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 第7版 修訂版 中文版 套裝上下冊)(贈送精美地圖)

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 第7版 修訂版 中文版 套裝上下冊)(贈送精美地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斯塔夫裏阿諾斯 著 著
圖書標籤:
  • 全球史
  • 世界史
  • 通史
  • 曆史
  • 上下冊
  • 套裝
  • 史前史
  • 21世紀
  • 修訂版
  • 中文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大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10522
商品編碼:1303334737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10-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這部潛心力作--《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自1970年初版問世以來,贊譽如潮,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華的基礎上,融入瞭時新的研究成果。新增瞭數百幅生動珍貴的圖片和脈絡清晰的地圖,使這部名著在內容和體係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纔思橫溢,整部著作風格前後一貫,令您在頗具曆史韻律的行文中思接韆載、視通萬裏。

內容簡介

  《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下冊 第7版 修訂版 中文版 贈地圖 套裝共2冊)》分八個部分,四十四個章節,主要講述瞭世界曆史的進化,世界文明的發展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作者著眼於全球,側重於那些有影響的、促進曆史發展的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會、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歐亞大陸的原始文明、歐亞以外的世界、地區分割後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統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與成功等八個主要的部分。重點突齣,主題鮮明,著重有三個主要的問題,即(1)歐洲擴張的根源;(2)歐洲擴張前的儒傢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歐洲的世界;(3)歐洲擴張的各個曆史時期:伊比利亞時期,荷蘭、法國、英國時期,沙俄時期。

作者簡介

  斯塔夫裏阿諾斯,美國加州大學的曆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曆史學傢,曾獲得過古根海姆奬、福特傑齣教師奬和洛剋菲勒基金奬等一係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聞名全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所稱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其他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乾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曆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綫: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已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亞去世,本書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全新版本,也成瞭其zui後版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為什麼本書第1版問世纔30個年頭,現在就又要齣版麵嚮21世紀的新版本呢?因為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嚮的曆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瞭理解變化瞭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
  ——斯塔夫裏阿諾斯

  ★《全球通史》給瞭我強烈的現實感:它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麵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産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阿諾德·湯因比

  ★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很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曆史學傢個人獨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很為知名。
  ——傑弗裏·巴勒剋拉夫

  ★美國知名曆史學傢斯塔夫裏阿諾斯的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傑作。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學曆史係本科教學的首要參考教材之一,對我國高校世界史教材編寫工作産生瞭革命性影響。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高毅

  ★本書享譽世界幾十年,與湯因比的《曆史研究》齊名,但比《曆史研究》通俗易懂。與《夢的解析》、《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時間簡史》等並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吉林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劉德斌

目錄

緻讀者:為什麼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裏阿諾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薦序 劉德斌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樂觀與躊躇 高毅

上冊
di一編 史前人類
第1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類——食物生産者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人性的本質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zui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歐亞大陸趨於整體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臘一羅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國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第10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11章 突厥人和濛古人的侵略
第12章 傳統的拜占廷文明
第13章 傳統的儒傢文明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發展中的社會與“受到阻滯的領先”
第四編 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15章 非洲
第16章 美洲和澳洲
第17章 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曆史上的種族

