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能量》书旨在讲述28位草根创业者的创业史,看群平凡的人如何逆袭铸造部人生神话。他们都是生活在中国的普通员,大部分来自农村,通过自己的奋斗,从无到有点滴成就了自己的商业版图。他们出身草根,野蛮生长的过程里用岁月书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创业故事。他们大多从事制造业,他们的存在支撑起了中国实体经济,他们的创业故事脚踏实地,不鸡汤,不愤青,他们是时代的草根英雄!
杜礼青,现任博商同学会副主编,自由撰稿人,出版作品《你好,青春》,社科读物《正能量:从优秀到卓越》《活法:为人处世智慧书》《科学家预言的可怕未来》等。
人生三阶段
人生其实是不断成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漫长过程。
我的人生迄今为止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大阶段是从出生到青少年,也就是成功偷渡香港之前,这个阶段相对艰苦,但此时练好艰苦奋斗、待人接物的基本功,这对后来的成长很重要。
在阶段,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我的父母。这对患难夫妻,在解放初期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不离不弃,咬着牙,尽自己的努力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养活下来。
长大以后,难忘的是“上山下乡”的四年,那也是我人生青春的四年。1968 年至 1972 年,从 18 岁到 22 岁,我到西北山区的河田公社漳河镇体验山区的农民生活:种田、插秧、砍树、放牛、喂猪等。这段经历让我的内心逐渐强大起来,我知道:我必须改变命运,否则,我定没有未来。在这段时间里,我边勤奋地工作,边寻求出路,其间,自我变革与努力所达到的效果,更加坚定了我求变的信念。
在那上山下乡的四年里我目睹了老百姓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强与憨厚。他们很纯朴,为了达成个目标,可以不懈地坚持与拼搏,终生不渝!比如开山建房,老百姓可以夜以继日,锲而不舍,真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这种精神在当时来说确实令我很震撼,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生。起码到现在为止,我去做什么事情,遇到困难,我都会迎难而上,勤奋地去工作,我希望就算在生命的后刻,我们都还活在勤奋中!
二个大阶段从成功偷渡香港之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回内地投资之前。这段时间大体上可以这样形容:在个规范的社会,经过努力,赚了桶金,以此有了原始积累,让我在未来的投资中更加得心应手!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偷渡香港,偷渡是跟当时的家庭困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追求。
我的次偷渡是 1974 年 5 月,没有成功,被抓回去了,然后瞄准机会逃跑了。二次偷渡是 1974 年 9 月 21 日,这个日子我辈子都会记住,因为成功了,游水过去的,在现在的深圳西涌,游了六七个小时,游不过去的会死在海里,那里海上经常漂浮着尸体,据说都是偷渡客。
成功偷渡到香港后,亲戚把我从蛇头那里赎出来,开始的个多月找不到工作。1974 年秋季的香港,环境也是片艰难,经济十分萧条。后来我去了个老乡的士多店工作,个月 200 块港币,当时的港币是1:0.31,即每个月人民币 62 元,也很不错,相当于当时大陆个科级干部个月的工资。我的二阶段在个人价值方面出现了两个极端 —头与尾就是低与高!
不过从整体来说 : 我人生的二阶段还是挺顺利的,在我们同时期起偷渡到香港的百多个老乡中,我还是比较幸运的,相信这跟我的勤奋与善于待人接物有关。
在士多店工作期间,遇到了我生的贵人,间杂货店的老板,也是我后来的岳父。由于我刻苦勤奋、忠诚踏实的表现,老板对我印象深刻,并有心栽培,把我从原来的士多店里挖走,到他的粮食杂货店工作,再后来,他把店和女儿都“许配”给我了。
这段童话故事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是没有这个邂逅不行,而是因为有这个故事,我走了条捷径,而这切从来没有刻意过!我现在经常告诉年轻人,不要等着老板发现你才努力工作,你要努力工作让老板来发现你,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而不努力。
人生三产品
1975 年 8 月我结婚了,开始帮我的岳父打理生意,开始我人生的创业历程。我生从商的经历可以说只做三样产品:粮食杂货、烟草和锂电系列。
我人生的桶金、个五百万,是做粮食杂货、石油赚来的,这是我生意的基础,杂货店直做到 1989 年,后来请人承包,然后我就去做烟草。烟草从 1988 年直做到 1997 年,做到香港回归,后来因为禇时健事件有感行业慢慢变色就不再做了。
其实,我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当个企业家,这是我人生的个理想。当然,或许1996年的红塔褚老事件加快了我进入经营工厂的时间,1997 年我结束了烟草生意,1998 年我就到龙岗荷坳开了间工厂,后来再到龙华,接着再到汕尾,再扩充到云南,直做到现在。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其实当初我也不懂锂电池,只是感觉锂电池实在是太贵了,也是高科技产品。当时日本的锂电池随便个都要千多块钱,而国产锂电刚刚做起来,价格也不菲,利润空间大。所以,比亚迪把锂电池做出来,我就想办法把比亚迪研发部关键技术人物挖过来,然后我们就开始做锂电池了。
从 1974 年偷渡香港到 1998 年来到深圳办工厂,这是我人生的二阶段,这阶段我完成了人生的原始积累。三个阶段是从深圳开始,这阶段是追求人生理想、追求企业家抱负的开始。三阶段由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末与 20 世纪末至今而组成,在十年烟草生意之后我就全心投入到实业、制造业中去!让我实实在在地成了个拥有好些工厂的企业主!
