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轉年代,照顧多數人的福利,不是少數者的財富》
作者:羅伯.萊克 譯者:周徵
出版社:聯經 出版地:台灣
語言:中文繁体 出版日期:2017/07/06
ISBN:9789570849707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 經濟學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入侵私有財產的模式有兩種:
第YI種是:窮人掠奪富人……倉猝而起、暴力相向;
第二種是:富人掠奪窮人,從容不迫、完全合法。
── 泰勒(John Taylor)《美國政府的原則與政策的研究》
工作貧窮族 vs. 不工作的富人
前美國勞工局長、社會批判家萊克,證明資本主義的成敗關鍵:
選擇走向為多數人謀福利的市場制度,還是變成為少數人牟利的政客制度!
提出解決貧富差距、分配失衡方案:
積極有行動力的政府,提高富人稅,投資教育,重新分配資源給貧苦無依的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史迪格里茲、克魯曼
前美國財政部長、前哈佛大學校長 薩默斯
前倫敦商學院院長 蘿拉.泰森、美國參議員 桑德斯 大力推薦
榮獲 亞馬遜網路書店 五顆星年度暢銷書
美國出版商 商業與經濟類 年度首選前十名
前行政院長 陳冲 專文推薦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沈清楷、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紀志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胡勝正、跨界評論家范疇、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博怡、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陳宜中、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萬毓澤、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劉瑞華 熱情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在這大翻轉的年代,是該照顧多數人的福利?
還是少數者的財富?
「還記得學校老師、麵包師傅、推銷員、修車工一個人的收入就足以買棟房子,擁有汽車,養活一個家的時光嗎?我記得。在1950年代,我父親在小鎮的街上開間店鋪,專門賣女裝給工人的妻子。他賺的錢足以讓全家過得很舒適,我們不富裕但從未感到貧窮。」
「二次大戰後的三十年內,美國創造了前所未見、規模zui大的中產階級。在那些年裡,典型美國勞工的所得翻了一倍,美國經濟的規模也翻了一倍。相反的,過去三十年美國經濟又翻了一倍,但是典型美國人的所得卻原地踏步。接著,美國大公司執行長所得,是公司典型員工平均薪資的20倍。現在,他們的所得已經大幅增加到員工平均的200倍以上。」
「現今大部分人的薪資停滯或減少,工作安全感降低,不公平逐漸擴大。而大型企業、銀行和億萬富翁正獲取經濟成長的果實,並且掌控政府。導致民粹騷亂日益高漲,以激烈的排外和反移民熱的形式出現。這些聽起來很熟悉?它們正成為美國、英國和各地新的政治和經濟常態。」
市場的組織如何從半個世紀以前變成現在的不同組織?
為什麼目前的組織無法提供當年普遍而廣泛分享的繁榮?
市場的基本規則應該是什麼?
引領思想的政治經濟學家萊克(Robert B. Reich),在《拯救資本主義》中,檢視這些現象、它們所預示的內容和所引發的重要選擇之間的關聯:
* 企業和金融菁英擴大和延展了智慧財產權(專利、商標和著作權),因此增加了製藥、高科技、生物科技和娛樂產業的利潤。這些利潤是從剝削一般消費者而來的。
*「破產法」遭到企業與金融機構操縱。
在美國,富人可使用破產以保護財富免受不良投資牽連,企業也能使用破產來廢除勞動契約。但學貸在身且難以償還的學生,或因重大衰退導致困境以致無法償付房貸的屋主,不被允許用破產來重整債務。
* 企業和金融權力反映英美兩國工會的式微。
五十年前,通用汽車是美國zui大雇主,以目前的美元計算每小時工資約35美元。2014年,沃爾瑪是全美zui大雇主,基層勞工每小時僅賺 9美元。當時通用勞工身後有強有力的工會,而沃爾瑪的沒有;因為不准。
事實上,現今各地政治和經濟新常態,展現的所得與財富與日俱增,仰賴的是誰擁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大公司的執行長、華爾街的頂尖交易員、投資組合經理人,能有效地設定他們自己的待遇,推動能擴大公司利潤的市場規則,同時運用內線消息來增進的財富。導致工作貧窮族與不工作的富人同步增加,進一步證明待遇不再與努力有相關的關係。
社會批判家萊克,對美國的政治與經濟現狀提供了典範轉移與清晰的檢視,了解為什麼美國經濟不再提供人民所需,並且揭露目前仍在進行的破壞:原來在「自由市場」的幕後,政客與華爾街強力聯手的政商勾結控制了看不見的手。未來多年美國zui大的政治分歧,將不在共和與民主黨之間的分歧,而是在大公司、華爾街銀行、富人的複雜組合,與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之間的分歧。前者按其所好地操弄經濟與政治遊戲,後者發現他們自己遭到操弄。
廣大的多數人,如何重新取得建構市場組織的影響力,則需要一種新的制衡力量、結盟多數人的經濟利益。萊克證明關鍵在於:選擇一個為多數人謀福利的市場制度,還是另一個為少數人牟利的市場制度。《拯救資本主義》以高瞻遠矚的敏銳眼光,點亮了一條匡正美國經濟制度的改革道路,以使美國恢復充滿機會與前途遠大的自由樂土。
作者簡介
羅伯.萊克
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也是發展經濟學資深研究員。
曾於柯林頓總統任內擔任美國勞工部長。萊克以經濟與社會思想創見聞名,2003年獲頒哈維爾基金會獎(Vaclav Havel Foundation Prize)。2013年得獎紀錄片《不平等的時代》(Inequality for All)創作人之一。曾任 Common Cause 全國治理委員會主席。
著作等身,包括被翻譯成22種文字的《國家的職責》(The Work of Nations),以及暢銷書《超級資本主義:透視中產階級消失的真相》(Supercapitalism)與《困在內閣》(Locked in the Cabinet)等。論述文章多見於《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
書籍目錄
推薦序 資本主義的危機與轉機 陳冲
自 序 誰「綁架」了資本主義?
