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西亞.聖.克萊兒
出版: 本事出版  
页数:336
语种:繁体中文
装帧:平裝 
出版日期:2017-07-27
尺寸:17 cm * 23 cm     
ISBN: 9789869450485
為什麼藍色是暖色?綿羊是紫羅蘭色?
每種顏色的誕生,都跟人類歷史、神話傳說、自然演化有關……
75種色彩的性格側寫、75種顏色的解碼正名,
這是一本華麗的色彩寶典,也是一本豐富的顏色履歷書。
◎你認識幾種顏色?叫得出這些顏色的名字嗎?
伊莎貝拉黃(Isabelline):據說看起來像三年沒洗的底褲色……
鉻黃(Chrome yellow):梵谷愛不釋手卻也保存不易價格昂貴的稀有色。
龍血紅(Dragon’s blood):傳說中是象血與龍血的混合色……
蚤色(Puce):居然是法國楓丹白露宮最時尚的指定色!
泰爾紫(Tyrian purple):絕對是史上最惡名昭彰的誘惑色!
靛藍(Indigo):由昔日的皇族氣派轉變為如今的勞動階級象徵。
帝國黃(Imperial yellow):中國皇帝貴氣逼人的龍袍色,也是百官庶民的禁忌色。
木乃伊棕(Mummy):來自「新鮮」木乃伊磨製而成的粉末色……
驚駭粉紅(Shocking pink):19世紀巴黎拜金惡女最呷意的鑽石顏色。
本書精選75種特別重要、或者帶有特殊歷史背景的顏色,講述它們的有趣簡史與出生證明,從中世紀畫家根本負擔不起的高貴顏料,到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一襲「裸色」禮服引發的世界爭議……透過這趟繽紛旅程,你將發現──
色彩,不只妝點了日常生活,更形塑了我們的文化世界。
揭開色彩的神祕面紗,絕對讓你我眼界大開!
◎色彩的定義,會隨著時間改變?藍色在中世紀被視為最暖的顏色
十七世紀末,荷蘭藝術家A·布格特投注全付心力,試圖確切標示出所有已知顏色。這部作品收納超過八百幅手繪色票,搭配扭曲的黑色字體標記註解,從最淡的浪花白到最濃的鮮鉻綠。
然而,色彩不僅是一種實質現象,更存在文化範疇中,定義甚至會隨著時間改變,就以冷、暖色兩大類為例。我們會毫不遲疑的說,紅與黃是暖色系,綠與藍是冷色系。但是,這種分類只能追溯至十八世紀。其實在中世紀時,藍色被視為暖色,甚至是最暖的顏色。
此外,1961年第三版韋氏國際新英文字典定義青金石藍是「一種溫和的藍色,比一般哥本哈根藍再紅一點,比蔚藍與德勒斯登藍,或龐畢度藍再深一點」,簡直神級深奧。同理,百年後某位讀到「酪梨綠」的人也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是指果皮較深的顏色?或者外層果肉那種陶土綠?或者接近種籽處的奶油綠?
◎眼前的黑不是黑:文字能改變我們眼見的色調嗎?
古希臘文學中對於顏色的敘述有些奇怪:蜂蜜是「綠色」、綿羊是「紫羅蘭色」……然而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拉撒路·蓋格卻指出,人類雖然很早就發展出看見顏色的能力,然而不同民族對於區分顏色的敏感程卻差異很大,這可以透過探索語言的演進看出。
舉例來說,韓語中有一個字明確區隔了黃綠色與一般綠色;俄語的淡藍與深藍是不同的字。即使色彩分類是與生俱來的,但如果沒有與顏色對應的單字,將會影響我們對該顏色的理解。所以別再疑惑古希臘人是不是集體色盲了。
◎藝術家們與顏料的愛恨情仇
雷諾瓦:「如果沒有裝在顏料管裡的顏料,就不會有……稍後記者們所稱的印象派畫家。」
過去顏料的取得非常受限,多數顏料都是手工製作,往往價格十分昂貴。直到某些顏料開始被採用,這些改變一定程度影響了藝術史的發展:
多虧史上最早的藝術家們在周遭環境中發現的顏料,史前洞穴裡才能留下色彩獨具的手印與野牛。文藝復興時期有些畫中人物維持簡單素描形象,這是因為畫家根本買不起完成畫作所需的昂貴顏料,這種代價高貴的顏料,往往需要委託作畫的贊助人自己購買。客戶們還會在書面合約中具體說明,他們希望畫家在成品中使用多少昂貴的顏料,唯恐阮囊羞澀的畫家以廉價顏料取代。
一直要到十九世紀,藝術家們才真正享受到顏料成品激增帶來的便利。再加上1841年可摺疊金屬顏料管問世,這些新顏色讓藝術家們能夠在戶外作畫,前所未見的明亮色彩浸潤了畫布。也難怪藝評剛開始對此缺乏信心:沒有人看過這樣的顏色,它們令人目眩神迷。
【作者簡介】
卡西亞.聖.克萊兒(Kassia St. Clair)
在Bristol與牛津研究女性腹脹歷史,以及18世紀化妝舞會。她為《經濟學家》、House & Garden以及Quartz寫過不少關於設計與文化主題的文章。她在Elle Decoration雜誌擁有自己關於色彩的專欄。
【譯者簡介】
蔡宜容
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譯作包括魯西迪的《哈倫與故事之海》、《盧卡與生命之火》,菲利普.普曼的《沙莉拉赫特三部曲》、《發條鐘》,潔若汀.麥考琳的《謊話連篇》,艾倫.加納的《貓頭鷹恩仇錄》等;創作包括《痴人》、《中美五街今天20號》等。喜歡討論「文本·故事·作者」三位一體卻又互相叛逆的魔幻關係;Dodoread 都讀臉書專頁,歡迎來逛逛。
目錄前言
顏色視界
簡單算術
調色盤
古老的色票
戀色癖,恐色症
多姿多彩的語言
白色/鉛白/象牙白/銀白/石灰白/伊莎貝拉色/白堊
米黃/黃色/亞麻金/鉛錫黃/印度黃/迷幻黃/拿坡里黃/鉻黃/藤黃/雌黃/帝國黃/金色橙色/荷蘭橙/番紅花/琥珀色/薑紅色/鉛丹/裸色
粉紅/貝克米勒粉紅/蒙巴頓粉紅/蚤色/吊鐘花/驚駭粉紅/螢光粉紅/莧紅
紅/猩紅/胭脂紅/朱紗紅/經典法拉利紅/赤鐵礦/茜草色/龍血
紫色/泰爾紫/紫色石蕊地衣/洋紅/錦葵紫/天芥紫/紫羅蘭
藍色/群青/鈷藍/靛藍/普魯士藍/埃及藍/菘藍/電藍/蔚藍
綠色/銅綠/苦艾綠/翡翠綠/凱利綠/舍勒綠/綠土/鱷梨綠/青瓷綠
棕色/卡其色/淺棕色/淡棕色/赤褐色/烏賊色/棕土/木乃伊棕/褐灰色
黑色/化妝墨/佩恩灰/黑曜石/墨黑/木炭/黑玉/黑色素/暗黑
其他有趣的顏色
註釋
感謝
索引
