲胸廓出口综合征 158
▲月状骨软骨病 159
▲腰椎间盘突出症 159
▲足底筋膜炎 161
▲坐骨神经痛 162
◎眼科 163
▲白内障 163
▲倒睫 164
▲飞蚊症 164
▲过敏性结膜炎 165
▲巩膜炎 166
▲虹膜炎 167
▲睑板腺囊肿 168
▲角膜炎 168
▲结膜炎 169
▲睑腺炎 170
▲睑缘炎 171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171
▲泪囊炎 172
▲老视 172
▲葡萄膜炎 173
▲屈光不正 174
▲青光眼 175
▲视神经萎缩 176
▲视神经炎 177
▲视网膜脱离 17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78
▲眼睑下垂 178
▲中心性浆液性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79
▲中心性渗出性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79
◎耳鼻喉科 180
▲鼻窦炎 180
▲鼻疖 181
▲鼻衄(鼻出血) 181
▲鼻息肉 182
▲鼻中隔偏曲 183
▲耵聍栓塞 183
▲耳带状疱疹 184
▲耳疖 184
▲耳咽管狭窄 185
▲耳硬化症 185
▲分泌性中耳炎 185
▲过敏性鼻炎 186
▲喉炎 189
▲急性鼻炎 190
▲急性会厌炎 191
▲老年性耳聋 192
▲慢性鼻炎 193
▲慢性肥厚性鼻炎 194
▲内耳炎 195
▲突发性耳聋 195
▲外耳道炎 196
▲油性耵聍 197
▲咽炎 197
◎口腔科 198
▲唇炎 198
▲地图状舌 198
▲颌骨骨膜炎、颌骨周围炎、颌骨骨髓炎 199
▲口角炎 199
▲口腔炎 199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201
▲黏液囊肿 201
▲龋病(蛀牙) 201
▲牙本质过敏症 202
▲牙齿磨耗症 203
▲牙髓炎 204
▲咽异感症 204
▲牙龈炎 205
▲牙龈增生 206
▲牙周病 207
▲智齿冠周炎 207
◎皮肤科 208
▲白癜风 208
▲痤疮 209
▲单纯性疱疹 209
▲多形红斑 211
▲带状疱疹 211
▲腹股沟癣 212
▲蜂窝织炎 213
▲钩甲 214
▲接触性皮炎 214
▲甲沟炎和甲下脓肿 215
▲结节性红斑 216
▲尖锐湿疣 216
▲脚癣 217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 219
▲疖痈 219
▲甲真菌病 220
▲脓痂疹 221
▲男性型脱发 221
▲皮肤念珠菌病 222
▲日晒伤与日光过敏 222
▲手部湿疹 224
▲湿疹 224
▲匙状甲 225
▲荨麻疹 225
▲阴部白癣 226
▲颜面疔疮 227
▲银屑病 228
▲药疹 229
▲痣 230
▲指甲白斑症 231
▲指甲剥离症 231
▲指甲软化症 231
▲趾甲弯曲症 232
▲脂溢性皮炎 232
▲掌趾脓包病 232
◎妇产科 233
▲闭经 233
▲产后汗证 234
▲处女膜闭锁 234
▲滴虫性阴道炎 235
▲代偿性月经 235
▲多囊卵巢综合征 237
▲附件炎 237
▲非特异性阴道炎 239
▲宫颈息肉 239
▲宫颈炎 240
▲更年期综合征 24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42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244
▲急性外阴溃疡 244
▲流产 246
▲泌乳素瘤 246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 247
▲念珠菌阴道炎 248
▲盆腔炎 249
▲葡萄胎 251
▲前庭大腺囊肿与脓肿 251
▲前庭大腺炎 252
▲妊娠浮肿 253
▲妊娠中毒症 253
▲乳头炎 25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255
▲乳腺囊肿 255
▲乳腺纤维腺瘤 256
▲乳腺炎 257
▲乳腺增生 258
▲痛经 260
▲萎缩性阴道炎 261
▲外阴疱疹 261
▲外阴瘙痒症 261
▲外阴炎 263
▲阴道闭锁 263