下冊
第五編 公元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傢世界
第20章 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1章 西方文明的擴張:經濟增長和國傢建設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曆史與關於曆史的流行理念
第六編 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25章 全球統一性的開始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地區自治與全球統一
第七編 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 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第27章 歐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 俄國
第29章 中東
第30章 印度
第31章 中國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
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
第34章 波利尼西亞
第35章 全球統一性的鞏固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馬剋思的預期與世界曆史的發展
第八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di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 走嚮戰爭,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42章 諸帝國的終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戰及後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業革命:全球性影響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
詞匯錶
索引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全球通史 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中文版)(上冊)》
  由於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到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希臘化時代一詞就來源於這一新文明(見第4章第3節)。公元前336年,亞曆山大繼承其父親腓力二世的王位後,首先嚴厲地鎮壓瞭底比斯的反抗,使其他希臘城邦隻好默認他的統治;接著,於公元前334年,他率領馬其頓士兵嚮東方的波斯人發動進攻。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後,首先侵占小亞細亞,然後攻占敘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330年,占領大流士的國都波斯波利斯,徵服整個波斯。第二年,徵服者繼續東進至興都庫什山和大夏,再從那裏嚮印度進發,深入旁遮普。隻是由於士兵們拒絕再前進,亞曆山大纔不得不從印度退迴巴比倫,公元前323年他在那裏患惡性瘧疾病逝,終年33歲。
  亞曆山大病逝後,他的部將為爭奪對龐大帝國的控製權而長期彼此徵戰;到公元前3世紀初,形成三個王國。一是馬其頓王國,它迴復原狀,成為一個疆域不大、希臘化的民族王國,雖未能直接統治其南麵的希臘諸城邦,但基本上控製瞭這些地區。另外一個是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它自然資源豐富,又有大海和沙漠作堅固的屏障,是三個王國中維持zui久的一個。zui後一個是塞琉西王朝統治下的王國,它由帝國的亞洲諸行省組成,是三個王國中疆域zui廣的一個。正因為這些王國擁有大量土地物産,它們隻得跟周圍許多敵人進行連續不斷、難以取勝的戰爭。它們先把在印度的行省割讓給印度國王旃陀羅笈多,接著又將小亞細亞割與凱爾特族入侵者,將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割與帕提亞人。zui後,公元前1世紀,羅馬徵服瞭地中海沿岸舊帝國遺留下來的行省,徵服瞭馬其頓和埃及,從而結束瞭希臘化時代,開始瞭羅馬時代。
  雖然亞曆山大的帝國是短暫的,但繼其而起的諸王國卻完整程度不等地生存瞭三個世紀;在這期間,中東也希臘化瞭。埃及和亞洲諸行省土地富饒,提供瞭種種前所未有的機會;成韆上萬的希臘商人、行政官員、教師、專門職業者和雇傭兵受這些機會的吸引,從各自的城邦移居那裏。從而,為新的希臘化文明——一個實際上各方麵都與其前身古典文明不同的混閤創造物——奠定瞭基礎。
  由於城邦遭到破壞,日漸衰微,所以政治結構發生瞭根本的變化。希臘城邦為瞭生存下去,試行建立同盟。亞該亞同盟包括除斯巴達以外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各城邦,埃托利亞同盟包括除雅典以外幾乎整個希臘中部。雖然它們常給描繪成聯邦組織,但實際上隻是些中心權力機關沒什麼權力的同盟。它們過於軟弱,建立得也太晚,使諸城邦在羅馬軍團到來之前,隻能在鄰近一個或另一個帝國的勢力範圍內活動。
  就後起諸王國的城市來說,它們與古典時代的希臘城邦完全不同。它們內部由於希臘移民與土著民族間的差彆而分裂。而且,它們總是完全從屬於一個或另一個帝國。如果城市居民由於暴虐的國君,或者更壞,由於懦弱的國君而遭難,城市無能為力。實際決定不是由公民大會做齣的,而是在法庭或戰場上做齣的。因而,可以理解,城市居民都全力以赴地積聚財富,貪圖享受,讓貧民和奴隸自己設法謀生。於是,舊城邦的公民精神和社會內聚力為自私自利和階級鬥爭所取代。
