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行为心理学 作者:李群锋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定价 :35.00元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页数:220 包装:平装 ISBN:9787554606926
推荐一:读懂孩子的行为模式,理解并规范孩子的行为。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更多地在于怎样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据国内的调查结果表明,30%左右的城市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25%以上的儿童有各类情绪问题。家长对存在的问题虽感到困扰,但不能及时重视,采取积极措施。
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的家庭教育方法,关注并学习《儿童行为心理学》中的方法,你就能培育出健康的孩子。
推荐二:熊孩子出没,怎么破?
《儿童行为心理学》收录了儿童常见的各种“怪”行为,是一本儿童行为速查手册。你是否读懂了它?口吐泡泡,反复扔东西,跑来跑去,停不下来,黏着妈妈,张口就咬人,偷看大人洗澡,和大人抢抢电话接……遇到孩子的此类问题时,你是不是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解?
准确读懂孩子的怪异行为,就能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
推荐三:给足孩子心理营养,他才能健康成长。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认同才是对孩子大的鼓励,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帮助孩子处理心理情绪,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目 录
前言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Part1 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
哭声抑扬顿挫——宝宝在做运动
读懂宝宝需求性啼哭,回应才更有针对性
仔细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很重要
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新生儿肠绞痛
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小儿夜啼
陌生人一抱就大哭——宝宝开始认生了
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号啕大哭——分离焦虑
跌倒后,越哄哭得越厉害——紧张害怕性啼哭
Part2 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宝宝的心事用“脸”说
解读藏在宝宝微笑中的秘密
眼睛是表达多意义的器官
宝宝吐泡泡,在传达什么呢
手部小动作也能体现“大心事”
反复扔东西——不断体现学到的新本领
喜欢走高低不平的地方——行走敏感期到来了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Part3 了解孩子的怪异举止,正确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宝宝有根“蜜手指”
孩子总是黏着妈妈,父母要理解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孩子恋物——从“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
玩弄生殖器其实很正常
孩子喜欢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开始萌芽
交换——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
喜欢接电话的小家伙
Part4 关爱孩子的心,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用餐好习惯从幼儿做起
让孩子学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物品
家有“小小电视迷”
教孩子跟“小磨蹭”说拜拜
孩子不再“马大哈”
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宝宝热爱有秩序的生活——秩序敏感期到来了
别让尿床伤了孩子
Part5 处理好“糟糕”行为,妈妈从此不会再头疼
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胡乱涂鸦——孩子原始的创造活动
家里有个“破坏大王”
我家孩子是个“人来疯”
和小朋友打架——自我意识正在发展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希望获得心理满足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嫉妒——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
孩子总爱插话并不是故意的
Part6 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小嘴里面藏有大乾坤
“妈妈,我从哪里来?”
喜欢说“不”——反抗期来了
爱说狠话——诅咒敏感期来了
别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孩子爱告状——依赖心理的表现
不停地问“为什么”
“我要和爸爸(妈妈)结婚!”
附录 搞懂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爱他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称职父母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
婴儿抚触:源于心灵的安抚和交流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开心大笑;而有时候,却又会放声大哭起来。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时候,孩子却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书列举了一些宝宝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
作者简介
李群峰,群峰教育圣贤国学院国学讲师,群峰国际教育品牌创始人。出版有《边宠边吼育英才》《好的教养在西点》《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等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图书。
在线试读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中午刚吃完饭,2岁的小男孩伟伟就把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伟伟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
妈妈觉得有点奇怪,伟伟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发现他有侵犯性行为,为什么会咬小朋友呢?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妈妈突然想起,前几天曾发现伟伟在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当时妈妈还以为他是无聊,就阻止了他。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咬人、啃桌子。
相信很多家长都碰到过伟伟出现的咬人、啃东西的情况,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一般来说,孩子咬人主要包括这几种情况:一,长牙时牙龈又痒又痛,孩子会咬人;第 二,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发泄情绪会咬人;第三,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性反应。所以说,孩子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因为这是他无意中用口、牙齿去认识事物,与故意用牙齿去攻击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当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应该怎么做呢?