前 言 資本主義亟待被「拯救」
第YI篇 自由市場
第1章 流行的觀點
第2章 資本主義的五大基石
第3章 自由與權力
第4章 新財產
第5章 新獨占
第6章 新合約
第7章 新破產
第8章 執法機制
第9章 整體的市場機制
第二篇 工作與價值
第10章 才幹至上的謎思
第11章 隱藏在執行長待遇背後的機制
第12章 華爾街待遇的藉口
第13章 中產階級的議價力量正在下降
第14章 工作貧窮族的興起
第15章 不工作富人的興起
第三篇 反制力量
第16章 重新開始
第17章 對資本主義的威脅
第18章 反制力量下降
第19章 恢復反制力量
第20章 終結向上的預先分配
第21章 重新塑造公司
第22章 當機器人接管一切
第23章 公民的遺產
第24章 設計市場的新規則
註解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而有力”,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用耸动的标题和极端的例子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教科书般的严谨,一步步将读者的认知提升到新的高度。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输入的人来说,开始阅读或许需要一点耐心,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思维世界,就会发现其逻辑的精密和论证的环环相扣。尤其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政策建议时,作者总是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其核心目标和潜在的负面效应。它不是一本情绪化的读物,而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狂热中,不能忘记衡量一个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准——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对历史的引用,那些看似遥远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与当下的困境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关系,让论点更具厚度和历史感。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责任重塑”感。我们常常将经济问题视为一个抽象的、由机器驱动的系统,而这本书却将焦点拉回到了“人”的层面——谁在受益?谁在受损?以及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如何介入和修正这个系统?它挑战了“效率至上”的单一价值观,提出了一种更平衡的“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经济哲学。这种哲学的基石,在于相信一个更公平的社会,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更有效率、更具创新活力的社会。对于那些在企业管理或公共政策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支持,更是一种实操层面的指导方针:如何设计出既能激励精英又能惠及大众的制度。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经济学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议题,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长期投资视角。长期来看,一个只为少数人服务的体系必然是脆弱且不可持续的。作者对现有体制的“疲态”描绘得入木三分,那些看似高效率的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其背后隐藏的系统性风险被摊开来审视,令人不寒而栗。这本书没有鼓吹激进的革命,而是提供了一套渐进式的、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升整体生产力的改革路径。对于那些希望在变动的大时代中把握住真正价值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就像一张绘制了未来风险地点的地图,指引我们向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经济结构靠拢。它教会我们如何区分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并认识到“社会福利”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被低估的经济稳定器。那种对未来经济形态的细致勾勒,让我对‘负责任的增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让人印象深刻,它有一种罕见的、将深刻的学术洞察力与日常生活的体感完美结合起来的能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宏大叙事的沉闷感,反而是像在听一位非常博学的智者,用略带忧虑却又充满希望的语气,与你娓娓道来这个时代的症结所在。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财富分配不均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阶层或某个政策,而是将其置于技术进步、全球化和既有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去考察。这种多维度、去道德化的分析方法,反而更能让人心服口服。它迫使我跳出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势,去理解那些看似对立的经济力量是如何在底层逻辑上相互支撑,又是如何最终走向危机的。对于那种追求深度而非速度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养分是极其丰富的,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营养,去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困惑。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确实很新颖,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经济体系的批判上,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不推翻现有框架的前提下,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作者的论述脉络清晰,尤其是在阐述“照顾多数人福利”的必要性时,援引了大量跨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使得整个论证过程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它对“大翻转年代”这个概念的界定,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深层的结构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资本主义运行的基本逻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经济学假设,在当下的现实面前,究竟还能站得住脚几分。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现成的、完美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思维工具——如何用更具同理心和更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眼光,去解构和重塑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对于那些厌倦了非黑即白的经济辩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片广阔的中间地带,充满了建设性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