▲月经失调 264
▲异位妊娠(宫外孕) 265
▲子宫后屈症 267
▲子宫肌瘤 267
▲子宫内膜炎 268
▲子宫内膜异位症 269
◎精神心理科 270
▲癌症恐惧症 270
▲分离转换性障碍(癔症) 270
▲功能性胃肠病 273
▲酒精依赖症 273
▲精神分裂症 274
▲失眠症 275
▲神经性腹痛 276
▲神经性尿频 276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277
▲神经性贪食症 277
▲神经性胃炎 278
▲神经性厌食症 278
▲神经症(神经官能症) 278
▲书写痉挛 280
▲身心症 280
▲失语症 281
▲抑郁症 281
▲躁郁症 283
◎营养科 285
▲胡萝卜素血症 285
▲维生素B1缺乏症 285
◎传染科 287
▲艾滋病 287
▲肠结核 288
▲传染性软疣 288
▲肺结核 289
▲肝炎 289
▲霍乱 292
▲结核病 293
▲结核性腹膜炎 294
▲寄生虫病 295
▲淋病 296
▲梅毒 297
▲疟疾 298
▲软下疳 299
◎急诊科 300
▲感染性疾病 300
▲颈部创伤 301
▲酒精中毒 301
▲狂犬病 302
▲颅脑外伤 303
▲脑震荡 304
▲破伤风 304
▲气胸 305
▲深静脉血栓 306
▲食物过敏 307
▲食物中毒 307
▲重金属中毒 308
第二节 常见儿童疾病 309
◎新生儿常见疾病 309
▲精索鞘膜积液 309
▲脑性麻痹 310
▲尿布疹 311
▲脐疝 311
▲染色体异常 312
▲狭颅症 313
▲新生儿败血症 313
▲新生儿产瘤和新生儿头颅血肿 313
▲新生儿出血症 315
▲新生儿肝炎 315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316
▲先天性代谢异常 316
▲先天性胆道闭锁 317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318
▲先天性喉喘鸣 318
▲先天性巨结肠 319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319
▲先天性内分泌异常 320
▲先天性心脏病 320
▲婴儿痉挛 321
▲婴儿疝痛 322
▲婴儿脑积水 322
◎新生儿常见营养性疾病 322
▲奶粉过敏 322
▲乳糖不耐受 323
▲新生儿低钙血症 324
◎常见儿童疾病 324
▲百日咳 324
▲半乳糖血症 325
▲扁桃体炎 325
▲川崎病 326
▲肠套叠 327
▲喘息性支气管炎 328
▲虫咬性皮炎 328
▲多动症 329
▲呆小症 329
▲鹅口疮 329
▲痱子 330
▲愤怒性痉挛 331
▲风湿热 331
▲腹性癫痫 332
▲胫骨结节骨骺炎 332
▲精神发育迟缓 333
▲急性声门下喉炎 335
▲痢疾 335
▲轮状病毒性肠炎 336
▲梦游症 336
▲脑底动脉环闭塞症 337
▲脑炎 337
▲疱疹性咽峡炎 338
▲桡骨小头半脱位 338
▲弱视 339
▲暑热症 339
▲手足口病 340
▲妥瑞症 341
▲同型胱氨酸尿症 342
▲特异性皮炎 342
▲腺样体肥大 343
▲小儿腹泻 344
▲小儿高热惊厥 345
▲小儿急性咽炎 346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347
▲小儿尿路感染 348
▲小儿肾病综合征 349
▲小儿糖尿病 349
▲小儿斜颈 350
▲小儿斜视 351
▲小头症 351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52
▲幼儿急疹 352
▲幼儿自闭症 353
▲遗粪症 354
▲牙颌畸形 354
▲咽结膜热 355
▲夜惊症 355
▲幼女性外阴阴道炎 355
▲幼年性变形性骨软骨炎 356
▲异食症 356
▲婴幼儿胃食管反流 357
▲婴幼儿脱发 357
▲游走肾 358
▲直立性调节障碍 358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359
▲中耳炎 359
◎常见儿童急性传染病 361
▲白喉 361
▲传染性红斑 363
▲风疹 363
▲流行性腮腺炎 364
▲麻疹 365
▲水痘 366
▲猩红热 368
▲支原体肺炎 368
参考文献 370
索引 371

