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的創造力之眼:50條路徑大師帶頭練,抓住你的想像力&感覺

攝影師的創造力之眼:50條路徑大師帶頭練,抓住你的想像力&感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创意
  • 技巧
  • 构图
  • 视觉
  • 艺术
  • 灵感
  • 大师
  • 实践
  • 想象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原點出版
ISBN:9789869440516
商品编码:166411434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27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攝影師的創造力之眼:50條路徑大師帶頭練,抓住你的想像力&感覺

作者:麥可˙弗里曼

出版: 原點 

页数:224

语种:繁体中文

装帧:平裝 

出版日期:2017-07-27

尺寸:25.5 cm * 23.5 cm    

ISBN: 9789869440516

到底是哪些方法,將大師推上卓越之路?

「我不相信,創造力只屬於少數人。」──Michael Freeman

 

40年專業心法+100位紀實、廣告攝影大師、馬格蘭攝影家、

世界新聞獎得主、藝術家、圖像編輯人、策展人的創作想法大成

zui會教攝影的攝影大師——麥可?6?4弗里曼剖析攝影名家作品,

從技法、觀念到風格,帶你抓住想像力與感覺,教你如何精準而勇敢地創意犯規。

 

◎如何才能稱得上是厲害的攝影師?大師這樣說:

「好」攝影師,精於相機設定。

「優秀」攝影師,知道如何組構出想要的影像。

「厲害」的攝影師,找出他們的「方法」,或「路徑」,好展現被攝事物的真本性。

 

◎40年專業之路,淬煉出的誠懇建議:

 

多數攝影書,教技法、說案例,卻沒坦誠說出攝影人在創作上,遭遇瓶頸與難題時的真心話。這一次,弗里曼說出了令人深思的真心話:

 

一、可能的迷思:

「不需要執著於原創,它既被高估也被過於要求。」

「專業與創意之間相互衝突,『不仰賴經驗』,學習讓計劃中的偶然,成就你的影像。」

「極簡風格會衍生一個創意毛病,那就是享有高人氣而容易橫行無忌,持續使用到令人疲乏。」

 

二、真心的建議:

「持續去經營一個故事的可能性。」

「請把構圖風格當成使命,視為工作方法。」

「努力看,發現你的影像習慣,有目的的開發和練習這些個人習慣。」

「製造出其不意的影像雙關聯結,對創造力來說非常重要。」

「大部分人心中都有某種無可動搖的信仰,你可以讓這份信仰成為你拍攝的主題。」

 

三、專業的心得:

 

「描述,就是謀殺。暗示,是賦予生命

「高反差的光線,加上高彩度的色彩,這兩樣特質都有助於繁複性。」

「顏色是對靈魂施加直接影響力的手段。」

「景框中事物的安排方式,就是攝影師看事情的方式,就是個人風格的標幟。」

「踩上世俗禁忌,或讓預期落空,這兩種策略都能成功帶來震撼效果。」

◎大師級的創作視野,帶你抓住想像力&感覺

 

不同於過去的寫書方式,這次弗里曼不只分享自己的專業案例,更透過長年廣博涉略,介紹他心目中攝影大師和當代名家的精彩之作,幅射出更大視野的創作觀。

 

書中20位攝影大師帶頭練:

Paul Strand 純粹攝影先行者

Walker Evans 美國社會寫實攝影大師

Guy Bourdin 前衛時尚攝影名家

Art Kane 肖像/名人攝影師

Trent Parke 馬格蘭攝影新銳

Ernst Haas 彩色攝影先驅

Robert Golden 產品/飾物攝影師

Jacob Aue Sobol 馬格蘭社會紀實先鋒

Bruce Gilden 紐約街拍知名攝影家

Richard Avedon 人像攝影大師

Siegfried Hansen 德國街頭攝影名師

Gueorgui Pinkhassov 俄籍馬格蘭攝影師

Alex Webb 彩色街頭攝影先驅

Stuart Franklin 世界新聞奬攝影得主

Harry Gruyaert 繪畫式街拍攝影家

Eugene Atget 當代城市攝影先驅

Natalie Dybis 時尚攝影師

Frans Lanting 國家地理雜誌資深攝影家

Fu Yongjun 2009世界新聞攝影獎得主

Alec Soth 美國新紀實攝影名家

 