1.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在孩子咬人的那段时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软硬不同的食物,或者准备一些能够咬或尝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感受。
2.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
对于孩子咬人,是因为他正处于长牙齿的时期,牙床会感觉很痒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给他提供一些比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例如磨牙棒或者磨牙饼干。不用担心孩子嚼不烂或者万一卡住怎么办,孩子的咀嚼能力是很强的,常常也会嚼了吐出,然后放进嘴里再嚼,偶尔被卡住他也会自我调整。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咬人现象的发生。
3.不要训斥和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爱咬人是因为正处在口腔敏感期,因此,当一两岁的孩子咬人时,父母常会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有这样一位妈妈,她1岁半的宝宝在她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咬了她一口,结果妈妈一声嚎叫,孩子一下子被这种声音吓坏了,哇哇哭起来。但是,这位妈妈还不算完,指着孩子的鼻子说:“再咬,再咬我就把你的牙敲掉!”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孩子还小,还没有完全的自控能力,他也许是想对妈妈表示好感,但一不注意就咬下去了。可妈妈并不了解这些,而是对孩子一副凶巴巴的表情。这种巨大的转变让孩子接受不了,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此为戒,切不可训斥孩子,打骂孩子。可以这样对他说:“这样咬妈妈不是爱妈妈的表现,反而会把妈妈咬疼,妈妈会生气的。”并且把把被他咬伤的地方给他看,激发他的同情心。
另外,孩子咬妈妈时,妈妈要尽量控制不出声,要不孩子会觉得咬妈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会导致孩子就会分不清是非。因此,妈妈要恰当地引导他,并且告诉他咬人是不对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咬人这一行为,父母千万不能不闻不问。如果孩子养成了咬人的习惯,那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要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耐心地慢慢指导。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很强的记忆力,父母要坚持不懈地提醒他不能咬人,相信在父母的坚持下,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改正。
孩子喜欢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开始萌芽
近,一位妈妈感到很苦恼,因为她2岁半的儿子总想看家人洗澡。这位妈妈担心孩子看过大人的身体后会容易学坏,所以坚决不让看,结果导致孩子大哭大闹。后来,当家人洗澡时,孩子就会趴在门缝处往里面看。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这位妈妈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教育才好。
孩子对人体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当这种好奇心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类似偷窥的行为。面对这种行为,家长往往以成年人的心理去思考问题,把这件事同肮脏、心理不健康、流氓等词句划上等号。其实,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很自然的反应,他们有这种好奇心。
对于孩子“偷窥”大人洗澡的行为,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列出三种典型的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一:“坏小子,这么大点儿,就不学好了啊!”妈妈揪着儿子的耳朵,边打他的屁股边大吼,“让你不学好!让你不学好……”
“没有,我没有……”儿子反抗着。
处理方式二:妈妈虽然发现了儿子的举动,但不动声色。冲完凉后,回到客厅,一边擦头发,一边对爸爸说:“浴室的门应该修修了,我在里面都能看到外面了。”妈妈说话的声音很大,好像是故意要说给儿子听的。
反应处理三:妈妈匆匆地洗完澡,到书房找了一本关于人体的画册。然后指着画册上的人体图对儿子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爸爸是男人,妈妈是女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互相尊重,不能偷看别人,那是隐私……”
处理方式一中的妈妈在发现孩子的行为时,大惊小怪,反应激烈,把孩子的行为定性为不学好。挨了打的孩子,虽然可能因此明白了这样做不好,但究竟为何不好,却毫不知情。不过,有一点却印在了他的心里,即那种好奇是罪恶的。这位妈妈的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令孩子的性心理产生扭曲。
处理方式二中的妈妈,虽然没有打骂孩子,但她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不但不能使孩子得到正确的认识,还会使其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潜意识中,孩子那种想弄清楚的好奇心会越来越浓。
处理方式三中的妈妈拿一本关于人体的画册给孩子讲解的做法是正确的。她把男性、女性的人体结构作为正常的知识讲解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并不神秘。需要注意的是,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属于别人的隐私,所以不应该偷看别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只有处理方式三中的妈妈的做法是正确可取的。随着孩子天地长大,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孩子对两性的好奇,是孩子对众多事物好奇中的一种。这时候的他们对人体感到好奇,迫切地想要知道人体到底长什么样子,男性的女性的身体为什么长得不一样。由于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想通过“观察”这个渠道来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所以家长不必把它看成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只要把正确的知识,以平静的表现方式教给他,他也就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了。
