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 战术 兵器事典Vol.23 中国实战兵器图鉴 港台原版 指文烽火工作室 枫树林出版社

战略 战术 兵器事典Vol.23 中国实战兵器图鉴 港台原版 指文烽火工作室 枫树林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iddle,林夕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
  • 兵器
  • 中国军事
  • 实战
  • 图鉴
  • 港台图书
  • 冷兵器
  • 热兵器
  • 指文烽火
  • 枫树林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枫树林出版社
ISBN:9789865688677
商品编码:17352305929

具体描述

《戰略 戰術 兵器事典Vol.23 中國實戰兵器圖鑑》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1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688677

叢書系列:戰略.戰術.兵器事典系列

規格:平裝 / 289頁 / 18 x 25.7 cm 

出版地:台灣


内容简介

~拂去歷史塵埃,再現飲血之兵~

戰爭,成就了數千年的兵甲演變。

兵甲,見證了諸民族的歷史進程!

當陽橋上,猛將張飛瞋目斷嚇喝,橫持的「丈八蛇矛」,讓數千曹兵驚得目瞪口呆;

長坂坡中,趙子龍手握「銀槍」,在重重包圍中殺得七進七出;

雪夜山神廟的豹子頭林沖,舞得一桿漂亮「花槍」;

大破連環馬的徐寧,也用得一手好「勾連槍」

「火藥」為中國四大發明,顛覆人類戰爭模式,

此後所有軍隊的編制組織、戰爭的規模強度,乃至兵法,都受到強烈衝擊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戰場上常用的多種實戰兵器,

包括長兵、短兵、遠端兵器、衛體兵器和原始熱兵器等。

所錄兵器在史料、文物和精美繪圖的基礎上,

深刻闡述其誕生淵源、發展沿革、性能特徵等,

並輔以戰爭故事,力圖構建完整的中國古代兵器體系,

泯除小說、評書和戲曲帶來的誤導,還原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原貌。


本書特色

◎原創64幅高清繪圖具現兵器之美,戰技之威!深度還原,細緻描摹!

◎400餘張線圖、文物圖、實照與文字結合,鄰近感受兵器的魅力!

◎挖掘古代軍事領域與武器發展的同源性,用科學理解中國古代武器技術水平!




 

作者簡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   

由眾多歷史、戰史作家組成,從事古今戰爭、中外歷史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通過精美的圖片、通俗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理清歷史的脈絡。


