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皆靈思的純真天才:莫札特書信選》
作者:莫札特
原文作者: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譯者:謝孟璇
出版社:八旗
出版日期:2017/08/0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457286
叢書系列:結晶
規格:平裝 / 288頁 / 1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音樂> 音樂家傳記/文集
內容簡介
爛漫直率的獨白,宛如音符般躍動,
奏出他短暫卻閃亮的生命之歌。
本書選自「音樂神童」莫札特在他短暫的人生中與友人、親人間的往返書信。信中毫無掩飾的筆觸與口吻,揭露出了莫札特自己對於音樂藝術、家國情操,乃至道德信仰等人生觀。這些書信片段如同一張張泛黃照片,拼湊出了他細膩、豐富的性格與情感,更充分透露出他才華橫溢、天真爛漫、不按牌理出牌等特質。
只需一張白紙讓我把旋律寫下,一首新曲便可誕生。
──莫札特
對莫札特而言,音樂如人,人如音樂,兩者密不可分。因此,他總能從生活見聞中得到感動,將之轉化為創作熱情,挹注到匠心獨具的美妙旋律當中。書中所選的私人信件不只真實描繪出一位古典時期音樂家的處境及十八世紀的社會光景,提供了讀者一窺音樂發展的珍貴線索,更重要的,這些字句無疑也展現了一位儘管生命短暫、卻仍散發萬丈光芒的藝術家呈現在音符之外的純真靈魂。
作者簡介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音樂神童」莫札特生於薩爾茲堡,三歲開始習琴,五歲便譜出首曲子。他年紀輕輕即以黑馬之姿,以其兼具旋律性及藝術性、活潑開朗且悅耳的音樂風格闖蕩樂壇。然而他的人生並不順遂,年僅三十五歲即病逝於維也納。儘管人生坎坷且早逝,莫札特的影響力仍跨越時空,留下了總括當時所有音樂類型的重要作品,地位足與巴哈及貝多芬相提並論。
譯者簡介
謝孟璇
高雄長大,台北成熟,畢業於政大教育系、師大英語所。曾任教育業,受文字召喚而投身筆譯與撰稿工作。
目錄
I.編序
II.莫札特書信選
篇1 工作上的零散思緒
篇2 關於歌劇
篇3 音樂教學
篇4 對演奏有所感
篇5 意見與批評
篇6 評論他人
篇7 德意志人沃夫岡
篇8 自尊與名譽
篇9 奮鬥與努力
篇10 家國與四方
篇11 愛與友誼
篇12 處世智慧
篇13 苦難折磨
篇14 道德觀
篇15 宗教信仰
真正令人心折的是这本书所散发出的那种纯粹的“灵思”气韵,它完美诠释了书名中的“纯真天才”。这种纯真并非指心智上的幼稚,而是一种对创作本能的忠诚与捍卫。在那些商业谈判和人情世故的周旋中,总有那么一两段,突然笔锋一转,完全沉浸在某个旋律的构思之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美”的无法抗拒的迷恋。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幽默感的段落,他的自嘲、对某些贵族的讽刺,都展现了一种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愿被束缚的精神。这套选集成功地将莫札特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他既是社会体制下的受制者,又是内心创作宇宙的绝对君王。这种对自我核心价值的坚守,即便在面对贫困和病痛时也未曾动摇,构成了这部书信集最动人心魄的主题。它提醒着每一位阅读者:真正的才华,永远不会被世俗的噪音所淹没,它会找到自己的出口,如清泉般流淌而出,最终汇入历史的长河。
评分从装帧和版本来看,这本港台原版在选本的考量上非常值得称赞。它似乎并未完全拘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里程碑”事件,而是穿插了许多关于他日常创作流程、对乐器音色的偏爱、乃至他对当时宫廷礼仪的吐槽的私人通信。这些“边角料”式的记录,恰恰构成了理解莫札特音乐哲学的关键线索。例如,其中几封谈论管弦乐配器和声部平衡的信件,让我对《第四十交响曲》或《安魂曲》的某些段落有了全新的听觉理解——原来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完美平衡,背后是极其审慎的思考和实验。再者,本书在保持信件原汁原味的同时,附带的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克制且到位,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让读者因不了解时代背景而产生阅读障碍。它成功地在“保留历史现场感”和“提供必要阅读辅助”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莫札特书信的读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体会到那种仿佛能触摸到羽毛笔尖的清晰感。
评分这部《所见皆灵思的纯真天才:莫札特书信选》港台原版,初次捧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密感和时代气息就让人难以自拔。与其说是在阅读信件,不如说是被瞬间拉入了十八世纪的欧洲某个充满音乐灵感的角落,旁听一位天才的内心独白。信件的翻译质量,尤其在保留了莫札特那种特有的、夹杂着孩童般直率与成人世界圆滑的复杂语调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他日常琐事、对音乐市场抱怨以及对歌剧创作的狂热构思的片段。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宣言,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灵魂碰撞。信中那股喷薄而出的创作激情,即便隔着几百年,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不写出来就会爆炸”的紧迫感。这本选集巧妙地规避了纯粹的学术梳理,而是像精心策展的私人日记,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神童从少年得志到中年挣扎的完整心路历程。那些对当时乐坛现状的辛辣点评,对朋友的深厚情谊,甚至是对金钱往来的精打细算,都让这位音乐巨匠的形象瞬间丰满立体,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符号化的“神童”。对于任何一个真正喜爱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逝去天才的深度对谈,充满了惊喜与感动。
评分拿起这本书时,我的期待值其实是偏向于枯燥的史料整理,毕竟是“书信选集”,总怕是过度美化或过于碎片化的信息堆砌。然而,事实证明,这套港台原版的选材和编排,展现出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审美高度。它不仅仅记录了事件,更重要的是捕捉了莫札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波动。比如,其中关于他与父亲利奥波德之间那种既依赖又渴望挣脱的复杂父子关系,被那些措辞微妙的书信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到隐隐的心酸。再比如,他与妻子康斯坦策之间的那些充满爱意却又时常为生计发愁的喃喃自语,完全没有了传统传记中那种刻意的“浪漫化处理”,而是充满了真实生活中的烟火气。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他的天才显得更加可信和可亲。书信中流露出的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与对庸俗现实的无奈妥协之间反复拉扯的张力,构成了阅读过程中最大的魅力。它让我们理解到,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极不稳定的生活土壤之中,是挣扎与灵感共舞的结果。这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远胜于任何宏大的音乐史叙述。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来的震撼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情感冲击,而是一种缓慢渗透、逐渐清晰的认知重塑。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莫札特的音乐作品。过去,我总觉得他的音乐是全然的、天赐的“上帝之声”,完美无暇。但读完这些书信后,我意识到,完美背后是永不停歇的自我辩驳、对听众反应的焦虑,以及对竞争对手的警惕。这种人性的复杂性,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内涵。书中对当时演出环境的描述尤为生动——乐团的散漫、观众的嘈杂、赞助人的苛刻,这一切都衬托出莫札特在混乱中创造秩序的惊人能力。他并非活在真空中的仙人,而是必须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中推销自己天才的“打工人”。这种真实的挣扎感,让他的音乐听起来更具穿透力,因为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之音,而是从凡俗泥泞中开出的圣洁之花。这是一本能改变你“听”莫札特方式的书,其价值远超一般的音乐家传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