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父母永远都是好直接的老师。越是禁忌越是执着,这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给他看,恐怕他会每次都守在卫生间门口要等着看爸爸妈妈洗澡了。因此,当孩子想要看爸爸妈妈洗澡时,那就索性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感到好奇,特别是他们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用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讲述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些“小怪癖”。比如,书中对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为什么会不愿意分享,都给出了非常科学又易懂的解释。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故意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需要我们引导。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正面管教”的部分,它不是让我们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是教我们如何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先不去评判,而是理解他们的感受,再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真的非常明显!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崩溃,我也觉得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了。这本书就像一个随时待命的育儿顾问,在我遇到困惑的时候,总能给我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育儿的家长,它绝对能让你对孩子的成长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让你在育儿的道路上走得更轻松、更自信。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有价值的育儿书籍之一。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一直对孩子身上那些“费解”的行为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他们会突然发脾气,为什么会固执己见,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清晰的答案。书中关于“解孩子内心”的部分,让我仿佛拥有了读懂孩子内心世界的“超能力”。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应对孩子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让你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心理学”的运用,它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我尝试着运用书中关于“自控力”的建议,引导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我看到了孩子在自律性上的进步,他们变得更加有条理,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它用爱和智慧引导我,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孩子、更懂得育儿的家长。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它绝对能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从他那里汲取育儿的精髓。它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接地气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正向管教”的解读,它颠覆了我以前对管教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管教就意味着惩罚和命令,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管教是为了引导和支持,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书中提供的很多具体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回应、如何设定界限,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将这些技巧运用到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发现孩子变得更加愿意听我说话,我也能更有效地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它告诉我,只有建立在信任和理解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更愿意接受我们的引导。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去回应他们的情绪,我发现,孩子对我的信任度明显提升了。这本书就像一本“育儿秘籍”,它让我找到了与孩子和谐相处的钥匙,也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育儿生涯中的一场及时雨!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孩子的小情绪、小叛逆简直要把我逼疯。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严厉的管教到放任不管,都收效甚微,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它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宝典”,更像是我的“心灵鸡汤”。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让我从根源上理解了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增进亲子关系”的章节,它让我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书中提供的那些建立信任、表达爱意、有效倾听的方法,我都一一实践了。我发现,当我试着去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听话”时,他们也变得更加愿意和我沟通。孩子会主动分享他们的学校生活,也会在我面前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建议。我学会了如何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如何设定清晰而合理的规则,以及如何在孩子犯错时,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感到羞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手足无措的妈妈,而是一个更有智慧、更有耐心的引导者。
评分我一直觉得,孩子就像一本书,而我们家长就是那个试图解读这本书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文字,却忽略了字里行间的深意。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我们深入解读孩子内心的“密码本”。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儿童成长好习惯”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养成这些习惯。比如,书中关于“自控力”的章节,我以前总觉得自控力是天生的,但这本书告诉我,自控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和方法。我尝试着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培养自控力的环境,比如减少干扰、设置小目标、给予积极的反馈等等。我看到了孩子在这方面的进步,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冲动,做事也变得更加专注。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的迷茫。它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艰难的战斗,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探索。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更称职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