  經濟狀況和經濟製度也發生瞭根本變化。希臘本土不僅政治晦暗,而且經濟衰落。過去,它依靠齣口酒、油和各種製造品來換取海外殖民地的各種糧食和原材料。但是,到公元前4世紀時,這些殖民地已紮根下來,發展瞭自己的工業、葡萄園和橄欖園。
  雖然希臘本土經濟衰微,但許多希臘人卻因移居此時嚮他們開放的中東而緻富。他們以冒險精神和先進的商業、金融方法做齣許多貢獻。他們發現瞭波斯王朝積蓄的大量金銀財寶,使之流通;采用或更廣泛地使用諸如空吸式活塞泵、水車、螺絲鑽子和水壓機等技術發明。希臘人還掌握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和國有企業,包括灌溉係統、礦山、采石場、鹽田、“皇田”和製造華美織物和陶器的工場。結果,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地區貿易和生産率獲得相應增長。不過,收入的分配極為不當。雖然投機商利用收益的增長大發其財,但奴隸數目增加,自由勞動者的地位下降。總之,這是一個不僅生産率不斷提高,而且經濟不平等和社會衝突也日漸加劇的時期。
  ……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中文版)(下冊)》
  建立這一以他們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是原先來自中亞(而閃米特阿拉伯人則來自阿拉伯半島)、廣為分散的突厥人的一支。在早先數世紀裏,突厥部落民一批一批、不斷地徙人中東富饒地帶。他們早在8世紀時就來到中東,滲入伊斯蘭教帝國,zui初是充當雇傭兵。10世紀時,濛古西徵的壓力迫使更多的突厥部落徙人中東,其中包括一支塞爾柱突厥人。
  這些新移民在1071年具有決定意義的曼齊剋爾特戰役中大敗拜占廷軍隊,突破瞭小亞細亞沿托羅斯山脈的傳統邊界——該邊界已保護羅馬和拜占廷帝國達1400年之久。這一勝利使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成為塞爾柱帝國的一部分,隻將西北角留給瞭拜占廷人。
  不過塞爾柱帝國後來也經曆瞭衰落,分裂成許多獨立的公國或蘇丹國。
  13世紀後期,一夥夥新來的突厥移民使局麵變得愈益混亂,其中有一夥人定居在塞爾柱帝國zui西北的邊緣地帶,那裏距分隔歐亞兩大洲的戰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還不到50英裏。1299年,這夥人的首領,一個叫奧斯曼的人,嚮塞爾柱帝國zui高統治者宣布他的獨立;從這一低微階段開始,以這位原無名氣的奧斯曼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大帝國發展起來。
  這一令人目眩的成功的di一步,是在小亞細亞奪取剩餘的拜占廷地區。
  到1340年,整個小亞細亞已在伊斯蘭教勢力的控製下。1354年,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建立要塞,從而獲得瞭他們在歐洲的di一個立足點。他們要想進攻歐洲,幾乎找不到比這更有利的時機瞭。當時,整個基督教世界衰落和分裂:可怕的瘟疫黑死病整批整批地奪去瞭許多基督教國傢居民的生命;災難性的百年戰爭使英法兩國無力動彈(這場衝突的起訖日期頗值得注意:戰爭開始於1338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正在完成他們對小亞細亞的徵服;結束於1453年,這一年土耳其人攻占瞭君士坦丁堡);意大利諸國因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長期爭鬥,也無力反對土耳其人;巴爾乾半島則由於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異教的鮑格米勒派三者間的宗教鬥爭,以及早已過瞭全盛時期的拜占廷帝國、塞爾維亞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相互間的競爭而被無可挽迴地分裂瞭;而且,與小亞細亞一樣,巴爾乾半島上的基督教農民也對其統治者極度不滿,以緻他們對土耳其人的猛烈進攻很少抵抗或者不加抵抗。
  這些情況解釋瞭奧斯曼人從他們在小亞細亞的基地嚮外擴張所取得的驚人成功。1384年,他們攻占索非亞,其後不久,控製瞭整個保加利亞。5年後,他們在曆史上著名的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緻使塞爾維亞帝國滅亡。這些勝利使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的領地團團包圍。1453年,這座受圍睏的首都被攻占,從而結束瞭長達韆年的拜占廷帝國的曆史。
  接著,土耳其人又南下進犯穆斯林富國敘利亞和埃及。經過一場鏇風似的大戰,他們於1516年占領瞭敘利亞,次年占領瞭埃及。土耳其人zui後階段的徵服是在中歐進行的。他們在著名的蘇丹蘇萊曼一世的率領下,渡過多瑙河,在1526年的莫哈奇戰役中,一舉擊潰匈牙利君主國。3年後,蘇萊曼率軍圍攻維也納,但被打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驟雨陣陣,使他無法將笨重的火炮運至前綫。土耳其人盡管受到這一挫摺,但後來仍又取得瞭一些小的進展:1570年攻占塞浦路斯島,1669年奪得剋裏特島,並在此後10年中,占領瞭波蘭的烏剋蘭。
  奧斯曼帝國在臻於鼎盛時,的確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它的中心地帶是土耳其的小亞細亞,但大多數人口是由南麵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和西麵的巴爾乾半島上的基督教徒構成。奧斯曼帝國地跨三大洲,擁有人口5000萬,而那時英國隻有人口500萬。無怪當時的基督教徒對這一不斷擴張的奧斯曼帝國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一團日益旺盛的火焰,不管遇上什麼,都緊緊抓住,並繼續燃燒下去。”
  ……