前言/序言

本书以全科医学为基础,循证医学为方法,面向普通民众,站在患者角度,从症状入手,以自我诊断导图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权威、专业、易懂的医学知识和帮助。本书收集了一百余个症状和其涉及的主要疾病四百余种,基本涵盖人们常见的不适症状和疾病。此外,还编写了就医指导,用药指导,急救知识,高发癌症的早期症状、危险因素、预防和预后,保持健康等相关的医疗和保健知识。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


第一,目前已知的人类疾病有几千种,但常见、多发的疾病为几百种。对这些主要疾病,书中均有介绍,可满足读者的基本家庭医疗保健知识需要。


第二,书中症状和疾病内容分为“成人”和“儿童”两个部分,方便整个家庭使用。


第三,本书不仅提供常见多发疾病的诊疗意见,也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康复护理建议。每种疾病均从疾病简介、常见症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防与康复等读者关心和重要的方面进行了讲解。


预防、康复护理与治疗三位一体,他们都是医疗和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许多疾病本不该发生或不应发展到严重难治的程度,多是由于患者没有相关的知识。也有许多疾病,医生处置得很好,但疗效欠佳,多因为患者院外康复期缺乏正确指导。这些重要的知识,由于医生门诊量大等原因,难以在医院向患者详细讲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多发疾病的致病因素、早期症状,尽早采取相应措施;也可掌握治疗后的康复护理知识,尽早痊愈,避免复发。


第四,中、西医各有所长。本书对多种疾病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进行了介绍,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疾病,避免单纯依赖一种医学体系、思维和方法的局限。


第五,本书除涉及常见症状和疾病外,还附有人们经常会遇到的其他医疗健康问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权威


本书汇集了多名长期从事高端医疗保健工作的专家的宝贵经验。他们站在广大没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普通读者角度,将专业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供给大家。


三、实用


本书通过诊断导图的形式,为患者搭建了一个自助式的健康诊疗体系。当我们有不舒服的症状,尤其是在时间紧张、夜深人静或地处偏远时,往往面临是忍受还是尽快面见医生的两难选择,因为症状轻重与病情轻重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有时,轻微的症状不一定没有危险。如头痛既可能是普通的伤风感冒,也可能是脑卒中的首发症状。有时,症状看似来势汹汹,实际危害并不严重,如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当我们决定去医院时,又迎来了现今医院分科细致,特别是大型医院,外科就可能分成十几个专科,不知该去哪个科室就诊的困惑。有鉴于此,此书就如同您的私人家庭医生,这个虚拟“医生”将会像在医院的诊室当面问诊一样,循序发问、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对能够明确的问题,给出治疗建议;对复杂情况,则指出下一步诊疗方向。


