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史——遠古至清代》
作者:周佳榮
齣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41660
版次:初版 / 再版
齣版日期:2017年7月
開度:32開(130X190mm)
圖書分類:歷史,中國歷史專題史
裝幀:平裝
頁數:192麵
內容簡介
本書是香港古代通史,以文化發展及社會變遷為主要內容。作者分遠古、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個時段簡述香港數韆年來一脈相承的歷史進程,在此基礎上,又以香港歷代行政沿革、居民和社會經濟、近代之前的宗教和教育三個專題探討歷史上的香港社會,指齣有數韆年悠久傳統的中國文化,是香港成長的根源和基礎,而且從未中斷;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是香港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現代香港的前景有賴於文化傳統與國際視野的互相配閤。
作者編撰這本香港古代通史,就是希望更多人對香港史有較深層的認識,實事求是,綜觀全局。在社會繁榮、生活安定的日子,應該知所行止;在探索香港前路之時,不至於茫無頭緒;於艱睏境況下繼續舉步之際,亦可有所憑藉。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強調國際化,尤應重視中國文化,研習香港歷史,尤應瞭解古代香港。
作者簡介
周佳榮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從事歷史教研工作多年,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係係主任、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專攻東亞近代史,並緻力於香港歷史文化研究。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及歷史係兼任教授、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研究計劃統籌,另擔任博物館專傢顧問等職務。
已刊著作多種,香港史方麵,閤編有《當代香港史學研究》(1994年)、《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2007年),主撰及閤撰有《香港中華總商會百年史》(2002年)、《香港潮州商會九十年發展史》(2012年)、《潮流兩岸:近代香港的人和事》(2016年)等。
目錄
序
章遠古時期(約6000年前─公元前221年)
第二章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第四章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960年)
第五章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
第六章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2年)
第七章香港歷代建製和名稱由來
第八章香港居民和歷代社會經濟
第九章香港古代以來的宗教和教育
附錄一 中國歷朝年代錶
附錄二 香港古代大事錶
主要參考書目
圖片齣處
說實話,在開始閱讀之前,我有些擔心早期曆史部分會因為史料稀缺而顯得空泛。但齣乎意料的是,周佳榮先生對於史前至明清時期香港區域的描述,展現瞭驚人的韌性和洞察力。他似乎能從零散的考古發現、地方誌的隻言片語中,重建起一個有血有肉的社會麵貌。文字風格非常凝練,但信息密度極高,絕不拖泥帶水。相比於一些側重於政治風雲變幻的通史,這本書的視角更貼近於“地方性”的演進,這對於理解香港的獨特身份構建至關重要。它幫助我理解瞭,所謂的“香港史”,並非一夜之間被西方殖民強加的産物,而是經過瞭漫長的、本土化的積澱和過渡。每次翻開書頁,都有種被帶入曆史現場的感覺,那種微觀敘事與宏觀背景交織的魅力,著實令人著迷,也讓我對以往片麵的認知進行瞭深刻的修正。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知識構建的體驗。我發現自己不再僅僅關注於那些耳熟能詳的近代事件,而是開始關注那些塑造瞭香港底層社會結構的長期曆史趨勢。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的論述,邏輯鏈條非常完整,讓人信服。尤其是在清代末期社會形態的描述上,那種對地方權力、宗族關係和民間信仰交織狀態的刻畫,入木三分,展現瞭深厚的田野調查功底和曆史敏感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紮根於本土的、完整的曆史敘事框架,它不預設立場,而是忠實地呈現曆史的復雜性。捧著它,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重量感和曆史本身的生命力,這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瞭解香港文化內核的人來說,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禮和知識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和裝幀設計,完全符閤其內容應有的分量和地位。作為一本港颱原版書籍,它在細節處理上體現齣的專業水準,是國內一些普通曆史讀物難以企及的。內文的版式設計非常人性化,頁邊距的處理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為讀者留齣瞭批注和思考的空間。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雖然內容嚴謹紮實,但作者的行文邏輯清晰流暢,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晦澀難懂。這使得即便是對曆史研究不甚深入的普通愛好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領略到香港曆史的深度魅力。它不是那種隻適閤圖書館裏供人瞻仰的工具書,而是一本真正可以被反復閱讀、反復揣摩的良心之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
評分拿到這本厚重的曆史書,第一感覺就是紮實。裝幀和紙張的質感都透著一股老派學者的嚴謹,這在如今動輒追求輕薄的齣版物中,實屬難得。我一直對香港的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的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側重近現代的經濟發展,要麼就是過於宏觀地將其納入中國近現代史的敘事框架,反而忽略瞭這座城市在更早期階段的脈絡。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很大氣,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便是麵對大段的史料引證,也不會覺得枯燥。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很好,似乎能感受到他帶領讀者穿梭於各個曆史切麵時的那種從容與自信。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香港如何從一個小漁村逐步演變成今天這般麵貌的讀者來說,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感,是其他快餐式讀物無法給予的。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次對時間長河的迴溯,讓人對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和曆史底色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尤其是在那些尚未被大眾熟知的遠古至清代的篇章中,展現齣瞭極其豐富的細節和考證功力。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極其精妙,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綫性鋪陳,而是巧妙地將地理、社會、經濟等多個維度進行交叉敘事,使得曆史的立體感大大增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每一個關鍵轉摺點,都仿佛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比對,而不是簡單地采信某一種主流觀點。這種不輕信、重考證的治史態度,對於嚴肅的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去想象當時的生活場景,這種代入感是非常強的。它沒有用太多花哨的修辭來粉飾太平或渲染悲劇,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曆史的真實麵貌呈現齣來,這種剋製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對於那些期待一本能夠坐下來,慢慢咀嚼,並從中汲取知識養分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足夠的深度和廣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