◎找出看家本領,需要的「創意犯規」法則:

這些創意犯規,請務必試試,它們是zui能幫助你找到創意的必經之路。

【拍肖像】如果想讓人像攝影變得更有創意,就要脫離一般肖像攝影的拍攝時機。

【拍老梗】吊詭的是,即使是過度濫用的主題,這些知名場景仍然充滿孕育靈感的神秘種子。

【反其道而行】所有悖於審美觀的事物,都具有潛力。

你要反其道而行,尋找看起來不可能、嚴峻、甚至醜陋的照明效果。

【玩實驗】容易被忽略的拍攝主題:廢棄物、垃圾、包裝紙、被解體的物品、閒置空間、摸不著頭緒的小細節、退流行的東西。

找出內容的神秘:非常格格不入的東西、無法解釋的事件痕跡、觸發恐懼憂慮的東西。

【聽建議】幽默無法強求,把逗趣照片給朋友看做個簡單測試,如果多數人都笑了,就馬上發表吧。

要是沒人喜歡我的作品怎麼辦?找個信得過的攝影師朋友或專家,聽聽評論,如果獲得認可,就堅持下去,哪怕需要等待。

◎讓人忍不住想一想的大師語錄:

 

"\"\""【談探索】「你必須推自己一把,必須追求除了你之外沒人能拍出的照片,將手上的工具發揮得淋漓盡致。」──William Albert Allard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

【談經驗誤判】「我道不盡,曾經錯拍、漏拍、忽略、糟蹋甚或錯失過多少張照片,一切只因過於專注在自以為是想拍出的照片上。」──Joe McNally 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師

【談慣性】「如果事前就知道要拍什麼,那表示你不過是把自己腦中的預設化為影像,這樣的作品絲毫不具突破性。」──Dorothea Lange 美國攝影名家

【談創作心法】「思考應該執行於攝影前或攝影後,而非攝影中。」──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國攝影大師

【談靈魂與訴求】「若你無話可說,那麼照片也會是蒼白而貧乏的。」──Gordon Parks 《生活》雜誌攝影師

【談跨界養分】「和攝影zui為近似的藝術表現方法是詩,因為詩跟攝影一樣能激發想像,同時為觀者保留詮釋空間。」──Alec Soth 美國新紀實攝影名家

【談向大師致敬】「優秀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剽竊。」──Pablo Picasso 藝術家

【談繁複】「我一直在那道界線上玩遊戲,多加一點東西,但避免陷入混亂。」──Alex Webb 彩色街頭攝影先驅

【談超現實】「去改變現實吧!如果找不到你要的現實,就去發明它!」──Pete Turner 彩色攝影先驅

【談代表作】「我就是持續工作,把照片丟入盒中,寫點什麼,等到盒子放不下,值得去看一下……人們告訴我這些照片看起來是經過深思熟慮,那是因為我已經對這些照片投入這麼久了。」──Lee Friedlander 美國社會風景攝影師

 

【作者】


麥可˙弗里曼

Michael Freeman

全球ding尖的報導攝影師。六〇年代,zui早於倫敦廣告業開始攝影工作。七〇年代帶著兩台中古相機,赴亞馬遜河旅行,所拍攝照片成功刊載於Time-Life,也因此開啟了全職攝影師工作。為Smithsonian雜誌的代表攝影師,雙方合作三十年,完成超過40則以上報導。

 

當前全球zui具權wei性的攝影書作者之一,著作全球售出四百萬冊。他所撰寫的內容,融四十年專業攝影生涯而成。共出版136本著作,其中66本攝影技法專書,全球售出3百萬冊,逾20種語言譯本。


【譯者】

蘇威任(1, 26-50則)

業餘(但專業的)法文口譯、筆譯。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候選人,但現在發現有比唸博士更有趣的事。三十遊歷,四十而惑。譯有《產品設計,怎麼回事?》、《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等書。

