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是我國宋元時期北方地區的**瓷窯。因窯址在鈞州境內(今河南禹州),故名,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鈞窯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北宋,經曆宋金至元代,以後曆代都有仿造。故宮博物院編著的《鈞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齣土鈞窯瓷器薈萃)(精)》為配閤故宮博物院相關展覽齣版的展覽圖錄,收錄故宮博物院及不同文博機構所藏傳世和齣土鈞窯瓷器130餘件,全麵介紹鈞窯發展曆史,展示鈞窯瓷器精品。
序耿寶昌
圖版目錄
圖版
民鈞——器皿類鈞瓷
官鈞——陳設類鈞瓷
仿鈞——鈞瓷仿製品
專論
試論鈞窯的幾個問題呂成龍
清代“唐窯”與雍正官窯芻議定——兼談“唐窯”的成就及雍正朝仿鈞釉瓷器
後記
作為一名古董收藏圈的外行人,我對這類專業書籍往往望而卻步,總擔心晦澀難懂。然而,這本《鈞瓷雅集》在內容組織上,做到瞭很好的平衡——它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嚴苛要求,也能讓初學者順利入門。圖錄的排版非常人性化,關鍵信息如尺寸、年代、款識(如果有的話)都標注得清晰明瞭,沒有讓讀者在繁雜的圖片中迷失方嚮。更重要的是,它的敘述語言雖然嚴謹,但沒有過多使用令人費解的行話,即便是對鈞瓷的“芝麻釘”、“蟹爪紋”等術語,也能通過配圖或簡短的注釋得以解釋。這種“雅俗共賞”的編輯思路,使得原本高冷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學習和瞭解傳統美學的熱情,它成功地拓寬瞭受眾的範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真是沒得說,捧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紙張的質感細膩光滑,彩圖的印製更是栩栩如生,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觸摸到瓷器釉麵那種溫潤的光澤和變化莫測的“入窯一色,齣窯萬彩”的獨特魅力。尤其是那些細節放大圖,將鈞窯那標誌性的藍色、紫色、紅色在釉層中的自然流淌和交融,展現得淋灕盡緻。從藝術審美上來說,這是一次視覺上的盛宴。作為一名長期的陶瓷愛好者,我經常會去博物館欣賞實物,但能將這麼多珍品如此精美地匯集在一冊中,並且配以如此高標準的攝影和製版技術,實屬難得。對於那些無法經常前往故宮或深度考察齣土文物的同好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移動展廳”。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光影和釉色變化,這遠比在電子屏幕上瀏覽要來得真切和震撼,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中華國粹的尊重與投入。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散發著濃厚的東方古典韻味。封麵選用的那塊鈞瓷紋樣,色彩沉鬱而富有張力,封底的布局則采用瞭留白和對稱的經典手法,整體視覺效果既大氣磅礴又不失內斂的雅緻。裝訂工藝采用瞭精裝,確保瞭書籍的耐用性,便於反復翻閱。我特彆欣賞內頁中字體選擇的考究,宋體的端正與印刷的清晰度完美結閤,閱讀體驗極為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深刻體會到齣版方對待文化遺産的敬畏之心。它不僅僅是一本用來記錄瓷器的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本身,無論是放在書房的紅木書架上,還是作為饋贈給同樣熱愛傳統文化的友人,都顯得體麵且有品味。
評分這本畫冊的編撰視角相當獨特,它巧妙地將“館藏精品”與“考古發現”並置,形成瞭一種對話。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代錶瞭宋元時期宮廷用瓷的最高水準和官方審美取嚮,其器型規整、釉色純正,是典範之作。而那些經過科學發掘、帶著泥土氣息的齣土器物,則為我們揭示瞭鈞窯在民間和更廣闊地域的流傳與使用情況,它們的存世狀態和部分殘片更能反映當時的實際生産麵貌。這種“官方標準”與“考古實證”的結閤,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鈞窯體係的認知,消除瞭許多以往僅僅依賴傳世品可能産生的片麵印象。我驚喜地發現,某些齣土器物在造型的拙樸感上,反而更接近原始的審美趣味,與宮廷的精修細琢形成瞭有趣的互文關係,這方麵的比較研究,是市場上其他相關書籍很少能做到的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資料的翔實程度,超齣瞭我原本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圖錄,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專題研究文獻。從器型、紋飾到釉色分類,編排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美”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件器物背後的時代背景、燒製工藝的探討,甚至對比瞭不同窯址齣土器物的細微差異。這種對比和考證工作,對於梳理鈞窯的發展脈絡至關重要。我特彆關注瞭那些關於“窯變”機理的論述部分,雖然陶瓷燒製涉及復雜的化學反應,但書中用相對易懂的語言,結閤實物案例,解釋瞭銅紅釉的呈色機製,這對於理工科背景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個紮實的平颱,讓我們可以從材料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份曆史的饋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