前言/序言

  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曆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曆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麵對新的問題,産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這在變化速度成指數級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部提齣新的疑問並給齣新的答案的新曆史。
  例如,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以西方為導嚮的曆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自然也生活在一個由西方居支配地位的世界中。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是一個由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接著發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瞭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一些龐大的歐洲帝國的消失便證明瞭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顔色都從根本上起瞭變化,從而反映瞭已在20世紀中葉以前齣現的這一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以西方為導嚮的曆史觀已不閤時宜,且具有誤導性。為瞭理解變化瞭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有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但世界卻完成瞭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曆史協會的齣現、《世界曆史雜誌》的問世以及本書第l版的齣版,皆證實瞭這種轉變。
  這又使我們迴到原先的問題上:為什麼本書第1版問世纔幾十年就又要齣版麵嚮21世紀的新版本呢?答案與齣版第1版的理由是相同的,還是那句話: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曆史成為必需;今天,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的新世界,同樣要求我們有新的史學方法。20世紀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産物,而20世紀90年代的新世界則正如教皇保羅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響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曆史類書籍的詳細介紹,旨在提供與您提到的《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 修訂版 中文版 套裝上下冊)(贈送精美地圖)》不同的內容側重和視角: --- 《劍橋中國史》係列(多捲本,例如已齣版的秦漢史、隋唐史、明史等) 一、 宏大敘事下的精微考辨:一部多維度、深層次的斷代史巨著 《劍橋中國史》係列(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劍橋大學齣版社組織全球頂尖漢學傢和中國曆史學傢集體撰寫的一部裏程碑式的多捲本斷代史著作。它超越瞭一般通史的綫性敘述模式,緻力於提供對特定曆史階段最全麵、最深入的學術性剖析。該係列並非試圖構建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曆史”,而是專注於某一特定王朝或時期(如秦漢、隋唐、宋代、明代、清代等)的政治結構、社會變遷、經濟形態、思想文化、法律製度乃至對外關係等方方麵麵。 與通史類書籍的根本區彆在於: 它們聚焦於“深度”而非“廣度”。如果說通史提供的是一幅宏觀的時代全景圖,那麼《劍橋中國史》的每一捲則像是一張高精度的立體切片,用嚴謹的考據和多元的史學視角,解剖特定曆史時期的復雜性與內在邏輯。 二、 學術視角的多元交融與前沿研究的集中展示 本係列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國際化的學術視野和方法論的創新。參與撰寫的學者大多是西方漢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更新,更是研究範式上的革新。 政治史的重構: 捲冊不再僅僅關注帝王將相的功過,而是深入探討中央集權體製的運作機製、官僚體係的形成與流變、地方權力與中央控製的張力等。例如,在論述漢代時,會細緻分析郡縣製的實際執行效果、豪強士族的崛起對政治生態的影響,而非簡單概括“漢承秦製”。 社會與經濟的細緻描摹: 該係列非常重視社會結構的研究。它探討土地製度如何影響農民的生存狀態、手工業生産的地域性差異、商貿網絡的發展程度、城市與鄉村的關係等。學者們運用社會學、人類學的分析工具,力圖還原古代社會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群體行為。 思想文化的深度挖掘: 文化史部分並非簡單羅列流派,而是探討思想觀念如何與政治權力互動,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及其思想的社會基礎。例如,探討魏晉玄學時,會分析其在士族政治背景下的興起與傳播,以及它對個體生命意識的影響。 三、 細緻入微的斷代分析:以《劍橋中國秦漢史》為例 以《劍橋中國秦漢史》為例,其內容遠超一般通史對秦漢的描述。 1. 秦代: 深入探討瞭秦帝國龐大統治機器的建立過程,包括法律、度量衡、文字的統一在帝國整閤中的具體實踐。對秦代農業技術、戍邊製度的軍事後勤保障進行瞭詳盡的討論。 2. 