李佳霖(5-14則)

臺大外文系畢,曾任職於出版社,喜歡閱讀、旅行,在城市像弄中探索新鮮的生活風景。欣賞傳統日本文化的閑靜與現代日本文化的創新,樂於透過日文拓展視野,並且分享新知。

王曼璇(15-19, 21-25則)

 

輔仁大學翻譯學碩士。喜愛閱讀、電影及貓,支持領養代替購買。歡迎來信洽談譯案合作frannie19902002@gmail.com

許家玲(2-4, 20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法律學系雙學士;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學士,主修表演藝術與影像創作。現職表演藝術工作者、自由譯者。

目錄

1.     沒有規則可循

2.     探究形式

3.     植入想法

4.     偶聯雙關

5.     多一點探索

6.     經驗的誤判

7.     禪與攝影

8.     有象徵性的意象

9.     全然的專注

10.   靈魂與訴求

11.    保持好奇

12.   被忽略的事物

13.   你的生活與世界

14.   跨界

15.   不同文化,更多靈感

16.   向大師致敬

17.   震撼

18.   舊面孔,新風貌

19.   並置

20.   讓事情發生

21.   卸下心防

22.   格格不入

23.   製造巧合

24.   拿出幽默感

25.   不速之客

26.   揭示

27.   裝飾性行動

28.   適合你的幾何構圖

29.   對齊

30.   脫穎而出

31.   強調構圖

32.   剪法

33.   繁複性

34.   不必一覽無遺

35.   令人不安

36.   神祕與詭譎

37.   鑽研你的看家本領

38.   培養隨興

39.   超現實主義和發現物

40.   攝影插圖

41.   愛上一只鏡頭

42.   對光線下功夫

43.   極端光線

44.   把光當成主角

45.   以色彩為主題

46.   代表作品

47.   嘗試某種類型學

48.   變奏

49.   第三種效果

50.   創意影像處理








                         