【军事历史与装备研究类书籍推荐】 书名:《铁血征程:二战德意志装甲兵的辉煌与覆灭》 作者:[知名军事历史学者姓名,例如:约翰·C·弗莱彻] 出版社:[一家知名的历史研究出版社,例如:战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国防军装甲部队的崛起、鼎盛以及最终的衰亡历程。不同于仅关注技术规格或战术演变的一般性著作,本书着重于从战略、组织、人员素养以及战争艺术等多个维度,构建一幅立体而宏大的画卷。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准备——装甲理论的孕育与初露锋芒 (1919-1939) 在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下,德国陆军如何秘密地、系统地重建其装甲力量?本部分详述了海因茨·古德里安等先驱者如何挑战传统军事思想,将分散的坦克部队整合为统一的、高度机动的“装甲师”。我们探讨了“闪电战”(Blitzkrieg)概念的理论基础,它并非单纯的速度突击,而是建立在空地协同、深度渗透和后勤保障三大支柱之上的复杂作战模式。 书中细致分析了早期演习中的实战检验,以及德国工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优先发展出如“三号”和“四号”坦克等核心装备的初始阶段。通过对战前训练手册的解读,读者将清晰地了解到德军如何通过严格的编成和严苛的训练,塑造出令世界侧目的装甲兵精神。 第二部分:西线的疾风——装甲部队的巅峰展示 (1939-1941) 波兰战役的“闪光”是装甲理论的首次大规模应用,但真正的考验在于法国战役。本书不再赘述战役的表面过程,而是聚焦于装甲部队在阿登山区和突破英吉利海峡沿岸的关键决策点。我们研究了曼施坦因的“镰刀收割”计划的制定过程,分析了德军如何利用装甲的快速突破,打乱了法军僵化的防御体系,使得传统优势兵力被分割包围。 随后的北非战役和巴尔干战役,检验了装甲部队在极端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通过对隆美尔及其非洲军团的案例研究,本书探讨了在补给线脆弱、缺乏空中优势的条件下,装甲指挥官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东方巨兽的泥潭——苏德战争中的战略僵局 (1941-1943) “巴巴罗萨”行动被设计为一场决定性的夏季闪击,德军装甲部队在初期取得了惊人的战果。然而,本书深入分析了入侵苏联初期,德军在战略目标设定、情报误判以及后勤系统面对广袤地域和严酷气候时的系统性缺陷。 重点章节将围绕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我们不再将斯大林格勒简单视为步兵的绞肉机,而是探讨了德军在被围困后,装甲部队如何从进攻主力转变为防御核心,以及“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对整个德军装甲部队的士气和战略储备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打击。 第四部分:技术竞赛与力量的衰退 (1943-1945) 随着战线的拉长和苏联工业潜力的爆发,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德国在技术上试图通过“重型化”挽回局势的努力,包括“虎式”和“豹式”坦克的研发与部署。我们评价了这些先进坦克在设计上的卓越性,同时也批判了其生产复杂性、维护难度过高以及对关键稀有资源的过度依赖,这些因素最终阻碍了其在战场上形成决定性的数量优势。 书中对库尔斯克会战进行了深度战术复盘,分析了苏军对德军意图的预判、防御纵深的设置以及T-34系列坦克的成熟化对战场态势的影响。 第五部分:最后的堡垒——装甲部队的残余与终结 (1944-1945) 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装甲部队被迫进行防御作战。本书关注了西线战场上装甲师(特别是党卫军装甲师)的顽强抵抗,例如在阿登反击战中的孤注一掷。通过对战后审判记录和幸存者访谈的交叉验证,我们揭示了在资源枯竭、燃料短缺和空中优势丧失的背景下,精英装甲部队如何耗尽了其最后的战斗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失败分析,探讨了德意志装甲兵的历史遗产——他们对现代装甲战术和联合作战理念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被战后的世界各国所吸收、改造并继承的。全书配有大量首次公开的德军内部档案照片、精确的师级编制图表以及关键战役的战术地图,旨在为军事历史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洞察力的研究文本。 【推荐理由】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了传统的装备“图鉴”模式,侧重于“人”与“组织”如何驱动技术与战术的结合。它通过对战略决策失误、后勤瓶颈以及指挥体系演变的细致梳理,解释了为何一支在战术上无可匹敌的力量,最终会在总体战略的泥潭中走向覆灭。对于希望理解二战欧洲战场复杂动态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深度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琢磨如何系统性地梳理一些历史上的军事装备发展脉络,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给了我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是那种堆砌数据的枯燥图录,而是非常注重将装备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进行阐述。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们在资料搜集上的严谨态度,对于每一型装备的性能参数、设计理念都有着深入的挖掘和剖析,绝非泛泛而谈的表面描述。这种深度分析,让我对装备背后的工程学思想和战术考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能跳出单纯的“看热闹”层面,真正进入到“门道”的探讨中去。

评分

作为军事爱好者,我追求的是那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的资料图片和线稿图,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很多连官方资料中都鲜少提及的侧视图、剖视图,在这里都能找到清晰的展示。我常常是拿着放大镜,对照着图纸研究那些复杂的挂载点布局、火控系统的简化结构,仿佛自己正在亲手拆解这些复杂的系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那些希望动手制作模型或者进行深度研究的同好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视觉和技术参考平台,让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具体而可触摸。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的同类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是粗制滥造或者信息滞后的“快餐”读物。然而,这本作品散发出的那种厚重和专业感,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它的“血统不凡”。它更像是一份倾注了多年心血的资料汇编,那种对信息准确度和完整性的极致追求,是需要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才能达成的。我个人感觉,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准备的“进阶读物”,它不会花费篇幅去解释那些基础概念,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和关键点,这对于节省我宝贵的时间、直达我想了解的深层信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见解,这种持续的价值输出,是我衡量一本好书的最高标准。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封面,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目录的排版,清晰明了,色彩搭配得也很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的人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话说,色彩饱满,图像锐利,无论是复杂的机械结构图还是清晰的装备照片,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享受那种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息。光是看着这些精心制作的版面,就觉得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信息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罗列和展示,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叙事性和对比性。作者们似乎很有意图地将不同时期、不同体系下的同类装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并置的手法,极大地凸显了技术迭代的逻辑和美学演变。比如,当看到某一代主战装备的升级路径时,那种技术瓶颈被逐步突破的脉络感会非常清晰地浮现出来。这种“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关于武器系统发展史的深度学习之旅,远超我预期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