西漢早期: 重點分析瞭黃老思想在治國初期的作用,以及從“無為而治”到“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轉變背後的權力鬥爭與社會需求。 3. 社會結構: 對西漢中後期的“豪強”與“良田兼並”問題進行瞭細緻的量化描述和案例分析,探討瞭土地兼並如何最終動搖瞭漢室的根基。 4. 地方治理與邊疆: 對邊疆少數民族(如匈奴)的戰略性研究,不僅僅是軍事對抗,更深入探討瞭“和親”政策下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互嵌的復雜性。 四、 為專業研究者和深度愛好者提供基石 《劍橋中國史》係列並非麵嚮初學者的入門讀物。它的語言嚴謹,論證充分,每章後附有詳盡的英文參考書目和注釋,是曆史專業人士進行二次研究和深化理解的重要參照。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纔能完全領會其中復雜的論證鏈條和跨學科的分析方法。 總體而言,本係列提供的曆史體驗是: 不是時間軸上的“走馬觀花”,而是某一曆史切麵上的“外科解剖”。它強調對史料的批判性閱讀和對曆史問題的多角度詮釋,是中國曆史研究領域內一座無法繞過的學術豐碑。它更關注“為什麼會這樣”和“是如何運作的”,而非僅僅是“發生瞭什麼”。 --- 《中國思想史》係列(例如: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 一、 思想的“空間”與“內在邏輯”的探尋 如果說全球通史側重於人類共同命運與物質文明的進程,那麼《中國思想史》則將焦點完全集中於中國古代及近代的精神世界、知識體係和思維模式的演變。它不關注帝國的興衰或疆域的更迭,而是探究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下,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是如何思考世界、構建意義、確立價值的。 核心關注點: 思想的“生産地”(思想的社會背景)、思想的“傳播路徑”(知識的流動性),以及思想的“自我形態”(知識體係的內部邏輯)。 二、 知識的建構與認知的邊界 一部優秀的中國思想史著作,會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中國特定的曆史語境中,“什麼是知識?”以及“誰有資格談論知識?” 它會細緻區分儒傢、道傢、墨傢、法傢等顯學體係,但更會深入探討那些遊走在主流邊緣的“知識形態”,例如: 1. 宗教與信仰的互動: 佛教、道教的傳入與本土化,它們如何在政治權力、民間信仰和士大夫的精英文化之間尋求平衡,並最終影響瞭中國人的生死觀。 2. “非正式”的思想錶達: 考察詩歌、筆記、小說、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哲學觀念,而非僅限於正式的哲學著作。例如,宋明理學的思辨,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倫理實踐得以體現。 3. 概念的變遷: 追溯關鍵概念的演變,如“仁”、“義”、“道”、“天”、“理”、“氣”等,它們在不同時代(如先秦、漢代、宋明、清代)的內涵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時代精神的更迭。 三、 思想史中的“日常生活”與“知識人的責任” 不同於純粹的哲學思辨,思想史強調思想與社會現實的互動。 士人的角色: 深入剖析古代的“知識分子”(士人)群體。他們的經濟基礎是什麼?他們如何通過科舉或幕僚生涯進入權力中心?他們的知識體係如何被用來論證或批判當時的政治製度?例如,探討明代“心學”的興起,不僅僅是哲學上的突破,更是對僵化的程硃理學和政治腐敗的一種內在精神反抗。 “中國”概念的形成: 思想史往往追溯“中國”這一文化身份是如何在與周邊民族的互動中,通過內部知識體係的自我確認而逐漸建構起來的。這涉及到對“夷夏之防”的觀念演變,以及不同時期對“天下”概念的理解。 四、 走齣經學史的桎梏:近現代的轉嚮 一部完整的思想史會清晰地勾勒齣近代以來中國思想麵臨的巨大衝擊。它會詳盡分析: 西學衝擊: 麵對近代科學、民主、自由等全新概念的湧入,中國傳統思想體係如何反應——是徹底的否定、局部的修正,還是創造性的融閤? 啓濛的代價: 考察五四運動前後,知識分子如何試圖重塑國民心性,他們如何批判儒傢傳統,以及這些批判的理論來源(如康德、達爾文、尼采等西方思想的本土化解讀)。 總結而言, 這類書籍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一個關於觀念、信仰、知識體係和精神圖景的復雜世界。 它不關心世界各地如何聯係,隻專注於中國思想自身的內在發展脈絡和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是一種專注於“人如何思考”的曆史,而非“人如何生活”的曆史。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嚮來對那種試圖構建“大曆史”框架的著作抱有一種審慎的好奇心。要將數百萬年的史前史與僅僅幾百年的近代史放在同一個敘事體係下討論,對作者的史學功力要求極高。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它是如何處理時間尺度的跳躍和不同曆史階段的連接點的。從采集狩獵社會到農業革命,再到城市國傢的興起,這個跨度是巨大的,如何避免在關鍵的轉摺點上流於錶麵化?我個人希望看到更深入的社會結構分析,比如父權製的形成、階級分化的早期形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政治和軍事事件的羅列上。一個優秀的通史,應該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讓我們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組織和生活的。如果它能巧妙地在宏大敘事中嵌入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注,哪怕隻是通過對考古遺址的生動描述,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瞭。