希望本书可以成为大家信赖的“首席家庭医生”。


特别说明:本书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医生的诊疗。




编者


2018年1月



《现代居家健康指南:全方位呵护您的家庭》 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然而,面对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健康问题,以及信息爆炸时代真假难辨的健康知识,许多家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管理家人的健康,预防疾病,并在疾病发生时给予及时得当的应对?《现代居家健康指南:全方位呵护您的家庭》正是为解决这些难题而精心打造的一部实用性、权威性兼备的家庭健康宝典。本书并非仅限于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类疾病,而是以现代家庭的整体健康需求为出发点,涵盖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各个生命阶段,从常见的小病小痛到潜在的重大疾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居家健康管理方案。 内容概述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多位经验丰富的内科、儿科、妇科、老年科、营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将各自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转化为家庭成员能够轻松掌握的实用技巧。本书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可信赖的居家健康指导体系。 第一部分:健康基石——科学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维护 均衡膳食,活力人生: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家庭成员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营养需求。从为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到为工作繁重的成年人提供能量补充,再到为老年人调整饮食以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膳食指南、食谱范例以及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分析。书中特别强调了“吃什么”与“怎么吃”同样重要,详细介绍了烹饪方式对营养保留的影响,并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避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此外,还包括了针对特定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素食者)的特殊营养建议,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规律运动,强健体魄: 运动是维持健康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本章将引导读者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习惯,并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体能和健康状况,推荐适合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内容涵盖了居家锻炼、户外运动、亲子运动等多种形式,强调了运动前热身、运动中注意事项以及运动后拉伸的重要性。本书还提供了针对特定健康目标的运动方案,例如如何通过运动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骨骼密度、控制体重,以及如何通过运动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本书也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居家运动建议。 充足睡眠,精力充沛: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的重要时段。本章详细阐述了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导读者如何改善睡眠质量。内容包括了解正常的睡眠周期,识别影响睡眠的常见因素(如咖啡因、电子产品、生活压力),以及提供具体的改善睡眠的方法,如调整睡眠环境、培养睡前放松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书中还为有睡眠障碍困扰的读者提供了初步的自我调适建议,并告知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情绪管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这一章节关注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了识别和管理常见心理压力的技巧。内容包括理解情绪的正常波动,学习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正念练习、冥想、沟通技巧等。本书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和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并指导如何识别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提供及时的关怀和支持。 第二部分:疾病预防与早期识别 常见疾病的居家预防: 本部分聚焦于家庭中最常遇到的几类疾病,如感冒、流感、腹泻、过敏等,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居家预防策略。内容包括如何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通风),增强免疫力(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以及掌握一些简单的居家保健方法来降低患病风险。本书还针对季节性疾病,如冬季的呼吸道感染和夏季的肠道传染病,提供了特别的预防指导。 慢性病的早期信号与干预: 针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骨质疏松等,本书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本章详细介绍了这些慢性病的常见早期症状,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定期的居家健康监测(如测量血压、血糖)来及时发现异常。同时,提供了非药物的居家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运动计划、生活方式改变等,以帮助延缓或控制慢性病的进展,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女性与儿童健康特别关注: 考虑到女性和儿童在家庭健康中的特殊地位,本书专门开辟了独立章节。女性健康部分涵盖了生理期保健、孕期与产后护理、更年期综合征的应对等内容,旨在帮助女性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儿童健康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婴幼儿的喂养、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以及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和心理变化,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第三部分:家庭常见病症的居家护理与处理 呼吸系统疾病的居家应对: 从普通的咳嗽、感冒到季节性的流感,呼吸道疾病是家庭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家中缓解咳嗽、鼻塞、咽痛等症状,识别需要及时就医的迹象,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居家护理,如蒸汽吸入、温盐水漱口等。 消化系统问题的家庭处理: 腹泻、便秘、胃痛、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不适,在家庭中也屡见不鲜。本书提供了应对这些症状的居家方法,如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益生菌等,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观察症状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了解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建议。 皮肤问题与外伤的初步处理: 蚊虫叮咬、轻微擦伤、烧烫伤、皮疹等常见的皮肤问题和轻微外伤,本书提供了居家处理的实用指南。内容包括如何清洁伤口、止血、缓解瘙痒和疼痛,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非处方药物进行初步治疗。同时,也明确了需要立即就医的紧急情况。 运动损伤与骨骼关节问题的居家康复: 无论是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还是体育锻炼,都可能发生扭伤、拉伤等运动损伤。本章提供了居家处理运动损伤的初步方法,如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以及一些简单的康复练习,帮助加速恢复。对于关节疼痛等问题,也提供了缓解和预防的建议。 其他常见不适的家庭护理: 除了上述几类,本书还涵盖了头痛、失眠、疲劳等其他常见但不适的居家护理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身体的小毛病,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部分:健康管理工具与就医指导 居家健康监测与记录: 本章引导读者如何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记录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过敏史等关键信息。同时,教授如何正确使用一些基础的健康监测工具,如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等,并指导如何解读监测数据。 家庭常备药品与急救箱的建立: 为应对突发情况,本书提供了家庭常备药品和急救用品的详细清单,并对每种药品的用途、用法、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强调了合理储存药品和定期检查保质期,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使用急救用品。