光影的哲思:一位行走者的視覺心靈風景 作者: 李明哲 出版社: 藍鯨文化 定價: NT$ 580 ISBN: 978-986-9876-54-3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並非一本教授技術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場邀請,一封寄給所有對「觀看」與「存在」抱持深刻好奇心的靈魂的信函。李明哲,一位在世界各地遊走超過二十載的紀實攝影師,在本書中卸下了器材的冰冷外殼,轉而深入探討光影背後,那個驅動我們按下快門的、最為私密且複雜的內在機制。 《光影的哲思:一位行走者的視覺心靈風景》是一部關於「在路上」的沉思錄,它捕捉了鏡頭之外的風景——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無法被精準對焦的記憶碎片,以及在不同文化邊界上,個體如何重新定義「看見」的意義。全書由十個核心篇章構成,它們如同十個不斷交錯的地理坐標,標記著作者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的精神漂移。 第一部:時間的殘影與凝固 此部分深入探討「時間性」在視覺藝術中的重量。李明哲從古老的暗房工藝談起,追溯到數位時代的即時性,探討我們在追求「永恆瞬間」的過程中,是如何不斷地與時間賽跑或妥協。他著墨於「慢速快門」背後的哲學意涵——那不是為了模糊,而是為了讓觀者有機會「進入」那個被拉長的瞬間,去感受物質的消逝與能量的流動。他細膩描繪了在西藏高原上,如何捕捉一座古老寺廟在日出與日落之間,光線對牆壁紋理所施加的無形雕刻;以及在東京繁忙的十字路口,如何通過長曝,將個體的孤獨與群體的洪流並置,形成一種奇特的共存感。 第二部:非物質的重量:空氣、氣味與沉默 攝影的極限在於它無法直接傳達氣味或觸覺,然而,一個高明的觀察者,總能找到「暗示」這些感官的方式。李明哲花了大量篇幅解析「環境的紋理」——霧氣在撒哈拉沙漠上如何折射出孤寂的色調、雨後泥土散發的氣味如何透過畫面的濕潤感被間接傳達。他提出一個觀點:最好的照片,往往是那些空氣流動感最強的照片。這裡的「空氣」代表著場域的精神能量,是所有被攝對象之間無形的聯繫。他回溯在京都古寺中捕捉僧人掃落葉的場景,強調那份「寂靜」並非聲音的缺乏,而是聲音與環境達成和諧的狀態,這種和諧如何被捕捉在靜止的畫面中。 第三部:人物誌的邊界:身份的解構與重塑 本書對肖像攝影的傳統定義提出了挑戰。李明著重於「非直視的凝視」。他不再追求眼神交流帶來的直接衝擊,而是專注於人物肢體語言的細微變化,以及他們與自身環境的互動。書中收錄了他在南美洲邊境小鎮拍攝流浪歌手的系列,他描述了如何等待那個歌手放下樂器,眼神望向遠方,與其說是在拍他,不如說是在拍他「成為流浪者」的那個心態。他探討了「角色扮演」與「真實自我」之間的模糊地帶,以及鏡頭如何迫使被攝者在瞬間做出某種身份的選擇。 第四部:空間的心理學:圍牆、窗戶與門廊 空間不僅是背景,它是一種敘事結構。李明哲對建築空間中的「缺口」——窗戶、門廊、走廊的盡頭——抱持著近乎痴迷的興趣。這些「開口」象徵著潛在的可能性、未知的目的地,以及從一個心理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的閾限。他詳細分析了在柏林舊城區拍攝廢棄廠房時,一束從破裂屋頂射入的光線,如何定義了整個畫面的希望與絕望。他主張,當你開始拍攝空間的「邊界」而非「中心」時,你便開始理解人類對領域劃分的深層焦慮與渴望。 第五部:光線的道德:陰影的權利 光線是攝影的本質,但本書討論的是光線的「道德性」。它探究了過度曝光或矯枉過正的照明如何扼殺了故事的複雜性。李明哲偏愛那些充滿戲劇性對比的場景,他認為陰影不僅是缺乏光線的區域,它們更是「隱藏信息」和「容納詮釋」的空間。他分享了在摩洛哥市集中,如何利用強烈的頂光製造出深邃的陰影,讓觀眾的目光必須在明亮處與黑暗處之間來回遊移,從而主動參與到畫面的解讀中。 第六部:失焦的詩意:模糊作為一種抵抗 在這個追求絕對清晰的世界中,李明哲為「失焦」辯護。模糊不是錯誤,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是表達混亂、夢境或強烈情感的有效途徑。他探討了如何通過輕微的失焦,將物體的「形狀」轉化為「印象」,從而剝離其社會標籤,使其回歸到純粹的光線與色彩的集合體。書中穿插了他對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文字的感悟,將攝影中的模糊視為一種對清晰敘事結構的溫柔抵抗。 第七部:顏色的內省:冷暖色調的情緒編碼 本書不探討色彩理論,而是探討色彩與內在情緒的直接對應。作者如何從紅色的熾熱中感受到社會的衝突,又如何在藍色的深邃中尋得個人的平靜。他展示了如何利用單色調,如全黑白或全高飽和的單色畫面,來強化某一種單一的情感訴求。特別是他對「褪色」的迷戀,認為那些經歷了時間漂白而略帶青澀或黃斑的顏色,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懷舊與哀愁。 第八部:鏡像的悖論:反射與自我認知 水面、玻璃窗、拋光的金屬——所有反射的表面都構成了另一個維度的現實。李明哲分析了反射如何「污染」或「豐富」了原始場景。反射中的影像往往帶有扭曲,它提醒著觀者,他們所見到的,是經過多重介質過濾後的產物。他拍攝了一系列在雨中積水街道上的夜景反射,探討了在這些「不穩定」的影像中,我們如何尋找自我定位的錨點。 第九部:非線性的編輯:從剪輯室到心靈地圖 攝影的完成不在於按下快門,而在於後續的編輯與排列。作者探討了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個體影像,通過特定的序列排列,構築出一條新的、情感驅動的敘事線索。這部分更接近於詩歌的結構學,討論了如何利用「跳躍」與「並置」,來創造出比單張照片更為豐富的整體意義。 第十部:旅途的終結與回歸:作為視覺的冥想 最後,李明哲總結了他對「觀看」的最終理解:攝影不是紀錄,而是內化的過程。在漫長的行走之後,真正的作品,是行走者在歸來後,看待日常風景時,那份不再一樣的目光。這是一個關於如何將異鄉的靈魂狀態,帶回自身生活的練習,將觀看世界的野性與邊緣感,融入最平凡的日常光景之中。 本書適合誰閱讀? 這本書獻給那些厭倦了單純追求「完美曝光」或「高解析度」的創作者;獻給那些在旅行中,試圖捕捉風景的「味道」而非其地理標籤的旅人;更獻給所有相信視覺語言不僅能描述世界,更能深刻影響我們存在方式的思考者。它是一本邀請你放慢腳步,重新調校你內在鏡頭的哲學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整体行文风格,像极了一位经验丰富、带着点儿老派绅士风度的导师,在与你进行一场亦师亦友的深度对话。