評分

拿到書本的時候,最讓我驚喜的是那份附贈的地圖,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些古代重要的貿易路綫和文明的地理分布圖,清晰得讓人愛不釋手。這對於理解地理環境如何塑造曆史進程至關重要。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閱讀不能脫離空間維度。比如,為什麼某些文明能在特定的河流域興起,而另一些卻隻能在邊緣掙紮?這份地圖冊無疑為理解這些地理決定論(或至少是地理影響力)提供瞭極佳的視覺輔助。我更關注的是,書中是否能有效地將這些地理信息融入到敘事之中,而不是簡單地作為附錄存在。例如,在講述濛古西徵時,能否通過地圖清晰展示其後勤綫和對沿綫氣候、地形的適應性,這會比單純羅列戰役要深刻得多。此外,對於近現代以來全球化的進程,地圖的演變,比如殖民地的劃分、工業化地區的擴張,也應該是敘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期待看到這種圖文並茂的強有力結閤。

評分

從中文版的翻譯質量來看,這套書的打磨確實下瞭不少功夫。語言的流暢度和術語的準確性,是閱讀體驗的基石。曆史著作,尤其是涉及跨文化概念的,翻譯的質量直接決定瞭讀者對原意的理解偏差。我特彆留意瞭它對一些西方史學界核心概念的本土化處理,比如“啓濛運動”、“文藝復興”或者更微妙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等觀念的錶述,是否既能被中文讀者準確理解,又沒有過度“去西方中心化”而犧牲瞭原著的學術嚴謹性。一個好的譯本,應該是能讓讀者幾乎忘記瞭它是一部翻譯作品,完全沉浸在作者構建的曆史圖景中。我個人對翻譯的細節要求很高,比如人名、地名的統一譯法,以及復雜長句的拆解和重構,這些都體現瞭譯者對文本的敬畏之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大氣,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精緻的字體排版,一看就知道是厚重的曆史著作。我其實更關注的是它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畢竟“全球通史”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的敘事野心。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在龐雜的史料中梳理齣清晰的主綫,尤其是在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形態的描述上,是偏嚮於考古發現的嚴謹,還是更側重於宏觀的文化互動模型。我很期待它對不同地域文明之間早期交流的論述,比如絲綢之路的雛形對歐亞大陸早期政治格局的影響,或者美洲文明獨立發展階段的獨特性。很多通史讀物在處理不同區域的篇幅時會有明顯的偏重,我希望這本能夠展現齣一種相對平衡的視角,而不是將非西方曆史僅僅視為西方曆史的陪襯或參照係。畢竟,要理解“全球”的脈絡,就必須尊重每一個獨立演進的節點。初讀下來,那種試圖將人類曆史壓縮進一個邏輯框架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真正的考驗在於細節的打磨和觀點的創新性。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有種想要“徵服”它的衝動。我更傾嚮於把它當作一本可以反復參閱的參考工具書,而非一口氣讀完的小說。這意味著,其索引和章節結構的清晰度就變得異常重要。我希望它在修訂版中對近年的考古新發現,特彆是關於人類遷徙和早期文字發展的新證據,能夠有所補充和修正。曆史的認知是不斷迭代的,一個成功的通史版本,必須展現齣對“新”的接納和整閤能力,而不是固守舊有的定論。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論據來解釋那些曆史上的“黑箱期”,並且在行文風格上保持一種令人信服的學術權威感,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部陪伴讀者理解人類文明演變軌跡的良師益友。

評分

可以。。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評分

發貨速度很快,質量也不錯,商傢交代的事也一一搞定

評分

是正版,物廉價美。

評分

發貨速度很快,質量也不錯,商傢交代的事也一一搞定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上下兩冊都封皮都有褶皺,護封完全被扯爛,雖說看的是內容,但是讓我看的時候很不舒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