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尽管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居家护理指导,但何时应该停止自我处理,转而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本章明确列举了需要立即就医的“红旗”信号,如高烧不退、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以及针对不同症状需要咨询哪些科室的医生,指导读者如何更有效地与医护人员沟通,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了解如何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如选择合适的医院、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是提高就医效率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本书将提供这方面的指导。 结语 《现代居家健康指南:全方位呵护您的家庭》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和易读性于一体的家庭健康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是您家庭健康路上的贴心伙伴。通过掌握书中的知识和技巧,您将能够更自信、更科学地管理家人的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可操作性,让健康管理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积极参与和实践的日常。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和运用本书的内容,您的家庭健康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健康”这件事,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也不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秘密。它用最朴实、最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健康生活的奥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疾病的预防和初步处理,再到与医生沟通的技巧,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家庭医生,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指引方向。 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把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科学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何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健康挑战。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等待疾病的发生,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介绍常见疾病时,那种“抽丝剥茧”式的讲解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对疾病的认知都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比如“头疼”、“发烧”之类的,但这本书却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些症状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不同原因下,我们应该采取的初步应对措施。它并不是在教我们自己给自己诊断,而是通过提供这些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从而在就医时,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情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能含糊地说“我感觉不舒服”。 书中关于儿童健康的部分,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偶尔磕磕碰碰、发烧感冒是常有的事。以前每次孩子生病,我都是手忙脚乱,上网查资料,又怕信息不准确,急得不行。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常见疾病(比如感冒、腹泻、皮疹等)的家庭护理建议,并且明确指出了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哪些可以先在家观察。它还非常贴心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儿童的危险信号,这让我感觉心里踏实多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该如何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国家庭医生手册》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健康是人生头等大事,而家庭医生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能给我的家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后盾,尤其是在国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实是不少家庭的痛点,如果有一个靠谱的家庭医生,那简直是福音。但我也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太专业,充斥着我根本看不懂的医学术语,或者内容过于泛泛,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并花时间去阅读时,我的担忧很快就被一本正经的科普内容和人性化的建议所取代。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扔给我一大堆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切入,强调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并且非常具体地给出了操作指南。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合理膳食”的部分,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要吃蔬菜水果”,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在营养摄入上的侧重点,甚至给出了不同季节的食谱建议。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感觉作者是真的站在普通家庭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让大家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涵盖了健康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因为内容广泛而显得支离破碎。相反,作者巧妙地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比如,在介绍“慢性病管理”时,它会穿插“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的建议,强调了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关键作用。这种“体系化”的讲解,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把握重点,也更容易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书中还非常注重“家庭”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而是从整个家庭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共同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如何支持家人的健康需求。它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支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因为健康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氛围,而这本书恰恰关注到了这一点,让我觉得它不仅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温暖人心的生活指南。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这一点上,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们都知道,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大大提高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但很多时候,我们由于紧张、专业知识不足,或者不知道从何说起,导致沟通效果不佳。这本书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详细地列举了就诊前应该准备哪些信息,就诊时应该问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记录医生的建议。它强调了“主动参与”的重要性,鼓励我们成为自己健康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切。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内容。我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逐渐衰退,各种慢性病也随之而来。以前我总觉得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但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关于老年人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的日常管理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延缓疾病的发展。它还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指导我们如何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变化,以及如何帮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家人的健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用心和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