来大陆办工厂,我开始的想法是能有 500 人就够了,以前在香港做贸易的时候,多也就十来个人。突然想到 500 人,是多么大的规模,好热闹,后来就这样干起来了,我真的从没想过可以把工厂开到几千人。
干下来以后发现办工厂真的不容易,比以前辛苦多了,但是有成就感,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当你看到大批员工起努力工作、日子好起来的时候,你会有种成功的感觉。以前做贸易的时候,不管你赚多少钱,没人知道,也不会有人觉得你在为大家做事,那只是项生意,而现在真的是在做企业,是在承担份责任。办工厂可以养活很多人,也算是为社会做些事情,员工也很需要我们,过去的员工都很懂得感恩,所以作为 2000 年前的制造业的老板,内心很满足。
回顾这段创业历程,虽然碰到许多困难,但总体上很开心。很多事情记忆犹新,比如 1999 年初次做锂电池,圆柱形 18650 个,那天晚上,经测试有电,能碰出火花来,欣喜若狂的我们突然觉得自己很牛 — 锂电池都给我们做出来了,全公司百多个人乐坏了,当晚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
做贸易和做工厂大的不同是什么?以前做贸易,员工就十几个,每天拿个大哥大,打打电话生意就来了,活动范围很小。现在办工厂,员工从几百人到几千人,开个年会都是上百桌,很热闹,虽然赚钱没以前轻松,但是有种不样的快乐。
继深圳龙华工厂后,我后来又跑去老家汕尾、云南玉溪、文山、保山等办了几个工厂。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跑到那么远的云南,我说缘分吧。
以前做烟草时,云南让我赚了不少钱,现在回馈云南投资设厂,造福当地,也算是种感恩吧。再说,我在云南的朋友很多,当年烟草年代的朋友都在继续交往。
在中国,办企业可以不过不失已经很不容易了!企业有三大产品,以锂电为例,锂电池在 1996 年以前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批量生产是比亚迪在 1999 年以后真正开始的。
同时还有几家属于比较早出道的公司,在这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中实属般,只有家上了市,现在动力与动力汽车方面的发展还比较令人满意。现阶段,动力锂电发展突飞猛进,但这已经形成了个高大上的产品,非般的企业可以驾驭。至于我们,在小电池方面做得还算不错,但如果从高端、大动力而论,还有段距离。当然,我们有实力也有信心走好后面的路,我们胸有成竹,大家拭目以待!