我对色彩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的肤浅层面,直到接触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色彩的选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甚至哲学密码。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如何看待和运用色彩的对比描述,极其发人深省。它探讨了颜料的稀有性如何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以及技术进步(比如合成染料的发明)如何彻底重塑了整个视觉文化版图。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标准色”,在过去可能是多么的奢侈或多么的难以企及。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又不失文学的浪漫想象,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沉浸在一种探秘的快感之中,仿佛亲手揭开了历史尘封的卷轴。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硬核”的科学知识,如光谱、化学反应,与“柔软”的人文风俗、艺术流派进行了完美的嫁接。我原本以为涉及化学和物理的部分会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的讲解方式极其生动,她总能找到一个极具画面感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原理。举个例子,她谈到某种特定蓝色颜料的提炼过程,与其说是科学实验,不如说是一场炼金术般的仪式。更妙的是,她总能将这些技术细节与当时人们的衣着、装饰习惯联系起来,使得色彩的“履历”不仅仅是关于颜料本身,更是关于人的生活。每次读到关于某个颜色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扮演的象征角色时,我都会被那种跨文化的巨大差异所震撼,这让原本被视为普世的视觉经验,瞬间充满了地域的张力和历史的厚度。
评分这本《色彩的履歷書》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彻底颠覆了我对色彩的认知。它不像是一本单纯的科普读物,倒更像是一趟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种颜色背后的历史、文化意涵和科学原理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红橙黄绿蓝靛紫的机械式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或被误解的色调——比如那些晦涩的矿物色、曾经价值连城的天然染料,甚至是特定社会阶层才能使用的“禁忌之色”。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一幅古典油画,或是走在现代都市的街头,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试图解读那些色彩的无声“履历”。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学会了一门古老而深奥的语言,世界瞬间变得立体而丰富起来,每一个光影的交错都蕴含着故事,这简直是视觉体验的一次全面升级。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介绍色彩的书籍不少,但大多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偏向设计理论,要么仅仅是色彩搭配指南。但《色彩的履歷書》显然志不在此。它真正触及了色彩存在的“原点”——那种从自然界中提取、从人类情感中提炼出来的本源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失落的色彩”的章节,描述了那些因为环境破坏、技术失传而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色调,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也更加珍惜现在唾手可得的丰富色彩世界。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去对待每一份色彩的记忆。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光线和阴影的敏感度都提高了,看世界的方式从二维平面瞬间跃升到了多维的深度感知,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精神享受。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体验非常如同品鉴一瓶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其层次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体验的引导。作者的行文风格偶尔会显露出一种哲思的倾向,探讨色彩作为人类经验载体的重要性。例如,她如何阐述“黑色”在不同文明中从庄严、力量到死亡、禁忌的复杂转变,那种多义性和模糊性,才是色彩最迷人的地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巧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僵硬,反而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在历史的长廊中穿梭,不断抛出新的谜题和视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美学、历史或仅仅是对“为什么这个颜色让我感觉如此”这个问题感到好奇的人,它提供的答案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