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面围合:中国建筑 院落
定价:38.00元
作者:眭谦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205060305
字数:160000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纵现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是不断建造、改进并完善居住场所的演变过程。人类在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尽量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等功能性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注重居住心理、居住伦理和居住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庭院,正是人类这两种居住需求融为一全的理想场所,千百年来,人类为了更舒适地生活,精心地营造自己的庭院,因此,庭院建筑代表了一定时代文化、经济和思想的风貌状况,其中凝聚了一定时代的人类文明。
世界各民族都有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建造的庭院样式,从庭院建筑的风格上,可分为四大流派:亚洲的中国式、日本式,欧洲的法国式和英国式。其中,中国庭院建筑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蕴涵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人文观念与美学理想,是由房屋、山水、花木等造园因素,通过艺术组合而成的建筑综合体,既具有独特的风格,又具有特殊的功能。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庭院建筑中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的相近、相亲、相融,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享受着“明月时至清风来,形无所牵,止无所泥”的生活乐趣。
在中国古人的认识中,庭院是有生命的空间,是想想的建筑空间。四面围合的空间模式,是中国建筑组群构造的方式。
目录
前言
壹 向心而筑
古代文献中的庭院及辨释
庭院建筑的范围和类型
中国庭院建筑的发展概况
贰 庭院深几许
庭院的风水堪舆
庭院的经营布局
庭院之曲径通幽
文化识庭院
参 讲究意境的庭院构成元素
房屋——庭院之主角
门洞——庭院之序幕
影壁——庭院之屏障
围墙——庭院之边界
水泉——庭院之情灵
山石——庭院之品位
回廓——庭院之曲展
花木——庭院之颜面
路径——庭院之脉络
陈设——庭院之点缀
肆 内向温情的庭院空间营造
围合的庭院——创造的空间
闭合的庭院——宁静的空间
围合闭合的庭院——丰富的空间
庭院的组合方式——延伸自如
伍 同类异构的庭院类型
宫殿庭院——雍容大气的风格
园林庭院——典雅隽永的风格
寺观庭院——玄妙清静的风格
陆 和而不同的庭院类型
居住庭院——精致温馨的风格
祠堂庭院——亲切和谐的风格
书院庭院——文秀灵性的空间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源于其叙事的“去中心化”。我习惯了从中心建筑向外延展的阅读方式,但这本书却像是一个迷宫,引导你不断地去探索边缘地带。那些关于围墙的材质、入口门槛的高度、甚至是雨水如何汇集成流的描写,都被赋予了近乎宗教般的仪式感。作者似乎在暗示,真正的中国建筑精髓并不在于那些被官方定论的宏大叙事,而恰恰隐藏在这些日常的、不经意的细节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中重建那些被描述的空间,试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印证那些关于“内向性”的论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主题之间过渡得非常自然,像是清晨薄雾中缓缓展开的画卷,要求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绪漂浮,这对于习惯了快节奏、信息密度高的现代阅读习惯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沉淀。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几乎将“建筑”本身降格成了一个次要角色,而将“生活在其中”的体验提升到了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书中对居住者日常行为模式的观察细致入微,比如一家人围坐在天井边共享晚餐时的光线变化,或者孩童在庭院中追逐嬉戏时留下的短暂回响,都被作者郑重地记录下来。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极具代入感的“重构体验”。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建造,而是在教你如何感受和理解那些古老的空间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社交模式的。对我而言,这种由“物”及“人”的探讨方式,比单纯的结构分析更有温度,也更具穿透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今天所建造的那些冰冷、高效的盒子,思考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种被空间温柔包裹的安全感。
评分坦率地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感到了一丝困惑,因为它完全偏离了我对“建筑史”的传统认知。它没有提供清晰的朝代更迭线索,也没有详尽的平面布局分析,更别提那些用精确数据标注的剖面图了。相反,它更像是一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记录,充满了对“场所精神”的执着捕捉。作者似乎痴迷于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痕迹:墙角苔藓的生长速度,院落中植物的自然布局,甚至是对一次日常对话的回忆。我甚至觉得,如果将其中关于建筑的专业术语抽离,它完全可以归入美学或文学批评的范畴。这种叙事上的“跳跃性”和对“非物质”元素的强调,使得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种极高的解读能力,去体会那些“未被言明”的部分。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实证主义”的依赖,更像是一次对集体潜意识中“空间记忆”的挖掘。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建筑的著作,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但绝非我预期的那样。我本以为会深入探讨那些宏伟宫殿、精巧园林或是传统民居的结构美学,可它给我的感受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近乎哲学的探讨。作者似乎绕开了那些教科书上常见的图示和技术细节,转而关注空间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变,以及人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几乎无法言说的联系。书中大量的篇幅似乎都在描绘一种“在场感”——那种当你真正踏入一个古老院落时,空气中弥漫的静默和历史的重量。读完后,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榫卯的精妙,而是关于“边界”与“中心”的思考。它更像是一部散文诗集,用建筑作为载体,书写着关于中国式的生活哲学和情感空间。尤其是对光影在不同时间点穿过门洞、洒在青石板上的细致描摹,那种文学性之强,远超一般的建筑学论著,让人读完后对“家”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略带忧伤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但它并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作者大量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使得叙述充满了画面感和韵律感。例如,他描述水井时所用的词汇,比起描述一个结构工程,更像是描写一首关于“源头”与“循环”的咏叹调。这种高度文学化的表达,固然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但也使得内容的检索和归纳变得异常困难——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查阅资料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沉浸其中,任由其节奏带着走的体验之作。我尝试在其中寻找关于特定地域建筑风格的明确界限,却发现作者似乎刻意模糊了这些地理和历史的界碑,转而强调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通性”。这让这本书成为了一种“反工具性”的阅读享受,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只负责提供更深层次、更具启发性的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