我们的理解是:国产锂电已经把高端新能源给大众化了!加上全球动力的转换,未来的需求将更广泛、更庞大,相信这个行业的生命力会很长,我预计锂电这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可以超过 30 年或者更长。在可见的未来,要研发出个新能源产品来取代它并不容易。于我来说,锂电肯定是我人生中后个产品了。
经营企业没有绝对,不敢用立于不败之地来形容,只能说我的企业目前发展得比较稳健。我做了几十年生意,觉得诚信很重要,做企业不能有贪念,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利他精神。这点,我从我的老朋友禇时健身上感悟特别多。眼前,企业的合作伙伴不管是供应商还是客户,对我们的支持是的,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前面的路依然宽广,发展依然稳健。
关于创新,我认为做企业要不断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及管理创新。但同时也要变中求稳,很多企业因为创新倒掉了。
我的理解是:你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要考虑能适合企业的现状。我特别关注产品,特别是新材料的应用,我可以说是国内早做锂电池新材料生意的人。
2000 年我们成立工贸公司,自己做新材料,不仅自己用,也卖给别人。刚开始做锂电池是亏的,但卖新材料赚了钱。工贸这块的新材料生意直做到现在,我们当时的口号是:你只要带着技术走进企业,你就能做出锂离子电池。意思是我们什么都卖,什么都有,正极、负极、电解液、极耳、隔膜、PPDF, 还有其他的,全部都卖。
在经营过程中,我是属于比较沉稳的,不激进,也不轻易放弃,个事情我只要看准了,就定要把它做好。做生意也是样,只要我走进这个行业,就定要做好。有人问我国台湾经营教父王永庆:“您是如何让每天的晨运延续超过半世纪的?”王老说:“意志力,持之以恒!”
王老是我的偶像,我想表达的是:我的性格,要不就不去做,要做就要做好,我坚信 — 只要你用心,想做什么事都能做好,每个平凡的工作,用只要心投入进去,就能做出不平凡的结果。
……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一些商业上的启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看到有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他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如何凭借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一步步将自己的企业推向国际。他的故事充满了耐心和专注,没有那些互联网创业者们追求的“风口”和“风投”,而是实实在在的扎根于技术和产品。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原材料的短缺、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培养一批忠诚的工匠,这些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读来让人心生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创业的道路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无论是在科技前沿搏杀,还是在传统领域深耕,都需要同样的毅力和智慧。他的经历让我反思,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关注产品的本质和用户的真正需求。
评分最近读完这本书的几篇,感觉非常震撼。书里那位汽车制造巨头的开篇故事,简直让人热血沸腾。他描述了在那个年代,整个行业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他却敢于挑战巨头,从零开始。他提到的那些关于市场洞察、关于团队建设、关于坚持不懈的论述,每一个字都像是金子。尤其是他讲到一次濒临破产的经历,那种绝望感仿佛能穿透纸面,而他又是如何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把公司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其中的智慧和韧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以前总觉得成功是一种运气,但读完他的故事,我才明白,运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机会来临时,你是否有足够的准备,是否有敢于抓住它的勇气,以及是否有在逆境中不放弃的决心。这本书真的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分享,充满了干货,每一页都值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创业者的宝典。我特别喜欢其中那位女性企业家讲述的创业历程,她打破了许多关于性别和行业认知的刻板印象,用她的坚韧和智慧,在充满挑战的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她分享了在创业初期,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如何争取到第一笔投资,以及在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她的故事充满了温情和力量,让我看到了创业者背后更立体、更人性化的一面。这本书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创业者和各种行业背景,这使得它的普适性非常强,无论你是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还是正在考虑创业的学生,亦或是对商业史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它不是让你瞬间成为亿万富翁的秘籍,而是让你理解创业的本质,以及成功的来之不易。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足够让我充满期待了。我一直对那些白手起家、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的人物充满好奇,他们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质?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靠着什么样的决心和智慧,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这本书汇集了28位传奇企业家的口述创业史,这听起来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创业教科书,而且是来自最真实、最第一线的讲述。我尤其喜欢“口述”这个词,这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听到他们最真挚、最原始的声音,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和加工,而是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深刻感悟。我相信,在这里,我能找到许多关于“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为什么在无数个绝望的时刻还能坚持下去?为什么他们会做出那些看似冒险却最终奏效的决定?这不仅仅是关于商业策略的探讨,更是关于人性、关于勇气、关于梦想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创业的激情与艰辛,去学习那些历经风雨沉淀下来的智慧。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成功事迹,而是着重于“创业维艰”这个主题,将每位企业家的故事都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中去审视。我注意到有一位互联网行业的先驱,他的早期创业经历充满了技术上的壁垒和商业模式的摸索。他讲述了当时团队是如何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不断迭代和创新,才逐步找到了产品的方向。他反复强调了“精益创业”的理念,比如“最小可行性产品”和“用户反馈驱动”,这些现在听起来习以为常的概念,在当时却是颠覆性的。他坦承了自己曾经犯过的许多错误,以及从错误中吸取的教训,这反而让他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觉得这些经验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现了成功的耀眼光芒,更剖析了成功背后的汗水、泪水和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