它的语言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比喻和富含画面感的描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没有急于塞满信息,而是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叙事策略,让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创意概念,变得异常具象和可操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一句措辞的精妙而停下来,回味再三,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巧妙地在你脑海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你自己去探寻其生长的路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趣,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严格的线性展开,而是更像是一张由无数节点构成的思维导图,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时切入或跳跃,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打开书页时,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廉价光面纸,而是一种略带哑光,触感温润的纸张,让人忍不住想要多摩挲几下。内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文字阅读的舒适度,又为那些可能存在的图示或案例留出了呼吸的空间。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使是反复翻阅,书脊也不会出现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或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选择上明显花费了心思,那宋体与黑体的搭配,清晰有力又不失艺术气息,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强调的重点词汇上,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突兀或过于生硬。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美学体验,它传递出一种对“观看”和“制作”的尊重,让人感觉手捧的不是一堆纸张,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摄影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面物件。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对“直觉”和“感官输入”的重视程度,这在很多强调技术参数和后期流程的摄影书籍中是罕见的。它似乎在反复强调,技术是工具,而真正的摄影师的魔力源于其内在的“感知世界”的方式。书中的某些段落,描述了光线如何在特定情绪下被捕捉,或者色彩如何与记忆产生共振,那种文字描述的画面感极强,甚至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文字,而是仿佛亲身站在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中。这种对非理性、对潜意识的挖掘,是真正能将一个“会按快门的人”提升为“摄影师”的关键所在。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捷径”或“公式”,相反,它挑战的是读者自身的敏感度和对日常的觉察力,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引导,要求读者投入同等的“心力”去参与这场精神上的探险。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纯粹器材讨论的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急需的、向内探索的出口。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呼吸感”。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非读完不可的压迫感,而更像是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地为你展开一幅画卷。每一个章节的长度和密度都经过了精准的把控,保证了读者在吸收了深层信息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反刍。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合上书本,走到窗边,对着窗外的景象进行一番“校准”,才能更好地理解前文所阐述的意图。这种鼓励“中断式学习”和“现场实践”的设计,使得这本书的使用体验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个持续性的“伙伴”,而非一次性的知识倾销。整体上,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持续的、对自身潜能的“期待感”,这种感觉比单纯学会一个后期技巧要珍贵得多,因为它关乎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持续能创造的人”。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偏重艺术理论的空谈,但实际阅读后发现,它的“实践性”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的。它不是罗列大量的技术练习题,而是将那些看似哲学的思考,巧妙地转化为一系列引导性的“观察任务”。例如,它可能会让你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只去关注某个特定角度的阴影变化,或者只用一种颜色来构图。这些“任务”的价值不在于拍出多么惊艳的照片,而在于训练你的大脑建立新的视觉通路和联结。这种训练方式更像是武术中的“套路练习”,看似枯燥,却是对身体(或在这里是感知系统)的深层重塑。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似乎暗含着一种对不同媒介和艺术门类的借鉴,它不断拓宽了“摄影的边界”,让读者意识到,灵感的来源远不止于其他摄影作品,而是散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被有意识地提取和转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